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旅行筆記:敦煌故事

2021-02-11 跟著阿爾去旅行


本系列其他文章

上一篇講到,明朝建造嘉峪關的本質,是對於西北的戰略性放棄。

由於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及當時亞洲局勢的地理因素,明朝註定得向北邊擴大軍事縱深,而把「天下第一雄關」建在西邊。

問題是,漢武帝設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嘉峪關位於酒泉。

「那更西邊的敦煌呢?明朝不要啦?」

「並不是,只是明朝把敦煌外包給蒙古人了。」

話說朱元璋趕跑蒙古人的時候,蒙古各部落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些蒙古貴族願意跟明朝合作,明朝就在嘉峪關以西設立七個「衛所」,由蒙古人戍守,號稱「關西七衛」

——類似於小型藩屬國吧!

——關西七衛可以在邊境貿易、可以到京城納貢。當然,他們也必須直接面對東察合臺汗國的軍事壓力。

關西七衛,引自維基百科

在嘉峪關以東,明朝也在全國廣設衛所。

跟蒙古人的衛所不一樣,這些內地衛所,是由朝廷的軍隊直接駐守。除了高層指揮官,其他軍官和士兵都是世襲。

我們在西寧的時候講到莫家街的先祖莫得、以及他的兒子莫雲,就是世襲的職位。

明朝的「衛所制」軍隊世代為兵,平時耕田,戰時當兵。朱元璋曾經自豪地說:「吾養百萬兵,不費民間一粒粟。」

制度看起來不錯啊!

然而,在「天下第一雄關」建關100周年慶的時候,局勢發生變化。

這時候稱霸西域的東察合臺汗國已經變成吐魯番汗國,並且對關西七衛造成更大的威脅。1472年,哈密被吐魯番攻破。

明朝派出援軍,抵達時已經看不見敵軍人影,最後決定:「算了,我們把衛所往東移進來一些吧!」於是,原先在新疆哈密地區的蒙古部落,內遷到甘肅瓜州。

瓜州就是我們前一晚下榻的地方,引自瓜州縣委宣傳部

此後的40年,就是明朝軍隊在西北地區欲振乏力,關西七衛一個接著一個內遷到嘉峪關。甚至關內也不安全,吐魯番有時候還會打進來,襲掠酒泉、張掖。

終於在1515年,明朝決定全面放棄嘉峪關以西的領土,敦煌從此淪陷。

1528年,明朝更決定關閉嘉峪關。

為什麼局勢會演變成這樣?

因為明朝的衛所兵制已經敗壞,軍隊逃亡嚴重,最誇張的衛所甚至80%逃亡,邊塞的衛所也只剩下50%兵力。不僅缺少軍隊,還缺少軍糧。不僅缺少軍糧,連軍餉也發不出來了。……咦?這四怎麼肥四?

問題就出在「世襲」這兩個字。

民戶、軍戶、匠戶、灶戶,這是明代戶籍的四個大項。

軍戶的誕生背景,是因為元末天下大亂,軍隊很多,荒廢的土地也很多。國家統一之後為了儘速讓生產秩序安定下來,所以,就由國家發放田地給這些軍人家庭耕種。——代價就是軍戶要出壯丁,到衛所去上班。

這個上班,可不是住郊區進市區去上班,而是安排到十萬八千裡的衛所。所以,老婆孩子都要一起帶過去。

任期呢?到老死為止。

死了怎麼辦?從你原先軍戶的親族子弟中,再勾選一人,接替你去衛所上班。

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強制性很重的制度。這也沒啥,畢竟古代人民生活最主要還是求個安穩,其他的民戶、匠戶、灶戶,也都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如果日子過得下去,戶籍制度應該還是能夠維持的。

可是,軍官世襲、士兵也世襲,很快就形成兩個社會階層

一個是世世代代作威作福。

一個是在軍隊這種講求絕對服從的地方,世世代代趴在底層,永遠沒有往上爬的可能。

於是,軍官開始欺壓衛所士兵。原本負責巡邏的士兵,被調去為軍官私人服務。原本負責屯田的還是繼續耕種,但是,收成歸入軍官或當地豪強口袋。

屯田的收成,理論上是應該依比例上繳,作為軍糧的。現在被軍官和豪強侵吞,那軍糧怎麼辦?

