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心理學告訴你,童年不是決定性格的根源

2020-12-15 加號的加

對於童年,很多人都覺得: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句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童年的遭遇讓人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和創傷,但是當看完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出版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童年不幸有了新的理解。

馬丁·塞利格曼是當代認知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之一。1988年,以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他大力提倡建立積極心理學,並為這門新學科奠定了結構體系,是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

他擅長把心理學的內容和大眾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而《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就告訴大家,之所以會出現那些負面的、消極的心理,是因為人們沒有正確認識自己。

在這本書當中,也提到了關於童年創傷對於人一生的影響。而塞利格曼認為童年創傷影響人一生的這種說法,根本沒有科學依據。

接下來,作者將從幾個方面,來給大家分析,童年的不幸和性格之間的關係。

01.童年悲慘,但不至於讓你一生都慘

最近鄭爽直播又上了熱搜,前後兩次直播,她的風格前後對比強烈,這次直播,她的狀態非常好,還親身使用產品,可以說說服力非常強,但是在她生日當天的直播可以說是徹底翻車了。

其實就鄭爽本人而言,她一直都是眾多媒體的話題中心點,她活在年輕人的話題中心,可以說只要玩微博的人,就知道鄭爽的存在,有的網友說她幾乎在微博上買了包月的熱搜。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她的言行舉止有些不符合一個公眾人物的舉動,幾乎每個她參加的綜藝節目,都是由她成為熱點話題,比如《花少2》、《這就是鐵甲》、《女兒們的戀愛》等等,她都不止一次上了熱搜。

但是,很多粉絲包括鄭爽本人都覺得,這是因為兒時的孤獨,才造就了現在的性格。

在一次節目採訪中,鄭爽透露了她兒時的經歷:

鄭爽出生在瀋陽的一個小康家庭中,鄭爽曾經在採訪中透露,她的爸爸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為了提高家庭生活質量而努力工作;媽媽性格溫柔,因為自己有一個演員夢沒有實現便寄托在鄭爽身上。

為了培養鄭爽的才藝能力,媽媽從小就讓她學習鋼琴、舞蹈和音樂,而鄭爽也從小就表現出了優秀的表演天賦,經常會模仿電視裡的人物和動物。

但到了初中,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卻被打破了。鄭爽11歲的時候,父母把她送到了外地四川去讀書。

由於瀋陽跟四川的南北差異比較大,她既聽不懂方言也融不進圈子,甚至被嘲笑「土」,由此可見那時候她過得並不開心。

而在綜藝節目《女兒們的戀愛》中,當父親問鄭爽是否還怨恨自己的時候,鄭爽忍不住點了點頭。

對於這一系列童年所遭受的心靈上的創傷,是否真的能影響人的性格,是否會造成一個人的孤僻和自卑,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心理學家的理論當中,這個結果是不成立的。

科學研究表明,童年的創傷可能會對成人人格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很小,也並不是一輩子都無法改變的。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覺得成年後的問題,都是因為童年的經歷呢?

塞利格曼說,生活中充滿了挫折,有的人會因此抑鬱、焦慮、失戀、失業、酗酒等等,這時候,我們尋求慰藉,一種不把挫折看成失敗的方式。

作為受害者,責怪其他人,甚至責怪這個社會體系則是一種強大的慰藉形式。它減輕了你所受的打擊,從而提升你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它們還能減輕你的罪惡感和羞恥感。

這種角度的轉變,就好像經過連綿的陰雨天后,陽光透過雲層照射了下來一樣。我們變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失敗者或不成器的人。我們現在是受壓迫者,正在努力從不幸中走出來。

在我們這個溫和的社會裡,每個人都在為弱者打氣,沒有人敢對受害者提出批評。

所以,人們更願意把自己成年後的問題說成是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02.成人的問題,不是因為童年,而是基因

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當中,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基因對成人人格有很大的影響,而其他因素的影響則極小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兩個研究說明:

