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只需站在取紙機前3秒,通過機器自動「刷臉」功能,便能得到設定好的紙量。這本是東莞莞城街道打造星級公廁的嘗試,最近卻因為隱私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之上。近日,當地城管部門就此事給出回應,已協調終止使用前述設備,改用常規的方式向市民免費提供紙巾。(《南方都市報》)
上述街道在公廁免費提供紙巾環節安裝「人臉識別」,應該說初衷是好的。之前,多個城市公廁提供免費紙巾後,要麼被嚴重浪費,要麼被拿回家,既影響他人使用,也造成公共資源流失,還形成不良風氣。而安裝「人臉識別」目的正是防止不良現象重現。但初衷好卻不符合法律規定,讓人擔憂信息安全。
雖說上述公廁的人臉識別設備上已經註明,本機沒存儲,但卻不符合《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而且,正如專家所言:在本機沒存儲並不代表在系統內沒存儲,一旦資料庫洩露或被盜用就有風險。所以,市民擔憂個人信息洩露是種正常反應。而有關部門終止公廁「人臉識別」則源於「輿論的力量」。
從杭州「人臉識別第一案」,到多地售樓處曝出「無感抓拍」,再到公廁取紙「刷臉」,這說明「人臉識別」如今無處不在。之前,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刷臉」有什麼問題,但隨著人臉信息在網上公開出售,輿論對「人臉識別」持續關注,專家、公眾積極參與討論,終於讓一些地方部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於是我們看到,幾天前南京有關部門要求售樓處下架「人臉識別」,如今東莞城管部門終止使用「刷臉」,這種回歸理性的現象應歸功於輿論監督,即輿論關注、熱議「人臉識別」,使有關部門意識到隨意使用人臉識別設備並不符合法律規定,也給公民信息安全埋下隱患,及時終止「刷臉」才是正確選擇。
由於人臉識別技術是一種新生事物,法律也未做出十分精準明確的規定,所以,之前不少單位安裝、使用這種設備都很隨意,有關部門也重視程度不夠。而新聞輿論在「識別」、質疑人臉識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既讓有關部門意識到問題不少,也讓公眾意識到「潛在的威脅」。應當為輿論監督記功一次。
不過,到目前為止,向隨意使用人臉識別設備說「不」的地方部門仍然偏少。在「人臉識別」覆蓋越來越廣的情況下,其他地方、其他領域也存在操作不規範的問題,期待終止不規範的「刷臉」成為越來越多地方部門的共識,當這種捍衛法律公信力和公民隱私權的行動成為一種洪流,公民信息安全就有保障。
但下架或終止「刷臉」,仍然是治標之策,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精準立法禁止不規範「刷臉」,在這方面天津市正積極探索,近日該市通過的《社會信用條例》明確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雖然該條例禁止的對象是指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但對其他單位也是一種提示,同時也對其他地方立法機關是一種啟示。因為該條例中的「生物識別」就包括人臉識別。人臉識別信息一旦洩露,帶來的損害有可能是不可逆的。只有對人臉識別信息進行嚴格限制和規範,才能最大化保障公民信息安全權益。
也就是說,輿論監督、有效整改、完善立法,是治理「刷臉」泛濫的三劑良藥。其中,完善立法還需要《個人信息保護法》早日「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