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過早」有多野?邊走邊吃的熱乾麵只是入門級

2021-03-05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三個料理人」(ID:sanjiangfood)授權轉載。


本       文       約   428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min


熱乾麵  圖/網絡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美味的早餐,能做到像武漢這麼硬核的,獨此一家。

沒有什麼能阻止武漢人過早  圖/微博@包囧菌

▍武漢早餐硬核在哪裡?


與廣州人坐在茶樓裡,邊飲早茶邊吹水的慢節奏不同,武漢人通常來不及坐下來慢慢吃。

邊走邊吃是武漢早餐的一大特色,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熱乾麵、豆皮、面窩穿梭在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

這也被描述成武漢每天一次的全城運動——過早。

武漢人將吃早餐稱為「過早」,將一頓早餐上升到與「過年」「過節」「過生日」同樣重要的地位。

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晨時醒夢魂;且慢梳頭先過早,餈粑油餃一齊吞。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葉調元刻印的《漢口竹枝詞》第一次將吃早餐用「過早」一詞表達。

至今,武漢人民「過早」已經快170年了。

說武漢早餐硬核,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地位可與正餐分庭抗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種類豐富程度十分罕見。

幾年前,曾有網友在微博上曬28天過早不重樣,而武漢作家池莉也曾在小說中盤點武漢早餐: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

這些只是武漢早餐中有名有字號的,街頭巷尾的小店更是數不勝數。

也難怪香港美食作家蔡瀾在到訪武漢之後,將武漢稱為「早餐之都」。

油脂豐厚的武漢早餐  圖/楚天都市報

當然,武漢早餐本身也足夠「硬核」。

熱乾麵也好、豆皮也好、燒梅也好,武漢早餐大多都是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的完美組合。

武漢早餐深諳人類對食物最原始的渴望,簡單說——抗餓。

最最硬核的還是武漢人民過早的方式。

在武漢,滿大街的早點攤,滿大街買早點的人,滿大街邊走邊吃的人,這是武漢最特別的風景。

燒梅、豆皮這種乾食邊走邊吃很正常,但熱乾麵、牛肉粉這種有湯水的早餐,武漢人邊走邊吃也是信手拈來,而且速度極快,三下五除二,一碗麵就下肚了。

武漢早餐標準食用姿勢  圖/網絡

▍正宗的武漢熱乾麵,該是什麼樣子?

說起武漢早餐,就必然繞不開熱乾麵,甚至在外地人看來,熱乾麵簡直就是武漢早餐的代名詞。

和大多數中國早餐一樣,關於熱乾麵的起源,也都是故事和傳說。

相傳,20世紀30年代,一個賣面的攤販為防止沒賣完的麵條變壞,就把面撈出晾涼。沒承想,又打翻了桌上的麻油壺,只得將油和面拌勻。結果第二天,這種麵條大受歡迎,人們問攤販這叫什麼面,他隨口而出「熱乾麵」。

另一說是這樣的。1928年,黃陂農民蔡明緯來到漢口,以挑扁擔賣面為生。為了應對高峰期的客人,蔡明緯幾經摸索,終於找到了一種快速下面法:先將面煮至七成熟,晾涼拌油,第二天出攤時只需在熱水中汆燙幾秒,拌上佐料即可食用,因為佐料以芝麻醬為主,所以最初也叫「麻醬麵」。

兩種說法的真偽都已無法考證,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熱乾麵是在20世紀30年代起源於市井。

武漢江漢路上的熱乾麵攤雕塑   圖/網絡

在市民氣息濃鬱的武漢,這種起源與市井的美食自然大受歡迎。

在20世紀60年代,武漢下鄉知青還根據《我愛祖國的藍天》的詞曲,改變了一首《我愛武漢熱乾麵》:

我愛武漢的熱乾麵,二兩糖票一毛錢;四季美的湯包鮮又美,老通城豆皮美又鮮;王家的燒餅又大又圓,一口就咬掉一大邊。啊———要問武漢人愛什麼,我愛———武漢的熱乾麵———

