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由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大約東漢年間傳入中國,漢明帝時期,迦葉摩騰、竺法蘭等高僧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鹿鼎記》中有名的《四十二章經》就在此寺完成傳譯。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從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何其之多。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發展到最鼎峰,僅南京城就有佛寺五百多,但也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滅佛運動。作為一個外來宗教,想要在中國生根發芽,並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就可以生存下去的,必然要本土化,要適應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因此,佛教在中國出現了漢傳八宗,其中禪宗是中國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發展最成熟的一個宗派。
任何一個宗派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但可以通過三個成語來簡單了解禪宗的發展歷程。第一個是「拈花一笑」,佛祖釋迦牟尼在一次靈山法會上開壇講法,隨手拿起一枝花給眾人看,這就是「拈花示眾」。座下弟子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摩訶迦葉笑了。(《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佛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於是就傳下了「禪宗」法統,摩訶迦葉則是西土禪宗第一祖。佛祖指定的副手阿難陀則是第二祖,一直傳到第二十八代,一個大家熟悉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菩提達摩,中土禪宗的初祖,也是無數人嚮往稱讚的少林武術的創始人。據說他也是一位王子,從印度航海來到廣州,一路北上,來到了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跟崇拜佛教的梁武帝說禪,梁武帝雖然信佛,但他沒有慧根,既然談不來,達摩就走了。走到長江邊,沒有船過河怎麼辦?這點小問題自然難不倒功夫祖師爺,他摘下一根蘆葦,往水裡一扔,踏在蘆葦上過江了。這是第二個成語「一葦渡江」。
過了長江之後,來到嵩山少林寺,找了一個山洞,在裡面坐了九年,悟出了中土禪宗的佛法和少林功夫,這就是第三個成語「面壁九年」,通常用來比喻在學習上下的功夫極深。
從菩提達摩往下傳,出現了有名的禪宗六祖,二祖是很有文化修養的慧可,三祖僧璨,在黃梅雙峰山建立了道場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直到很有名的六祖慧能。前面說到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傳法方式是怎麼傳下去的呢?沒有一點憑證怎麼說得清呢?其實也是有憑證的,一件木綿袈裟,一個化緣用的缽盂,這就是第四個成語「衣缽傳人」的由來,泛指一般師徒間學藝上的繼承。
在五祖弘忍找「衣缽傳人」的時候出現一點小插曲,因此流傳下來兩則有名的示法偈,一個是大弟子神秀所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另一個是慧能所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覺得慧能悟透了,於是把信物傳給了慧能。慧能不負眾望,把禪宗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留下了有名的《六祖壇經》,這就是中土禪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