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武漢吃貨
武漢的早餐種類不勝枚舉,早餐店也遍地開花。我們寫過熱乾麵的歷史,也寫過豆皮的製作,卻很少正兒八經地寫一次糊湯粉。
糊湯粉就和熱乾麵一樣,大多數人與其接觸的第一次便定下了你日後和它的愛恨糾葛。有的人一開始覺得糊,難吃,便不會再碰,有的人,吃了一口仿佛發現了寶藏,便會時常去「淘一淘」這驚喜的體驗。我,便是後者。
初次知道這個「黏不拉幾」的產物,還是在孩提時代的冬天,被爺爺帶去北湖小學對面的糊湯粉店,帶著好奇的心理去嘗試了一番。
小小的我,牽著爺爺的衣服,只能看見黑色的欄杆後背影攢動的人群,一位位將脖子縮進厚厚的襖子裡,不時跺跺腳,輪到了,便把手從口袋裡拿出來,遞上零錢:「一碗糊湯粉,加一份油條。」
等了許久,終於吃上了,也在爺爺的指導下,學著旁人,有模有樣地用油條泡起了糊湯粉,咬上一口,驚為天人。
後來,長大了,去了不少的城市遊玩,秉承著吃貨的尊嚴吃遍了各個地域的特色早餐,也在異地讀過幾年書,卻還是會常常惦念起家鄉的這一口糊湯,每次逢著節假日回來,必然會拉上親朋好友陪我去大快朵頤一番。
其實論起歷史來,糊湯粉也算是百年傳承了,可以說絲毫不比熱乾麵或者牛肉粉的短,但到了今天,它卻成為了稀有品種……為什麼糊湯粉店這麼少?
一方面是製作糊湯粉的工序太複雜,利潤較低,相較於一碗能賣上十幾塊錢的牛肉粉,一份糊湯粉標配套餐-油條加上糊湯粉,總共打破天也不到八塊錢。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讓許多人做不了多久便選擇了別的行當。
二是糊湯粉相較於其他粉面而言,市場較小,很多人接受不了糊湯粉的口味,而它軟tia的質感也似乎更偏向於年齡層較大的受眾(除了異地思鄉的群眾外……)雖然很多糊湯粉的店為了維持生意,已經同時在擴大範圍,經營其他的早餐類別,但是在武漢,絕大多數的糊湯粉店,就只售賣糊湯粉這一種類別,賣完了也就沒了,只能從糊湯粉收益,如果碰上生意不好的時候,自然也就很難盈利。
當下,就其他過早種類而言,雖然糊湯粉看似3分鐘便能出品一碗,但其背後製作已是少見的既古早又匠心的過程了。
3分鐘出品,數小時製作
究竟有多麼慢工出細活?
清晨五點,人們還在睡夢中,有一群人,便已經早早起床洗漱,準備開鋪了。
之於這群做糊湯粉的人,此刻,正是最需要顯得精力充沛的時候。
店主們,弓著身子,從後廚裡,取出頭一天晚上熬製好的魚湯,待其加熱煮沸後,倒入米漿和胡椒粉,不停用長勺攪拌,過不了一會兒,糊湯便能初見規模了。
糊湯做完後,便是泡粉:把硬邦邦的粉泡發,軟化,為即將到來的早高峰做準備,是這個清晨的第二道工序。
這兩道工序依次做完,天色也差不多亮了起來,老闆方才能鬆口氣,喝杯水,準備好迎接他們的第一批客人了。
其實,對於糊湯粉的製作來說,這只是簡單走了個過場。頭一天的漫長準備,才是使得這早上可以略顯輕鬆的原因。
糊湯粉一般分為鯽魚糊湯和鱔魚糊湯兩種,武漢市面上的糊湯粉大多為鯽魚所做。
一鍋糊湯粉需要20~30斤的新鮮鯽魚,店家買來後,將其逐一剖開洗淨去刺,依次下鍋,將精心配製的生薑、大蒜、胡椒、幹辣椒等多種調味品,放在水鍋裡煮沸,下入活魚一同煲爛後,直到只見到魚骨,隨即從鍋中濾出魚骨和調料渣,再經過大約6小時左右,魚湯就徹底熬好了。
而為了保證新鮮的口感,煲魚湯一般會從晚上6點開始熬製。
