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童年,很多人都覺得: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句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童年的遭遇讓人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和創傷,但是當看完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出版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童年不幸有了新的理解。
馬丁·塞利格曼是當代認知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之一。1988年,以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他大力提倡建立積極心理學,並為這門新學科奠定了結構體系,是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
他擅長把心理學的內容和大眾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而《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就告訴大家,之所以會出現那些負面的、消極的心理,是因為人們沒有正確認識自己。
在這本書當中,也提到了關於童年創傷對於人一生的影響。而塞利格曼認為童年創傷影響人一生的這種說法,根本沒有科學依據。
接下來,作者將從幾個方面,來給大家分析,童年的不幸和性格之間的關係。
01.童年悲慘,但不至於讓你一生都慘
最近鄭爽直播又上了熱搜,前後兩次直播,她的風格前後對比強烈,這次直播,她的狀態非常好,還親身使用產品,可以說說服力非常強,但是在她生日當天的直播可以說是徹底翻車了。
其實就鄭爽本人而言,她一直都是眾多媒體的話題中心點,她活在年輕人的話題中心,可以說只要玩微博的人,就知道鄭爽的存在,有的網友說她幾乎在微博上買了包月的熱搜。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她的言行舉止有些不符合一個公眾人物的舉動,幾乎每個她參加的綜藝節目,都是由她成為熱點話題,比如《花少2》、《這就是鐵甲》、《女兒們的戀愛》等等,她都不止一次上了熱搜。
但是,很多粉絲包括鄭爽本人都覺得,這是因為兒時的孤獨,才造就了現在的性格。
在一次節目採訪中,鄭爽透露了她兒時的經歷:
鄭爽出生在瀋陽的一個小康家庭中,鄭爽曾經在採訪中透露,她的爸爸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為了提高家庭生活質量而努力工作;媽媽性格溫柔,因為自己有一個演員夢沒有實現便寄托在鄭爽身上。
為了培養鄭爽的才藝能力,媽媽從小就讓她學習鋼琴、舞蹈和音樂,而鄭爽也從小就表現出了優秀的表演天賦,經常會模仿電視裡的人物和動物。
但到了初中,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卻被打破了。鄭爽11歲的時候,父母把她送到了外地四川去讀書。
由於瀋陽跟四川的南北差異比較大,她既聽不懂方言也融不進圈子,甚至被嘲笑「土」,由此可見那時候她過得並不開心。
而在綜藝節目《女兒們的戀愛》中,當父親問鄭爽是否還怨恨自己的時候,鄭爽忍不住點了點頭。
對於這一系列童年所遭受的心靈上的創傷,是否真的能影響人的性格,是否會造成一個人的孤僻和自卑,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心理學家的理論當中,這個結果是不成立的。
科學研究表明,童年的創傷可能會對成人人格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很小,也並不是一輩子都無法改變的。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覺得成年後的問題,都是因為童年的經歷呢?
塞利格曼說,生活中充滿了挫折,有的人會因此抑鬱、焦慮、失戀、失業、酗酒等等,這時候,我們尋求慰藉,一種不把挫折看成失敗的方式。
作為受害者,責怪其他人,甚至責怪這個社會體系則是一種強大的慰藉形式。它減輕了你所受的打擊,從而提升你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它們還能減輕你的罪惡感和羞恥感。
這種角度的轉變,就好像經過連綿的陰雨天后,陽光透過雲層照射了下來一樣。我們變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失敗者或不成器的人。我們現在是受壓迫者,正在努力從不幸中走出來。
在我們這個溫和的社會裡,每個人都在為弱者打氣,沒有人敢對受害者提出批評。
所以,人們更願意把自己成年後的問題說成是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02.成人的問題,不是因為童年,而是基因
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當中,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基因對成人人格有很大的影響,而其他因素的影響則極小。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兩個研究說明:
假如你的母親在你11歲之前就去世了,那麼你成年後會比別人抑鬱一些,但沒有抑鬱很多。而且只有當你是女性時才會如此,同時只有半數研究有這樣的結果,而父親去世沒有任何可測量的影響。如果你的父母離婚了,那麼這會對你以後的童年生活或成年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擾,但問題會在你長大成人後逐漸消逝,或許你根本覺察不到這種影響。
