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蘇秦,想必各位讀者都不陌生,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偉大的合縱家、政治家、外交家及謀略家,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歷史上對蘇秦的評價是相當之高。
但是蘇秦通過史籍向我們展現出來的一面,卻並非如此;在戰國時期,人人崇尚君子之道,但是蘇秦卻反其道而行,赤裸裸展現了一幅真小人的面目。
不信?
各位讀者若是不信,不妨置一杯茶,跟隨筆者一起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戰國年代,來看看蘇秦是如何演繹「真小人」的面目。
蘇秦理想被齊覆滅,因而生恨
蘇秦是鬼谷子的徒弟,與張儀師出同門;出山較早的張儀已經在秦國混的風生水起,在其餘六國之間也是聲名遠揚;因此蘇秦也懷揣著建功立業的想法,希望能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理想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剛出山的蘇秦屢屢碰壁,始終沒有得到賞識。
蘇秦
遭受巨大打擊之後的蘇秦,並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反而潛下心來,仔細的研究了當時七國的形式,一年之後,自認為已經有實力施展抱負的蘇秦,再次出山;而這一次蘇秦終於得到了燕國燕文公的賞識,兵餉燕文公提出了合縱的思想,也得到了燕文公的大力支持。
"若能以合縱之計維持燕國安定,願舉國相報"——《戰國策》
燕文公其實對蘇秦的合縱之計,並不是完全相信,當時燕國示弱,隨時都有可能被其它強國吞併,因此燕文公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提供給蘇秦車乘金帛;希望可以通過蘇秦的遊說,保持燕國的安定,由此可見燕文公也不是胸有大志之人,他的願望也僅僅是希望國內能保持安定。
而蘇秦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周轉各國遊說多年,終於使他的合縱之計得到了六國的認同,也不枉費自己的苦心和燕文公的期望;在遊說完各諸侯國之後,籤訂了合作聯盟的協議,蘇秦也理所當然的被推為合縱長,手持六國相印,成為了六國的丞相,一時之間風頭無兩。
可是這種聯盟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便被齊魏兩國攻打趙國的事件而打破;六國盟約、合縱之計也就到此破碎了。趙國的趙王自然非常生氣,先前聽信了蘇秦的建議與五國聯盟,可是如今轉臉就被盟友攻打,打又打不過其它兩國,因此便將一肚子火撒在了蘇秦身上。
而蘇秦也是非常憋屈,自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達成的聯盟,轉眼間就被齊、魏兩國粉碎;自己榮華富貴、聲名顯赫的生活才剛剛開始,也隨著聯盟的破碎而煙消雲散了;這也導致了蘇秦心中對齊國充滿了怨恨。
為什麼是齊國而不是魏國呢?
因為當時齊國的國力要在魏國之上,相比之下的小國是不可能驅使大國的,因此蘇秦便將破壞聯盟的責任歸咎到了齊國的身上。
本身就對齊國產生了怨恨,再加上趙王的責罵,致使蘇秦對齊國的怨恨加深,認為是齊國毀了他,所以他也要毀了齊國。
蘇秦報復齊國的準備工作
既然要報復齊國,那肯定就要有計劃、有謀略,因此蘇秦就向趙王說了下面這番話:
「趙肅侯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資治通鑑》
蘇秦請求趙王派他出使燕國,是他整個計劃的第一步,可是為什麼要先去燕國呢?