在很多人看來,熱乾麵無非是芝麻醬拌麵,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其實,做熱乾麵講究的是水磨工夫,每一步看起來是很簡單,但稍有差池,就會影響到最終面的味道。

首先是面,鹼面是必須的,將面煮至七八成熟,撈起來瀝乾水分後抹香油拌勻後晾涼。在武漢的熱乾麵館,一般都有一兩臺巨大的風扇,晾涼時要不斷地將面撣起,用風扇來給面降溫。

第二天一早,熱乾麵再燙10秒左右就可撈出,不過燙麵的水一定得是沸騰的。

撣面是個技術活,直接關係到麵條的口感  圖/楚天都市報

其次是醬,純芝麻醬一定要用油、最好是香油澥開,香氣才夠足。有的店為了降低成本用水來懈,味道就不對了。還有的店會添加花生醬,但花生醬的味道過於濃鬱。

最近幾年,很多店興起做「復古熱乾麵」,所謂復古就是選用黑芝麻醬。在蔡明緯的兒子蔡漢文看來,這完全就是瞎搞,他認為:「黑黑的芝麻醬算什麼,芝麻醬就應該是黃色的,要用好麻油調!」

而且,熱乾麵其實也沒有外地人想像中那樣乾澀,它是要加入豬肉、牛肉等熬製出來的滷水,這點滷水不僅能增添風味,還能使每一根麵條都掛滿醬汁,達到一個完美的融合。

熱乾麵  圖/北京時間

只不過,添加滷水的比例要掌握好,加得少了,醬化不開,一坨乾麵難以下口;加得多了,麵條又難以掛上醬汁,香氣和味道全無。

最後,畫龍點睛的還有一勺鹹菜,現在加得最多的是辣蘿蔔乾。而在1986年出版的《中國小吃·湖北風味》中,提到熱乾麵加的鹹菜是大頭菜;而在2001年出版的《湖北小吃》中,又將大頭菜換成了辣蘿蔔乾。

一碗熱乾麵從煮麵到遞到手中,也就幾十秒的時間。到手之後,拌麵的手藝也同樣重要,怎樣在短時間將一滿碗的面拌勻,是很考驗人的一件事。

拌麵  圖/網絡

一碗完美的面拌出來,醬汁應該是均勻的附著在每一根麵條上,麵條既不會幹黏,也不會拖泥帶水。

這樣一碗麵,再配上一口蛋酒,就是完美的過早。

▍放下對熱乾麵的執念,才能抵達武漢早餐最高境界

在有著「早餐之都」的武漢,過早只吃熱乾麵未免有些虧,它還有更多能調動你味蕾的美食。

雖然說熱乾麵是最有名的,但兩湖地區畢竟是魚米之鄉,武漢早餐還是以米和米的加工品佔主流。

豆皮  圖/Instagram

在武漢過早界,豆皮是可以與熱乾麵分庭抗禮的。

綠豆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摻合,浸泡數小時後磨漿待用。一口大鐵鍋燒熱後倒油,然後舀米漿入鍋,攤成一張薄薄的大圓片。將雞蛋打碎攤在米漿片上,抹勻後翻面,這時呈現油亮的金黃色。

隨後,將蒸熟的糯米、煮熟的幹香菇丁、炒熟的豬肉或者牛肉丁、香乾丁、薑末等拌勻,鋪在米漿片上,撒上胡椒、鹽以及大把的蔥花,然後來一個大翻面,淋上一勺油、撒上一勺水,蓋上鍋蓋燜兩分鐘,一大鍋金黃的豆皮就做好了。

小鐵鏟或者是盤子將豆皮按格子狀劃開,每份豆皮基本就兩三個小方塊,盛入小碗中,拿一雙筷子,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豆皮做得好,油的用量是最關鍵的,油太多會失去香嫩酥脆的口感,油少了豆皮表面就會變得乾巴巴。

