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成語組成一部佛教中土禪宗發展史

2020-12-14 醉美國學

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由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大約東漢年間傳入中國,漢明帝時期,迦葉摩騰、竺法蘭等高僧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鹿鼎記》中有名的《四十二章經》就在此寺完成傳譯。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從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何其之多。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發展到最鼎峰,僅南京城就有佛寺五百多,但也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滅佛運動。作為一個外來宗教,想要在中國生根發芽,並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就可以生存下去的,必然要本土化,要適應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因此,佛教在中國出現了漢傳八宗,其中禪宗是中國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發展最成熟的一個宗派。

任何一個宗派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但可以通過三個成語來簡單了解禪宗的發展歷程。第一個是「拈花一笑」,佛祖釋迦牟尼在一次靈山法會上開壇講法,隨手拿起一枝花給眾人看,這就是「拈花示眾」。座下弟子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摩訶迦葉笑了。(《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佛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於是就傳下了「禪宗」法統,摩訶迦葉則是西土禪宗第一祖。佛祖指定的副手阿難陀則是第二祖,一直傳到第二十八代,一個大家熟悉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菩提達摩,中土禪宗的初祖,也是無數人嚮往稱讚的少林武術的創始人。據說他也是一位王子,從印度航海來到廣州,一路北上,來到了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跟崇拜佛教的梁武帝說禪,梁武帝雖然信佛,但他沒有慧根,既然談不來,達摩就走了。走到長江邊,沒有船過河怎麼辦?這點小問題自然難不倒功夫祖師爺,他摘下一根蘆葦,往水裡一扔,踏在蘆葦上過江了。這是第二個成語「一葦渡江」。

過了長江之後,來到嵩山少林寺,找了一個山洞,在裡面坐了九年,悟出了中土禪宗的佛法和少林功夫,這就是第三個成語「面壁九年」,通常用來比喻在學習上下的功夫極深。

從菩提達摩往下傳,出現了有名的禪宗六祖,二祖是很有文化修養的慧可,三祖僧璨,在黃梅雙峰山建立了道場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直到很有名的六祖慧能。前面說到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傳法方式是怎麼傳下去的呢?沒有一點憑證怎麼說得清呢?其實也是有憑證的,一件木綿袈裟,一個化緣用的缽盂,這就是第四個成語「衣缽傳人」的由來,泛指一般師徒間學藝上的繼承。

在五祖弘忍找「衣缽傳人」的時候出現一點小插曲,因此流傳下來兩則有名的示法偈,一個是大弟子神秀所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另一個是慧能所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覺得慧能悟透了,於是把信物傳給了慧能。慧能不負眾望,把禪宗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留下了有名的《六祖壇經》,這就是中土禪宗的由來。

