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真小人——蘇秦,致使齊滅國,淺談蘇秦的復仇史

2020-12-18 騰訊網

說起蘇秦,想必各位讀者都不陌生,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偉大的合縱家、政治家、外交家及謀略家,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歷史上對蘇秦的評價是相當之高。

但是蘇秦通過史籍向我們展現出來的一面,卻並非如此;在戰國時期,人人崇尚君子之道,但是蘇秦卻反其道而行,赤裸裸展現了一幅真小人的面目。

不信?

各位讀者若是不信,不妨置一杯茶,跟隨筆者一起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戰國年代,來看看蘇秦是如何演繹「真小人」的面目。

蘇秦理想被齊覆滅,因而生恨

蘇秦是鬼谷子的徒弟,與張儀師出同門;出山較早的張儀已經在秦國混的風生水起,在其餘六國之間也是聲名遠揚;因此蘇秦也懷揣著建功立業的想法,希望能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理想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剛出山的蘇秦屢屢碰壁,始終沒有得到賞識。

蘇秦

遭受巨大打擊之後的蘇秦,並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反而潛下心來,仔細的研究了當時七國的形式,一年之後,自認為已經有實力施展抱負的蘇秦,再次出山;而這一次蘇秦終於得到了燕國燕文公的賞識,兵餉燕文公提出了合縱的思想,也得到了燕文公的大力支持。

"若能以合縱之計維持燕國安定,願舉國相報"——《戰國策》

燕文公其實對蘇秦的合縱之計,並不是完全相信,當時燕國示弱,隨時都有可能被其它強國吞併,因此燕文公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提供給蘇秦車乘金帛;希望可以通過蘇秦的遊說,保持燕國的安定,由此可見燕文公也不是胸有大志之人,他的願望也僅僅是希望國內能保持安定。

而蘇秦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周轉各國遊說多年,終於使他的合縱之計得到了六國的認同,也不枉費自己的苦心和燕文公的期望;在遊說完各諸侯國之後,籤訂了合作聯盟的協議,蘇秦也理所當然的被推為合縱長,手持六國相印,成為了六國的丞相,一時之間風頭無兩。

可是這種聯盟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便被齊魏兩國攻打趙國的事件而打破;六國盟約、合縱之計也就到此破碎了。趙國的趙王自然非常生氣,先前聽信了蘇秦的建議與五國聯盟,可是如今轉臉就被盟友攻打,打又打不過其它兩國,因此便將一肚子火撒在了蘇秦身上。

而蘇秦也是非常憋屈,自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達成的聯盟,轉眼間就被齊、魏兩國粉碎;自己榮華富貴、聲名顯赫的生活才剛剛開始,也隨著聯盟的破碎而煙消雲散了;這也導致了蘇秦心中對齊國充滿了怨恨。

為什麼是齊國而不是魏國呢?

因為當時齊國的國力要在魏國之上,相比之下的小國是不可能驅使大國的,因此蘇秦便將破壞聯盟的責任歸咎到了齊國的身上。

本身就對齊國產生了怨恨,再加上趙王的責罵,致使蘇秦對齊國的怨恨加深,認為是齊國毀了他,所以他也要毀了齊國。

蘇秦報復齊國的準備工作

既然要報復齊國,那肯定就要有計劃、有謀略,因此蘇秦就向趙王說了下面這番話:

「趙肅侯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資治通鑑》

蘇秦請求趙王派他出使燕國,是他整個計劃的第一步,可是為什麼要先去燕國呢?

我們上文說到,蘇秦在提出合縱計劃的時候,第一個被他說服的國家便是燕國的燕文公,因此蘇秦覺得有舊交情在,燕文公也會幫助他;其次就是因為蘇秦認為燕文公這個人沒有主見,胸無大志,比較好忽悠,這一點在上文也體現出了。(蘇秦無名無分的一個人,向燕文公提出計劃,燕文公就相信了,雖然有試試看的成分,但也足以說明是個比較容易被忽悠的人。)

晉文公

第二點就是燕國和齊國有世仇,這一點還要從子之亂政說起,燕國國內因為王位的原因出現變動,大臣子之與太子姬平爭奪王位,姬平為將子之打敗,向齊國尋求幫助,可是齊軍來了燕國之後,燒殺掠奪無惡不作,險些滅國;最後燕國在趙國的幫助下,上下同心,才將齊國從燕國趕走,可是這件事也讓燕國受損嚴重、實力大跌。