面窩  圖/網絡

雖然叫面窩,卻不是麵食,它是由大米、黃豆混合打成漿,再加入適量蔥花、鹽調味,炸制而成。

大米和黃豆的比例很重要,黃豆少了,則面窩的味道不香;黃豆多了,面窩會很油。

軟糯與香脆,一種食物,兼顧了兩種口感。

苕面窩  圖/網絡

還有一種苕面窩,苕在武漢話中就是紅薯,紅薯粉叫苕粉,所以苕面窩自然也就是紅薯面窩。

把紅薯洗淨去皮,切成小丁,放入米漿中。炸制時舀入炸面窩的勺子,拍平下油鍋。苕面窩的特點是外焦脆內軟糯,滋味鹹中帶甜。

糊湯粉  圖/網絡

糊湯粉是魚米之鄉的完美代表。

武漢三鎮河湖眾多,每天打下來的魚蝦不少,尤其是小魚小蝦,早年間沒有儲存條件,如果沒有賣掉,留到第二天就臭了,於是有人想到了用它來做早點。

小魚蝦加水熬爛成湯,撇去殘渣,留下粘稠如米湯的濃湯。米粉下鍋焯一下撈出放到碗裡,在上面澆一大勺濃湯,然後撒鹽、胡椒、薑末、蔥花,原汁原色原味,口感濃鬱厚重,再配上油條,風味十足。

汽水粑粑  圖/網絡

汽水粑粑也就是米粑粑,不僅武漢有,湖北各地也都有。

這是一種純大米食品,用大米磨成漿後,加醪糟輕微發酵,這樣製作出來的粑粑入口有軟綿綿的甜味,回味卻有一絲酸,有一種立體的口感。有的人將兩片汽水粑粑中夾上一個面窩,並把它叫做「武漢三明治」。

糯米雞  圖/網絡

廣州早茶裡有一道荷葉糯米雞,然而武漢的糯米雞和它完全是不同的東西,因為武漢糯米雞裡並沒有雞肉。

準確來說,這種小吃應該叫糯米糰,裹著五花肉、香菇、筍丁、香乾丁的糯米,再用麵糊包裹下鍋炸至金黃,外層焦脆,裡邊軟糯鹹香。

至於為什麼叫糯米雞已不可考,有人認為炸好後的糯米雞外表金黃,表面凹凸不平,形如雞皮,所以就叫糯米雞。

重油燒梅  圖/網絡

燒賣全國都有,廣式茶點裡是蛋皮肉餡,裡邊裹著蝦仁,北方的燒賣多是肉餡,而武漢的燒梅則是糯米、香菇、肉餡的。

叫燒梅是因為皮使用走槌擀出梅花邊,蒸出來如同一朵朵梅花而得名。

武漢燒梅的最大特點就是油大味重,而武漢很多早點攤子也有一個特別標識,白紙糊一塊牌子,上書四個大字:「重油燒梅」。武漢人甚至還將油餅和燒梅兩種重油食物組合在一起,成為極其耐餓的一種搭配。

除此之外,一些常見的牛肉粉、煎包、湯包、麻團(歡喜坨)、鍋貼、煎餃、豆腐腦……全都能在武漢早餐中找到他們的身影。

圖/網絡

▍武漢為什麼會形成這麼發達的過早文化?

