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使命在肩!1月10日,河南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在鄭州召開,河南省人民政府代省長尹弘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確定了2020年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並明確了2020年重點工作。河南今年想咋幹?「河小康」帶你創意讀報告。
開啟創意讀報告前,先來認識下,「河小康」是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因此,大河報「請」來一位「導遊」,它頭頂豐收的米倉,圓滾滾的身材十分呆萌。它出產自大河報,名字叫「河小康」。
2020年河南怎麼幹?「河小康」遊歷在由河南各種特產組成的創意場景中,西藍花是青蔥碧樹,大白蒜瓣可帶你百舸爭流,花生殼裡裝著「開發」與「美景」,玉米粒組成的「沙漠」一望無際。景美,但其背後蘊含的報告內容,才是真「寶藏」。
快來跟「河小康」開啟神奇之旅吧。
【第一站】
河南今年「小目標」是啥?答案:生產總值增長7%
報告摘要:2019年,初步預計,全省生產總值突破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以上。2020年,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按保持「三個同步」「三個高於」原則安排:生產總值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
解讀:河南GDP增速放在全國大環境中看,逆勢微微上揚
這組數據意味著什麼?10日,記者專訪了省人大代表、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耿明齋。
「2019年全省GDP預計突破5萬億元,這是一個標誌性的數字。」耿明齋說,這意味著河南進入了一個新的量級,也就是5萬億-10萬億這個量級。2019年全國經濟下行,結構轉型壓力大,河南能取得這個增速,是值得一億人自豪的事情,是所有人努力的結果。
「目前,全國全年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從前三季度看,依然下行壓力大。」耿明齋說,2019年全國前三季度GDP增速6.2%,河南仍保持了高出國家平均值1個百分點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河南GDP增速雖然有所下滑,但放在全國大環境中看,有逆勢微向上走的趨勢。
河南將2020年的「小目標」定為7%,如何看?耿明齋表示,他個人認為這個目標還是符合河南實際的。確定這個目標如果想要完成,還是應該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大結構調整方面下夠功夫。
【第二站】
高鐵建設有啥目標?答案:2020年河南要建成太焦高鐵河南段
報告摘要:2020年,河南要聚焦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生態環保等9個領域,統籌實施8000個左右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萬億元。
建成太焦高鐵河南段,加快建設鄭濟高鐵河南段。啟動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三期工程。
高質量推進高速公路「雙千工程」。持續推進「四水同治」,完成前坪水庫建設,加快建設引江濟淮等十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南水北調觀音寺調蓄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項目。
啟動實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建設一批河道水系治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等項目。加快實施重大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項目,實現縣城以上城區5G全覆蓋,啟動全省5G規模化商用。通過實施重大項目,進一步強化我省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能力支撐。
【第三站】
河南人兜裡的錢「怎麼花」?答案:智能、夜間經濟等將成新興消費熱點
報告摘要: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增加高品質健康、養老、育幼、體育、文化旅遊服務供給,積極培育信息、時尚、體驗、定製、智能、夜間經濟等新興消費熱點。
解讀:河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當前河南已進入到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重要階段。」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高璇介紹,數據顯示,2019年河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以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以上,消費對GDP的拉動作用超過40%。消費正逐漸成為推動河南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有力支撐。
2020年,河南要實現既定發展目標,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切實需要做好「消費」這篇文章,努力激發消費潛力。
一是要準確把握消費變革新趨勢。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逐漸形成,我省消費市場呈現出日益細分的新特點,出現了分層次、多元化的消費升級新趨勢,信息消費、體驗消費、時尚消費、定製消費、智能消費、夜間消費等新興消費層出不窮。我們要順應消費新趨勢,不斷提高消費品質,促進消費增長。
二是要持續優化消費供給新體系。圍繞更加注重個性化消費、差異化消費,支持定製化服務消費、共享化服務消費等新興消費產業發展;支持教育、醫療、養老、居家等貼近人們生活的傳統消費產業進一步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向精細化、品質化、高端化方向發展。
三是要加快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營造公平競爭的新局面,放寬對高品質健康、養老、育幼、體育、文化旅遊等消費領域的市場準入。營造合理監管的新體系,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做到合理有效監管。此外,圍繞信用檔案制度、獎懲制度、失信企業「黑名單」、強行退出制度等建設,營造誠信興商的環境。
【第四站】
河南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答案:不折不扣地落實減稅降費政策
報告摘要: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不折不扣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持續降低企業用電、用水、物流等成本。全面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建立營商環境投訴舉報和常態化監測服務機制。對堅守主業、技術產品有優勢但流動性遇到暫時困難的民營企業,政府要主動服務,加強政銀企銜接,鼓勵共克時艱、共贏共生。
解讀: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俗話說「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然認為,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招商引資的多寡,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區域內的企業經營,最終對經濟發展狀況、財稅收入、社會就業等產生重要影響。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讓企業家舒心、安心專心幹事業,打造高效優質的營商環境是全面推動河南高質量發展,實現河南更出彩的重要基礎。