軍官們想出一個絕佳的壞點子:讓士兵自拋腰包,補足缺口!

所以,衛所的士兵必須用自己屯田的那份糧食,加上軍餉,去供養腐敗的軍官階層。

偏偏朝廷財政困難,帳面上的軍餉,積欠是常態,領到算驚喜。士兵既沒糧也沒錢,名為軍戶,實為軍奴,這就是不給人活路了!

仇英,抗倭圖卷

明朝的財政問題是個大爛攤子,講起來篇幅會太長。

我只提一個結構性因素是,明朝的商業太不發達了!甚至是被官方禁止的。全國百姓都被戶口制度牢牢地綁在土地上,凡是離家百裡(相當於50公裡左右)都需要官方許可,發給路引,否則被抓到就是杖責充軍。

說到底,朱元璋設計的制度,就是把全國變成一個放大版的農村。老百姓只管耕田種地,自給自足,沒有離開家的必要,也不讓你藉由經商來累積財富。——最後,除了皇族和官員,全國終於變成了一個遼闊的窮困農村。

沒辦法,受到重重剝削的軍戶,終於日子過不下去,決定逃跑了!

杖責充軍就杖責充軍吧!反正我本來就是軍,還能更差嗎?

至此,兵源短缺,邊塞防禦空虛。1528年關閉嘉峪關,只不過是明朝「衛所兵制」再也無力維持的骨牌效應。

瓜州鎖陽城,引自絲綢之路博物館

骨牌效應還會繼續倒下去。

不只軍戶,其他地方的百姓遇到災荒,土地被兼併之後,也只能離開戶籍地,成為流民。到外地是沒有辦法從事合法工作的,因為祖制不允許你離開戶籍啊!所以,地方政府無法安頓流民。

人口離開戶籍,國家失去稅基,財政更加困難,就更發不出軍餉,於是,更多軍戶逃亡。

流民加上流軍,最後就成為「流寇」。

明朝就在這樣亂七八糟的局面下撐了一個世紀,公元1644年陰曆3月19日,流寇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皇帝同日於煤山自縊。

之所以把歷史故事寫在前頭,是因為想完整交代關閉嘉峪關的前因後果。畢竟,我們離開嘉峪關,行程也將邁向河西走廊的終點。

話說這條青海甘肅大西北環線,每天車程大致都在四、五個小時以上,畢竟地域遼闊,難得來到這裡旅遊,總是希望把知名景點一網打盡。

然而,今天例外。

我們住的瓜州距離敦煌並不算太遠,但今天還是得早起,因為我們要前往的是這趟旅程最富盛名、最難預約、規範最嚴格的千年古蹟——「莫高窟」

莫高窟數字中心,引自Ctrip

早在一個月前,旅行社就得提前預訂莫高窟團體票,如果沒搶到,還得讓大家各自預訂個人票。一來是旺季遊客本來就多;二來是即使有搶到票,但如果大家的場次差距太大,也會造成團體行動的困難。

當我們抵達「莫高窟數字中心」,領隊就趕緊去幫忙換票,幸好最後順利換到場次相近的門票。所有遊客,都必須在這裡先看兩場電影。

領隊在整理門票

第一場是關於敦煌的歷史,演繹方式有點像《河西走廊》紀錄片。我很喜歡,但是旁白的語速實在太慢了,超重低音的語調讓我快要睡著。

我對小夥伴說:「會不會旁白拿到腳本其實也很傻眼,字數這麼少要我念15分鐘?所以只好0.3倍慢速播放。」

第二場是把一些未開放的特窟,直接3D建模,在球狀屏幕上投影給大家看。這真的很厲害,球型屏幕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你要細瞧哪個方向都可以。佛像和壁畫的像素超高,比現場看得還清楚。

坦白說,我甚至覺得如果能把敦煌所有石窟,全都3D建模,應該挺不錯的。

莫高窟位於一座綿延兩公裡的峭壁立面上。

8月底的時候,旁邊的宕泉河,河床呈現乾涸。直挺挺的白樺樹,是這片黃土世界僅存的綠意。

莫高窟

這裡總共有735座石窟,其中492座石窟中有繪畫或雕塑。

跟隨著解說員的步伐,我們僅僅只能走入4、5座石窟,仔細欣賞雕塑和壁畫。

這是因為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濃度太高會破壞壁畫,讓畫像顏色變黑。所以,所有石窟都安裝了偵測儀器,以便於隨時調配解說路線。

