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不喜歡自己的人——心理學:無法自我接納的3個真實原因

2020-12-15 漫畫心理學

你喜歡自己嗎?

這聽起來是一個有點奇怪,但卻很重要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都在期待著遇見一個真心愛著自己的人,卻依然在心裡深深的厭惡著自己。

每次看評論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大家這樣的留言。

「全中,感覺說的就是我。」

然後緊接著可能就是這麼一句話。

「真的很不喜歡這樣子的自己。」

最後,有些人可能還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要如何改變自己?」

如果你也渴望改變自己,那麼可以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為什麼不喜歡自己?

活在了別人的評價裡

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就像是一個影子,雖然它會一直跟隨著我們,可是即使我們一直盯著影子看,也永遠無法了解真實的自己。

一個過分在意他人評價的人,往往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起著一個決定性的審判作用。

「你太糟糕了。」「你這樣做就很好。「你乖一點,別人才會喜歡你。」

無論是抨擊還是片面化的鼓勵,都在強化著我們內心的一種信念:別人怎麼看我,決定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事實上,我們都需要擁有一個感受自己行為與情緒的空間。

擁有一個能夠尊重自己感受的原生家庭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慢慢的把它找回來。

情緒化

很多人對自己的看法,是由自己當下的情緒決定的。

開心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超人;

難過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呆瓜。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對認知產生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

可是如果欠缺情緒管理能力,那麼由負面情緒與負面認知之間可能就會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

因為心情不好,覺得自己很糟糕,然後導致了心情更加不好。

心情好的時候,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結果去做了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導致了挫折感的產生。

要改變用情緒來評價自己的消極模式,那麼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意識到在自我認知前面有一層情緒濾鏡,往往就能夠提升我們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

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往往會有一些不同的主流價值觀。

在我們的社會中,財富與權力往往是人們最為重視的評價標準。

但對於每個個體來說,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但我們依然要去探索自己內在的那一份人生價值。

可能一直有聲音會告訴我們,財富與權力能夠讓我們擁有最高等級的優越感。

但你的內心是否也不時會出現一個質疑的聲音——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在《高效習慣》一書中提及,我們每一周都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對自己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社會的評價標準可能是相對穩定的,我們內心的幸福感可能卻是一直在流動的。

不時的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才能夠更貼合自己的內心,去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價值。

我大學學的是心理學,雖然畢業後一直從事的也是一些與心理學相關性不高的工作,但如果你問我,學了心理學有什麼收穫?

那麼對我來說,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認識到,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如果我們能夠喜歡與接納自己,那麼我們就會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但如果我們厭惡自己,那麼就很有可能會持續的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環境裡,耗費自己的能量。

自我接納,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是一個足夠好的人,而是接納一個有缺陷但卻真實的自己。