武漢是一座因碼頭而興起的城市,這一城市歷史,決定了早餐的走向和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快:做得快,一碗熱乾麵用不了一分鐘;吃的也快,食客三下五除二就下了肚。

第二個特點是重油,畢竟要幹體力活,抗餓最重要,所以油脂要補足。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講究,熱乾麵的芝麻醬要用小磨香油調成,面窩必須撒黑芝麻和小蔥花,豆絲必須用綠豆和稻米一起磨漿,比例還不能不對……雖然是幾分鐘就解決的早餐,但在背後還有更多看不見的時間。

同樣是早餐文化發達的地區,廣州講究的是「嘆」,武漢講究的是「快」。

這也是因為,廣州早茶的興起是建立在商業文明上的,飲早茶不可避免的要承擔社交、商業功能,甚至還有一定的休閒功能;而武漢的過早文化,則是起源於底層的碼頭工人等階層,唯一的要求就是速戰速決並且熱量高。

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與它的物產和城市結構息息相關,並且一旦積年累月,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

參考資料:

[1]《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池莉

[2]《武漢熱乾麵的傳承與創新》,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3]《熱乾麵的傳說及其他》,方方

[4]《武漢熱乾麵創始人之子蔡漢文去世:「芝麻醬就該是黃色」常掛嘴邊》,長江日報

[5]《武漢憑什麼號稱「早餐之都」?》,三個料理人

相關焦點

  • 走起,吃一碗武漢熱乾麵
    但在這「過早江湖」中,最讓武漢人牽腸掛肚的還屬——「過早之魂」熱乾麵。作為「中國十大麵條之一」,它早已名聲在外,很多人到武漢第一件事便是嘗一口地道的熱乾麵。今天小編就帶來了「食辰到·大武漢熱乾麵」,它由一群吃貨掃遍武漢街頭巷尾的熱乾麵店,試吃了100多碗後才研發出來的。
  • 邊走邊吃邊走邊吃邊……
    從過早這個詞,就能看出武漢人對早餐的重視,早飯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早晨的質量。所以,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武漢三鎮,集齊七種早餐,召喚一個悠閒的早上。1、鮮魚糊湯粉 熱乎乎一碗端在手上,濃鬱的魚蝦味撲面而來,入口中能感受到胡椒的勁兒,熱辣香濃。
  • 武漢的過早文化,舌尖上的武漢,果然名不虛傳!
    前段時間看一個綜藝節目,他們在武漢旅行時吃了武漢眾多美食。小編不由得心動,也來到了武漢旅行,武漢的美食有哪些呢?你們吃過幾種呢?武漢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濃鬱的城市,這裡的美食都是有著歷史文化,當地的美食一定是早餐文化,和廣州的早餐完全不同,在武漢邊走邊吃是當地吃早餐的一大特點。武漢人民稱吃早餐為「過早」,不知大家好奇不好奇邊走邊吃的「過早」生活呢?和小編一起往下看吧!
  • 漲價的熱乾麵,我的錢包快養不起了
    感嘆之餘又在網上翻了翻評論,發現大家除了紛紛哀嘆家門口的熱乾麵漲價5毛1塊,又覺得自己吃不起過早。那些揣著幾個鋼鏰和分子錢,在巷口角拉就能過早到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每逢過年,過早攤子就蹭蹭蹭往上漲價的境況早已屢見不鮮。以每年勻速提升的過早物價,似乎成為比春晚上《難忘今宵》更意料之中的壓軸節目。豆皮燒梅的油脂豐腴,熱乾麵牛肉粉的紮實頂飽,糊湯粉帶油條一口回味悠長……父母輩裡最懷念的過早到底有多便宜?