石窟其實光線都很暗,而且空間不大,如果站在比較後面的位置,有時候視野不太好。

不過,看到一層壁畫剝開,下面還覆蓋著前朝的好幾層壁畫。看到北魏、唐、宋、西夏的地板位置,層層迭迭,歷代的地磚樣式各不相同。……真的讚嘆,敦煌竟然能在將近一千年的歲月裡,匯聚這麼多人力物力去塗飾出一個想像中的佛國世界。

莫高窟

整體而言,莫高窟作為一個「國際級景區」絕對實至名歸。先進的硬體設施、專業的服務水平,都讓我留下良好印象,最深刻的體會是,石窟距離數字中心是要搭交通車才能抵達的——距離還不短,車程將近20分鐘。

我在交通車上想:「所以這裡全部都是敦煌研究院的管制區域?」可以看出管制區有多大,更可以看出莫高窟對於遊客的管理有多嚴密。

沒辦法,因為敦煌文物的保存史,實在是國家民族傷痛的一段回憶!

敦煌的繪畫及雕塑,時間跨度從公元4世紀的北魏到13世紀的元朝,可以看出歷代政權對於佛教的崇敬。

至於莫高窟最有名的第17號窟「藏經洞」,文物年代只到北宋時期。或許是西夏在1038年建國的時候,僧人把經卷、典籍,全都放到這個洞窟封存起來。

藏經洞,引自百度旅遊

話說,明代前期,敦煌屬於「關西七衛」的「沙州衛」,蒙古部落將當地生產形態由農業轉為放牧。

明代中期封閉嘉峪關之後,吐魯番汗國信奉的是伊斯蘭教,千年佛教聖地莫高窟開始荒廢。隨著歐洲人發現繞過好望角牴達亞洲的航路,陸上絲綢之路衰微,敦煌這座城市就此湮沒在大漠黃沙之中。

直到清朝末年,一個叫王圓籙道士,不知為何選擇莫高窟當作居所,還四處募資打掃這些石窟。

王圓籙,引自維基百科

1900年6月22日,王圓籙的徒弟楊果,往牆上敲菸斗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這個封存900年的洞窟,共藏有文書、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

他們曾經向當地官員報告這項發現,只可惜並沒有獲得重視。

當時這些石窟都是被沙土埋起來的,舉例而言,第17號窟「藏經洞」其實是包含在第16號窟裡面,而王圓籙花了2年時間才把第16號窟的積沙清理乾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他傻傻在這片廢墟裡募資、打掃,藏經洞文物是無法重見天日的。

而且王圓籙本身並不識字,所以他能夠募資的手段並不多,基本上跟乞丐也沒啥不同。既然當地官員沒給資源,那麼他只好用自己的方法,繼續籌錢。

「不如就把這些經卷賣了吧?」

「誰要買?」

文化水平不高的王圓籙,想出來的辦法是,把一些經卷賣給附近居民,當作符咒,宣稱燒成灰燼和水吞服可以治病!

經卷流傳出去之後,引起了外國探險家的注意。接下來,就是敦煌文物流失的過程,我直接引用維基百科吧:

敦煌文物的流失,引自維基百科

領隊奧尼奧在大巴上講述這段歷史,並表達評價,我相當認同。

我們不可能期待一個人做出超越自身能力及時代限制的事情,王圓籙雖然是個文盲,但還是基於自己的道教熱忱,去發掘這些佛教文物。

發現藏經洞之後,他曾經帶著經卷,徒步走了30公裡,去拜訪敦煌縣令嚴澤,但是嚴澤不重視。

2年後,新任知縣汪宗翰上任,他又向新知縣報告藏經洞之事。汪宗翰親自去莫高窟察看,帶走了幾宗經卷,然後告誡王圓籙要好好保存。

王圓籙覺得知縣這句話,有說等於沒說。索性牽著毛驢,帶著兩箱經卷,走了400多公裡去酒泉拜訪安肅兵備道道臺廷棟。最後得到廷棟一句話:「這經卷上的字,還不如我的字好呢!」

隋代妙法蓮華經,引自上海朵雲軒拍賣公司


又過了2年,甘肅省府裡下令王圓籙檢點經卷,就地保存。

他一臉懵逼啊!這不還是一樣嗎?我沒錢沒人要怎麼保存?所以託人上書給朝廷。可想而知,朝廷沒有任何回應。

再過3年,外國探險家就來了。

唐代佔雲氣書紫微宮星圖,引自敦煌市博物館

根據現在的史料顯示,外國人帶走文物是持有當地官員開具的許可證,其實王圓籙也無力阻止。

那麼,該怪清朝政府嗎?

