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不見魚,武漢過早的最高境界!

2021-01-19 五美合意

文章來源:武漢吃貨

武漢的早餐種類不勝枚舉,早餐店也遍地開花。我們寫過熱乾麵的歷史,也寫過豆皮的製作,卻很少正兒八經地寫一次糊湯粉。

糊湯粉就和熱乾麵一樣,大多數人與其接觸的第一次便定下了你日後和它的愛恨糾葛。有的人一開始覺得糊,難吃,便不會再碰,有的人,吃了一口仿佛發現了寶藏,便會時常去「淘一淘」這驚喜的體驗。我,便是後者。

初次知道這個「黏不拉幾」的產物,還是在孩提時代的冬天,被爺爺帶去北湖小學對面的糊湯粉店,帶著好奇的心理去嘗試了一番。

小小的我,牽著爺爺的衣服,只能看見黑色的欄杆後背影攢動的人群,一位位將脖子縮進厚厚的襖子裡,不時跺跺腳,輪到了,便把手從口袋裡拿出來,遞上零錢:「一碗糊湯粉,加一份油條。」

等了許久,終於吃上了,也在爺爺的指導下,學著旁人,有模有樣地用油條泡起了糊湯粉,咬上一口,驚為天人。

後來,長大了,去了不少的城市遊玩,秉承著吃貨的尊嚴吃遍了各個地域的特色早餐,也在異地讀過幾年書,卻還是會常常惦念起家鄉的這一口糊湯,每次逢著節假日回來,必然會拉上親朋好友陪我去大快朵頤一番。

其實論起歷史來,糊湯粉也算是百年傳承了,可以說絲毫不比熱乾麵或者牛肉粉的短,但到了今天,它卻成為了稀有品種……為什麼糊湯粉店這麼少?

一方面是製作糊湯粉的工序太複雜,利潤較低,相較於一碗能賣上十幾塊錢的牛肉粉,一份糊湯粉標配套餐-油條加上糊湯粉,總共打破天也不到八塊錢。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讓許多人做不了多久便選擇了別的行當。

二是糊湯粉相較於其他粉面而言,市場較小,很多人接受不了糊湯粉的口味,而它軟tia的質感也似乎更偏向於年齡層較大的受眾(除了異地思鄉的群眾外……)雖然很多糊湯粉的店為了維持生意,已經同時在擴大範圍,經營其他的早餐類別,但是在武漢,絕大多數的糊湯粉店,就只售賣糊湯粉這一種類別,賣完了也就沒了,只能從糊湯粉收益,如果碰上生意不好的時候,自然也就很難盈利。

當下,就其他過早種類而言,雖然糊湯粉看似3分鐘便能出品一碗,但其背後製作已是少見的既古早又匠心的過程了。

3分鐘出品,數小時製作

究竟有多麼慢工出細活?

清晨五點,人們還在睡夢中,有一群人,便已經早早起床洗漱,準備開鋪了。

之於這群做糊湯粉的人,此刻,正是最需要顯得精力充沛的時候。

店主們,弓著身子,從後廚裡,取出頭一天晚上熬製好的魚湯,待其加熱煮沸後,倒入米漿和胡椒粉,不停用長勺攪拌,過不了一會兒,糊湯便能初見規模了。

糊湯做完後,便是泡粉:把硬邦邦的粉泡發,軟化,為即將到來的早高峰做準備,是這個清晨的第二道工序。

這兩道工序依次做完,天色也差不多亮了起來,老闆方才能鬆口氣,喝杯水,準備好迎接他們的第一批客人了。

其實,對於糊湯粉的製作來說,這只是簡單走了個過場。頭一天的漫長準備,才是使得這早上可以略顯輕鬆的原因。

糊湯粉一般分為鯽魚糊湯和鱔魚糊湯兩種,武漢市面上的糊湯粉大多為鯽魚所做。

一鍋糊湯粉需要20~30斤的新鮮鯽魚,店家買來後,將其逐一剖開洗淨去刺,依次下鍋,將精心配製的生薑、大蒜、胡椒、幹辣椒等多種調味品,放在水鍋裡煮沸,下入活魚一同煲爛後,直到只見到魚骨,隨即從鍋中濾出魚骨和調料渣,再經過大約6小時左右,魚湯就徹底熬好了。

