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強度夠不夠,身體說了算

2021-01-19 青年參考
運動強度夠不夠,身體說了算

編譯 陳榮生   青年參考  ( 2016年11月30日   22 版)

    你在健身房汗流浹背,但總覺得不在狀態。

    你並非新手,很想完成鍛鍊計劃,身體卻不能積極回應大腦的指令。

    或者,你是經驗豐富的跑者,但在某一天的訓練中,無論如何也沒法維持步速。

    如何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以享受鍛鍊?自動調節機制(Autoregulation)可助一臂之力。

    尼婭·尚克斯(Nia Shanks)是健身讀物寫手和體能教練,她解釋說,自動調節機制並不神秘,實質上「它就是傾聽身體的信號,並在任何一個訓練日做出符合身體狀態的調整」。

    「感覺很好?那就充分鍛鍊。感覺虛弱?那就做些能做的,別對自己太狠。對某些項目感到應付不來?那就換另外一種。」尚克斯如是說。

    自動調節機制意味著因時、因地、因人制訂鍛鍊計劃。這裡介紹兩種不依賴手機App或健身追蹤器一類的專門設備、相對簡便易行的自測方法,無論你從事何種鍛鍊都管用。

    生物反饋法

    對體育訓練來說,生物反饋(Biofeedback)衡量的是身體對運動的承受力。經營一家健身俱樂部併兼任教練的大衛·德蘭納夫(David Dellanave)稱,鍛鍊是為了在身體上創建一種正效應;問題在於,同樣的鍛鍊強度,某一天會帶來正效應,第二天卻有負效應。

    「生物反饋法的意義在於,量化這種效應的實時狀態並據此做出修正,」德蘭納夫說,「這樣,你就可以深入思考,今天練蹲起有何影響?如果是消極影響,該做些什麼來替代?」

    針對力量訓練,德蘭納夫建議鍛鍊者使用「兩步走」的測試方法。首先,在開始鍛鍊之前,彎腰去觸碰腳趾。在感到拉力的第一時間停住,這就是你這一天鍛鍊的基準。

    接著,試著做少數幾組你想做的運動。以舉重為例,舉了一兩次之後,再做彎腰和伸展。如果發現手指觸碰的範圍大於最早那一次,就說明你的身體對負重訓練是正反應。如果無法比剛開始做得更好,就換個動作或科目,再試一次。參與者可以一直這樣循環往復下去,直至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在這一天的鍛鍊中最適應的運動類型和強度。

    史蒂芬妮·福勒·嘉康利(Stephanie Fowler Shaklee)是一位體育教師。她摸索出了生物反饋法的竅門,然後,「根據身體給出的『答案』來引導自己制訂鍛鍊日程。生物反饋法讓我敢於嘗試特定的高難度動作,外加一些稍微不同的變化」。

    通過經常使用生物反饋法,嘉康利現在練習舉重時感覺好了很多,也不覺得是在強迫自己流汗。「總體來說,我們全都傾向於遵守規則,用堅韌的精神對抗疼痛,以完成某項特定的訓練任務。但是,一旦我們真正開始尋找身體的反饋,生物反饋法就成了一種額外資源,我們就可以藉助它來衡量人體在運動中的真實情況和感受。」嘉康利說。

    自感勞累分級

    瑞典運動生理學家貢納·伯格(Gunnar Borg)最早倡導自感勞累分級(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這一概念,它旨在量化個人進行鍛鍊時的感受,而非某項運動的難易程度。

    如今,所謂「伯格指數」已成為專業人士常用的工具。如果你去健身房上課,當教練讓你按指數中1至10級的第7級去鍛鍊,那你就是在自覺運用這種測量方式了。

    曾於2009年舉重世錦賽上奪金的麥可·圖奇斯切爾(Michael Tuchscherer)指出,自感勞累分級賦予鍛鍊者一個參照系,它有助於幫你判斷自己身體的反饋並排除情緒幹擾。

    圖奇斯切爾認為,有基礎的業餘愛好者可以跳過前5級,直接使用6至10級的自感勞累分級指數。6級相當於用剛好合適的力量快速舉起重物,10級則是用盡全部力量。

    健身教練克裡斯丁·貝克(Kristine Becker)主張,自感勞累分級指數訓練在她的越野跑訓練中很有用,因為在越野跑過程中測量步速要比在平整路面上奔跑時難得多。「這給了我自信,讓我知道自己整天的努力就是我所想要的,無論訓練條件好壞。」貝克寫道。