當時辛丑條約剛開始賠款,每年支付2千萬兩白銀,總共要付39年,朝廷哪有能力管到西北沙漠裡的這點破事?更何況幾年後就爆發辛亥革命了,朝廷根本自身難保。

如果說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流失是一個悲劇,那也是時代的悲劇。

莫高窟

清朝自絕於世界體系之外,導致國家積弱。等到國門被撬開,反而只能以更順服的姿態容任世界體系的侵犯。倘若清朝還有任何的挽回機會,最後的時間點,或許就落在1876年「左宗棠西徵」所引發的國策大辯論,那是距離甲午戰爭20年前。

最後兩篇遊記,我會花篇幅解釋,這盤牽涉中國西半部格局的大棋局。

回到酒店,我們匆匆吃了泡麵果腹(還加了許多臺灣帶來的包菜乾)。

隨即整理行囊,換上最輕便的背包。領隊買了兩箱青島啤酒,一人發一罐,讓我們帶著爬上鳴沙山

鳴沙山

如果你沒聽過鳴沙山,那你一定聽過這個地方——月牙泉

想像中的月牙泉,應該是沙漠裡難得一見的綠洲,不知道從敦煌開到沙漠要多久?沒想到還在市區的大馬路邊,司機就讓我們下車,走到一個像是公園的地方,竟然就到了!沙漠來得也太輕易!

月牙泉

我從小到大沒有見過沙漠,非常興奮!穿著拖鞋總感到舉步維艱,索性脫了鞋,光著腳丫子跑來跑去。

原來沙漠的沙,踩起來那麼細、那麼舒服啊?

原來沙丘是這樣一座一座的啊?

原來駱駝的毛色這麼漂亮啊?

敦煌真不愧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終站,所有對於絲路的想像,都在這裡爆發——黃沙遍野,遊客如織,駱駝隊伍綿延向遠方。

絲路情懷

大家伸展筋骨,準備爬上沙丘。

沙丘上有兩條長長的繩梯,讓遊客每個步伐有個落腳處。有些木頭朽壞了、或是被沙子湮沒了,就必須手腳並用。這當然是相當考驗體力及肌力的,再加上有些小夥伴有恐高症,肌肉緊繃的情況下更是倍感艱辛。

由於本人是山羊投胎轉世,看到可以爬的地方都異常雀躍。

不過,繩梯盡頭距離沙丘頂端還有大約50公尺距離,是沒有任何輔助物的,爬起來就格外吃力。

這時候,大家也只好同舟共濟。

好不容易趕在太陽下山之前,爬上沙丘,心情真是暢快啊!

8月底的空氣乾爽,傍晚正是舒服的時刻,夕陽躺在山脊上讓天空有如蛋黃初破、橙瓣勻湯。

鳴沙山夕陽

下面有一處水草環繞的鏡湖,湖畔坐落著亭臺樓閣。領隊說:「那就是月牙泉,旁邊是鳴月閣。」

鳴月閣則是民國時期建造的仿唐建築,漫步其中,木造構件給人一種古樸的感覺。懸掛的眾多匾額,也是我們考驗大陸小夥伴繁體字功力的時候。

至於月牙泉,必須登上沙丘,從高處才能看清楚彎月的形狀。

這一池湖水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知曉,據推測有四種可能:古河道殘留、斷層滲水、風蝕地形、人工挖掘。作為一個歷經千年的風景名勝,還沒有被黃沙覆蓋,以往是依靠天然地下水層,現在也需要人工水源加以挹注了。

月牙泉的夜色

月牙泉旁邊就是鳴沙山,半月形沙丘是典型的沙漠特徵。

我們圍成一圈席地而坐,打開啤酒,靜靜欣賞這一片美景……講錯了,不是靜靜!因為副領隊開始播放音樂!