而為了保證新鮮的口感,煲魚湯一般會從晚上6點開始熬製。

鱔魚糊湯雖然也是在晚上熬製,但不是現買現殺,而是先將筆桿長的鱔魚們用清水餵養在一個大缸裡,經過三五天後,讓其將腸內臟物吐盡,再開始製作。

△ 鱔魚較鯽魚會更腥一些,不過前者能起到補氣血的功效,後者能養胃,各有千秋。

頭一天熬了多少桶魚湯,第二天便只能做相應數量的糊湯粉,賣完了,去晚了,你就只能等第二天了。

這樣需要全身心投入又「耗人」的工作,使得糊湯粉成了限量供應,也使得糊湯粉店成了鳳毛麟角的存在。現在,在武漢還在堅持做糊湯粉店的老闆,很大一部分都是花樓街出來的,是「田恆啟」後人的徒弟。

花樓街走出的糊湯粉

老漢口人口中的花樓街分為前花樓和後花樓,前花樓指從江漢路到民權路,也就是現在的黃陂街;後花樓指從江漢路到大興路這一段範圍。

最早的田恆啟便在這兒,那時候魚要憑票計劃供應,人們雖然不能天天吃魚,但日夜都聞到魚香——每天凌晨3點多鐘,師傅們就開始熬魚湯。

說起糊湯粉,到現在和一些店主和老武漢人們聊天,他們最常提起的便是「花樓街」和「田恆啟」這兩個標籤,其實還有一個被忽略的標籤——「碼頭文化」。

起初,由於物質貧乏,糊湯粉是用水產攤中賣剩下的魚雜、魚頭甚至死魚、爛魚來加工的,當時開創糊湯粉的人,搜集來這些,將它們徹底熬煮融化後,加入大量胡椒粉去除腥味,再放入生米粉起糊做湯底,主要提供給碼頭工人,作為他們扛餓的粗食食用。

彼時,正處武漢碼頭文化發展最繁榮的時期: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商業中心逐漸下移至長江岸邊,武漢的碼頭發展進入大江經濟時代。

碼頭上的工人為了兼顧一天體力的消耗,補充身體裡因汗水而流失的鹽分,常常需要出品迅速,十分「扛餓」又味道重口的食物。大街小巷的小吃攤應運而生,日益興起,逐漸繁衍出了各類早點,糊湯粉便是其中之一。

時光流轉,直至今日,這受著千萬武漢人鍾愛的市井小吃、傳統美食,口味仍舊傳承自這百年前的碼頭文化。

△從上世紀開始 至今都愛在街頭過早的武漢人

糊湯以外,神仙助攻

了解了這些,想必吃過糊湯粉的人一定回味起了那濃鬱的胡椒味,也大抵能想像及理解工人們對「味道重」的要求了。

大量的胡椒粉壓去魚腥又提出鮮味的同時,還能逼出你一身汗,讓你望著碗底回味之餘,還要感嘆坐在簡陋小店裡酣暢淋漓享受完人間美味的奇妙。

那是因為對於一碗糊湯粉而言,除了掌握好胡椒和魚的用量是關鍵外,每一份用料都是神助攻。

首先是米粉的選材,有的店採用東北大米,有的店採用小梗稻米,也有的店選擇用蘇北大米。米的質地不同,呈現出來的米粉自然口感也不同。

東北大米腹白少,膠質率高,做出來的粉清亮透明。小梗稻米圓圓短短,做出來的米粉潔白有勁,蘇北大米的出品則更為細膩。

這也是為何,有的店的米粉十分纖細,有的店的米粉會比較圓一點,不過總體來說,所有的粉制出來以後,寬度介於武漢人通常對粉絲和細粉的定義之間,只是之於這類粉,在武漢的粉界而言,你叫它寬粉似乎厚了些,叫它粉絲又似乎細了些,總是想不到一個確切的詞語來形容它的厚度。唯一能確定的是,一碗糊湯粉用到的粉的重量,通常在2兩左右。

大多數的糊湯粉店都有專門的進貨渠道。愛吃糊湯粉的食客們會發現,一般當你去晚了一家店,即使糊湯還有,但沒有粉了,老闆是會拒絕給你用別的粉面下的:「下不出那個味,也下不了。」

的確,這類量身定做,不可取替的粉,保證了糊湯粉獨一無二的風味。

粉以外,再者,就是出品時的輔料:添香提亮的蔥的青色、濃稠鮮香的湯的灰色、綿韌順滑的粉的白色、豐味增鮮的蝦米的紅色、補色生津的榨菜的褐色——五色交相輝映,讓糊湯粉不僅色澤動人,也愈發味道鮮美。

花樣吃法,油條是重點

如何把這鮮美發揮到極致,那必然是搭配上油條了。

油條泡糊湯粉是武漢人的羊肉泡饃,這種搭配和武漢的天氣一樣不講道理。在武漢, 如果糊湯粉不泡著一根油條吃,就像牛肉粉沒有配上一塊面窩,豆皮沒有配上一碗糊米酒那樣遺憾。

