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些地名這麼念 解讀難懂難念的地名

2021-01-20 閩南網

  【這些地名這麼念】

  ●「後江埭」的「埭」念「dài」

  ●前埔等帶「埔」地名念「pǔ」

  ●檳榔的「檳」念「bīng」

  ●篔簹的「篔」念「yún」

  ●大嶝、小嶝的「嶝」念「dèng」

  ●港仔後、豆仔尾的「仔」念「zǐ」

  ●「內厝澳」和「頂澳仔」的澳字「ào」,不能寫成「內厝沃」和「頂沃仔」

  一趟連城冠豸山旅遊,讓市民許先生困惑不已:這「豸」字到底是念「zhài」還是「zhì」?很多人念「zhài」,但字典只有「zhì」音,到底聽誰的?

  其實,不只冠豸山的「豸」有不同念法,不少市民對廈門的一些地名也犯起糊塗——「後江埭」的「埭」字到底是念「dài」還是「dì」、檳榔的「檳」是念「bīng」還是「bīn」,篔簹的「篔」是「yún」還是「yuán」?今天,本報邀請民俗專家,為大家解讀一些難懂難讀的地名,讓您以後不再讀錯、寫錯地名。

有些讀音

  屬於尊重習慣

  舉例:冠豸山的「豸」念「zhài」,

  前埔的「埔」念「pǔ」

  連城冠豸山的「豸」字在當地一直讀作「zhài」,是古代傳說中一種篤忠執著、公正誠信、明辨是非的神獸。在現行的字詞典中,「豸」只注音為「zhì」,注釋為「沒有腳的蟲子」,這一讀音違背了歷史傳承性和群眾習慣。通過考證、研究,最後,國家有關部門同意把冠豸山「豸」字的讀音定為「zhài」。

  記者了解到,類似龍巖冠豸山的「豸」,在規範的讀音外,國家再另外「定音」的情況,較為少見。

  不過,在廈門有的地名,也有出於尊重大多數人習慣,不念慣用讀音的。在廈門帶「埔」字的地名很多,如廈門港的大埔頭、中埔頭、小埔頭,以及五顯鎮店仔村上埔社等。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專家說,「埔」為多音字,除讀「pǔ」,另一個讀音是「bù」,主要用於地名,多數帶「埔」地名應該讀bù,但有些如前埔等帶「埔」地名知名度較高,大多數人習慣讀「pǔ」,應尊重習慣。

有些誤讀

  源自閩南話發音

  舉例:「埭、地」閩南話讀音接近,常被誤讀為「dì」

  有些地名則屬於市民念錯,比如將「埭」的「dài」音讀作「dì」、將檳榔的「檳」「bīng」讀作「bīn」,篔簹的「篔」「yún」讀作「yuán」。大嶝、小嶝的「嶝」正確讀音是「dèng」,是四聲,但許多人讀作一聲「dēng」。

  「埭」在廈門地名較常用,如後江埭、後埭溪路、埭遼路、埭遼水庫等,時常聽到人們將「埭」(標準發音dài)讀作「dì」。據查,「埭」沒有發「dì」音的記載。

  廈門民俗專家範壽春說,「埭」字念錯,有些是因為誤解而念錯,有些則是因為「棣」字與「埭」字在閩南話中的發音相同導致的。還有人說,「埭、地」在閩南話裡的發音都與dài音相近,「地」讀音為「dì」, 「埭」 可能受牽連,也被錯念為「dì」音。

有些用字

  關係風土人情

  舉例:「內厝澳」「頂澳仔」在海邊,因此用「澳」字

  「檳」在廈門地名中有檳榔路、檳榔東裡、檳榔西裡等。「檳」為多音字,一音發「bīng」,另一音發「bīn」。在「檳榔」一詞中的標準讀音應為bīng,不是bīn。檳榔(bīng láng)為常綠喬木,果實可食。老廈門說,廈門早時一條名為「栳葉街」的地方曾專賣可食栳葉和檳榔,這種吃栳葉和檳榔的習俗已於八十多年前絕跡。