假如你的母親在你11歲之前就去世了,那麼你成年後會比別人抑鬱一些,但沒有抑鬱很多。而且只有當你是女性時才會如此,同時只有半數研究有這樣的結果,而父親去世沒有任何可測量的影響。如果你的父母離婚了,那麼這會對你以後的童年生活或成年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擾,但問題會在你長大成人後逐漸消逝,或許你根本覺察不到這種影響。

在這些研究中發現,影響成人人格的非基因因素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格變量可以歸因於基因,還有很多人格變量不是由基因引起的,但研究者還沒有發現任何特定的非基因影響。

在這段內容當中,作者提出了對於成人人格的影響,在研究中能得出結論的主要是來源於基因。

這是基因遺傳的因素,比如你的父親或者母親很會喝酒,而他們生出來的孩子,也有很多比較會喝酒的;比如你的父母是偏胖的,那麼你也會是減肥人群中的一個;比如你的父母是近視的,那麼你以後近視的可能性就比別人大得多。

之前的熱播劇《歡樂頌》當中的安迪,她雖然童年不幸,但是後來被一個美國的家庭收養,一步步變成了所有人眼中的成功女性。

但是自從她得知自己的母親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而弟弟也遺傳了這方面的疾病之後,她開始逐漸懷疑自己是否也會有這種疾病。

從這之後,她的精神有時會處於崩潰的狀態,面對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到像之前一樣冷靜處理。

對她來說,童年的種種遭遇,對她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就是缺失了部分親情,讓她與人疏離,可這一切都比不上當她得知母親有精神疾病這一消息來得反應劇烈。

這就是基因帶來的影響,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童年所導致的,而是在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的因素。

03.如何脫離痛苦,需要你有足夠去做改變的勇氣

前兩年爆火的《都挺好》這部電視劇中,女主角蘇明玉從小生活在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當中,母親一心向著兩位哥哥,父親毫無家庭地位,每次她被罵,父親不是看報紙,就是去上廁所。

一心想上清華,和大哥一樣可以出國留學的她,卻被母親因為讀師範可以省錢,就強行讓她報了師範大學。但是二哥結婚,母親卻買了家裡的一間房子,讓她最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多年的不被重視,讓明玉終於爆發,一氣之下,她離開了生活十幾年的家,十年未回。

蘇明玉一開始把自己禁錮在童年不幸的困境當中,所以每次一提到家庭,她都會像刺蝟一樣豎起身上的刺,攻擊別人。

後來,石天冬對明玉說:「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你也可以選擇放下。」

在電視劇的最後,明玉卻成了這個家的支柱,大哥在美國努力工作,照顧家庭,二哥也背井離鄉,為了和前妻復婚而奮鬥,只有她選擇了離開公司,回歸家庭,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

在回歸家庭之後,她看到了父親對她的愛,父親辛苦攢錢,想要給她買一本她想要的習題冊,還有父親對當初無法保護她所產生的愧疚,這是她最終的釋懷的地方,讓她的內心變得柔軟,學會去愛。

從最初的恨意,到最後的釋然,她學會了安撫自己的內心,學會放下內心的恨,選擇與家庭和解,與自己和解。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無法放下童年的不幸,長時間把自己的內心圈禁,讓自己時刻都活在對以前的不幸當中。

而鄭爽就可以代表很多人,她想要原諒父母當初的選擇,想要孝順父母,但是她又覺得對不起以前那個年少就深受別人欺負的自己。

所以她的狀態就變得非常糾結,她的心裡有兩個人,一個向陽生長,一個向暗滋生。

很多人說她可能需要去做心理治療,緩解自己內心的情緒。

在心理治療上,有一種方式是讓過去創傷事件的情緒再現,通過這種方式,試圖讓不好的情緒宣洩出來。

但是作者認為,這種方法是可以帶給人短暫的解脫,但不是治癒成年的問題。他發現,差不多所有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只有65%的緩解率。

那麼應該如何治癒心理問題呢?