從這件事情之後燕國上下,對趁火打劫的齊國恨之入骨,可無奈於實力有限,只能忍氣吞聲;蘇秦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便把燕國當成了他報復齊國的工具。

到了燕國之後蘇秦對燕文公百般忽悠,讓燕文公都覺得蘇秦是不世奇才,甚至於燕文公都要把蘇秦留在燕國當丞相,可是蘇秦也知道自己留在燕國,是不可能通過讓燕國強大,幫助自己報仇的。因此他對燕文公說了下面這番話:

「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齊則燕必重。」——《史記》

明明是為了自己報仇,卻非得說的道貌岸然,稱自己在燕國不能幫助燕國強大,只有去了齊國才能讓燕國強大,雖然作者也不懂這是什麼邏輯,但是燕文公就信了,在蘇秦的忽悠下同意了蘇秦去齊國當間諜的政策。

蘇秦獲取燕國支持的目的,就這樣達成了,可是用什麼藉口去齊國就成為了蘇秦下一步的難點,於是蘇秦日思夜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利己不利人的藉口,稱自己與晉文公的夫人私通,給晉文公戴了綠帽子。

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324年),蘇秦通於燕文公之夫人,易王知之。——《史記》

蘇秦就是用這個藉口到了齊國,實在是損到了極點。

步步為營,致齊國險些滅國

到了齊國之後的蘇秦,因為稱自己是從燕國逃命過來的,加上私通晉文公夫人的理由,齊愍王也沒有多做懷疑,再加上蘇秦這個人有一定的才華,因此齊愍王也起了愛才之心,就這樣將蘇秦留在了齊國。

因為當時的齊國實力非常的強勁,並且還與經過「胡服騎射」之後實力強勁的趙國是結盟關係,因此蘇秦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策略:第一點就是破壞齊趙兩國的關係,第二點則是制定了讓齊國「西勞於宋,南疲於楚」的方針。

目的就是為了讓齊國在攻打楚國的時候自我削弱,並且在攻打宋國的時候得罪別的國家;前面這一點好理解,我們不再多加贅述,後面這一點則是因為宋國是個小國,正因為宋國的存在才讓戰國七雄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並且宋國物資豐富,如果齊國再滅了宋國更會使齊國國力強勁。

齊愍王

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因此沒有人去滅齊國,但是在蘇秦獲得齊愍王的信任之後,便極力的慫恿齊愍王去攻打宋國,他告訴齊王如今齊國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要在七國之中脫穎而出,強於其它六國;最終齊愍王被蘇秦成功說服,出兵攻打了宋國,致使宋國被滅國,齊國取得了不菲的戰果。

伐趙不如伐宋之利。——《戰國策~齊策四》

從戰國策的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蘇秦的忽悠下,齊愍王已經產生了要攻打趙國的念頭,這就說明蘇秦離間齊趙兩國的目的就達成了,因此蘇秦沒有讓齊國再攻打趙國,這與蘇秦的目的不符。

在齊國滅了宋國之後,實力達到頂峰;諸侯們也清楚,如果任齊國發展下去,下一個被滅國的或許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個;再加上蘇秦的遊說,最終韓、趙、魏、燕、秦吳國聯合起來對齊國出手。

公元前284年,五國聯軍由樂毅帶領從燕國方向對齊國發起了戰爭,殺了齊愍王、致使齊國險些被滅國,最後雖然田單復齊國,但是如今的齊國與之前的齊國相比,以為天壤之別,有名無實而已。

雖然在齊國被滅國的過程中,齊愍王發現一直被蘇秦忽悠,車裂了蘇秦,但是從結果來看,蘇秦的目的也達成了,至此蘇秦復仇史劇終。

雖然在這一段歷史中,蘇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蘇秦太過小肚雞腸,一舉一動皆小人之徑;齊愍王對他不薄,可是他所做之事皆是為了覆滅齊國,為了覆滅齊愍王;筆者認為如果蘇秦真的摒棄前嫌,一心一意輔助齊愍王,在當時的形勢之下仍然會有出頭之地、可以功成名就。

但是蘇秦不能忍受齊愍王曾經給他的傷害,一生都活在仇恨之中,雖然最後報了仇,完成了自己的目的,但是自己最後也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也算得上是悲壯了。

