被認為是宋朝文武第一人的範仲淹,為何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2020-12-18 騰訊網

說起唐宋八大家,大家應該非常熟悉,對這八位散文大家的名字也應該可以如數家珍,他們分別是柳宗元、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也稱「唐宋散文八大家」。

從明代開始一直到有清一代,唐宋八大家逐漸成為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他們的文章也成為天下讀書人爭相學習的對象,「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成為衡量古文優劣的準繩。

因此,唐宋八大家的聲名在古代古文(散文)界可謂如雷貫耳。但是,唐宋兩代古文界赫赫有名者絕不止這八位大家,比如宋代的範仲淹。

範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文學家,單論其文學成就,縱然比不過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但與宋代的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等比起來,應該也是不遑多讓甚至遠超其上。畢竟,範仲淹是黃庭堅等人公認的宋朝文武第一人。

宋朝文武第一人範仲淹及其文學成就

範仲淹(989年-1052年)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其文學成就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中也是成就斐然,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範仲淹一生詩作頗巨,僅在《全宋詩》中有記載的就有302首之多。他的詩作不僅數量多,而且大多意境高遠、詩意清新、恬淡質樸,是宋詩中的精品。

範仲淹在駢賦上成就非凡。範仲淹流傳下來的駢賦一共有35篇(一說38篇),他在駢賦上的成就不僅僅是這35篇作品,更重要的是,他是駢賦理論研究的開創者,他曾做《賦林衡鑑》一文,對駢賦創作進行理論總結,還對駢賦創作進行改革,提出「體勢」說。因此,在駢賦上,範仲淹也堪稱一代文宗。

範仲淹一生留下來的詞並不多,但是一首「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的《蘇幕遮》被經久傳唱,他的《漁家傲》慷慨激昂,被視為邊塞詩詞中的名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範仲淹最大的成就是在他的古文創作上。範仲淹現存古文有53篇表、173篇奏疏、12篇序、8篇論、8篇記、52篇墓誌碑銘。範仲淹的古文常常記敘夾雜抒情,文辭簡潔,收放自如。其中的《嶽陽樓記》是千古名篇,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被千百年以來的讀書人甚至是中國人視為家國情懷的圭臬。

不僅如此,範仲淹也主張詩文改革,他頒布了一系列的新政,支持和鼓勵北宋的古文創作,為推動宋代古文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範仲淹在政治、改革、軍事、文學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深受人們推崇。稍晚於範仲淹的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1045年—1105年)曾高度評價範仲淹,說:范文正公,當時文武第一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評價範仲淹時說:「文正杰出之才…… 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南宋學者呂中、羅大經也有此論:

先儒論宋朝人物,以範仲淹為第一。(呂中,《宋史·宋仁宗五》)

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富韓皆不及。(羅大經,《鶴林玉露》》)

此後元明清幾代,持此同論者眾矣。不管後人評價如何,但是有一點,範仲淹文學成就尤其是古文成就非凡是古今學者的基本共識。

然而,文學成就尤其是在古文創作、理論研究、改革方面成就顯著的範仲淹卻未能入選「唐宋八大家」,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真的如後人所說,明代編輯成就「唐宋八大家」之名的朱右(《八先生文集》)、唐順之(《文編》)、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等人存有故意打壓範仲淹之心?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唐宋古文運動與唐宋派

自駢賦文體被創立以來,發展到隋唐時,駢賦追求聲律、辭藻華麗、排偶、用典已經發展到了極致,世人所作駢賦,大多內容空洞而言之無物。針對這種現象,以韓愈、柳宗元為首,他們高舉古文改革的旗幟,提倡恢復先秦和漢朝時的古文(相對當時流行的駢文,也稱散文),反對駢賦,主張文以載道,打破了當時陳腐的駢文一統天下的文學局面,給當時和中國後世的文學發展以深遠的影響。

此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也持類似主張,延續了唐代韓柳的古文主張。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都是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或者骨幹人物,無論是他們的文學主張,還是他們文學主張踐行的文學成果,都給當時和後世的讀書人以深遠的影響,為後世讀書人所推崇、學習和效仿。

自唐代韓愈、柳宗元推動古文運動開始,宋代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人在古文改革和古文創作主張上與韓柳基本一脈相承。在韓柳八人之後,與韓、柳等八人文學主張一致、學習和效仿這八位古文大家散文的讀書人宛然一派,人們將他們稱為「唐宋派」。