【第五站】脫貧攻堅今年達到啥目標?答案: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報告摘要:2019年河南省改造農村危房10.6萬戶,933個貧困村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十三五」異地扶貧搬遷26萬人入住任務全面完成,黃河灘區居民遷建20萬人安置區基本建成。全年實現68.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169個貧困村退出,14個貧困縣有望如期脫貧摘帽。2020年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
聲音:省人大代表,三門峽市委副書記、市長安偉:讓最後1萬多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2020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硬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完成,各地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盡銳出戰,啃下脫貧攻堅剩餘的「硬骨頭」。安偉表示,目前全市尚有5528戶10231戶貧困群眾,今年的目標就是要讓這最後1萬多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啃下脫貧攻堅剩餘的「硬骨頭」。目前最關鍵的重點是,要保證已經脫貧的人群,不能因各種情況再次返貧。
【第六站】城市有沒有啥好辦法緩解「停車難」?答案:推進城市地上地下一體規劃建設
報告摘要:以百城建設提質為抓手,加強城市產業培育,增強城市產業支撐能力。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治汙、交通秩序治堵、市容衛生治髒、公共服務治差,加大市政管網、停車場、電動汽車充電站充電樁、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力度,開展「雙排雙供」新型城鎮供排水系統建設試點,推進城市地上地下一體規劃建設。
解讀:密集區規劃公共停車場,建成區設「智能停車」
城市停車位緊缺,「停車難」問題是大城市發展的普遍痛點,鄭州「停車難」問題尤為突出。據了解,鄭州市機動車保有量保守估計已達450萬輛,而鄭州市停車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車位只有100萬個出頭,理論上至少有350萬輛車無合法停車位。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們建議,「停車難」問題,是市政建設欠帳原因造成的,也應該從城市規劃、治理等多方面統籌解決。比如,多規劃、審批公共停車場,利用地下空間,在人流、車流密集處、商業中心、醫院等附近規劃公共停車場,同時要積極借鑑杭州、深圳等先進經驗,把建成的停車位用「智能停車」技術有效利用起來。
【第七站】開放的河南如何更開放?答案: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報告摘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聚合提升開放通道、開放平臺、開放環境優勢,加快補齊開放短板,以開放倒逼改革,以開放推動創新。
延伸:1210模式已在境內外「開花結果」
記者了解到,河南積極拓展開放通道優勢,加快發展基地航空,拓寬優化航線網絡,支持開展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運郵業務。提升中歐班列(鄭州)運貿一體化運營質量,啟動建設鄭州國際陸港第二節點,拓展南歐線路。持續創新監管模式,推動1210模式在境外複製推廣,支持企業建立公共海外倉,開闢跨境電商出口新通道。組建省級多式聯運平臺,制定多式聯運標準規範,推行國際物流全程「一單制」和標準化運輸。以跨境購物為例,根據河南保稅集團最新消息,1210模式已在境內外「開花結果」,國內方面,包括中大門、西大門、黔大門、北大門、東大門、金大門等十大跨境電商產業園已建成,境外方面已完成對美國、俄羅斯、越南、盧森堡等國家的1210出口關稅系統推廣和模式複製。
【第八站】如何有效治理環境汙染?答案:讓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成為新的競爭力
報告摘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生態環境事關全社會共同利益,必須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好。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下大力氣調整優化產業、能源、運輸、用地結構,強化聯防聯控和區域共治,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2020年將全面消除省轄市建成區黑臭水體,讓我們的城市擁有更宜人的水環境。優化環境治理方式,對企業既依法依規監管,又主動幫扶指導。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率先實現空氣品質二級達標,讓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成為新的競爭力。
解讀:1月10日下午,在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鄭州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汙染防治和生態文明被多位代表提起。
「讓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成為新的競爭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際上,金山銀山有時候也換不來綠水青山。」河南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省總工會主席王保存認為,鄭州區域內缺水很嚴重,鄭州人均水資源較少,水環境已經成為制約鄭州發展的瓶頸之一,近年來鄭州花大力氣整治賈魯河,就是著力修復水生態的舉措。
河南省人大代表、省政府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省委政法委副書記舒慶認為,河南汙染治理靠3條路子,一是向管理要效率,比如近年來我省的汙染管控;二是工程措施,比如工業企業超低排放;第三也是最核心的是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等優化。
【第九站】縣域經濟發展路在何方?答案:距省轄市越近,經濟發展水平越高
報告摘要:繼續推進返鄉創業示範縣、示範園區和示範項目建設,發展壯大「回歸經濟」。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0年,我省將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堅持分類指導,支持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子。注重規劃引領,指導各地在土地利用、城市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科學編制和完善發展規劃。積極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支持基礎好、層次高的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
此外,繼續推進返鄉創業示範縣、示範園區和示範項目建設,發展壯大「回歸經濟」。研究制定縣域高質量發展扶持政策,開展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範創建。
1月9日,《河南經濟發展報告(2020)》調查評價篇——《2019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質量評價報告》正式對外公布,對全省105個縣縣域經濟發展質量進行了分值計算和排名比較。新鄭市、滎陽市、鞏義市、新密市、中牟縣位列前5名。