相關焦點

  • 蘇秦死間齊國,戰國時代的無間道
    但是齊軍在燕國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致使燕國臣民上下同心,群情激憤,誓死抵抗齊軍。最終齊軍撤退,趙武靈王護送在韓為質子的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看著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燕國,更加堅定了他要報仇雪恥的決心,他要讓齊國付出慘痛的代價。
  • 蘇秦的復仇:燕國是如何布下大局,最後整垮齊國的?
    在戰國中期的齊宣王時代,由於燕國鬧出了唯一的禪讓王位的鬧劇,引發了齊國的武力幹涉,幾乎亡國。面對史無前例的恥辱,秦國女婿、年輕的燕昭王試圖一雪前恥,招納人才,以堅決的意志對齊復仇。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燕國君臣上演了一出以弱克強的傳奇劇本。而蘇秦的外交策略,則堪稱當時的合縱經典教材。作為後發強國,燕國的崛起之路其實也很有借鑑意義。
  • 蘇秦、張儀與合縱連橫
    縱橫家是戰國時期以外交事業為主要活動的學術流派,相傳由鬼谷子創立。《漢書·藝文志》中說:「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所謂行人之官,是指周代官僚系統中掌管外交禮儀的官員。他們負責接待各國不同等級的使者和賓客,以維護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和睦。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一落千丈,宗法封建制下國與國之間的秩序開始瓦解。各個諸侯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兼併和爭霸戰爭。
  •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間諜-蘇秦,為愛情?為感恩?滅一國
    蘇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 蘇秦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攻讀《陰符》後遊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隨後偽裝逃犯到齊國,進行間諜事項,因齊國眾大夫爭寵而被刺殺,死前獻計誅殺兇手。
  • 戰國諜戰:燕昭王派間諜蘇秦出使齊國,竟隱藏著震動天下的密謀
    本期話題蘇秦是戰國政壇上叱吒風雲的名角兒。《史記》中關於蘇秦佩六國相印、威震天下的記載是否屬實?屬於蘇秦的歷史篇章究竟是哪一頁呢?公元前295年,一支由150輛馬車組成的龐大車隊浩浩蕩蕩地馳入了齊國國都臨淄的高閭門。
  • 蘇秦與燕王之母私通,燕王不怒反喜:蘇秦已經被我利用了
    就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劉備向他託孤的時候就表示,劉禪可以扶持就扶持,如果扶持不起來就可以取而代之,這使得諸葛亮倍感惶恐,最終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說不管那些賢能志士的聰明才智如何,都還會有一山比一山高,看起來就是別人更加技高一籌。
  • 合縱連橫|秦、齊稱帝與蘇秦的「走紅」
    秦、齊稱帝先秦時期,君主的稱謂有個演變的過程。夏代君主稱「後」,如夏後啟、夏後桀,有窮氏的首領后羿。商、周兩代君主稱王。帝,本指天帝。到戰國時期,興起了將遠古君王追尊為帝的風潮,於是就有了帝嚳、帝堯、帝舜的說法,連夏後啟也被追尊為夏後帝啟。在戰國時期的君主們看來,既然先王先君都能為帝,自己高升一級也未嘗不可。
  • 論忽悠,我只服蘇秦
    作   者:孫繼勝來   源:孫繼勝的小宇宙(ID:sunjisheng0309)公元前340年,東周時期,洛陽城郊太平莊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裡。老蘇苦口婆心勸兒子蘇秦:「種地啥不好?這麼說吧,戰國時期的牛逼人物,幾乎有一半出自鬼谷子門下。蘇秦就是在這樣一所星光閃耀的名校裡學習了數年,畢業之後,一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準備到社會上施展才能,大幹一番事業。
  • 蘇秦與太后私通犯下死罪,燕王卻裝作沒看見,40年後發現真高明
    可以說,蘇秦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戰國局勢,將秦國的統一大幅度拖延。其後,蘇秦身配六國相印,榮歸故鄉。而蘇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視。看著親人們前倨後恭的醜態,蘇秦發出一個著名的感慨:「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然而,蘇秦並沒有得意多久。
  • 蘇秦與太后私通犯下死罪,燕王卻反而給予重賞,40年後發現真高明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天下戰火頻仍。之後,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圖強,最終異軍突起,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國,澄清玉宇。在大眾眼裡,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其關鍵在於長平之戰。此戰中,秦將白起全殲趙國45萬人,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與六國的力量對比。
