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生,外婆養,爸爸回家就上網;外公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首打油詩,它描述了當今社會「以姥姥帶娃」為主導的社會潮流現象。畢竟,放眼望去各大小區幫年輕人帶娃的身影,80%以上的比重都是姥姥。
因此有人提出假象:「是不是誰帶娃時間長,誰就更疼愛娃呢?」要知道,人都是講究真情實感的,姥姥長期帶娃情感上必然會更傾向於外孫,可對於自己親孫子孫女的奶奶而言,她們的寵愛也毫不遜色。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相比較,誰愛孩子更多一點呢?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的排序。
1、第一名:姥姥
俗話說得好:「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必須自己疼。」對於姥姥們而言,女兒是她們這一生最大的牽掛,不像兒子留在家裡自己能時刻看顧,女兒去到的是全新且陌生的家庭,可以說除了女婿沒人會疼愛她。
尤其是碰到婆媳相處難的家庭,姥姥對於女兒的相處境遇會更難受,於是她們總是出錢出力生怕女兒受到一丁點委屈。甚至對於想要離婚的女兒而言,她們除了支持也會希望女兒把外孫或外孫女帶回家撫養,哪怕他們再苦再累都願意幫忙養育。
如果說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什麼,我想就是媽媽對女兒的愛。因為擔心女兒生娃做不好月子,她們可以放棄工作和家庭去伺候;擔心女兒工作家庭難兼顧,她們願意捨棄自由帶娃幾年。
正因為愛女兒,所以她們愛屋吉屋對外孫更加偏愛,希望孩子長大能明白媽媽養育他們的困難。
2、第二名:奶奶
隨著社會思想的進步,很多奶奶都沒有強求要帶娃,畢竟比起自己的帶娃意願,她們更尊重兒媳婦的決定。
但沒有帶娃並不代表他們不疼愛自己的孫子孫女,要知道這是兒子生命的延續,是她們家族新生命的象徵,所以沒有不疼愛的道理。而且,就算沒有帶娃的時間裡她們也會時不時的給兒媳婦零花錢,也是表達自己沒有帶娃的一份心意。
可是,一旦兒媳婦和兒子帶著寶寶回老家,她們會使出渾身解數招待寶寶,從早到晚恨不得不脫手。但也有些奶奶因為和兒媳婦有矛盾,所以言語表達會比較冷淡,但只要她們多和娃相處幾天就會化身為「寵娃狂魔」,這點倒是毋庸置疑。
3、第三名:姥爺
要知道,姥姥和姥爺基本上都是連在一起的,但凡有姥姥帶娃的家庭必然也有姥爺的身影。而且,爸爸本就多寵愛女兒,因而對於親生閨女的寶寶只會更加疼愛。就像閨蜜的爸爸,每次帶娃出門逛街從來不讓孩子下地走,而且看到什麼買什麼,為此閨蜜還擔心娃被寵壞。
4、第四名:爺爺
長輩歷來奉行的都是隔代親,尤其是有兒子的家庭更為常見。本身中國的父親就是深沉的父愛,很少在言語之間流露出對兒子的疼愛,甚至有時候臉上更多的是嚴肅表情。但在有了孫子孫女之後,他們的情感會變得更外放,很多時候都能夠抱著娃四處閒逛。但由於從小到大帶娃的次數較少,所以他們在帶娃方面不如老伴和親家。
雖然說疼愛孩子的程度不一樣,但不可否認血脈相連的他們對孩子都是真心誠意的愛。另外,如果年輕家長有條件的話,儘量在孩子3歲前親自帶娃,這對於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和親子關係的維繫都幫助極大。
而且從另一角度來說,老人忙忙碌碌一輩子也應該有自由時間享受新生活,畢竟能帶娃是情分並不是他們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