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 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釋:
(1)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
(2) 峰巒如聚:形容山峰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3)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洶湧澎湃。怒,指波濤洶湧。
(4) 山河表裡潼關路: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暗示這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5) 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6) 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緒萬千,感慨沉思。
(7)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目睹秦漢遺蹟,舊日宮殿盡成廢墟,內心傷感。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宮闕,宮殿,闕,皇宮門前兩邊的樓觀。
(8) 興、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點擊上方,收聽音頻版內容
張養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元代名臣之一。他為人品行端正,讀書晝夜不輟,為官清廉耿直。在政治上,他積極推動朝廷恢復科舉考試,網羅人才;在文學上,他的散曲氣勢恢宏,意蘊深遠;他的詩文,成熟厚重,論述精闢。 時人李士瞻評價他說:「稟天地正大之氣,學聖賢正大之學,蘊之而為道義,發之而為文章,推之而為政事、功業,無一而非正大之寓也。」用「正大」二字來形容張養浩,再確切不過了。無論是他的道義、文章、政事、功業,都凜然有天地浩然正大之氣。
張養浩身為漢人,在蒙古人統治的元代,能夠得到賞識,得以在朝為官,而且官職很大,實屬少見。他為官剛正不阿,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清醒的認識到朝廷的黑暗腐朽,決意辭官歸隱。閒居八年間,朝廷七次召他還朝,他拒不赴任。
歸隱期間,他貌似陶醉山泉,寄情詩酒,過著逍遙安逸的生活,而實質上卻是「身隱心不隱」,他雖然否定朝廷,但仍心系蒼生。
天曆二年,陝西大旱,饑民相食,朝廷特拜他為陝西行臺中丞,接到任命後,這位老人,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散盡家財,饋贈給鄉裡貧窮者,星夜奔赴關中。這首《山坡羊 潼關懷古》就是他赴陝西賑災途徑潼關所作。
這首散曲恢弘、滄桑、沉鬱,他站在黎民百姓的角度,看透了歷代王朝興廢,帶給百姓的始終是無邊無際的苦難。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詩人一路車輪滾滾,塵土飛揚。他縱目四望,看到的是潼關的形勝。潼關,在今陝西臨潼縣,據《元和郡縣誌》裡記載,說它「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為天險」,潼關的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異常險峻,再加上,它是秦、晉、豫三省交通要衝,潼關就成了歷代兵家軍事重地。「峰巒如聚」寫出了山巒似從四方奔騰來,拱衛潼關的形態;「波濤如怒」寫出了黃河之水波浪翻滾,咆哮怒吼的氣勢。「聚」和「怒」字化靜為動,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寫出了華山、黃河的險要,而潼關就位于于此,內有高山,外有大河,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它對建都關中的王朝興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望西都,意躊躇」詩人遙望西都,回想那些曾建都於此的王朝,思緒起伏,心緒難平。「西都」指長安,泛指秦漢以來曾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西周、秦、西漢、隋、唐十餘個王朝曾在這裡興起過,又衰落過,歷時千年之久。當詩人遙望西都,眼前浮現過千年的滄桑巨變,駐足而立,他為何躊躇不前呢?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詩人駐馬感慨,激憤難平。作為歷朝歷代的古都,長安曾經是何等的繁華、何等的輝煌,而如今卻只有斷壁殘垣、衰草連天。秦漢的遺址赫然在目,而當時耗盡國力民力修建的秦朝的阿旁宮、西漢的未央宮,而今又在哪裡呢?只剩一抔焦土。
詩人的「傷心」並非是感慨王朝興衰,而是——
「興,百姓苦;王,百姓苦」,歷史上無論任何一個朝代的興盛與衰落,最苦難的始終都是王朝百姓。一個王朝興起時,必定會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一個朝代衰落時,必然會戰火連天,生靈塗炭。無論興亡,受苦受難的都是百姓。這一句發人深省,切中要害。我們感慨詩人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更感動於他深切的人文關懷。這首曲子題為「懷古」,實為「傷今」,他將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元朝統治者。
《元史 張養浩傳》裡記載他在關中賑濟災民期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祈雨於嶽祠,泣拜不能起」「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這一路上遇到饑民便出糧救濟,有百姓餓死,無人掩埋,他便埋葬。他為百姓祈雨,竟泣拜不止,到關中為官四月,不曾回家一趟,每日以府衙為家,夜間向天祈雨,白天賑濟災民,整日不敢有絲毫懈怠。一想到百姓還在忍飢挨餓,他便捶胸頓足,最終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卒年六十歲,死於任上。
張養浩去世後,「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關中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哀傷痛苦,如喪考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