鱔魚糊湯雖然也是在晚上熬製,但不是現買現殺,而是先將筆桿長的鱔魚們用清水餵養在一個大缸裡,經過三五天後,讓其將腸內臟物吐盡,再開始製作。
△ 鱔魚較鯽魚會更腥一些,不過前者能起到補氣血的功效,後者能養胃,各有千秋。
頭一天熬了多少桶魚湯,第二天便只能做相應數量的糊湯粉,賣完了,去晚了,你就只能等第二天了。
這樣需要全身心投入又「耗人」的工作,使得糊湯粉成了限量供應,也使得糊湯粉店成了鳳毛麟角的存在。現在,在武漢還在堅持做糊湯粉店的老闆,很大一部分都是花樓街出來的,是「田恆啟」後人的徒弟。
花樓街走出的糊湯粉
老漢口人口中的花樓街分為前花樓和後花樓,前花樓指從江漢路到民權路,也就是現在的黃陂街;後花樓指從江漢路到大興路這一段範圍。
最早的田恆啟便在這兒,那時候魚要憑票計劃供應,人們雖然不能天天吃魚,但日夜都聞到魚香——每天凌晨3點多鐘,師傅們就開始熬魚湯。
說起糊湯粉,到現在和一些店主和老武漢人們聊天,他們最常提起的便是「花樓街」和「田恆啟」這兩個標籤,其實還有一個被忽略的標籤——「碼頭文化」。
起初,由於物質貧乏,糊湯粉是用水產攤中賣剩下的魚雜、魚頭甚至死魚、爛魚來加工的,當時開創糊湯粉的人,搜集來這些,將它們徹底熬煮融化後,加入大量胡椒粉去除腥味,再放入生米粉起糊做湯底,主要提供給碼頭工人,作為他們扛餓的粗食食用。
彼時,正處武漢碼頭文化發展最繁榮的時期: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商業中心逐漸下移至長江岸邊,武漢的碼頭發展進入大江經濟時代。
碼頭上的工人為了兼顧一天體力的消耗,補充身體裡因汗水而流失的鹽分,常常需要出品迅速,十分「扛餓」又味道重口的食物。大街小巷的小吃攤應運而生,日益興起,逐漸繁衍出了各類早點,糊湯粉便是其中之一。
時光流轉,直至今日,這受著千萬武漢人鍾愛的市井小吃、傳統美食,口味仍舊傳承自這百年前的碼頭文化。
△從上世紀開始 至今都愛在街頭過早的武漢人
糊湯以外,神仙助攻
了解了這些,想必吃過糊湯粉的人一定回味起了那濃鬱的胡椒味,也大抵能想像及理解工人們對「味道重」的要求了。
大量的胡椒粉壓去魚腥又提出鮮味的同時,還能逼出你一身汗,讓你望著碗底回味之餘,還要感嘆坐在簡陋小店裡酣暢淋漓享受完人間美味的奇妙。
那是因為對於一碗糊湯粉而言,除了掌握好胡椒和魚的用量是關鍵外,每一份用料都是神助攻。
首先是米粉的選材,有的店採用東北大米,有的店採用小梗稻米,也有的店選擇用蘇北大米。米的質地不同,呈現出來的米粉自然口感也不同。
東北大米腹白少,膠質率高,做出來的粉清亮透明。小梗稻米圓圓短短,做出來的米粉潔白有勁,蘇北大米的出品則更為細膩。
這也是為何,有的店的米粉十分纖細,有的店的米粉會比較圓一點,不過總體來說,所有的粉制出來以後,寬度介於武漢人通常對粉絲和細粉的定義之間,只是之於這類粉,在武漢的粉界而言,你叫它寬粉似乎厚了些,叫它粉絲又似乎細了些,總是想不到一個確切的詞語來形容它的厚度。唯一能確定的是,一碗糊湯粉用到的粉的重量,通常在2兩左右。
大多數的糊湯粉店都有專門的進貨渠道。愛吃糊湯粉的食客們會發現,一般當你去晚了一家店,即使糊湯還有,但沒有粉了,老闆是會拒絕給你用別的粉面下的:「下不出那個味,也下不了。」
的確,這類量身定做,不可取替的粉,保證了糊湯粉獨一無二的風味。