於是,我們就在沙漠上唱起歌來,也沒想到會不會吵到其他遊客。從「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到「原來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運」,從「我懷念的,是無話不說」再到「夜空中最亮的星」。

從黃昏唱到晚上

可惜今天的雲層比較厚,看不到滿天星鬥。

正當我們略感失望的時候,領隊竟然拿出了……冷煙花

一人一支,在夜色裡點燃,搭配著唱到沙啞的「情歌王」音樂,頓時令人有種迷幻的感覺,像是回到大學時代。

鳴沙山合照

我們在大學時代,經歷過無數個這樣的夜晚,這也是一群朋友至今感情仍然這麼好的原因。

即使年紀稍長,我還是覺得這種樂趣是最珍貴的。想要努力維持同樣的情懷,就得低聲下氣、苦口婆心、壓抑情緒……我的待人處事經驗,大半都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打磨出來的,但我總是覺得自己很累。

我看到的是,社會歷練越多,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變得越來越愛面子。大家更願意展現自己的價值、品味、靜摩擦力、社會人格,卻在不知不覺間消耗了周遭所有人的意志。

假裝眺望遠方

所以,我很肯定領隊奧尼奧的用心。

雖然我知道這是工作,有薪水的。但是當下的時間,仍是專屬於你生命的,你能決定這一秒要怎麼過,而且經過就不會重來。

我也很願意為任何「一點就燃」的歌聲,真誠地鼓掌。

鳴沙山合唱

怎麼寫著好像遊記已經要完結了呢?……沒有啊!還有《德令哈故事》和《青海湖故事》兩篇喔!如果喜歡阿爾的文字,請記得幫忙推廣轉發喔~

最後一起從沙丘上衝下來,也是很刺激的體驗!一點都不累,非常爽!

晚上回到酒店,我對小夥伴喬納森說:「我覺得心情變不好了。」

喬納森問:「為什麼?」

因為這趟旅行,原本我只是想履行友誼承諾(畢竟喬納森好幾年前就約我一起去大西北),並沒有抱著什麼期待。……如果領隊會帶,氣氛就能融洽;如果氣氛不融洽,至少風景應該不錯……我原先是這樣想的。