「我省是縣域經濟大省,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寫到政府工作報告裡,為縣域發展指明了方向。」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杜明軍告訴大河報記者,我省105個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基本上呈現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距省轄市越近,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這由它的地理位置決定,是一種稟賦。」杜明軍表示,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可以通過發展交通,促進縣區跟省轄市互動,融入城市群網絡來縮小差距。此外,對於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到的發展壯大「回歸經濟」,杜明軍深表贊同,他認為,「回歸經濟」是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工作的長期、可持續抓手,可以保證脫貧成果。
【第十站】如何破解我省面臨的水問題?答案:加快引江濟淮、小浪底南北岸灌區等十大水利工程建設
報告摘要:加快推進引江濟淮等十大水利工程建設。
解讀:河湖水系貫通,南水迢迢北調。目前,河南省正在有序推進十大水利工程建設。十大水利工程是著力於破解我省面臨的水問題,順應人民群眾對確保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期盼,謀劃實施的引江濟淮(河南段)、小浪底北岸灌區、趙口引黃灌區二期、西霞院水利樞紐輸水及灌區、小浪底南岸灌區、衛河共產主義渠治理、宿鴨湖水庫清淤擴容、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洪汝河治理、黃河下遊貫孟堤擴建等工程。
「十大水利工程」總投資387億元,竣工後將增加我省供水能力。我省每年將新增供水能力17.81億立方米(其中城市生產、生活用水9.3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8.5億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338.7萬畝,新增補源灌溉面積402萬畝。其中,引江濟淮工程能為嚴重缺水的商丘市、周口市和永城市、鹿邑縣開闢長江水這一戰略水源,年調長江水6.34億立方米。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我省還將發揮小浪底水庫、西霞院水利樞紐水資源供給作用,常年穩定引用黃河清水,年新增引黃能力9.2億立方米;加大淮河幹流水資源利用,年從淮河幹流引水1.65億立方米。
【第十一站】如何做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答案:我省將打造十大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
報告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新增高標準農田590萬畝,糧食總產達到1339億斤,創歷史新高。持續推進「四優四化」,優質專用小麥、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均居全國第一。
報告指出,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新增高標準農田590萬畝,糧食總產達到1339億斤,創歷史新高。「四優四化」也在不斷走向深入。
2020年,河南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編制新時期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開展耕地保護提質行動,新建高標準農田660萬畝,建設40個優質糧源基地示範縣,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500萬畝,打造一批糧食產業示範鏈。
報告提到做強優勢特色農業。加快發展高效種養業,建設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等十大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
解讀:「四優四化」是我省2016年提出來的,具體是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促進農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
「四優四化」,是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近幾年來,全省優質農業品牌不斷湧現,給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了發展基礎。近些年來,我省「四優四化」加快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優質花生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位,蘋果、茶葉優勢區特色明顯,食用菌總產量居全國第一。
為了進一步發掘農業資源潛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更好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農民增收,《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的意見》提出,我省將在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等「四優」的基礎上,發展優質小麥、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十大優勢特色產業。
【第十二站】鄭州大都市區應該怎樣發展?答案:構建「一核、四軸、三帶、多點」空間格局
報告摘要:我省將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高水平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
報告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出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政策,制定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鄭汴、鄭許、鄭新、鄭焦一體化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加快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啟動編制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支持各區域中心城市錯位發展,強化多點帶動。
解讀:鄭州大都市區應該怎樣發展?根據《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提出要構建「一核、四軸、三帶、多點」空間格局。
「一核」即鄭汴港核心引擎區,是鄭州大都市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四軸」即完善主要交通幹線和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提升南北向沿京廣、東西向沿隴海等區域發展主軸輻射帶動能力,建設鄭焦、開港等功能聯繫廊道,打造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現代產業城鎮密集帶。「三帶」即黃河文化生態帶、嵩山—太行山區文化生態帶和農區田園文化生態帶,共同構成鄭州大都市區外圍綠環。「多點」即次級中心城市、新興增長中心、重點鎮和特色小鎮等構成的鄭州大都市區多層次發展空間。
洛陽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也將更加凸顯。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我省將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引領西部轉型創新發展示範區一體化發展,增強對陝東、晉南地區的帶動力。