    那麼,將生物反饋法和自感勞累分級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充分練習。尼婭·尚克斯建議鍛鍊者按照固定的節奏練6個月左右,每次鍛鍊後都將與鍛鍊相關的感受記下來。鍛鍊者一旦弄清身體做出反應的規律,自動調節機制就會生效。

    「你需要花些時間才能聽懂身體發出的信號,但這是值得的。」尚克斯說。

    美國《華盛頓郵報》

    你在健身房汗流浹背,但總覺得不在狀態。

    你並非新手,很想完成鍛鍊計劃,身體卻不能積極回應大腦的指令。

    或者,你是經驗豐富的跑者,但在某一天的訓練中,無論如何也沒法維持步速。

    如何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以享受鍛鍊?自動調節機制(Autoregulation)可助一臂之力。

    尼婭·尚克斯(Nia Shanks)是健身讀物寫手和體能教練,她解釋說,自動調節機制並不神秘,實質上「它就是傾聽身體的信號,並在任何一個訓練日做出符合身體狀態的調整」。

    「感覺很好?那就充分鍛鍊。感覺虛弱?那就做些能做的,別對自己太狠。對某些項目感到應付不來?那就換另外一種。」尚克斯如是說。

    自動調節機制意味著因時、因地、因人制訂鍛鍊計劃。這裡介紹兩種不依賴手機App或健身追蹤器一類的專門設備、相對簡便易行的自測方法,無論你從事何種鍛鍊都管用。

    生物反饋法

    對體育訓練來說,生物反饋(Biofeedback)衡量的是身體對運動的承受力。經營一家健身俱樂部併兼任教練的大衛·德蘭納夫(David Dellanave)稱,鍛鍊是為了在身體上創建一種正效應;問題在於,同樣的鍛鍊強度,某一天會帶來正效應,第二天卻有負效應。

    「生物反饋法的意義在於,量化這種效應的實時狀態並據此做出修正,」德蘭納夫說,「這樣,你就可以深入思考,今天練蹲起有何影響?如果是消極影響,該做些什麼來替代?」

    針對力量訓練,德蘭納夫建議鍛鍊者使用「兩步走」的測試方法。首先,在開始鍛鍊之前,彎腰去觸碰腳趾。在感到拉力的第一時間停住,這就是你這一天鍛鍊的基準。

    接著,試著做少數幾組你想做的運動。以舉重為例,舉了一兩次之後,再做彎腰和伸展。如果發現手指觸碰的範圍大於最早那一次,就說明你的身體對負重訓練是正反應。如果無法比剛開始做得更好,就換個動作或科目,再試一次。參與者可以一直這樣循環往復下去,直至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在這一天的鍛鍊中最適應的運動類型和強度。

    史蒂芬妮·福勒·嘉康利(Stephanie Fowler Shaklee)是一位體育教師。她摸索出了生物反饋法的竅門,然後,「根據身體給出的『答案』來引導自己制訂鍛鍊日程。生物反饋法讓我敢於嘗試特定的高難度動作,外加一些稍微不同的變化」。

    通過經常使用生物反饋法,嘉康利現在練習舉重時感覺好了很多,也不覺得是在強迫自己流汗。「總體來說,我們全都傾向於遵守規則,用堅韌的精神對抗疼痛,以完成某項特定的訓練任務。但是,一旦我們真正開始尋找身體的反饋,生物反饋法就成了一種額外資源,我們就可以藉助它來衡量人體在運動中的真實情況和感受。」嘉康利說。

    自感勞累分級

    瑞典運動生理學家貢納·伯格(Gunnar Borg)最早倡導自感勞累分級(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這一概念,它旨在量化個人進行鍛鍊時的感受,而非某項運動的難易程度。

    如今,所謂「伯格指數」已成為專業人士常用的工具。如果你去健身房上課,當教練讓你按指數中1至10級的第7級去鍛鍊,那你就是在自覺運用這種測量方式了。

    曾於2009年舉重世錦賽上奪金的麥可·圖奇斯切爾(Michael Tuchscherer)指出,自感勞累分級賦予鍛鍊者一個參照系,它有助於幫你判斷自己身體的反饋並排除情緒幹擾。