作者認為這需要一種古老的美德和有效的幹預相結合,這種美德就是勇氣,這也是積極心理學倡導的主張。

選擇改變這種心態,需要內心鼓足強大的勇氣,才能去放下,需要學會去包容,去愛。

正視自己的問題,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鼓足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行為,用積極的態度改變它們;對於那些有著一定生理限制的行為和人格特質,雖然我們沒辦法改變,但要接納它們,儘量不讓這些事情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這就是作者認為的,對待自身問題的科學態度。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可以改變的行為上,這是提升自我最明智的方式。

結尾

在心理治療中有一個發現,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自我改變。

馬丁·賽裡格曼就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你未來的生命地毯不是由你之前的編織所決定的,即使你改變不了你所用的材料,但是你也能改變所織的圖案。

雖然很少有人能做到像電視劇裡面的蘇明玉一樣,放下童年所遭受的不幸,去照顧父親,但是至少可以轉變一種方式和心態。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轉變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它能讓你的人格更加完整,讓你可以用力擁抱屬於自己的生活。

文章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書目: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馬丁·塞利格曼

相關焦點

  • 秋高十月,讀書筆記:《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我們從這本書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變的,而哪些方面卻無法改變,是自己必須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從改變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發,幫助你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夠改變的特性上,並在此基礎上找到一條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徑。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從這三個方面弄明白,幫你贏得新人生
    最近這段時間,疫情形勢還不明確,大家會繼續在家堅守,用讀書相伴而行,《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從三個方面弄明白,幫你贏得新人生。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博士,被尊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並於201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他還有個觀點:「很多心理學家都在努力幫助病態的人減少痛苦,而我的志向是要讓幸福的人更加幸福。」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立刻改變和欣然接受都是人生蛻變的開始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本經典的心理學暢銷書《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由湛廬文化出品,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幸福經典」系列之一,全球暢銷近30年,銷量達到200萬冊,中文珍藏版由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作推薦序,堪稱寫個每一個人的心裡指南。
  • 心理學:不敢犯錯的你,其實是無法接納自己
    泛化,是心理學上的術語,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已經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類似、無關聯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這些心理和行為反應。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3個層面決定問題能否改變,實現自我提升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博士被尊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並於201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 這部評分8.9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但她唯獨忘了去接納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演員徐崢在《星空演講》裡說:「承認自己角色當中小丑的一面,就像有勇氣承認你生命當中的缺點和不足一樣,別人的態度再也不能左右你,你知道自己的初心在哪裡。」但是等到真正去除胎記後,她才發現並不是胎記讓她的生活一團糟。後來馬克思給瑪麗寄了一塊上面印著「首先愛你自己」的巧克力,直到那一刻,瑪麗才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接納自己,真心的愛自己。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幾條改變自己的途徑,可打破人生瓶頸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要改變自己很多人都望而卻步,要麼止步不前,要麼自暴自棄。其實,不是「秉性」不易改變,而是你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角度,換個方式去思考,你會發現問題會輕鬆化解,自己也會得到迅速提升,所以,不要輕易放棄自己!
  • 改變能夠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人生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認識自己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很好了解別人你是誰你生命的意義和使命是什麼只有把自己的位置很好定位就好比常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認識自己 接納自己 尊重自己才能有尊嚴地活著才能實現人生價值1、遇到了《活出樂觀的自己》,知道這本書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