2020年,河南將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高水平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支持鄭州加強現代物流中心、先進位造業、高端服務業發展,深化鄭汴、鄭許、鄭新、鄭焦一體化融合發展機制,拓展鄭州大都市區承載發展要素空間。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
【第十三站】開封、許昌、新鄉、焦作如何與鄭州融合發展?答案:以非常「1+4」的一體化發展方式共築鄭州大都市區
報告摘要: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出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政策,制定鄭州都市區空間規劃,鄭汴、鄭許、鄭新、鄭焦一體化融合發展步伐加快。
解讀:繼鄭汴一體化實施多年後,去年10月,省中原城市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先後印發了《鄭新一體化發展規劃(2019—2035年)》和《鄭許一體化發展規劃(2019—2035年)》,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鄭新、鄭許一體化發展的總體布局和發展策略,為鄭州大都市區一體化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焦作,作為中原城市群和鄭州大都市區中的重量級城市,與鄭州地域相連、歷史相承、文化同源、交通銜接、相向發展,經濟社會發展 水平較高,一體化具有明顯的基礎優勢和環境優勢。隨著鄭焦一體化發展概念的明確提出,開封、許昌、新鄉、焦作將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以非常「1+4」的一體化發展方式共築鄭州大都市區,從而引領帶動中原城市群提質發展。另外,鄭新、鄭焦一體化格外引人矚目之處,還在於有望奏響跨河發展大合唱的序曲。
【第十四站】如何謀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答案:打造沿黃生態廊道
報告摘要:抓住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歷史機遇,立足河南在黃河流域的獨特區位,重點圍繞全面加強沿黃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進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沿黃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以及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領域,主動對接國家規劃綱要,加強戰略統籌、問題研究、組織推進,高起點謀劃黃河流域重大生態保護修復、防洪減災、黃河水資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謀劃實施沿黃灌溉及調蓄、沿黃生態廊道、河道和灘區安全綜合提升、重要支流治理等重大項目,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濃墨重彩的河南篇章。
解讀:我省將謀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沿黃8市生態廊道建設將作為今年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的中心工作,優先安排任務。積極開展沿黃溼地保護、溼地恢復和溼地建設,在大堤內河道兩側建設可淹沒型溼地公園帶,堤外建設引黃湖泊型溼地公園群。
通過以上措施,在我省黃河兩岸將打造防護安全帶、生態保護帶、濱水景觀帶、旅遊休閒帶,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面下功夫。
根據鄭州市2020年國土綠化方案,鄭州將加快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總體規劃,積極做好鄭州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清理整治工作,重點抓好採砂、工礦、畜禽養殖違規違建項目整治和生態修復,特別是核心區、緩衝區存在的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別墅、度假村、木材加工等,應拆盡拆,應退盡退,並進行生態恢復;研究制定溼地生態效益補償政策,開展退耕還溼工作,切實保護好黃河溼地資源。
【第十五站】健康中原應該如何建設呢?答案: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報告摘要:深入實施健康中原行動,開展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和幹預,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帶動省醫學中心、省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繼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抓好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完善基層全科醫生和村醫保障政策,加快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實施全民健身工程。深化食品安全省創建,加強藥品安全監管,讓群眾吃得更放心、用藥更安全。
解讀:這是「健康中原」的提法首次出現在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大河報記者了解到,《關於推進健康中原行動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推動衛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務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建設健康中原奠定堅實基礎。
到2022年,促進全民健康的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到2030年,促進全民健康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響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我省將在3個方面採取15個專項行動。一是從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煙、心理健康等方面綜合施策,全方位幹預健康影響因素;二是關注婦幼、中小學生、勞動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三是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4類慢性病,以及傳染病、地方病,加強重大疾病防控。
【第十六站】2020年要做的民生實事有哪些?答案:就業、「米袋子」「菜籃子」、大氣環境質量……
報告摘要:一是新增城鎮就業110萬人。二是開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質。三是繼續免費開展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査、預防出生缺陷產前篩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四是提高困難群眾、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水平。五是做好城鄉居民「米袋子」「菜籃子」保障工作。六是繼續實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七是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八是實施農村公路「百縣通村入組」工程。九是持續做好農村電網建設。十是完成縣級人民醫院提質升級。十一是加快建設農村教師周轉宿舍。
各項民生實事具體任務和實施目標向全省人民公布,實施結果接受全省人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