    圖奇斯切爾認為,有基礎的業餘愛好者可以跳過前5級,直接使用6至10級的自感勞累分級指數。6級相當於用剛好合適的力量快速舉起重物,10級則是用盡全部力量。

    健身教練克裡斯丁·貝克(Kristine Becker)主張,自感勞累分級指數訓練在她的越野跑訓練中很有用,因為在越野跑過程中測量步速要比在平整路面上奔跑時難得多。「這給了我自信,讓我知道自己整天的努力就是我所想要的,無論訓練條件好壞。」貝克寫道。

    那麼,將生物反饋法和自感勞累分級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充分練習。尼婭·尚克斯建議鍛鍊者按照固定的節奏練6個月左右,每次鍛鍊後都將與鍛鍊相關的感受記下來。鍛鍊者一旦弄清身體做出反應的規律,自動調節機制就會生效。

    「你需要花些時間才能聽懂身體發出的信號,但這是值得的。」尚克斯說。

    美國《華盛頓郵報》

相關焦點

  • 健身時如何確定運動強度夠不夠?了解這點,讓訓練不再盲目
    健身時如何確定運動強度夠不夠?了解這點,讓訓練不再盲目文/七月對於健身時如何確定自己的訓練強度是否達標,是每一個健身新手都要面對的難題。每天總是根據自己的狀態來定訓練量,當狀態好了,不斷的給自己增加訓練量,等自己徹底力竭了才發現好像有點過量了。
  • 適當強度運動是什麼強度???
    目前國內的推薦運動量是,每周至少要進行150分鐘適當強度的運動。除了「適當強度」以外,其他都很好理解。什麼是適當強度呢?走路?還是所謂的「快走」?慢跑?衡量步行中運動「強度適當」的實用方法:相當於每分鐘至少走100步,以至少100步/分鐘的速度步行才能達到適當強度的最低限。 這個數字(100步/分鐘)具有指導意義。
  • 消耗相同卡路裡,哪種運動強度對身體更好?
    很多人在選擇運動項目時 總是會進入一個誤區 認為運動強度越大效果越佳 事實卻並非如此 那麼,在消耗同等卡路裡的情況下 到底哪種強度的運動對身體更好呢
  • 【科普】消耗相同卡路裡,哪種運動強度對身體更好?
    在選擇運動項目時,很多人會考慮運動強度。但在消耗同等卡路裡的情況下,到底哪種強度的運動對身體更好呢?《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高、低強度的運動對身體的影響,並教你選對適合自己的「最佳運動」。
  • 你的核心肌群夠不夠力?圖解5動作自我檢測
    出處/康健雜誌文/陳蔚承 圖/陳德信想看訓練的成效,可以用訓練核心肌群運動的「進階版」來檢測,動作包括考驗脊柱底的抗伸展(防止下背塌陷、凹折)、抵抗旋轉(防止身體面對突然扭轉)、抵抗身體左右側彎和下肢活動時的骨盆穩定能力,如果發現無法維持,可以改回最基本的動作繼續練習,或採取退階動作來鍛練。
  • 中等強度運動一次,身體就有改變
    美國衛生和人類服務部門發表《美國人運動指南》建議,每周應進行中等強度運動至少2.5小時,並長期堅持。經常運動具有延年益壽、保護心臟、改善睡眠、防止肥胖等多種好處。但美國《赫芬頓郵報》1月23日刊文,除了長期好處,運動還會帶給身體5種立竿見影的改變。
  • 身體越鍛鍊越差?科學合理的「運動強度」,究竟怎樣判斷?
    這個可以理解為運動的難易程度或運動者主觀感覺的用力程度。對剛開始鍛鍊的人來說,選擇適合的強度,是達到運動效果的關鍵性因素。運動強度過低,達不到訓練效果;過高會很難堅持,並容易導致肌肉拉伸,頭暈,甚至橫紋肌溶解;因此,中等強度便是最好的選擇。
  • 關於運動強度,這裡全都告訴你
    同樣的配速針對每個人的強度也不同。配速法還受到運動周期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你在春秋時節可以輕鬆地跑出5分配速,但在冬天跑5分配速就比較難,換到空氣稀薄的高原,或夏天炎熱且高溼度的午後,要維持同樣的配速,那就更難了,身體感受到的強度必然會拉高。
  • 消耗相同卡路裡,哪種運動強度對身體更好?一項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選擇運動項目時,很多人會考慮運動強度。但在消耗同等卡路裡的情況下,到底哪種強度的運動對身體更好呢?專家,告訴你高、低強度的運動對身體的影響,並教你選對適合自己的「最佳運動」。高強度運動對身體更友好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雖然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有益健康,但高強度的運動好處更大。
  • 運動強度高低怎麼區分?
    身體活動強度 指單位時間內身體活動的能耗水平或對人體生理刺激的程度,分為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 相對強度屬於生理強度的範疇,可用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或者自覺用力程度來表達,注重自身生理條件對某種身體活動的反應和耐受力。
  • 運動強度:如何測量?