只要有糊湯粉的店,旁邊必然最遠50m會有一家炸油條的攤子。

剛出鍋的油條,更酥脆。在各個糊湯粉的店裡,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上一秒還在冒著熱氣,掛著油滴的油條,下一秒便被「摁」進了碗內,不服氣的油條拼命掙扎著,再從糊湯內鑽出身子來,冒出泡泡。

喜歡吃脆的,便會在這會兒把它捻起,送入口中。喜歡吃軟一點的,則會再用力將它摁下,等待它完全服服帖帖地向湯汁妥協後,再嘗上一番。這一「摁」,是江城人民特有的潑辣。

油條將濃鬱的湯汁「吞噬」得嚴嚴實實,湯汁的稠密和油條的勁道巧妙地融為一體,湯汁內的魚鮮味滲透進麵皮的每一寸縫隙裡,回味無窮。

△ 有個別店推出了 無礬油條 更易泡軟

油條自是許多人吃糊湯粉會選擇的經典吃法,而之於有些愛好肉食的食客而言,這樣吃魚不見魚的境界,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

又幹又難吃?平反時刻來了

誠然,即使糊湯粉百年來,不斷地根據群眾的口味在推陳出新,但眾口難調,仍舊會有一些人接受不了它的味道。

而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它不好吃?

首先是辛辣,許多人不喜愛糊湯粉濃重的胡椒氣味,也不能理解為何好好的一碗粉要放滿胡椒,連湯麵都清晰可見星羅棋布的胡椒籽。

其實,胡椒恰恰是糊湯粉的靈魂,如果你問一個年齡40+以上的武漢老餮,為何糊湯粉會放胡椒。他一定會給你說:「為了去腥撒!」

沒錯,看到前面對它做法的解釋,再細想來,幾十條鮮魚,豈能不放些胡椒去腥?

二則是「坨」。其實到這裡,吃貨君真的要替糊湯粉喊冤了,面會坨,粉當然也會坨,也就是武漢話說的「han"。

粉面煮完以後,裡面的澱粉就有了粘性,粉面吸水膨脹,你放置它的時間越長,它自然也就粘在一起來。

所以很多人往往等涼一點了再吃,它已經沒有什麼湯汁,粉也很難分開了。

對於一碗糊湯粉而言,不論是特製的粉,還是熬製的魚湯,哪怕是最普通的油條,都是對它極致體驗過程中,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存在。

而這樣的體驗,只有在武漢才有,它的存在和悠久的歷史,就似這座長江與漢水交織的城市一樣,獨特而魔幻,也許它少,但一旦提起武漢的過早,一定少不了它的一席之地。

寫到此處,吃貨君想到在那個清晨,和店家聊天時的對話,我問他們,為何會選擇做糊湯粉,怎麼不會選一些別的,可能更有市場的早餐呢?

好的技藝需要被傳承,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下來的同時,也就不會再去追問自己為何當初沒有別的選擇了。

如果別人說糊湯粉不好吃,

你會怎麼說?

