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十一回中,典韋出場,將眾軍士夾持不住的牙門大旗一手扶定,立於風中,巍然不動,曹操見狀喝彩道:「此古之惡來也!」從此,「古之惡來」成為典韋的別稱。惡來其實是商紂時期的人名,他還有一個更顯赫的身份,是秦始皇的直系祖先。
秦國的女始祖據稱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因吞下玄鳥蛋而生出大業,成為秦的祖先。這和商代的起源「天命神鳥,降而生商」完全一致,歷史難道真有如此巧合?實際的可能是秦和商一樣都來自東方的東夷部落,玄鳥是他們部落共同的圖騰,起源傳說中的女始祖則是母系社會的反映,因當時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大業的兒子是大費,大費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為嬴,自此嬴成為族人的姓。傳至夏桀時,有一名叫費昌的後代作為駕駛員在鳴條之戰中為商湯駕馭戰車,幫助其打敗夏桀。從此之後,秦的祖先世代效力於商王朝,累有功績,被封為諸侯。到殷商末年,成為鎮守西垂邊境的大臣。
古之惡來
商紂王在位期間,這一族傳至飛廉,飛廉的兒子即是惡來。惡來天生神力,以勇力著稱,有屠熊搏虎之能,曹操稱典韋為「古之惡來」,就是誇讚典韋和惡來一樣勇不可當。飛廉、惡來父子倆均忠心於紂王,武王伐紂之戰中,惡來雖然勇猛作戰但仍被生擒,之後被周武王處死。飛廉則據傳逃到了東方奄國,後來三監之亂周公東徵時才被殺死。
周王朝建立後,為了表明伐紂的合法性,將紂王宣揚成荒淫暴虐的昏君,連帶著飛廉、惡來的形象也被醜化。後來的小說中甚至將飛廉、惡來與尤渾、費仲並稱為四大奸臣。從商王朝的角度來看,兩人為國盡忠、為主死節,不僅不是奸人,而且是應該被表彰的忠臣。後來秦莊襄王滅東周,絕其祀,也算是為先祖報仇雪恨了。而典韋為護衛曹操而死,其行為也和惡來相似,如此看來,典韋這「古之惡來」稱號確實很恰當。
惡來雖然早死,子嗣卻倖免於難。後來傳至大駱手中,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秦非子,另一個叫嬴成。秦非子善於養馬,為周孝王飼養馬匹有功,孝王有意讓非子當大駱的繼承人。奈何嬴成是申侯的外孫,申侯以西戎安危威脅孝王,孝王不得已,另封非子於秦地,讓他繼承嬴姓的祭祀,號稱「秦嬴」。這一支嬴姓宗族發展成後來的秦國,這也是「秦」國號的由來。
繼承大駱之位的嬴成一脈在數十年後的周厲王時期,被西戎所滅,西垂失守。周宣王繼位後,決定收復失地,於是想起了同是大駱後代的秦非子一脈。此時已經是秦莊公在位,莊公率領兄弟五人及宣王所給的七千將士,大敗西戎。從此大駱所在的西垂也被封給秦非子之後,秦成為西垂大夫。
再之後犬戎作亂,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由平王許諾犬戎所攻佔的豐鎬之地歸秦所有。至秦穆公時代,「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秦國從此成為諸侯大國,最終由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秦趙同源
至於秦國和趙國的淵源,也得從飛廉講起。除了惡來,飛廉還有另一個叫季勝的兒子。惡來因「助紂為虐」而死,季勝則因未曾參與反抗而被赦免。季勝的後代傳到周穆王時期名叫造父,造父因擅於駕車,相馬功夫高,被周穆王所賞識。後來諸侯叛亂,造父駕車載著穆王,「長驅歸周,一日千裡以救亂」,助穆王及時平叛,被封在了趙城。造父一族從此以趙為氏,也就是後來戰國時期趙國的始祖。
因此,秦國和趙國同是飛廉的後代,只不過傳至惡來與季勝兩兄弟時,才分成了兩個家族。而且由於兩族同源,當趙國始祖造父受封得勢之時,秦國的祖先很可能還沾過造父一族的光,成為他們的偏遠小族。《史記·秦本紀》就明確記載:
「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這也是後來秦始皇稱趙政說法的來源之一。只是沒想到後來秦趙兩國會成為戰國晚期相殺最厲害的國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從秦趙兩國的發跡史來看,秦非子養馬受封,造父御馬平亂,加上先祖費昌為商湯駕馬車,馬也算是嬴姓一族的吉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