粉以外,再者,就是出品時的輔料:添香提亮的蔥的青色、濃稠鮮香的湯的灰色、綿韌順滑的粉的白色、豐味增鮮的蝦米的紅色、補色生津的榨菜的褐色——五色交相輝映,讓糊湯粉不僅色澤動人,也愈發味道鮮美。
花樣吃法,油條是重點
如何把這鮮美發揮到極致,那必然是搭配上油條了。
油條泡糊湯粉是武漢人的羊肉泡饃,這種搭配和武漢的天氣一樣不講道理。在武漢, 如果糊湯粉不泡著一根油條吃,就像牛肉粉沒有配上一塊面窩,豆皮沒有配上一碗糊米酒那樣遺憾。
只要有糊湯粉的店,旁邊必然最遠50m會有一家炸油條的攤子。
剛出鍋的油條,更酥脆。在各個糊湯粉的店裡,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上一秒還在冒著熱氣,掛著油滴的油條,下一秒便被「摁」進了碗內,不服氣的油條拼命掙扎著,再從糊湯內鑽出身子來,冒出泡泡。
喜歡吃脆的,便會在這會兒把它捻起,送入口中。喜歡吃軟一點的,則會再用力將它摁下,等待它完全服服帖帖地向湯汁妥協後,再嘗上一番。這一「摁」,是江城人民特有的潑辣。
油條將濃鬱的湯汁「吞噬」得嚴嚴實實,湯汁的稠密和油條的勁道巧妙地融為一體,湯汁內的魚鮮味滲透進麵皮的每一寸縫隙裡,回味無窮。
△ 有個別店推出了 無礬油條 更易泡軟
油條自是許多人吃糊湯粉會選擇的經典吃法,而之於有些愛好肉食的食客而言,這樣吃魚不見魚的境界,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
又幹又難吃?平反時刻來了
誠然,即使糊湯粉百年來,不斷地根據群眾的口味在推陳出新,但眾口難調,仍舊會有一些人接受不了它的味道。
而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它不好吃?
首先是辛辣,許多人不喜愛糊湯粉濃重的胡椒氣味,也不能理解為何好好的一碗粉要放滿胡椒,連湯麵都清晰可見星羅棋布的胡椒籽。
其實,胡椒恰恰是糊湯粉的靈魂,如果你問一個年齡40+以上的武漢老餮,為何糊湯粉會放胡椒。他一定會給你說:「為了去腥撒!」
沒錯,看到前面對它做法的解釋,再細想來,幾十條鮮魚,豈能不放些胡椒去腥?
二則是「坨」。其實到這裡,吃貨君真的要替糊湯粉喊冤了,面會坨,粉當然也會坨,也就是武漢話說的「han"。
粉面煮完以後,裡面的澱粉就有了粘性,粉面吸水膨脹,你放置它的時間越長,它自然也就粘在一起來。
所以很多人往往等涼一點了再吃,它已經沒有什麼湯汁,粉也很難分開了。
對於一碗糊湯粉而言,不論是特製的粉,還是熬製的魚湯,哪怕是最普通的油條,都是對它極致體驗過程中,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存在。
而這樣的體驗,只有在武漢才有,它的存在和悠久的歷史,就似這座長江與漢水交織的城市一樣,獨特而魔幻,也許它少,但一旦提起武漢的過早,一定少不了它的一席之地。
寫到此處,吃貨君想到在那個清晨,和店家聊天時的對話,我問他們,為何會選擇做糊湯粉,怎麼不會選一些別的,可能更有市場的早餐呢?
好的技藝需要被傳承,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下來的同時,也就不會再去追問自己為何當初沒有別的選擇了。
如果別人說糊湯粉不好吃,
你會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