愛自己,就是擁有愛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不敢犯錯的你,其實是無法接納自己
    如果對方指出的錯誤確實是對的,他就會覺得自己特別差勁。我想,這種不敢犯錯的人有很多,他們不喜歡什麼都不好的自己,也不喜歡總是犯錯的自己,於是更加不敢犯錯,不願走出舒適區。那麼,為什麼這些人不敢犯錯,以及是什麼導致他們覺得一旦犯錯就覺得自己不夠好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 心理學:不喜歡被人看朋友圈,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病態的自我保護,會讓人漸漸走向自閉。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在空間發布心情,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朋友圈。可是他們同時還有這樣一種心理:擔心不懷好意的人,每天來空間、朋友圈瀏覽自己的信息。在心理學上講,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 自我成長|接納自己,內心才能真正強大
    1.很多人無法接納自己,源於外在的評價標準其實,接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一種對人的基本尊重,但很多人就是無法接受,包括我們自己。很多父母從小告訴孩子「成績好」、「脾氣好」、「工作好」才會有更多人喜歡和愛,所以當他們一旦達不到時,就會不喜歡現實中的自己。可見,外在的評價標準,讓我們陷入和他人的比較中,一旦有人比我們好,自己又達不到時,就會懷疑和否定自己,進而無法接納自己。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3個層面決定問題能否改變,實現自我提升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博士被尊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並於201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 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對於遭遇巨大不幸的人來說,哭泣是發洩情緒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即使是以幫助為目的,但任何試圖讓遭受巨大傷害的人很快停止哭泣和悲傷,都是不合適的,是違背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需要的。人的出生也往往伴隨著啼哭,而哭,也是嬰兒出生之後,表達自我需求最常用的方式。哭,可以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其中眼淚也蘊含了多樣的意義,可能是悲傷的眼淚,也可能是感動的眼淚,還有可能是憤怒的眼淚。
  • 《國王的演講》: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看一個人如何從自卑走向自信
    影片中的患有嚴重口吃的喬治六世,從一開始抗拒治療,到接納語言矯正師羅格,一步步戰勝自卑和恐懼,最終走向自信的故事,是非常經典的從自卑到自信的教科書,今天我就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和你一起解讀國王的心路歷程。
  • 分手心理學:走出分手的傷痛,成為更好的自己,五個步驟重建自我
    她不相信,更不明白自己怎麼會遭到背叛。這令她充滿了深深的挫敗感,她開始自我懷疑,感覺自己再也不會相信愛情了。一段親密關係的結束,對經歷過的人來說,除了是苦痛的回憶,更應該多一份成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本心理學著作《分手心理學》,就是教大家如何理性思考、重建自我的。
  • 自我發展心理學的43個常見問題解答
    、理性和感性(象與騎象人)、期待的好處、經驗的好處、正負強化、推動行為改變的4個原則等本文將回答以下問題1 什麼是自我發展心理學?2 自我發展心理學有什麼用?3 為什麼突破自己那麼難?3. 關係:如何擁有高質量的關係?4. 轉折期:如何走出人生瓶頸?5. 人生地圖:如何繪製自己的人生地圖?學習自我發展心理學你會收穫:1. 一套最有效的自我突破工具。
  • 《內向心理學》:忠於自我,內向的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大環境,推動著社會更加重視行動、速度、自我表現,社會價值觀越來越肯定和推崇外向者或外向文化;在一個以外向特質建立的社會規則中,內向的人無法認同自我的價值,感知更多的是「改變自己,迎合外界」。回想一下,我們自身是不是也會排斥內向性的品格,羨慕侃侃而談的外向者。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心理學告訴你,童年不是決定性格的根源
    對於童年,很多人都覺得: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童年的遭遇讓人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和創傷,但是當看完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出版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童年不幸有了新的理解。
  • 接納不完美的自我,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文/竺冰落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我們只有學會接納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一個人,也只有真正了解自我,才能更好為自己規劃,從而成就不一樣的自己。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我,努力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立刻改變和欣然接受都是人生蛻變的開始
    從前,有個小男孩,夢想自己變成女孩。為了這個夢想,他曾在雷雨裡狂奔,希望能被閃電劈成白雪公主。他覺得和媽媽一起在女浴室裡更加自在,相反,和爸爸一進男浴室就十分彆扭。後來,他發現自己「性」覺醒了,他開始喜歡觀察男人的身體,喜歡挨著自己喜歡的叔叔一起洗澡,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女人。
  • 專注,首先請接納全部的自己
    (嗯,這也是我需要鍛鍊的事情)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專注於人生、專注於當下,都是這個原因:大腦讓我們錯誤地將關注點投射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覺和實際發生的事是截然不同的,但感覺本身會影響人的心理。望梅止渴之所以成立,是大腦通過一個「酸梅」的信號促使口腔分泌唾液,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吃酸梅」這件事。
  • 5個心理學現象告訴你:你對別人的評價,暗示了你真實的自我!
    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也不會無緣無故的討厭。你的理性會指導你怎麼做,你的潛意識,你的直覺,會讓你下意識的反應,形成最直接的感覺。這裡五項研究結果,揭示了社會判斷和,真實自我之間的聯繫。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男人,很討厭另一個男人,因為後者在朋友圈曬自拍照,或者喜歡曬和女生的合影,第一位男人可能覺得,自己不是自戀的人,而且男人應該低調,靠實力說話,其實,如果後者不是特別過分,或者沒有幹擾前者的情況下,前者的討厭,暴露了他自己的隱性自戀。
  • 心理學:對自己越是不自信的人,對別人要求反而越高
    社交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現象:對自己越是不自信的人,對別人要求反而越高。或許是因為心虛,故意提高門檻,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錯覺。也許是自己無法適應別人,只有想盡辦法讓別人適應自己。就像是那些無法理解別人的人,反而要求別人理解自己。難道那些善解人意的人只能去理解別人,就不配別人來理解自己嗎?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心理的產生呢?
  • 心理學:一位曾8年不敢見人的嚴重社交恐懼症者,是這樣改變的
    從此,我跌進了生命的沼澤地,任憑我怎麼努力掙扎都無法改變自己,反倒是越陷越深,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後來家門都不敢輕易出。如果非要出門,我必須戴上墨鏡,因為我害怕與別人四目相對,害怕他們看穿我是一個這樣懦弱膽小的人。
  • 健玲:NLP幸福心理學,愛自己從滿足五種深度需求開始
    一個有單獨生活的能力的人有能量給自己作最真正的、最好是的挑選。 不被接納給人產生不確定性有受傷的體會,而人們過度在意別人的觀點。 不被接納的貧乏感受牽制了人們生命的魅力,活出真實的自己是全部生命的憧憬,假如不可以活出真實的自己就不可以享有真正的開心!
  • 《分手心理學》:那些分手的人,到底在糾結什麼?點破人性的真實
    不是的,正如張小嫻所言,「有時候,你不是對離開的那個人痴心一片,而是對自己情深一往,受不了傷害。」有時候,你以為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人,無法釋懷的感情,其實不過一場自我欺騙的笑話罷了。有些人註定只能與你走一小段路,有些情註定杯水情緣、點到為止。
  • 《分手心理學》:走出分手的傷痛,「重建自我」五步法可以幫到你
    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曹雪敏認為,經曆本身其實並不能讓人獲得經驗和成長,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東西。《分手心理學》這本書就是她藉由"分手"帶給我們更好的思考,讓我們在讀完以後對親密關係有了更新、更完整的理解,也讓我們的自我更加完整和堅韌。
  • 走出強迫症5年反思:陷入痛苦就是源自對自己的不接納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我自己曾經患嚴重神經症一年,其中焦慮、強迫抑鬱都經歷過,但說實話根據我的感覺來看,抑鬱症是最絕望,但強迫症是最痛苦的。強迫是對自我的不接納當初五年前剛好是畢業的時候,因為很多壓力所以那個時候就很焦慮,突然有一天產生了個想法「人死後會去哪裡?」,我被這個念頭嚇壞了,第一覺得這是個未知,所以拼命希望去想明白,結果一旦想下去就控制不住,後來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天天查人死後的各種可能,嚴重影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