相關焦點

  • 來自佛教的成語
    縱覽漢語成語,來自佛教的成語,其數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如果在中國的詞彙裡,除掉與佛教有關的成語,漢語的詞彙可能會遜色許多。這些與佛教有關的成語是在群眾中廣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語句,是勞動人民結合了生活經驗創造出來的,簡練而形象化。佛教成語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成語來自佛教日常用語。佛教日常用語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逐漸融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很多都是來自佛教,充滿人生智慧。一,八風不動佛教中常說「八風吹不動」,八風分別指的是「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受苦、受樂」,這八種生活境遇,像風一樣隨時隨地吹動人的身心,所以叫「八風」。佛教認為,八風不動,是對一個修行人的基本要求,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不為所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不會為外境所轉。
  • 青島別墅發展史:一部城市發展史
    長久以來,別墅都被視為高級的居住形態,凝聚著不一樣的精神氣質,一部別墅發展史,可謂是一部生活進化史。青島的別墅發展史與這座城市的城市建築文化發展史一脈相承,精彩紛呈。八大關是建築融和環境的一部經典,中外建築師共同創造了一個建築藝術寶庫,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對話圖景。參與八大關建設的外國建築師來自俄、英、法、德、美等國家,帶來了眾多國家的建築思想和建築實踐。八大關別墅區的特點之一是有眾多的各國風格建築,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
  • 日語中的四字成語,看看日本人怎麼改編中國成語
    作為自古學習漢語的日本,當然也不免學些成語。成語在日本稱為「四字熟語(よじじゅくご)」,當然了日語中也有「成語(せいご)」一詞,但是主要泛指中國的成語。日本的四字成語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不過懂得些四字成語在日本人眼中是非常炫酷的事情。讓我們來看看日本的這些四字成語吧。
  • 【成語故事】源自《三遂平妖傳》的四個成語
    【成語故事】源自《三遂平妖傳》的四個成語 2021-01-14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號稱最完美的男人,還留下了17個成語,其中一句成語最霸氣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成語大多以四字為一個個體,但也不拘泥於此,三字到六字的成語都是存在的。作為當今世界文化從未中斷的文明古國,成語在華夏文明中,擁有不可撼動的作用和地位,在成語的辭海中,一部分屬於習慣的古語,它們大多出現在古詩詞、古文章和古典故中,具有完整的意義或是特殊的寓意,另一種則出自於老百姓固定使用的短語,它們大多相對有趣一些,更容易為人接受。
  • 韓國教授公認的年度四字成語:「共命之鳥」是啥意思?
    本翻譯為滬江韓語原創,禁止未授權轉載 15日,韓國的kyosusinmun公布了今年實施的問卷調查結果,公布了今年的四字成語是共命之鳥。這個結果是由回答問卷的1046位教授中,347位教授選出的結果。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在藏傳佛教,達拉和班禪分別是觀音菩薩和無量光佛在人間的化身。格魯派第一大寺院哲蚌寺,每天清晨,都會響起叫早僧人渾厚的聲音:米米澤哇德慶堅熱司(觀音菩薩保佑平安)!寺院僧眾就這樣,以祈請觀音菩薩保佑平安開始每一天的生活。密宗中的三怙主,分別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分別代表大悲、大智、大力。也由此可見觀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 為什麼漢傳佛教重經法而輕戒律?
    佛入滅時曾有遺教:後世佛弟子當「以戒為師」,為什麼我們漢傳佛教只想在佛經中尋找開悟的智慧,卻不注重守持戒律呢?回顧漢傳佛教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故事:原來,佛法西來時,普及民間時,不少中國人剛開始就學偏了。
  • 什麼是佛教中的四攝法?
    佛教提倡「廣結善緣」,以方便法度眾生,是很有智慧的。「四攝法」就是修菩薩行者廣度眾生的四種好方法。「四攝法」為佛教術語,最早出自《法界次第》之中。所謂的「攝」,是指「攝受」之意;諸菩薩摩訶薩如欲教化眾生,須以「四攝法」使之歡喜,從而依附,其後方可導之以大乘佛法。
  • 金庸武俠四大完美情侶,四對情侶對應四個成語,都很經典
    (第174回 文/稻香)今天是七夕乞巧節,是傳說中的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本回我們就來聊聊金庸筆下的經典情侶。金庸武俠被稱為大人的童話,而童話怎能沒有愛情呢?每一部小說裡頭,金庸先生都為我們塑造了許多情侶。儘管有的情侶悲劇落幕,有的情侶無疾而終,但都非常形象。
  • 【佛教知識】漢語中來源於佛教的詞
    佛教典籍中有許多宗教術語和古印度的詞彙,佛教的經籍被翻譯成漢語後,這些外來語亦漸漸融入漢語之中,成為日常語彙的一部份。這些佛教語言逐漸與漢語相融攝,豐富了漢語的表達力。  【剎那】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牛鬼蛇神】原為佛教用語,說的是陰間鬼卒、神人等,後成為固定成語,比喻邪惡醜陋之物。
  • 人民日報:「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
    美國印第安部落立巖蘇族主席戴夫·阿爾尚博說:「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的歧視從未停止,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我們的人民已經遭遇這種待遇幾百年,實在是受夠了!」 歷史上遭驅逐屠戮和強制同化 如今被忽視並陷入系統性貧困 ——「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 「五月花」號出發地英國普利茅斯港將於今年舉行系列紀念活動。
  • 胡說八道一詞的來源真是佛教經典嗎
    如果說「胡說八道」這個成語來源於佛教經典,並無根據,人們之所以把這個成語與佛教經典扯上關係,可能源於這個成語的兩個詞:一是「胡」,一是「八道」。胡,是我們古代對西域諸國人民的一種稱呼,因為古印度的佛教傳播到漢地的途徑是經過這些地域的,大多是這些地域的人參與了傳經布道,所以就為「胡說」,至於「八道」,佛教經典中的有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進念、正定),所以就變成了「胡說」「八正道」了,然後有一道坎過不去,因為按這個原意來說「胡說八道」應是個褒義詞,但現在的這個成語卻表示
  • 採用四個字的成語給女孩取名,獨特又新穎!
    成語是我國的語言文化的瑰寶,自古以來,就有父母們用成語來給孩子取名,想要為女孩用四字成語取名就要運用好成語存在的價值,在以下小編就來分享一些四字成語取女孩名,有需要的父母們可以考慮收藏此篇文章。四字成語取名女孩成語是很多人取名的寶庫,運用成語來取名,不僅寓意美好,而且也非常好聽,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一些用四字成語取名的女孩名字。
  • 網絡"四字成語"走紅 專家:完全不值得推廣
    新學期伊始,大量所謂「四字成語」出現在學生作文中,這些成語來自網絡,代表著時尚,卻詞不達意。語言文字專家對青年報記者表示,網絡語言對語文教學的入侵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這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影響語言的純淨。記者展開調查。
  • 佛教人物第一:仞利天宮之主,佛教第一護法神——帝釋天
    這裡我們要先簡單介紹一下天界的範圍,我們中國習慣稱為上天或者天界,認為那裡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由玉皇大帝或者是老天爺來掌管,但在佛教的劃分中則要複雜得多。在六道之中有一個「天人道」,但這只是個統稱,其實詳細又可以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界」,能夠超脫三界,就是佛教中真正的聖人了,可以不再受六道輪迴的牽引,自主生死。
  •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從成語的尋根溯源中體會趣味考古的...
    一百個成語的尋根溯源,體會趣味考古的真諦;一百幅古畫的風俗巡禮,展現古代生活之圖景。《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著者:許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唱三嘆,到底是怎樣「唱」、怎樣「嘆」的?入鄉隨俗,「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俗」……理解一個成語,有沒有可能突破慣常的成語辭典式的拘束?不僅僅是釋義,不單單是用例,而是穿透時光的隔閡,回到它誕生之初的語源現場,去洞見另一種當時的旦暮朝夕、飲食男女,抑或驚心動魄、生死無常?
  • 有個漢字,2個、3個、4個它都能組成新字,連一起是成語,這是何字?
    鴉片戰爭的到來終於撕破了清政府醉生夢死的假象,神州大陸開始燃起戰火,以天朝上國自欺了幾百年的清政府在這一刻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它們所認為的那些來自西方的"小玩意"竟予以了這片土地如此沉重的打擊。
  • 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一說到佛教,很多人就會想到深山古寺,想到一卷經書,一盞青燈,僧人漫長艱苦的修行。也有人會想到晦澀的經文,高深的禪理,還有晨鐘暮鼓的意境。人們對佛教總是抱著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因果」和「萬物皆空」等等言論,慈悲善目的高僧禪師,都增加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