  • 一年賣15億,這碗熱乾麵好吃到爆,武漢人都說地道!限量第二份半價!
    武漢,吃早餐叫過早,每天早上有95%的全國最高在外就餐比例,美食家蔡瀾稱武漢為早餐之都,《舌尖上的中國》拍三餐,早餐就在武漢。武漢過早,30天都不重樣。早起,轉進巷子裡的老麵館,叫一聲「老闆下碗熱乾麵」,老師傅便將撣好的熱乾麵,在沸水裡煮六七秒撈出,澆上芝麻醬、滷水,拌上各式調料,客人自己加紅油辣椒、酸豆角、蔥花,然後自己上下翻飛拌勻,霎時香氣四溢,端著碗邊走邊吃,一碗下肚酣暢淋漓
  • 櫻花、黃鶴樓、熱乾麵……她把最美的武漢畫成珠寶
    她在東湖邊戀愛、結婚,住在東湖邊看著春夏秋冬,所以在關於武漢的珠寶設計圖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與情感。「武漢東湖有大片大片的水杉,特好看,比花兒還美。一年四季都有浪漫的顏色,還有水鳥翩躚。」八年前,方龍慧子從江蘇來武漢上學,發現武漢人都愛捧著紙碗邊走邊吃,也第一次知道「過早」。校門口的「姚嫂熱乾麵」,成為她大學生涯多次早起的原因。加了酸豆角的熱乾麵配上炸得枯脆的面窩,她說,那叫一個「虛浮」(武漢話「舒服」)。
  • 過早來碗熱乾麵,宵夜最好小龍蝦,武漢美食你最喜歡吃什麼?
    今天是個好日子,武漢解封,煙火氣重燃,各色美食悉數回歸。 此時此刻,長江大橋上的車流已如梭,街道喧囂的叫賣聲,無不訴說著:春天已來,武漢已醒。 對武漢人來說,過早要來碗熱乾麵,宵夜最好就是小龍蝦了。
  • 我很想想念武漢的豆皮、菜薹和熱乾麵
    時間有些久了,現在想起來,似乎從科大某個校門進去,坡下左手邊,有一片連起來的籃球場,少年少女們打籃球,聲音噼裡啪啦;再往前走,右轉,就是一排宿舍樓,有一處布置秀雅的花店。那時我自己也還是個大學生,看到林蔭路下、拍球聲中的花店,覺得此處有一派生機盎然的滋味。當時招待我的朋友,偶爾跟朋友打電話時,會說句「今天我過江。」
  • 熱乾麵有哪些牌子值得回購?
    最近熱乾麵成了新晉網紅這次我們找了幾十個線上熱乾麵品牌挑選出以下13家按照3個標準:值得購買/可買可不買
  • 舌尖上的武漢又回來了
    而武漢受碼頭文化影響,過早講求飽腹和快。廣東人飲早茶太過講究,喝個茶還要收茶位費,更像是一種社交方式。武漢的過早,就接地氣多了。不僅花樣繁多,還價格便宜,20元吃到撐,好吃沒架子。武漢人還喜歡邊走邊吃,愜意隨性,既享受了美食,也不耽誤時間。
  • 漢陽過早——藏龍臥虎!
    武漢三鎮向來「不熟」。漢口人過早絕不會出漢口,因為不管是勝利街、水塔、北湖…還是各種刁角,隨便一家都能讓你知道「莫斯叫正宗武漢味」。武昌人表示不服,糧道街了解一下?水陸街了解一下?大成路了解一下?在武昌過早,一個月包你不重樣!
  • 武漢|早起的人才有好吃的,在武漢這是真理
    見多識廣如他,食過山珍不在話下,卻在武漢之行最後一天清晨,將蒸籠裡剩下的三枚蒸餃吃個精光,樂壞同行人。返港後,在微博上,他這樣回味武漢過早:「 豆皮,好大一張餅 ;面窩,Donut(炸甜甜圈)的老祖宗 ;一大早喝甜甜暖暖的米酒,是幸福的 ;最喜歡糊米酒,武漢人把糯米拉成條狀放進米酒裡的做法,全世界都少見。」 味道之外,更讓蔡瀾記住的是,武漢人對過早的重視。
  • 薇婭直播的武漢熱乾麵有什麼魔力?
    說起武漢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一個旅遊發達的城市,是很多人的必經之地了,尤其是武漢的美食,讓不少人為之喜愛。許多小夥伴會特地坐車去武漢,就為了吃上一口正宗的美食。武漢的美食,大家接觸最多的就是熱乾麵,作為武漢人「過早」必選的單品,熱乾麵可以說還是武漢人的「靈魂食物」。
