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Ta看看這篇文章
某個周末,在為了工作而煩惱不已的時候,
我,衝進廚房用清潔劑把油煙機和發黃的鍋都擦洗了一遍。
看著汙漬在鋼絲球的努力下一點點脫落,最後用抹布一擦變得乾淨如新,嗯…滿足。
那一刻仿佛所有的不快樂都隨之被清理,內心滿滿的愉悅感。
做家務,似乎就有這樣的魔力。
雖然工作忙碌的時候總是嫌它煩,但是每次把家裡掃除一番後,還是忍不住說一句:真香!
比起各種各樣的娛樂項目,做家務帶來的心靈療愈,似乎來得更平靜而快速。
跟朋友同事分享這個體驗時,他們紛紛:我也是!(當然也有人表示不喜歡的,小聲建議你就鼓勵室友/伴侶做)
所以,我們是不是太低估家務和環境對狀態的影響了呢?
01
洗碗、拖地、擺整齊……
搞衛生為何還能順帶清理心情?
南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Darby Saxbe 曾研究乾淨的家居環境和心理健康的關係,她認為:
清潔這件事,讓人們擁有了一種對環境的掌控感。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情太多,但最起碼我們可以把生活的空間安排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也因此,不少人壓力大、心煩氣躁的時候,會想去搞衛生,從家務中獲得掌控感。
根據美國焦慮與抑鬱協會,單單搞衛生這樣的動作,就已經能夠幫助我們緩解壓力和焦慮情緒。
家務作為運動的一種,在過程中能夠產生內啡肽,有助於睡眠,進而讓人放鬆。
而像拖地、擦洗這樣的有氧運動,則對穩定情緒有幫助。
即便是每天早上起床後花幾分鐘疊一下被子,也能有助於收穫好心情。
也有說法認為,喜歡有條理是人類的本能,因而人天然喜歡把東西收拾整齊,並從中獲得愉悅。
02
亂糟糟的環境,
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
心理學家 Sherrie Bourg Carter 認為在潛意識層面,雜亂往往會和消極的情感關聯,比如迷茫,緊張,擔憂等等;
而乾淨的空間則更可能和積極的情感關聯,比如平靜,自我感覺良好等。
我們會把雜亂視為未完成的事項。
而且,它是一種視覺化的信息,這種舉目可見的「未完成」對於很多人,是會帶去壓力的,尤其是一天到晚要處理各種事項的腦力勞動者來說。
試想一下,租房的時候,如果我們上門看到房子被前任租客搞得亂糟糟的,
即便它本身硬體軟體條件都很好,我們依然很難感到滿意,因為這個場景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感覺:
住在這裡可能是不太舒服,或者說不那麼愉快的。
印第安納大學的教授 NiCole R. Keith 還發現,環境的整潔與否和個體的健康成正相關。
當你看到一個人住的環境混亂不堪,你多半可以預測這個人身體狀況也不咋樣。
2010年的一份研究還指出:
家裡很髒亂的女性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進而產生更多低落情緒;反之,則會有更少的低落情緒。
並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這種混亂環境的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亂糟糟的環境,也往往會帶來亂糟糟的關係。
家庭環境的髒亂差帶給人的沮喪、壓力,也會影響著居住者的自尊水平、關係狀態和整體狀態。
如果家裡面有小孩子的話,一個乾淨整潔的空間,可以讓他們更愉快的玩耍、學習和睡覺。
雖說小孩子通常不怎麼在意環境,但一個雜亂的環境,既影響他們的專注度,也會給他們帶去消極的情緒體驗。
更何況一家人呆在亂糟糟的房子裡,每天早上要出門的時候,總是發現東西找不到,然後就把怒氣撒到家人身上——都怪你把東西亂扔!
心情好像也隨著東西的雜亂而堵得慌,這關係還能甜蜜蜜嗎?
不過,消消氣,我們要理解,並不是所有人都偏愛整潔有序的環境。
你身邊也許也有這樣的朋友:
他們如同搞藝術創作般,房子常年處於一種凌亂的狀態中,
但他們對此感覺舒適,「亂中有序」是他們的信條,所謂的乾淨、井井有條的收納,並非他們所在意的。
弗洛伊德老爺子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有個名句:
別收拾,我知道東西在哪兒!(Don’t clean up the mess. I know exactly where everything is.)
這一類人他們對於做家務、保持整潔這類外在事情的秩序不那麼感興趣,更關注靈感和體驗。
另一類人則很需要讓一切都井井有條,這是他們保持好狀態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是後者,做家務就是你的快樂源泉。
03
這樣做家務
你也能持續快樂
保持環境整潔很重要,但對很多人來說,家務只是繁瑣的體力活,怎麼讓家務能夠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以下建議你可以考慮:
1. 東西少一點,更容易整潔
家裡有小朋友的,難免會為小孩的東西亂放而煩惱。
叫他們自己收拾,往往要費盡口舌;
但是不叫吧,又感覺孩子養成不收拾的習慣也不好。
其實,孩子很抗拒收拾,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個人物品過多,超過了收拾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能是他們不太喜歡自己的房間。
讓他們所擁有的物品少一點,不僅會讓他們更珍視,也更有意願去搞衛生。
幫助他們學會收拾,他們會知道東西應該物歸何處,也知道如何能夠保持整潔,而這對於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大人其實也一樣,東西太多,無處下手的時候,收納整理就變成了一種負擔。
當如果你意識到,自己並非享受凌亂,而是苦於不知道怎麼辦,那麼學習「斷舍離」,也是一種好的方式。
2. 試試把正念加入家務中
《正念》雜誌曾發表過這樣一項研究,他們讓參與者採用了正念洗碗法,
也就是在洗碗的過程中,去調動自己的感官,聞一聞洗潔精的味道,讓手部的皮膚去感受水的溫度,而不是機械且著急地想要把碗快點洗完。
結果發現,有27%的人減少了緊張的程度,25%的人變得精神更振奮。
正念的理念是專注於當下,在洗碗、拖地的時候應用正念,我們也許能藉此感受到不一樣的家務細節,並由此獲得內在的平靜。
3. 一次只做一點點
做家務很治癒,但是如果要高頻去做,誰都受不了。
心理治療師 Kate Ecke 經常給她情緒低落的來訪者安排一些小的清潔工作,
比如整理房間的抽屜,洗一洗衣服,這樣既不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又能取得放鬆的效果。
在她看來,如果每次都要求對方回去把全屋都打掃乾淨,這樣就很不可持續。
也有人通過看網絡視頻裡別人做家務,看他們是如何把髒亂的房間大變身,來達到放鬆的效果。
最後
想引用推崇日式極簡生活哲學,也很喜歡整理的古天樂的一段話:
整理其實不單單只是外在的清理空間,而是一種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自己和物品、空間關係的方式。
所以,不管你當下如何看待家務,都不妨放下原有的看法,找個時間慢慢地感受自己所處的這個空間:
它如何反映著我們內心的狀態。
再把積了灰的桌面擦一擦,體會那種「打掃空間,也打掃了內心」的小小快樂。
文:拉麵 / 責編:陳沉沉 / 值班編輯:蘇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