而甄選、定名唐宋八大家的明代朱右、唐順之、茅坤就是唐宋派的門人。

唐宋派門人,明代朱右、唐順之、茅坤甄選「唐宋八大家」的標準

韓柳等八人所提出的文以載道等文學主張也為當時及以後的科舉考試所吸收,一時間,一脈相承的韓柳八人的文章成為天下讀書人所爭相效仿的文學正宗,為天下讀書人所推崇。

作為唐宋派門人的明代朱右最開始選錄《八先生文集》時,是想把讀書人視為文學正宗的八大家古文編輯成冊,做成文章模板,方便天下讀書人學習、參加科舉考試。自朱右開始,推崇朱右的唐順之編輯了《文編》,推崇唐順之的茅坤編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

自明代朱右、唐順之、茅坤之後,「唐宋八大家」之名始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開始被奉為天下文章的正宗。

就作為唐宋派門人的明代朱右、唐順之、茅坤等人而言,他們在甄選「唐宋八大家」時,所依據的標準是「唐宋派」的文學主張及其符合這些主張的古文成就,簡而言之,也就是說,他們甄選的標準有二:

其一,作者必須是唐宋派中人。

其二,作者必須是唐宋派的領袖或者骨幹人物。

範仲淹的古文主張及師承流派

範仲淹在古文改革、古文研究、古文創作上的確成就非凡,但是他的古文主張雖然價值取向同於韓柳唐宋派,但是與唐宋派有著明顯的區別。

範仲淹也主張宗經復古、文以明道,但是他更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應該切於實而重於情,他的文學主張在《嶽陽樓記》於景、情、政治教化三者合一體現得一覽無遺。

在文學流派上,相對韓愈、柳宗元,範仲淹更加推崇楊雄、王勃、劉勰、白居易等人的文學主張。

所以,範仲淹不是唐宋派中人,更加不是唐宋派的領袖人物或者骨幹人物。範仲淹及其古文作品不被唐宋派門人明代朱右、唐順之、茅坤選錄也就順理成章了。

綜上,唐宋派門人,明代朱右、唐順之、茅坤等選錄「唐宋八大家」及其作品,選錄的基點是唐宋派(文學主張、領袖骨幹人物),範仲淹雖然文學成就非凡甚至大於唐宋八大家中的有些作者,但是範仲淹不是唐宋派中人,更不是唐宋派的領袖、骨幹人物,所以其人及其文章才沒有被朱右等人選錄。