  • 4月8日如約而至,武漢熱乾麵重新甦醒,武漢美食久等了!
    武漢重啟,萬物復甦,那久違的熱乾麵重新甦醒,那香辣的鴨脖子終於可以再次品嘗,這一天,這一刻,武漢我們回來了!武漢這座城市有著諸多城市名片,其中它的另一張名片也是讓人印象至深,流連忘返啊!那就是獨屬於武漢的美食,武漢美食中八大名吃可謂是天下聞名。
  • 淺草商業街叫停邊走邊吃!都怪外國遊客咯?
    快和Yuki一起來看看,免得下次旅遊遭人白眼。這次Yuki腦洞大開,從一件小事絮叨出不少想法,到底有幾分道理呢?就由大家來評判吧。淺草商店連合會の丸山眞司理事長は「食べ物で商品を汚すなどして、店どうしがトラブルになることもあった。観光客には、食べ物は買った店の前で食べるというマナーを守ってもらいたい」と話していました。 在該商業街周邊,有不少出售蛋筒冰激凌、米粉團、甜麵包等小零食的店鋪。據說因為遊客們邊走邊吃的行為,而導致紀念品商店的商品被弄髒的事件越來越多。
  • 「你過早了冇?」—— 藏在江城日出之食裡的鄉愁
    地理環境和經濟環境相互滲透影響,也就形成了江漢地區獨特的「過早」文化。這一頓早餐除了果腹之外,更是蘊含著武漢人的一種生活態度---接地氣。相比於廣州早茶的精緻,武漢的「過早」似乎有那麼點「難登大雅之堂」。很多早餐店是不需要店面的,只要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隨意支起一個棚子,再配上幾個高矮小板凳搭配坐起來,十分鐘不到,就可以解決一頓早飯的問題。
  • 走街串巷遍尋美食,舌尖上的武漢,果然名不虛傳!
    武漢是一座歷史韻味厚重的城市,就連最平常的吃食,在這武漢文化底蘊的加持下,都能衍生出過早文化,過早文化是武漢當地的特色美食文化,也是當地的早餐文化,相比於廣州坐在茶樓的細嚼慢咽慢節奏不同,邊走邊吃是武漢早餐的一大亮點。
  • 武漢又見面了,又可以吃到熱乾麵了,還有這些美食,你嘴饞了嗎?
    武漢又見面了,又可以吃到熱乾麵了,還有這些美食,你嘴饞了嗎?經過漫長的76天,武漢終於解封了,武漢又和大家見面了,又可以吃到武漢的熱乾麵了。2020年之初,武漢就經歷了一個考驗,不過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武漢人民也度過了一個難關。
  • 熱乾麵、豆皮、生煎……廣州高鐵直達4h,重啟的武漢依舊美好!
    >氣候:武漢作為中國中部城市,四季非常分明,每一個季節都有獨特的景色哦~交通:廣州南出發4.5小時到達武漢站,463元/人,班次挺多而且方便旅行時長:3—5天住宿:想要方便出行的話建議住在江漢路附近,也有許多風景超棒的民宿在江灘邊,大家可以自行選擇黃鶴樓武漢重啟的那一刻最亮眼的便是黃鶴樓了承載了武漢歷史記憶的它成為了武漢最讓人難忘的標誌物
  • 武漢戶部巷,漢味早點第一巷
    不斷地被本地人吐槽,這裡的小吃又貴又不正宗,但有朋友從外地過來時,還是得帶朋友來吃上一遭,戶部巷就是武漢的這條街。武漢人說:「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吉慶街的夜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哪怕你在包間裡,吃個飯也會不停地有唱歌的、說書的、說相聲的、賣花的、賣燒烤的……來騷擾你,很可能一頓飯下來,給唱歌的錢比吃飯的錢多。戶部巷沒有這些煩惱,這是一條以漢味小吃為主的小巷,在這裡,不僅能吃到最地道的武漢小吃,也能品嘗到最全面的荊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