在這些研究中發現,影響成人人格的非基因因素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格變量可以歸因於基因,還有很多人格變量不是由基因引起的,但研究者還沒有發現任何特定的非基因影響。
在這段內容當中,作者提出了對於成人人格的影響,在研究中能得出結論的主要是來源於基因。
這是基因遺傳的因素,比如你的父親或者母親很會喝酒,而他們生出來的孩子,也有很多比較會喝酒的;比如你的父母是偏胖的,那麼你也會是減肥人群中的一個;比如你的父母是近視的,那麼你以後近視的可能性就比別人大得多。
之前的熱播劇《歡樂頌》當中的安迪,她雖然童年不幸,但是後來被一個美國的家庭收養,一步步變成了所有人眼中的成功女性。
但是自從她得知自己的母親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而弟弟也遺傳了這方面的疾病之後,她開始逐漸懷疑自己是否也會有這種疾病。
從這之後,她的精神有時會處於崩潰的狀態,面對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到像之前一樣冷靜處理。
對她來說,童年的種種遭遇,對她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就是缺失了部分親情,讓她與人疏離,可這一切都比不上當她得知母親有精神疾病這一消息來得反應劇烈。
這就是基因帶來的影響,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童年所導致的,而是在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的因素。
03.如何脫離痛苦,需要你有足夠去做改變的勇氣
前兩年爆火的《都挺好》這部電視劇中,女主角蘇明玉從小生活在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當中,母親一心向著兩位哥哥,父親毫無家庭地位,每次她被罵,父親不是看報紙,就是去上廁所。
一心想上清華,和大哥一樣可以出國留學的她,卻被母親因為讀師範可以省錢,就強行讓她報了師範大學。但是二哥結婚,母親卻買了家裡的一間房子,讓她最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多年的不被重視,讓明玉終於爆發,一氣之下,她離開了生活十幾年的家,十年未回。
蘇明玉一開始把自己禁錮在童年不幸的困境當中,所以每次一提到家庭,她都會像刺蝟一樣豎起身上的刺,攻擊別人。
後來,石天冬對明玉說:「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你也可以選擇放下。」
在電視劇的最後,明玉卻成了這個家的支柱,大哥在美國努力工作,照顧家庭,二哥也背井離鄉,為了和前妻復婚而奮鬥,只有她選擇了離開公司,回歸家庭,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
在回歸家庭之後,她看到了父親對她的愛,父親辛苦攢錢,想要給她買一本她想要的習題冊,還有父親對當初無法保護她所產生的愧疚,這是她最終的釋懷的地方,讓她的內心變得柔軟,學會去愛。
從最初的恨意,到最後的釋然,她學會了安撫自己的內心,學會放下內心的恨,選擇與家庭和解,與自己和解。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無法放下童年的不幸,長時間把自己的內心圈禁,讓自己時刻都活在對以前的不幸當中。
而鄭爽就可以代表很多人,她想要原諒父母當初的選擇,想要孝順父母,但是她又覺得對不起以前那個年少就深受別人欺負的自己。
所以她的狀態就變得非常糾結,她的心裡有兩個人,一個向陽生長,一個向暗滋生。
很多人說她可能需要去做心理治療,緩解自己內心的情緒。
在心理治療上,有一種方式是讓過去創傷事件的情緒再現,通過這種方式,試圖讓不好的情緒宣洩出來。
但是作者認為,這種方法是可以帶給人短暫的解脫,但不是治癒成年的問題。他發現,差不多所有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只有65%的緩解率。
那麼應該如何治癒心理問題呢?
作者認為這需要一種古老的美德和有效的幹預相結合,這種美德就是勇氣,這也是積極心理學倡導的主張。
選擇改變這種心態,需要內心鼓足強大的勇氣,才能去放下,需要學會去包容,去愛。
正視自己的問題,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鼓足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行為,用積極的態度改變它們;對於那些有著一定生理限制的行為和人格特質,雖然我們沒辦法改變,但要接納它們,儘量不讓這些事情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這就是作者認為的,對待自身問題的科學態度。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可以改變的行為上,這是提升自我最明智的方式。
結尾
在心理治療中有一個發現,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自我改變。
馬丁·賽裡格曼就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你未來的生命地毯不是由你之前的編織所決定的,即使你改變不了你所用的材料,但是你也能改變所織的圖案。
雖然很少有人能做到像電視劇裡面的蘇明玉一樣,放下童年所遭受的不幸,去照顧父親,但是至少可以轉變一種方式和心態。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轉變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它能讓你的人格更加完整,讓你可以用力擁抱屬於自己的生活。
文章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書目: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馬丁·塞利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