相關焦點

  • 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清朝時,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魚糕作為荊楚大地的一道經典特色美食,不僅有著豐富的營養,也有著悠遠的歷史背景。相傳,舜帝曾帶著女英和娥皇兩位妃子南巡,路過荊州時,娥皇的身體不適,想要吃魚但又怕刺。於是,女英在當地漁民的指導下,為娥皇製成魚糕。娥皇吃後,迅速康復,舜帝大加讚賞。
  • 給娃吃魚補DHA怎麼選對魚、鱈魚、三文魚哪些是低汞魚?
    很多媽媽覺得,魚既然這麼好,豐富的DHA還能讓娃越吃越聰明,那就可勁吃吧!有的家庭甚至是頓頓有魚。但魚真的是吃得越多越好、越貴越好嗎?還真不是!吃錯了品種,吃過了量,真不如不吃。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吃魚這件事。
  • 食尚家·吃的是魚?吃的是羊?魚羊成鮮
    入冬嘗魚鮮品羊肉當是極好,文慶鯇、石山羊更是「鮮」中上品,要把鮮味發揮到極致,便全靠大廚的鬼斧神工廚藝了。跟著社區報首席吃貨「小胖」,尋「鮮」港源酒家,一起享用這場屬於魚羊的饕餮盛宴。魚咬羊古人造字,魚羊成「鮮」,是對味道最高的評價。魚咬羊,原屬徽州名菜,將鱖魚與羊肉同煮,以鮮燉鮮。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的境界!
    他將生活的精髓,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 讀懂了這三個故事,就是讀懂了自己的人生。 一、北冥之魚 在莊子的思想體系中,不為外物所累,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我身邊有一位這樣的朋友: 她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個小康家庭,日子雖然沒有什麼大富大貴,但是一家人相處的很融洽。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莊子說:「你看這些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快樂。」惠子卻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莊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生活就像一齣戲,我們不在別人的曲目裡,怎麼能知道別人的悲歡。
  • 有魚泡卻不見魚口?別慌,原因和解決方案都在這
    出現有魚泡卻不見魚口的現象原因很複雜,有時是自然規律等客觀因素使然,而有時卻是釣魚人自身的主觀原因。所以必須首先找到問題的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有魚泡不見魚口可能是一種錯覺從有魚泡卻不見魚口這一描述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兩個關鍵詞:「魚泡」和「魚口」。
  • 吃喝玩樂 魚飯,吃魚的哲學
    魚飯之名,說法有二:一種認為煮熟後的魚飯一簍簍擺放著,就像一鍋鍋乾飯一樣,而且魚飯新鮮原味,鹹淡適中,吃起來往往沒完沒了就像吃飯一樣,所以就被稱為魚飯;另一種認為魚飯與疍民的生活習俗有關。進一步細分,還可按放不放醬油和勾不勾芡分為紅燒、白燒和幹燒,按輔料的用量又有醬燒或蔥燒等分別。不論何種燒法,最大好處是能夠去除魚的腥味且增加香味。然而潮汕人卻認為,魚一經油炸,鮮味便會喪失,所以他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肯將魚油炸的,而最常見的做法是將魚煮成魚飯。所謂魚飯,是指不經打鱗劏肚去腮,將魚裝於小竹簍裡再放入大鍋中用鹽水煮熟的海產品。
  • 寶寶多吃魚會更聰明?這3種魚一口也別多吃,容易給寶寶帶來傷害
    不過很多家長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寶寶吃魚就會變聰明,於是便經常給寶寶做魚吃,可家長們對於寶寶吃魚這件事上,了解的並不深入。寶寶多吃魚會更聰明?事實真的如同很多家長口中的,多吃魚會變聰明嗎?所以,對於正處於腦部發育期的寶寶們,吃魚還是有好處的,也是理想中的營養食材,不過對於魚肉,也不必吹捧的過度。因為有些種類的魚不僅沒什麼營養,而且寶寶吃了,還容易傷身體,是不建議給寶寶吃的,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說說寶寶吃魚的那些事。
  • 魚友故事:魚缸裡養螃蟹,混養吃魚,謹慎入手
    我把它放進洗臉盆,等了好幾天不見朋友的消息。看著這些螃蟹每天在盆子裡爬來爬去蠻痛苦,我做了個大膽的嘗試:放進魚缸。攝影丨物是人非728fly更讓人心痛的,是這些傢伙居然吃魚。幾天後剩下的魚開始生病,我維持了大半年的魚缸只用了五天時間徹底崩塌。
  • 四川這家鮮魚館終於來武漢了!把魚做得五花八門,秘訣是...
    記得之前和同事去湖南出差,東道主用魚招待我們,一直說當地的魚如何有特色,旁人聽了說你和武漢人說魚,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武漢這座城市的發展一直與長江密不可分,武漢人的吃也跟長江魚緊密相連。最近挖到了一家吃魚的寶藏店,趕緊跟大家推薦。