  範壽春說,還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即「內厝澳」和「頂澳仔」,有些路牌都寫成了「內厝沃」和「頂沃仔」,「其實應該是澳門的『澳』字。」範壽春說,不少人認為這是漢字簡化造成的,事實並非如此,「也是因為這兩個字在閩南話的發音中是相同的。」但是,在文字的意義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沃,指一方水土肥沃。澳,則指海灣,船可以在這裡停靠的意思。內厝澳和頂澳仔都位於海邊,應該用『澳』字,且讀音為『ào』。」

  「仔」字的發音在我市也有著很大的分歧,有人讀「zǐ」,有人讀「zǎi」,如港仔後、豆仔尾都有這兩種讀法,「嚴格來說應該讀『zǐ』。『zǎi』的發音是受到廣東的影響,由『打工仔』而來。」範壽春說,閩南話中「仔」字發音為「ā」,是一個連接詞,如果發音為「zǎi」則有罵人的意思,因此閩南人基本不將這個字讀為「zǎi」。

  範壽春說,關於部分廈門地名的發音,有些是從閩南話音譯而來,與諧音、土音有關;有些則與歷史有關,如梧村、石渭頭等,但在歷史考證上還有待研究。

相關焦點

  • 這些超難念日本地名你都會讀嗎?5個超難讀地名!
    苫小牧的日文念作「とまこまいtomakomai」,地名來由也是出自愛努語,指的是流入山裡的河川,「苫」的中文則念作「山」(ㄕㄢ ),意思是草蓆、草簾。另外,它也可以念成四聲的「扇」(ㄕㄢ ˋ),念成四聲時用法會從名詞轉為動詞,有「用……覆蓋」、「蓋上……」的意思。
  • 北京這些地名真是怪,外地人一聽就懵,第一次就念對的不多
    從上大學的時候起,一到了周末就喜歡到處逛,但卻遇到了不少尷尬時刻——就是這個地方明明標著漢字,但是為什麼發音這麼奇怪?和北京同學在一起的時候,總讓我懷疑人生,我倆說的這到底是一個地兒嗎?後來發現,這些地背後有不少故事,老北京人叫習慣了,外地人卻一聽就發懵,第一次能念對的真不多。
  • 北方地名怎麼這麼土土土土土?
    地名一旦固定下來,往往很難改變。如果剛好攤上一個略顯「實在」的地名,也只能陷入被土味地名支配的無奈。北方地名本著「老實本分,實在易用」的起名方針,成為當之無愧的土味地名江湖大佬。北方地名大約套用的都是這個公式:地名=XX+屯、村、溝、莊、嶺、集……這裡的XX多種多樣,不管什麼樣的組合,配上這些後綴,註定與時尚無緣了。
  • 比改地名更重要的,是改掉抖音裡的崇洋媚外
    事情的起因,是相關部門開始整改那些「崇洋媚外」、「怪異難懂」、「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地名。僅在海南省,不規範地名就有 84 個。本來這是件好事,像「水晶·卡芭拉」、「博亞茲·瀾鉑灣」、「昌江亞細亞廣場」…… 這些難念難懂,又不中不洋的奇葩名稱,看著真的很難受。
  • 美麗的鼓浪嶼,閩南語中的廈門地名,與我們想像得的確大不一樣
    廈門, 是福建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中國的經濟特區,簡稱廈或鷺。據傳在古代廈門島上白鷺成飛,所以廈門被為鷺島或鷺城,廈門的鼓海峽稱為鷺江。廈門歷史悠久,文字記載的歷史有1140多年,明初洪武年間,明朝在島上築城並命名為廈門,後來也經過了改名,1935年重新改回廈門並沿用至今。
  • 英文裡的中國人名地名怎麼念,才不栽跟頭?
    退而求其次,由於聲調對外國人來講太難,把四聲拿掉,融入英文的語調(如Kong Yiji念「空伊紀」),這可以接受,但個別漢字的發音則不應遷就。最不理想的情況是,中國人的名字完全按英文拼讀的規律來念,這樣的發音從我們的嘴巴出去實在不妥,有失我們中國人的身份。當然,當事人若有英文名字,按英文的順序、發音辦事,順理成章,不在此限。無獨有偶,人名是一,地名是二。