而且,「唐宋八大家」定名是在明代朱右、唐順之、茅坤選錄文集之後,所以也無所謂範仲淹入選「唐宋八大家」之說。

相關焦點

  • 「宋朝文武第一人」之稱的範仲淹,為何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想必大家對於唐宋八大家:韓柳加歐陽,三蘇並曾王這一順口溜耳熟能詳,這八位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可謂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他們的文章也非常受讀書人歡迎,自此以後他們的文章甚至成為了衡量古文優劣的標準。但唐宋時期有名的文學家絕不止八大家,宋代有一位文學家範仲淹,他的文學造詣絲毫不輸八大家,黃庭堅等人稱範仲淹為宋朝文武第一人。
  • 範仲淹文武雙全,為什麼沒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實,唐朝和宋朝的散文創作,也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湧現了大批優秀的散文家。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唐宋八大家」。他們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這個名單裡,為什麼沒有以散文創作見長的範仲淹呢?範仲淹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生於989年10月1日,26歲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 寫出了《嶽陽樓記》的範仲淹,為何不是唐宋八大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能寫出這樣千古名句的範仲淹,為何進不了唐宋八大家,他到底輸在哪裡?我也納悶,唐宋兩朝,文武全才的臣子並不少,可是,影響力能夠持續到現代的人,可就寥寥無幾了,而範仲淹正好是其中的一員。
  • 曾鞏名氣不大,我們也沒讀過他什麼文章,為何躋身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我們都知道。不過,這「八大家」中,有一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就是「曾鞏」。為什麼說「曾鞏」這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呢?「八大家」中,唐朝有兩人:韓愈和柳宗元。(歐陽修)「八大家」中,宋朝有六人。歐陽修是宋朝的文壇領袖,詩文都寫得好。在宋朝那個年代,能夠見一見歐陽修,已經是一個莫大的幸運了。
  • 為何「唐宋八大家」宋佔六家?
    「唐宋八大家」是對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另有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四人,稱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 「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
    唐宋時期有八位文壇代表人物合稱「唐宋八大家」,蘇軾便是其中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蘇家一門佔去了三席,人稱「三蘇」,後世讚譽蘇家為「一門三學士」。 除了「三蘇」,「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另外三人也都出自宋仁宗在位時期。他們是: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 唐宋八大家中,為何有些人會喜歡王安石多一些?
    唐宋八大家中,為何只有王安石能當上宰相?只因其餘七大家都做不到這一點!論及中國歷代文人的名氣和影響力,唐宋八大家絕對可以排在第一梯隊,八大家為八名文學大家,他們各自的思想和文學造詣都有很高的成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八位文學家雖然年齡不同、生活的年代不一樣、文學思想也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曾是文人士子,都經歷過仕途,都有安邦治世的願望,可八大家中唯有一個人差點實現這個願望,這個人就是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當中唯一站到了宰相位置的人
  • 「唐宋八大家」簡介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
  • 唐宋八大家「聚首」遼博
    開幕式當天,記者有幸成為第一批觀眾。 ◆看顏值 一代名相王安石,是不是「霸道總裁」範兒?「昨日一滴相思淚,今日方流到腮邊」,蘇軾是個大長臉嗎?「蒼顏白髮,頹然乎期間」的醉翁歐陽修,年輕時是不是文藝青年? 「唐宋八大家」到底長什麼樣?
  •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以什麼心情寫下的呢?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雖然是老來子,但他的父親歐陽觀,在他出生時已經五十二歲並且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隨後母親鄭氏帶著他投奔隨州的叔父歐陽曄,叔父家並不富裕,但好在他的母親鄭氏出生名門望族是個大家閨秀也能拿著荻杆教他識字啟蒙,加上叔父不時的關懷,歐陽修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少年時歐陽修兩次科考失敗,後來拜胥偃為師才在其引薦下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位列二甲,次年在禮部省試中的省元。隨後又在宋仁宗主持的殿試中二甲進士及第,但卻沒有奪魁,後來晏殊回憶說是他的鋒芒太盛試官想挫一挫他的銳氣。
  • 新唐宋八大家排名
    新唐宋八大家排名第一名:韓愈韓愈:唐代唐宋八大家之首,配享孔廟之人。蘇軾評價: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弱。配享孔廟之人,新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嶽陽樓記》歐陽修評價: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王安石評價: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排名 唐宋八大家記憶順口溜
    我國古代唐宋時期是人才輩出的時間段,這一時期唐詩宋詞都是非常有名的,同時也有很多唐詩宋詞作者也是非常有名的,為此唐宋時期出現了唐宋八大家一說。
  • 唐宋八大家裡誰的官職最大?
    基於「學而優則仕」的聖人教導,古代的文學家往往都是「貨賣帝王家」的官家(皇帝)的家人——官吏。文無第一,但(官)位有高低。唐宋最有名文豪當屬「唐宋八大家」,那這八位作家大IP誰位列第一呢?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個人?來看看他們之間誰的官職最大
    唐宋之際,八位名家在文學上的早已脫穎而出,他們就是唐宋八大家,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三蘇,八位大家名氣冠絕古今,在當時,絕對是文學領域的八座最為宏偉的高峰。當然了,八位大文豪雖然在文學領域上達到了巔峰,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在官職地位上同樣遙遙領先。
  • 唐宋八大家人物詳講
    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
  • 寫給「唐宋八大家」的16首詩
    史上首個以傳世精品 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國情懷 和時代風華的主題文物展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你打卡了沒?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戰國名將都是打出來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實戰為主,連以戰術戰略全面聞名的吳起、樂毅二人都沒能入選,李牧這位連單獨的列傳都沒有的人為何入選了呢?說得更直白一點,或許戰國四大名將的入選,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單純的以戰功而論。現在的我們仍然和我們的祖先一樣,喜歡搞排名一類的東西,什麼四大天王、四大名旦。其實,這都是我們祖先玩剩下的,五子良將、五虎上將、唐宋八大家都是古人搞出來的東西。這些稱呼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問過,這些稱呼都是怎麼來的呢?
  • 因為科舉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師
    從文學上看,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這六位都因為大宋 1057 年這次科舉而聚首京師,也是唯一的一次。1057 年 千年進士第一榜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來,可以說唐宋之後的大部分名人,都是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身命運而留名史冊。
  •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然而,真正的才華終究會透過千年的塵埃而熠熠生輝,這個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曾鞏,字子固,今江西南豐人。和蘇軾等天才一樣,曾鞏自少年時便展露出極高的文學天賦,據傳他十二歲便能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