  • 生活瑣碎,想要幸福,女人就該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也不見得都是,面對生活的瑣碎,想要改善自己的處境,獲得幸福,這就需要我們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哪些是我們能改變的,哪些又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只有將遇到的問題進行分門別類,解決起來才能遊刃有餘。遇到的問題是否可以改變,怎麼判斷?又如何解決?
  • 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諮詢師關注的不是哭這件事本身,而是談及某件事引發的情緒觸動,以及來訪者內心深處未被察覺的部分。然而,很多人並不接納哭這件事。這種環境性的不接納,讓人們無法接納自己「哭」,也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哭,不是一件羞恥的事,它只是一種情緒性的表達,我們可以通過哭來了解自己。當你在某個瞬間被某句話、某件事或者某個電影片段觸動,留下眼淚,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感受到什麼?你想起了什麼?
  • 我是最不喜歡自己的人——心理學:無法自我接納的3個真實原因
    「真的很不喜歡這樣子的自己。」最後,有些人可能還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我要如何改變自己?」如果你也渴望改變自己,那麼可以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為什麼不喜歡自己?「你太糟糕了。」「你這樣做就很好。「你乖一點,別人才會喜歡你。」無論是抨擊還是片面化的鼓勵,都在強化著我們內心的一種信念:別人怎麼看我,決定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事實上,我們都需要擁有一個感受自己行為與情緒的空間。
  • 健玲:NLP幸福心理學,愛自己從滿足五種深度需求開始
    精神缺乏安全感的人應先要學好獨自一人交往,在真正中就會慢慢尋找與自己結合的體會,而不是一味向外去索引和操縱。 靜下心能夠 輔助精神沒有安全感的人尋找自己,學好與自己單獨交往,如:瑜伽健身靜下心、吸氣靜下心、冥想訓練靜下心、禪坐這些。
  • 《頭腦特工隊》你了解自己嗎?原來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此重要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十一歲小女孩萊麗——腦中的特工樂樂和憂憂(分別主管開心和傷心的情緒),當然同為頭腦特工的還有怕怕(恐懼情緒)、怒怒(憤怒情緒)、厭厭(厭惡情緒),影片中將人的五種情緒擬人化,隨著劇情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心理學知識。
  • 真正的自信樂觀不是改變自己,而是接納自己——心理疾病的治療與調節
    症狀的本質就是情緒的變化導致的心理和身體變化,所以當壓力過大導致情緒不好時,它們就會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認識它們虛假空的本質,就像一場夢或者泡沫一樣,虛假而不真實,這不是讓你和症狀剝離開,而是從心裡認識到症狀的虛假,就是壓力過大情緒積累的產物,它是自我身體保護的一種形式,工作中我們會面對一些難以完成任務,生活上出現重大變故的時候,心裡就會出現自己無法承受的壓力,這種焦慮情緒一直壓著自己快要窒息
  • 《內向心理學》:忠於自我,內向的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在我看來,要想讓內向者發揮自己的優勢,首先要從根源出發,讓內向者重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從而達到成就自我的目的,讓內向者安靜地發揮影響力。1.認識自我,你是內向者嗎?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但其實二者之間的界線非常模糊。
  • 心理學:不自信的根源,你總認為自己不夠好
    從本質上來說,不自信的根源並不是你需要擁有很多東西,不自信的根源是因為你認為自己不夠好。事實上,你需要是停止自己的比較,去看到自己的成長和付出,更需要意識到自己價值,我們就不會感覺盲目自卑。我們的自卑往往是在和別人盲目比較中產生的,因為我們把自信的基礎就弄錯了,自信的基礎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過去的自己。
  • 接納,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接納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平和地慢慢變好。「過錯」也可能是你個人的某些不足,能力的欠缺。接納是即便我沒有美麗的容貌,高挑的身材,也不自怨自艾。接納是我制不出完美的工作報表也不輕言放棄。接納是我感覺到自身的優點與缺陷就像光與影一般存在著。寫作班老師總是鼓勵新手大膽寫,不要怕寫不好,誰不是從新手做起來的。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減少內耗
    魯訊說「直面慘澹的人生」,古希臘哲人說「認識你自己」,尼採說「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網上有人說「對自己的內在誠實,是判斷一個人的內在靈性是否覺醒的一個重要標誌」,這些話都在說一件事:看清自己,對自己的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逃避、不躲閃。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一種力量來自於不完美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豆瓣上評分8.2分,據說是改變千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找到負面情緒背後的正面價值,進而打開生命的通道,認識自我、療愈自我。作者武志紅老師,於 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是一名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作品銷量超百萬冊。
  • 黃毅清被判刑15年,前妻黃奕徹底暴露:接納自己的人,會越活越爽
    這次再看到她,突然被她活力滿滿的樣子所感染,我又翻了翻她最近的動態,好幾年沒關注,以前她的微博充滿了戾氣和委屈,如今感覺她活得輕鬆通透了許多,讓我想起了自己最近看的一本書,書名叫《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的作者塞利格曼博士,很擅長把深奧的心理學研究和大眾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