沒料到,鳴沙山的行程超乎預期。既然度過了很一個陶醉的夜晚,那麼我就沒辦法維持平常心,把給予我難忘體驗的夥伴們視為一趟平凡的九天八夜旅程。

然後,我會想要開始做些什麼。

仔細回憶起來,這就是本系列遊記誕生的夜晚。

誕生於鳴沙山的汗水、啤酒、煙花、金曲、黃沙落日、夏夜晚風。

相關焦點

  • 在敦煌——關於敦煌的旅行建議
    文/傘兵兔敦煌很曬很遠,但來了,看見了,與他們呼吸相聞,便更懂了信仰、理想與修行。二是莫高窟北區禪窟和僧窟的一些介紹和多媒體展示,資料很全,有不少文物如僧窟裡的漢字、回鶻文、藏文等經文、生活用品等,還有影像資料(北區是不開放的,所以只能看影像資料)。三是影片《守護敦煌》(20分鐘,莫高窟保護工作的系統梳理)、《薩埵太子本生故事》(莫高窟第254窟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的繪畫分析,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課題結題匯報片)、還有剛才說到的北區影像資料。
  • 西北搖滾 | 敦煌文博國際理想節
    2017年8月2日 23:20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廣場青春敦煌•西北搖滾灰子與夏樂團在敦煌文博國際理想節|飛天音樂節來自灰子與夏樂團專輯《燃燒》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灰子在家鄉蘭州組建了第一支樂隊「衝擊波」為了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吃著牛肉麵長大的灰子帶著西北人的堅韌和執著,浪跡深圳、北京等地,追尋自己的音樂夢,先是當過酒吧歌手唱別人的歌,後來轉戰原創開始自己寫歌
  • 敦煌寫經不為人知的故事 | 除夕夜楊貴妃寫經驚現蘭州
    趙澎濤先生長期致力於寫經的研習,下面就聽他講敦煌寫經的故事。▲安西老照片敦煌經卷流散的故事,聽起來也頗令人感慨。其中1925年2月到7月間,陳萬裡曾到敦煌考察,就目睹不少流散的經卷,他記述了不少這樣的故事。敦煌藏經發現後,究竟有多少卷子流散了誰也說不清。
  • 她故事 | 69年前的敦煌朝聖,她拍下了我們不曾看到的敦煌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做艾琳·文森特的美國女人。她生活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國,與丈夫到過亞洲許多地方。1948年她回到中國,並定居在北京。那年夏天,29歲的艾琳決定要離開家,獨自上路。她走向的那個地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洞窟之一。
  • 「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這兩日,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在書中,樊錦詩用最樸素的話語,最真摯的情感,像是和一位知心朋友聊天一樣,傾訴了自己與敦煌、與莫高窟的故事。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過動搖和掙扎,在家庭和事業的天平上不斷搖擺,卻最終順從內心意願留在敦煌的普通人。
  • 敦煌徒步旅行,哪些瘋了去戶外戈壁徒步的感悟
    敦煌徒步旅行,戶外戈壁徒步為什麼那麼火?還記得之前轟動全網的一位教師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簡單的十個字,寫出了許多人想做而又不能做,有能力做卻又還沒做的心聲,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這種感悟吧。
  • ...金玉良緣」「金聲玉振」的文化原型》報告會在西北師範大學舉行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挖掘、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潛在價值,講好中國故事,意義重大。2012年以來,以《絲綢之路》雜誌社為平臺,先後策劃、實施15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在揭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成因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 天台驕子 蘭州大學敦煌學科創始人,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齊陳駿:情系西北,夢牽敦煌,學術一生,貢獻西域
    近年以來,專心研究河西走廊古代史地和敦煌文書,寫有《五涼史略》、《河西史研究》兩書和敦煌文書中有關職田、法律、遺產繼承、地理沿革方面的多篇論文。還參與撰寫了《古代西北屯田開發史》、《地名辭典(甘肅卷)》、《絲綢之路繁榮與法律文化研究》等書。《西北通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於2003年出版。發表的論文和著作總計約200萬字。
  • 西北珍寶敦煌遺書,被法國人帶走6000多件,如今藏在這些地方
    ,只能通過從法國傳回的數字資料,這是敦煌與中國考古界永遠的痛。法國人對敦煌十分感興趣,是受了當地一位道士的吸引,道士王圓籙長期修行於西北大漠,他在清掃莫高窟時,發現了一個藏經洞中,藏有大量的佛經與絹畫;王道士將此事報告給當地官員後,卻沒有引起任何重視,所以王道士便將這些一些佛經絹畫,送給了周邊遊客,以換取功德錢;王道士發現的藏經洞,位於莫高窟第17層,是一個高3米、長寬各2.6米的方形密室,放置存放了從宋朝以來,近千年的珍貴敦煌遺書
