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鬱達夫都追捧的清詩人黃仲則有什麼故事?

2020-12-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詩人黃仲則

來常州,有個夙願,一定要去洪亮吉故居看看。那天,頗有些失望地從洪亮吉故居出來,在門口,意外得到一個信息,離此不遠,還有一所黃仲則故居。

▌ 黃仲則故居

黃仲則是清代詩人,自清中晚期至民國,一直保持很高的聲譽,許多詩人、文人都是他的擁躉,奉之若神明。據說,有關他的年譜、評傳、詩集選本,出版數量之多,是清代其他詩人不可比擬的。而1949年後,可能因為他的悲觀、傷感和過分個人化不合於當時潮流,其作品在80年代以前竟沒有刊印過,因而我們這一代人很少有知道黃仲則的。

▌ 程十髮為黃仲則造像

我知道黃仲則亦很晚了,還是因為張恨水。抗戰期間,張恨水居重慶,多方尋覓黃仲則的《兩當軒集》而不得。一日,在重慶街頭某書攤上偶見一殘本,只有兩卷,封面亦已殘破,書販索價百元,他摩挲半天,愛不釋手,乃砍價一半,而書販不肯,無奈,心雖不甘亦只好忍痛離去。第二天想來仍有不舍之意,決定以百元購之,不想已被另一愛書之人以百二十元捷足先登。購書人看到張恨水很失落的樣子,居然承諾回家抄一副本,書則送給張恨水。

兩位愛書人的這段佳話,讓我對黃仲則發生了興趣,很想知道他的詩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現在要找黃仲則的書,自然不是件很難的事。只在孔網上搜了一搜,不僅馬上就有了《兩當軒集》,而且還得到一本商務印書館早年印行的黃逸之著《黃仲則年譜》以及朱建新選注《黃仲則詩》與章衣萍所著《黃仲則評傳》的合本。而上海古籍社1983年版的這部《兩當軒集》,更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收集有關黃仲則作品和材料最豐富的版本。它以坊間最流行的光緒二年(1876)重刻《兩當軒全集》為底本,其中包括詩詞二十二卷,考異二卷,附錄四卷,所收詩作一千一百七十首,詞作二百一十六首,文六篇,同時還補收光緒本中漏刻的詩八首,增收鹹豐本所附《酬唱集》二卷以及新發現的佚作三篇,可謂旁搜遠紹,洋洋大觀。

這些書使我對黃仲則慢慢地有了些了解,既同情他的身世,感嘆他的懷才不遇,而他的詩篇詞作,嘉言雋語,也很能令人的精神、心緒有所寄存。因而,聽說黃仲則故居就在附近,頓時讓我產生一種「有緣千裡來相會」的感慨。

「著白袷立日影」

黃仲則故居位於晉陵中路馬山埠神仙觀弄,是在舊址上復建的,是一座不大且很幽靜的四合院。從前廳進入院中,花木扶疏,芳香四溢,西廂房即詩人的書齋兩當軒。兩當作何解?我頗有些好奇。李國章先生在《兩當軒集》前言中提到,黃仲則之孫黃志述在《兩當軒集考異》中曾說過,這兩個字是黃仲則從《史通·隱晦》篇「以兩當一」中截取的。但遍查《史通》一書,內篇十卷三十六篇,外篇十卷十三篇,並無「隱晦」一篇。最終是在內篇卷六·敘事第二十二篇中找到這句話的:「若才乏俊穎,思多昏滯,費詞既甚,敘事才周,亦猶售鐵錢者,以兩當一,方成貿遷之價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突出的才能,思維又不敏捷,就會花費很多詞句,才能把一件事說清楚,就像賣鐵錢的人,以兩當一,才能完成交易。很顯然,黃仲則為自己的書齋取名「兩當」,是自謙的意思。

▌ 兩當軒

誠然,他是眾所公認的天才!故居的前廳、後廳、東西廂房,辦有黃仲則生平展,文字為主,輔以少量圖片,對黃仲則的家世、生平、交友、文學成就都有所介紹,看下來可以大致了解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 黃仲則書法

清代為黃仲則作傳的人很多,展覽大量採用了前人的著述,給人的印象是,既要言不繁,又翔實懇切。在這些著述中,感情最為充沛,敘述最為細膩的,當屬洪亮吉所作《國子監生武英殿書籤官候選縣丞黃君行狀》。洪亮吉是清代第一駢文大家,與黃仲則是同鄉,又是近二十年的朋友,時人稱之「二俊」。黃仲則客死解州,他得到消息,馬上遠道奔去,將靈柩接送回家,並在後來的日子裡,奉君之親,撫君之孤。