  • 武漢人「過早」有多野?邊走邊吃的熱乾麵只是入門級
    與廣州人坐在茶樓裡,邊飲早茶邊吹水的慢節奏不同,武漢人通常來不及坐下來慢慢吃。邊走邊吃是武漢早餐的一大特色,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熱乾麵、豆皮、面窩穿梭在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這也被描述成武漢每天一次的全城運動——過早。
  • 注意:多久吃一次魚?吃哪種魚最健康?怎麼讓魚既無腥味又鮮嫩?
    大家都知道,吃魚聰明,那麼多久該吃一次魚?吃魚做什麼?魚肉好做,清洗整理讓很多人頭疼,小編在文中給一些技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現代營養學認為,要維護飲食健康,每星期最好吃兩次魚。吃魚對孩子有3大好處:1.幫助腦部發育:DHA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使腦神經細胞間的訊息傳達順暢,提高腦細胞活力,增強記憶、反應與學習能力。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01 「北冥之魚」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放生魚兒的越來越多,為何不見增加?魚都去哪裡了
    魚咱們言歸正傳啊,今天跟釣友們要討論的是魚多少的問題!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有所感覺,現在魚的越來越難釣,用的東西不少,可就是釣不到魚,這是什麼問題呢?大家直接聯想到就是,水裡面沒有魚了!雖然釣魚的人不少,但釣魚人把魚都釣走,這個根本不至於。那麼是什麼原因呢?在分析之前,跟釣友們說點別的。雖然自然界當中魚不少,但還有很多人喜歡放魚,雖然有著不同的原因,但這些做法明明是提升魚的數量了,但聯想到之前說的,放入了不少的魚,但依然還是釣不到到,不見魚增加,那麼魚都到哪裡了?
  • 什麼樣的魚清蒸才好吃,今天教你如何選魚和做魚
    其實什麼魚適合清蒸,而且味道是最好吃的,不用多說,很多喜歡吃魚的朋友就知道,肯定是武昌魚了,這個清蒸的確是和選魚有很大的關係,小編我在武漢待了2年,基本是每周都吃清蒸武昌魚,關鍵是百吃不厭,味道好吃,魚蒸出來特別的嫩 ,如果你選錯魚,用其他魚做清蒸,絕對是不好吃了,所以選武昌魚是清蒸最好的選材了
  • 一網打盡各種魚,尋味小分隊吃魚吃過癮
    「舅父新」帶著春華和國君來啊都惠州博羅的一個農莊,這裡有一個水質優美的人工湖,不但環境優美,最關鍵是裡面的魚。       人工湖裡放養了鯉魚、鯽魚、桂花、花雕、鯪魚等各種魚類,應有盡有。       哇!滿滿一網,真是大收穫。看到這麼多魚,「舅父新」都開心到失控了。
  • 缺魚!華東鱸魚最高漲了0.5元/斤,多地流通商南下搶魚
    華東鱸魚最高漲了0.5元/斤,多地流通商南下搶魚2020-12-15 13: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財寶典水產版        瀏覽量: 1377 次 我要評論 最近氣溫下降明顯,加州鱸長途運輸損耗大幅減少,加上臨近年底養戶集中賣魚,低價優質的鱸魚吸引湖南、湖北、江蘇等地流通商到佛山拉魚,大規格標魚行情有望繼續回暖。但是對於一部分超過1.7斤的超標規格魚,價格會被壓低一些。—江蘇吳江—8兩以上標魚佔8成的統貨9.5-9.6元/斤,價格一周內回漲0.5元/斤左右。
  • 家常魚的殿堂級做法:揚州拆燴魚頭,做到吃魚不吐魚骨頭
    魚的種類豐富多樣,珍貴的江鮮海鮮備受追捧,但最常見的家常魚,也有殿堂級的烹飪方法,本次味道調查員將帶領大家探尋烹飪大師如何應對普通家常魚,讓它們華麗蛻變為珍饈佳餚,走上百姓餐桌。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花鰱魚頭,到揚州人手裡卻要根根拆骨,燴的方式烹製魚頭,這道拆燴鰱魚頭,可以做到吃魚不吐魚骨,那麼沒有骨頭的魚頭會不會面目全非,魚頭裡複雜的魚頭又要怎麼取出?帶著上述疑問,味道調查員找到當地燴制魚頭的行家董師傅,董師傅有十多年繪製拆燴鰱魚頭的經歷,已經讓他修煉心如止水,靜若冰山的境界。
  • 你是不是也發生過雙鉤釣魚卻只有上鉤有魚,其實並不是魚不吃下鉤
    在用雙鉤懸墜釣的時候為什麼十有八九魚吃得都是上鉤,這個問題在網上有不少人問過,在回覆中,看到最多的一個答案就是說,下鉤進入了醬層或者水草,青苔裡面,魚看不見,所以魚只能吃看得見的上鉤。那為什麼魚只吃上鉤呢,在我看來這是餌料重量和調目的關係造成的,比如說咱們帶鉤調漂,調成了四目,那這個時候,單鉤上上餌,如果這個餌料重要能把這四目漂全部都拉黑,那咱們雙鉤在水下的情況,就可能是一鉤觸,一鉤離底了,永遠都是一鉤躺底,一鉤觸底。
  • 春季吃哪種魚最好?5種人最好少吃魚!
    在春季魚類開始外出覓食,魚肉鮮嫩,正是吃魚好時節,不同的魚的營養價值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春季吃不同魚的營養及做法。魚肉營養雖好,但有5種人最好少吃魚哦!春季吃哪種魚最好?1、桂魚桂魚也叫鱖魚、季花魚,歷來被認為是「魚中佳品」,其肉質豐滿,肥厚細嫩,味道鮮美,骨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