  • 國慶七日 | 西北 |【火車】青海湖-額濟納胡楊林-茶卡鹽湖-月牙泉-敦煌莫高窟-張掖丹霞
    西北地區聚集了大量的少數民族人群,具有獨特的人文特點匯合了漢、藏、伊斯蘭等多樣性文化,還有各種西北美食,讓你度假期間玩好吃好。5、線路成熟,雙重保險。每車配備兩名司機、兩名領隊,且均有多年實際經驗,線路每年優化,行程張馳有度,安全性高、體驗度好。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這個故事我也心有感觸,有一種想流淚的感動。「日本人走進洞窟,要脫鞋、打恭作揖,恭敬的態度,嚇我一跳。」當時有個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隨日本參訪團踏進莫高窟的親身經歷。他們還有一個首相海部俊樹說過「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這也是很多日本民眾對敦煌的理解。在影視作品中也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中日合作拍了一套紀錄片《絲綢之路》,阿熊當時是在新疆旅行,想要找一些紀錄片來看,就發現了這個寶貝,拍的很不錯,當時在新疆旅行,白天在大漠中行走,晚上在旅店裡看這部紀錄片。
  • 撥開黃沙—《又見敦煌》
    演出以敦煌壁畫及敦煌歷史為主要內容,以情景體驗的獨特方式,讓觀演者與古人對話,完成古今穿越。前兩幕結束之後,所有觀眾每20-30個人一組,進入分割好的模擬石窟的空間,每個空間講述不同的莫高窟壁畫故事。故事結束後,觀眾會在最後半個小時進入傳統劇場,就坐觀看古代三個歷史節點的敦煌歷史。
  • 敦煌徒步戶外,這些戶外旅行裝備不要忘記帶上
    敦煌徒步戶外旅行,與城裡寬敞的柏油馬路相比,敦煌戈壁沙漠戶外徒步旅行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路況:陡坡險路、爛泥窪地、亂石橫道,礫石風沙、險象環生,這也是讓很多人對敦煌戈壁沙漠戶外旅行望而卻步的原因。
  • 敦煌》音樂專場,大師級音樂家譚盾助陣敦煌探索團
    敦煌研究院一直致力於復原敦煌壁畫樂器,一批最新仿製的樂器就在陳列中心展示。敦煌探索團在這裡近距離觸摸到了最新仿製的敦煌古樂器。敦煌音樂愛好者柳青瑤,手持一把精美的琵琶為敦煌探索團彈奏了一曲悠揚婉轉的琵琶曲。
  • 張海燕:敦煌,且留下
    她叫張海燕,敦煌本地人,是這家青旅的老闆娘。據她介紹今年已經是她幹青旅這一行的第6年了,「且留下客棧」是她的第二家店。敦煌「且留下客棧」公共區域 張海燕提供「我以前是在蘭州上學的,畢業了就選擇直接回來了。對於敦煌只有感激吧。每次我和家人一起出去旅遊。別人問我們是從哪來的?
  • 好去處路線推薦|西北經典玩法,蘭州、西寧、青海湖、海西、敦煌...
    來這裡找旅行發騷友蘭州、西寧、青海湖、海西、敦煌、嘉峪關、門源9日遊蘭州DAY1 水車博覽園二郎劍景區—青海湖—黑馬河鄉DAY4 橡皮山—茶卡鹽湖—巴音河(定位點打在德令哈市「海子詩歌陳列館」旁邊的河流)海西DAY5 克魯克湖景區—小柴達木湖(小柴旦湖)—大柴達木湖—翡翠湖敦煌
  • 盜墓筆記——《終極筆記》最美阿寧
    由南派三叔小說《盜墓筆記》改編的《終極筆記》已經開播了,具體講述的是從雲頂天宮歸來之後,再次出發尋找西王母的故事。 主演曾舜晞 小便看過了幾集後,可以說曾舜晞飾演的吳邪還是可圈可點的,個人覺得非常的符合小便心中的年輕的天真無邪。
  • 跟著井上靖的《敦煌》重走西域之路
    ,啃著犛牛肉,翻著西北航空的航機雜誌,倘佯在日本作家井上靖構建的西域《敦煌》,仿佛穿越了千年,身處熱鬧輝煌西北沙洲夜市,刀兵四起,黃沙漫天,也許這是另一個方式的旅行。九百二十五年後的一天,井上靖讀到了這段話,寫下了這個故事---《敦煌》。 (經學者考證,這只是後人的一個想像,如此這般也無所謂了。)
  • 如何讀懂敦煌之美?這篇敦煌壁畫入門指南,分享給你
    第三季《國家寶藏》第五期節目走進敦煌莫高窟,三件國寶《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震撼登場,人們世代守護瑰寶的故事,看哭了很多人。沒有人能拒絕敦煌的召喚吧。宏偉的歷史遺蹟、精美絕倫的壁畫和造像,滿山的洞窟和大漠美術館,千年的光陰在這片戈壁大漠上沉默流逝,向世人昭告這裡曾經的繁華與熱鬧。人們稱敦煌為「沙漠中的大畫廊」。現存735個洞窟、2400餘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壁畫。一幅幅尊像畫、佛傳故事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神話故事畫、佛教史跡畫、佛教經變畫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 如何讀懂敦煌之美?這篇敦煌壁畫入門指南,分享給你~
    第三季《國家寶藏》第五期節目走進敦煌莫高窟,三件國寶《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震撼登場,人們世代守護瑰寶的故事,看哭了很多人。  一幅幅尊像畫、佛傳故事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神話故事畫、佛教史跡畫、佛教經變畫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這些色彩鮮豔的壁畫在歷經風霜之後,仍不減光輝。  要讀懂敦煌之美,一定要學著讀懂壁畫裡的豐富世界。以下這篇敦煌壁畫入門指南,分享給你~  壁畫,是敦煌最廣泛深入人心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