我們上文說到,蘇秦在提出合縱計劃的時候,第一個被他說服的國家便是燕國的燕文公,因此蘇秦覺得有舊交情在,燕文公也會幫助他;其次就是因為蘇秦認為燕文公這個人沒有主見,胸無大志,比較好忽悠,這一點在上文也體現出了。(蘇秦無名無分的一個人,向燕文公提出計劃,燕文公就相信了,雖然有試試看的成分,但也足以說明是個比較容易被忽悠的人。)
晉文公
第二點就是燕國和齊國有世仇,這一點還要從子之亂政說起,燕國國內因為王位的原因出現變動,大臣子之與太子姬平爭奪王位,姬平為將子之打敗,向齊國尋求幫助,可是齊軍來了燕國之後,燒殺掠奪無惡不作,險些滅國;最後燕國在趙國的幫助下,上下同心,才將齊國從燕國趕走,可是這件事也讓燕國受損嚴重、實力大跌。
從這件事情之後燕國上下,對趁火打劫的齊國恨之入骨,可無奈於實力有限,只能忍氣吞聲;蘇秦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便把燕國當成了他報復齊國的工具。
到了燕國之後蘇秦對燕文公百般忽悠,讓燕文公都覺得蘇秦是不世奇才,甚至於燕文公都要把蘇秦留在燕國當丞相,可是蘇秦也知道自己留在燕國,是不可能通過讓燕國強大,幫助自己報仇的。因此他對燕文公說了下面這番話:
「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齊則燕必重。」——《史記》
明明是為了自己報仇,卻非得說的道貌岸然,稱自己在燕國不能幫助燕國強大,只有去了齊國才能讓燕國強大,雖然作者也不懂這是什麼邏輯,但是燕文公就信了,在蘇秦的忽悠下同意了蘇秦去齊國當間諜的政策。
蘇秦獲取燕國支持的目的,就這樣達成了,可是用什麼藉口去齊國就成為了蘇秦下一步的難點,於是蘇秦日思夜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利己不利人的藉口,稱自己與晉文公的夫人私通,給晉文公戴了綠帽子。
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324年),蘇秦通於燕文公之夫人,易王知之。——《史記》
蘇秦就是用這個藉口到了齊國,實在是損到了極點。
步步為營,致齊國險些滅國
到了齊國之後的蘇秦,因為稱自己是從燕國逃命過來的,加上私通晉文公夫人的理由,齊愍王也沒有多做懷疑,再加上蘇秦這個人有一定的才華,因此齊愍王也起了愛才之心,就這樣將蘇秦留在了齊國。
因為當時的齊國實力非常的強勁,並且還與經過「胡服騎射」之後實力強勁的趙國是結盟關係,因此蘇秦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策略:第一點就是破壞齊趙兩國的關係,第二點則是制定了讓齊國「西勞於宋,南疲於楚」的方針。
目的就是為了讓齊國在攻打楚國的時候自我削弱,並且在攻打宋國的時候得罪別的國家;前面這一點好理解,我們不再多加贅述,後面這一點則是因為宋國是個小國,正因為宋國的存在才讓戰國七雄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並且宋國物資豐富,如果齊國再滅了宋國更會使齊國國力強勁。
齊愍王
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因此沒有人去滅齊國,但是在蘇秦獲得齊愍王的信任之後,便極力的慫恿齊愍王去攻打宋國,他告訴齊王如今齊國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要在七國之中脫穎而出,強於其它六國;最終齊愍王被蘇秦成功說服,出兵攻打了宋國,致使宋國被滅國,齊國取得了不菲的戰果。
伐趙不如伐宋之利。——《戰國策~齊策四》
從戰國策的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蘇秦的忽悠下,齊愍王已經產生了要攻打趙國的念頭,這就說明蘇秦離間齊趙兩國的目的就達成了,因此蘇秦沒有讓齊國再攻打趙國,這與蘇秦的目的不符。
在齊國滅了宋國之後,實力達到頂峰;諸侯們也清楚,如果任齊國發展下去,下一個被滅國的或許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個;再加上蘇秦的遊說,最終韓、趙、魏、燕、秦吳國聯合起來對齊國出手。
公元前284年,五國聯軍由樂毅帶領從燕國方向對齊國發起了戰爭,殺了齊愍王、致使齊國險些被滅國,最後雖然田單復齊國,但是如今的齊國與之前的齊國相比,以為天壤之別,有名無實而已。
雖然在齊國被滅國的過程中,齊愍王發現一直被蘇秦忽悠,車裂了蘇秦,但是從結果來看,蘇秦的目的也達成了,至此蘇秦復仇史劇終。
雖然在這一段歷史中,蘇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蘇秦太過小肚雞腸,一舉一動皆小人之徑;齊愍王對他不薄,可是他所做之事皆是為了覆滅齊國,為了覆滅齊愍王;筆者認為如果蘇秦真的摒棄前嫌,一心一意輔助齊愍王,在當時的形勢之下仍然會有出頭之地、可以功成名就。
但是蘇秦不能忍受齊愍王曾經給他的傷害,一生都活在仇恨之中,雖然最後報了仇,完成了自己的目的,但是自己最後也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也算得上是悲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