  • 戰國謎團:讓蘇秦去齊國復仇的燕昭王到底是誰?一把古劍揭秘真相
    就這樣,燕國的太子姬平和新王子之相互攻伐幾個月,導致燕國軍民百姓死傷數萬。這場大亂鬥讓國內眾人惶恐,百姓怨恨。太子姬平最終等來了齊國的援軍。齊王命章子統率五座城池的軍隊攻入燕國。燕國軍隊正在忙於內亂,毫不在意齊國軍隊。
  • 蘇秦是如何一步步毀掉齊國的?
    那麼蘇秦是如何在短短的4年時間裡,讓齊國就被攻佔的僅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小城的呢?下面來分析一下蘇秦的滅齊步驟。 第一步:合縱攻秦 蘇秦竭力反對齊、秦聯合。他勸說齊閔王放棄帝號,集中精力伐秦。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七:佩六國相印——蘇秦列傳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縱橫家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獨特的謀臣群體,他們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權力和地位是他們活動的主要目標。縱橫家們沒有立場和原則,他們在各個諸侯國之間或主張合縱,或主張連橫,反覆無常,朝秦暮楚。蘇秦在外遊歷數年,但他的意見都沒有被諸侯國君採納。蘇秦長期滯留在外,「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無法維持生活,只好返回洛陽老家。
  • 縱橫家蘇秦死間,是為一人還是一國?
    蘇秦簡介蘇秦(前337年—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蘇秦刻苦攻讀《陰符》,後世出現《蘇秦刺股》的典故就是這個時期!合縱六國以抗秦,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而後長嘆:若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配六國相印!
  • 掛六國相印的蘇秦,他平時是怎麼辦公的,能忙得過來嗎?
    蘇秦作為戰國時期頂級的外交人員,沒有背景,沒有軍功,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居然能掛六國的相印,實在是底層勵志的故事。考慮到蘇秦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對人性的揣摩,是發達情商和恰到好處的蠱惑,實在應該是現代銷售界崇拜的人物。這個掛著六個相印的奇男子是不是能全權處理東方六國的政務呢?
  • 才能突出的蘇秦,為什麼選擇最弱的燕國?最後,他又為什麼而死?
    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熟讀兵法,而且還是縱橫學派的創始人。而他本人一直隱居山林,不問世事,但是他卻把自己的一身本領都傳授給了弟子們,他所教導的弟子,遍布在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是戰國中流砥柱一般的人物。在他的所有弟子中,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蘇秦和張儀。這二人雖然師出同門,但是在政治上卻一直都是敵人。
  • 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生價值——淺析蘇秦的價值觀 | 秦德著
    蘇秦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
  • 《戰國策》並不是一本史書,它記載的張儀和蘇秦也多不真實
    《戰國策》是一本戰國末期到西漢形成的書籍,目前許多人認為它是一本史書,如《百度百科》介紹到:「《戰國策》,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但是在《中國史學史》一書中並沒有說它是一本史書,而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辯士的活動及他們的策謀權變」。
  • 曾帶六國相印的蘇秦,實則是燕國的臥底,原因竟是一個女人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國之間的徵伐吞併更為嚴重,縱橫家因此走向歷史舞臺。他們遊走於各個大國之間,以三寸不爛之舌引導天下大勢,被孟子評價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在這些縱橫家中,「並相六國」的蘇秦無疑是佼佼者。蘇秦的人生經歷還是比較勵志的。
  • 戰國縱橫一脈再出奇才,較之張儀蘇秦更顯英雄本色!
    戰國縱橫一脈再出奇才,較之張儀蘇秦更顯英雄本色!戰國縱橫策士大興,最聞名者莫過張儀、蘇秦,其修習口舌之學,但憑一口利口走遍天下,是後世外交事業的開山鼻祖。縱橫大家張儀、蘇秦,說動六國框定天下,靠得從來不是講道理,而是靠對天下各國形勢和對方心理動機的絕對把握,繼而動之以情,曉之以勢,壓之以力,無所不能為其所用,只為達到目的。《孟子》云:時人曰「張儀、公孫衍、蘇秦,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