    當運動時,是在努力還是幾乎沒有努力?以正確的強度進行鍛鍊可以幫助您充分利用體育鍛鍊-不會太用力或用力過少。這是運動強度的含義,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鍛鍊身體。選擇自己的運動強度您應該多努力地運動?了解運動強度當進行有氧運動時,例如步行或騎自行車,運動強度與運動對您的感覺有多密切相關。運動強度還顯示在您的呼吸和心率,是否出汗以及肌肉感覺有多疲倦。有兩種測量運動強度的基本方法: 感覺怎麼樣。
  • 心率是你正在運動強度的指標
    不過最大心率並不是運動表現的指標,如果一個人的最大心率是200,而另一個人的最大心率是190,這並不代表誰的運動表現更好,能在最大心率保持更久是一個參考價值更高的指標。每個人的最高心率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運動能力並不一定會下降。
  • 每天走多少步更健康,1萬步夠不夠
    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傷病情況不同,都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數值。其次,健康的標準不同,鍛鍊時所選擇的運動類型、項目、強度、持續時間也不同。對減肥者來說,減掉多餘脂肪是健身的目標,減掉多餘脂肪的整個過程身體的各項指標大都會恢復正常,身體的心肺功能、免疫力、耐力也都會有所提高。
  • 通過有氧運動促進心肺功能,強度一定要夠,教你專業算法
    通過有氧運動可以提高心肺耐力,也就是有氧耐力,它是評價人體健康水平或體質強弱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們鍛鍊身體首選的內容。有氧運動要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達到上述目的。低於這個強度,就起不到增強心肺耐力(有氧耐力)的作用。這個最小強度與運動者的心肺耐力水平、年齡、健康狀況、生理差異、遺傳、日常體力活動水平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相關。一般的推薦是:多數成年人應進行中等到較大強度的有氧運動。
  • 如何靠有氧運動提高免疫力?先判斷一下運動強度
    運動是提高免疫力的最佳方式,雖然我們的「雙腳」暫時受到了限制,但是很多人仍然在家堅持鍛鍊。健身、跑步、走路、打球……運動花樣那麼多,哪一項才是最適合你的?鍛鍊時應選擇什麼強度進行練習呢?高強度運動後免疫力反而下降?
  • 想減脂,運動強度多大合適?心率是唯一指標
    運動狀態除了關心運動時間外,就屬運動強度了,而對於運動強度而言:● 很累、喘不過氣、大汗淋漓——心率高了;● 輕鬆、不累、簡單——心率偏低了或適宜;運動上對應的累與不累太受主觀意識影響了,所以我們用心率的快慢來衡量運動強度。心臟是人體發動機,和汽車發動機類似,也有自己的最大轉速,俗稱最大心率。
  • 消耗相同卡路裡,哪種運動強度對身體更好?一項10萬人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選擇運動項目時,很多人會考慮運動強度。但在消耗同等卡路裡的情況下,到底哪種強度的運動對身體更好呢?《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告訴你高、低強度的運動對身體的影響,並教你選對適合自己的「最佳運動」。
  • 消耗相同卡路裡,哪種運動強度對身體更好?一項10萬人研究告訴你答案
    ,很多人會考慮運動強度。但在消耗同等卡路裡的情況下,到底哪種強度的運動對身體更好呢?高強度運動對身體更友好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雖然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有益健康,但高強度的運動好處更大。
  • 為何運動健身時穩不住身體?核心不夠強、動作不到位、練得不夠多
    「我們的身體是受大腦控制的」,這個觀點看起來無懈可擊,但當身體處於運動狀態或外界施壓時,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比如,長跑過程中感到疲憊時腳部落地變得沉重,力量訓練者在發力過程中的動作變形等等。於是,如何在運動健身的過程中,控制好我們的身體,就成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 每天步數走夠1萬對身體好?來看看專家建議步數
    甚至在我們的運動排行榜上,能看到很多人日行超萬步?現在,隨著一些運動軟體,以及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人將每天1萬步作為身體鍛鍊的基本標配。甚至不知從何時起,「每天1萬步能減肥」「每天1萬步對身體有益」也悄然成為了大家默認的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