  • 王明博 | 我說地名: 寫在村莊地名中的詩行
    儘管「黃山」仍沒有恢復為「徽州」,但開啟了他對地名文化的持久關注。退休後他更是不遺餘力推廣有關地名的書寫,創辦微信公共號「地名古今」。近日李輝先生主編《地名古今》叢書(《可惜從此無徽州》、《涼山故事》、《洛陽小鎮風情》)已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地名古今」中李輝先生寫道:「地名,是詩詞中的動人記憶,是漂泊的鄉愁。地名承載著情感和文化,是中國人的一種自我認同方式和情感歸宿。
  • 安徽合肥:從「撮」到「疃」,這些地名你讀對了嗎?
    作者:束文杰前幾年,網絡上出現大量關於「難讀地名」盤點,抑或是「易讀錯地名」。總之,很多人看到這些地名,雙眼一懵,張口就露了餡。當然,這也不能說明人們素質水平如何如何,實在是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外國人不也說了嘛,人家「洋字碼」才26個字母,咱們漢字實在難懂。這不,據目前收錄最多的大型字書《中華字海》,漢語單字有85568個。另有通過專家鑑定的北京國安諮詢設備公司的漢字字庫,收入有出處的漢字91251個,據稱是目前全國最全的字庫。合肥的地名呢?其實也有不少難懂的字,今天不妨讓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它們。
  • 醴陵各鄉鎮地名解讀(全集)
    從以上可知,解放後10 餘年內,醴陵市鄉、鎮建置多變,1961年後基本穩定, 1995年後進入較合理的穩定發展時期。現以2005年12月底為準,按水系、山系、民間ji念建築物等類別對醴陵市26個鄉鎮的地名作初步解讀。一、水系1、以河流名稱直接命名。清水江鄉在醴陵市的東南部,鄉ZF駐地橋頭,距市區31 公裡。其境內「鐵水支流清水江,因水色清澈故名。
  • 北京地名鑑賞大會,結果……
    除了這些,北京城裡的「門」、「裡」、「營」,那就更不用說了。像什麼大耳胡同、嘎哩胡同、嘎嘎胡同、五根檁胡同、岢屯、奤夿屯……北京地名之「外地地名」蘇州街、山西街、四川營、陝西巷……北京地名之「顏色」紅土店、青塔胡同
  • 【專家觀點】守護地名文化的基石——地名專用字
    河北的「陘」「藁」,山西的「岢」「隰」,浙江的「鄞」「衢」,安徽的「歙」「黟」,河南的「澠」「陟」,湖南的「澧」「醴」……這些縣級政區名稱中頗為生僻的漢字
  • 你可知道這些美國地名的由來?讀完分分鐘變美國地名專家!
    按照各州名稱的詞源,美國州名可以分為這些類: A.來自印第安土著語種。B.來自英語。C.來自法語。D.來自西班牙語。E.來自玻里尼西亞語。F.來自荷蘭語。 看這張圖:這麼說或許對(個人認為也許不對,因為 burg 除了德國有,也同樣是典型的蘇格蘭地名),但是反過來說肯定不對。反例就是賓州的第二大城市匹茲堡(Pittsburgh)。這個詞分為兩部分。前半截的那個 Pitt的來源是第一代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William Pitt)。這後面的故事比較複雜,但是總體來說是一位英國軍官將此地命名為 Pitt來作為送給威廉·皮特的禮物。
  • 美國的印第安語地名
    在這些原住民樸素的世界觀中,用地名來紀念某個人是不合適的:人類在浩瀚的宇宙中過於渺小,人的一生如夏花般短暫,而大地是永恆的,是土地承載了人類,而非人類擁有了土地。 據英國《衛報》報導,在阿拉斯加的阿薩巴斯卡語中,「迪納利」有「至高無上」的含義。當地人從1975年起就發起了為麥金利山更名的運動,儘管40年來一直受到來自麥金利故鄉俄亥俄州的反對,但始終沒有放棄。
  • 原來梅州這些地名是這麼來的!你知道幾個?
