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開回復有關縮短學制、將普通高中納入義務教育問題回復。
網站截圖
總的意思是:我國共12年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符合國際普遍做法,基本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目前還不具備縮短學制和將普通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的條件。
教育部在回覆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指出,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共12年的課程設置是經過長期實踐、反覆調整後逐步建立的,符合目前國際上普遍做法,基本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基本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目前還不具備縮短學制和將普通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的條件。
早在2017年3月,教育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提出計劃,各省到2020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都要達到90%以上。但是我們要知道普及高中教育和12年義務教育的區別。
普及高中教育 ≠ 12年義務教育
那麼,「普及」和「義務」有何不同?
這位負責人指出,我們國家的教育法明確規定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免費、普及、均衡等屬性。
他表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2011年實現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是不同區域、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突出。所以在普及的基礎上,國家在著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前任務依然艱巨。
他說,從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我國應該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如果將高中納入12年義務教育,那就說明上高中具有強制性。
用大白話說:所謂義務教育,有「義務」兩個字,意味著不僅要普及,還有強制性,也就是義務教育年齡段的孩子必須上學,不上不行,違反了就要負法律責任。
普及高中教育 ≠人人可以上「普高」
很多家長認為,「普及高中教育」=「人人可以上普高」。
這是錯的,首先家長們混淆了「高中」和「普高」的概念。
「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高和中職。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意味著普及普高和中職教育。
按照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普及高中要達到的五個目標,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指標是:
一是全國、各省(區、市)毛入學率均達到90%以上,中西部貧困地區毛入學率顯著提升;
二是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結構更加合理,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特別是第二個,意思明確指出,高中普職比大體要維持在5:5,
也就是說人人上普高,基本是沒戲,而且普高錄取率可能還會越來越低。
普及高中教育 ≠ 高中免費教育
普及和免費,也是不同的概念。
按照教育部說法,在普及的過程中,要妥善解決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問題,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資助體系,下一步要重點做好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免費工作。
雖然國家沒有提出免費高中,但是,有省份已經實施了。
因此,還有的人繼而聯想:既然高中都普及了,或是高中都免費了,誰想讀都可以,那麼,以後是不是——中考不用考了,高中直接派位?人人都可以上普高?
不是的!問題還出在:他們沒有把中職當成高中教育的一個部分。
「免費高中」說的是,高中讀書不要交學費;
「普及高中」說的是指絕大多數適齡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國家提供足夠的條件滿足需求。
在高中沒有納入義務教育之前,中考還是得考。
甚至在高中納入義務教育後,中考可能還得存在,因為畢竟要進行普高和中職分流。
12年義務教育實施會有哪些影響?
如果真的12年義務教育實施了,你以為家長和和孩子就解放了嗎?
不,不會的。
如果真的進行改革,把小學(6年)+初中(3年)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擴展成了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十二年制義務教育。那麼為了保證各個高中的招生計劃圓滿完成,高中學校的招生名額勢必會按照人數分配到各個初中。
對於那些既擁有初中部,又擁有高中部的大型學校來說,最直接的渠道就是進行本部學生從初中直升高中,那個時候就會普遍出現「初高中六年連讀」的現象,絕大多數的生源都直接在本校消化。
綜上所述,對學生和家長來說,最重要的變化是以下三點:
1.從「中考成績很重要」,變成了「小升初成績很重要」。
2.從「中考一次成績很重要」,變成了「初中三年的綜合評價很重要」。
3.從「進名校只需要中考成績」,變成了「進名校需要綜合評價或某方面特長」。
轉載自:簡單初中生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十一月窗口期
習思堂2021年寒春
『VIP一對一』
金秋窗口期特惠開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