    那真是數不勝數地名都是人取的也因為如此,數不清的地名裡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類型有些地名美得像從詩裡摘出來的有些地名又長又拗口,非常難讀有些地名從字面意思看甚至很奇葩比如梅州這些↓↓↓對於這種現象的形成,邑人清末翰林溫仲和認為,當年客家先民移居這些地方時,生存的環境惡劣,過的絕非是今天山清水秀、安寧祥和的田園牧歌生活,經常要面對與土著糾紛以及盜匪的騷擾。為保全身家性命,先民們選擇在附近的山坡築寨,在危險來臨的時候,人財物安置寨內,負險據守,久而久之,寨就代表了山。
  • 地名故事|荔波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這下清楚了~
    這是「荔波」這個地名最早的史籍記載。或是因荔波地處邊地,或蠻夷之地不便管轄的原因,荔波這個地方,一下屬廣西,一下又屬貴州。但各個時期,荔波這個名稱,不論屬廣西還是貴州,也無論是稱州,還是稱縣,都是用「荔波」來命名。至今「荔波」這一地名至少也有1048餘年的歷史了。也由於時代久遠,「荔波」一詞的字意已含混不清,眾說紛紜。
  • 菜園壩牛角沱龍門浩……重慶這些地名是怎麼來的?
    這就為重慶地名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此誕生了許多與「山」「水」有關的地名;又因為時間賦予的濃厚文化底蘊,留下諸如名稱為「門」的印記。透過這些地名,我們能感受到重慶的獨特文化魅力。依地勢命名作為山城,重慶叫「山」的地名雖然多,但叫「壩」的地名反而更多,只要有一塊相對平坦的地方,就可能叫「壩」了。因此「坪」和「壩」也就成為了重慶地名組成的一大特色,為重慶地名增添了強烈的地方色彩。
  • 為什麼深圳很多地名跟日本地名很像?今天算長見識了
    因此,有很多人都發現,日本地區的很多地名與深圳的地名都十分相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通過查閱日本地區與深圳地區相比較就可以發現,深圳的松崗、新安、龍華等地名與日本的西鄉隆盛、神戶、福岡等具有很高的相似度。當然這些地名說明不了日本與深圳有著什麼直接的聯繫。
  • 鏡翁:府谷地名引出的文化思考
    全部均為個人認知,並不影響其它同仁的任何解讀,包括與本觀點不同的見解。只為有利府谷地方文化底蘊,交友談資富欲而作。中國上古歷史,是從黃河流域中遊區孕育而來。五千年文明史也只是黃河人(華人)發展過程的一小段。黃河流域是華人的發祥地,華人在黃河流域中遊區誕生,進化到一定水平以後,不斷選擇逐水草而居,進而向四面遷徙的過程。
  • 品味黔江地名——樂山、樂水、樂這裡的每一刻生活
    可黔江這麼多地名,有時候真不知道是怎麼命名的呢!TIP 1山水多姿 一目了然代表地名:一線天、二岍巖、八面山、小南海……黔江有著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留下了許多極富詩情畫意的地名,諸如一線天、二岍巖、三潮水、四方塘、五福嶺、六子坪、七道拐、八面山、九裡坡、十字路、百丈崖、千丘田、萬柳堤、小南海、大石壩、巨家坡等。
  • 香港地名文化
    就在英國人開始經營港島的同時,英軍在璞鼎查的率領下,先後攻佔廈門、定海、寧波、吳淞、鎮江、南京。18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耆英、伊里布終於被迫與璞鼎查籤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南京條約》。地名「佔領角」「佔領街」仿佛是一塊立在中國人心頭的沉重石碑,記載了中國勢衰國破的屈辱歷史。香港在20世紀末,經濟已有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