洪亮吉是真知黃仲則的。且看他筆下的黃仲則是個什麼樣子:

君美風儀,立儔人中,望之若鶴,慕與交者,爭趨就君,君或上視不顧,於是見者以為偉器,或以為狂生,弗測也。

寥寥數語,一個偉岸、聰慧、孤傲的詩人形象,矗立於我們面前。說到「鶴」這個意象,洪亮吉還用過「咽露秋蟲,舞風病鶴」來比喻他的詩。這八個字真是妙評,不是詩人的至交知己,是絕對說不出來的。黃仲則是常州武進人,名景仁,字漢鏞,仲則亦是他的字。他生於1749年,卒於1783年,只活了三十五歲。命運對於他是過於殘酷了,他四歲喪父,祖父撫養他長大,如《自敘》所言:「景仁四歲而孤,鮮伯仲,家壁立,太夫人督之讀。」十二歲時,祖父也過世了,繼而祖母亦去世,十六歲時哥哥又死了,可憐我們這位詩人,少年時代接連遭遇這麼多的傷心之事,真稱得上是「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怎能不影響到他對人生的感受和認識?而詩人又是敏感多情的,這也就難怪他初為詩即「好作幽苦語」。

家境既如此之不堪,他又不善於生計。十六歲那年,參加本鄉童子試,三千人中考了第一名,第二年便補為博士弟子員,俗稱秀才。既取得教書做先生的資格,多少總可以收穫些束脩,以維持家用的。但他卻「不願授徒」,只喜歡作詩,「好益甚」,時光歲月都賦予名山大川之浪遊,「歸必得詩數百篇」。洪亮吉在《行狀》中寫道:「是時君已攬九華,陟匡廬,泛彭蠡,歷洞庭,每獨遊名山,經日不出,值大風雨,或瞑坐崖樹下,牧豎見者,以為異人。」這樣的一個人,在常人眼裡,的確是夠怪異的。他十九歲娶妻,不久又生了兒子,老母親也要靠他撫養,且看他自己所言:「景仁無兄弟,母老家貧,居無所賴,將遊四方覓升鬥為養耳。」所謂「出為負米遊」,也即遊幕,對他來說,這或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又有當時的一些名流仰慕他的詩名,也願意為他提供機會。

他先是遊杭州,去見那裡的鄭文虎先生,因他的老師、主講常州龍湖書院的邵齊燾先生與鄭先生是同年至好。鄭先生對他很賞識,「以國士待之」。但他在那裡只住了一個多月,就離開了,大約是鄭先生不能提供他所需的「幕脩」。接下來他又去了湖南,當時的湖南按察使王太嶽不僅與邵先生有舊誼,還是鄭先生的同年。湘楚的山水給了他詩人的靈感,何況這裡還有屈原、賈誼的魂魄在,讓他流連忘返,直到第二年的夏天,為了準備秋天的鄉試,他才回到故裡。「自湖南歸,詩益奇肆,見者以為謫仙人復出也」。他在家裡住了不到一年,生活更加艱難,只好再度出遊。這次去了安徽,先入太平知府沈既堂先生之幕,不久,因為朱筠先生奉命督安徽學政,慕其名,故延他與洪亮吉入幕。洪亮吉後來回憶:「君日中閱試卷,夜為詩,至漏盡不止。每得一篇,輒就榻呼亮吉誇視之,以是亮吉亦一夕數起,或達曉不寐,而君不倦。」

看來,幕府的工作總是清閒的時候多,不耽誤他寫詩和遊歷。在朱幕三年,直到朱筠卸任回京,他的生活相對比較的平穩和安定。那一年三月上巳,朱筠在采石磯的太白樓搞了一場規模很大的「筆會」,與會者多為一時名士,大家即席賦詩,其中「君年最少,著白袷立日影中,頃刻數百言,徧視座客,座客皆輟筆。時八府士子以辭賦就試當塗,聞學使者高會,畢集樓下。至是鹹從奚童乞白袷少年詩競寫,一日紙貴焉」。這固是文壇的一段佳話,卻也是仲則最風光的時刻,「著白袷立日影中」的少年詩人形象,使人想到滕王閣上的王勃,頃刻間印在我們的心中。

二十何來鏡裡霜?

在黃仲則的生命歷程中,這樣的時刻畢竟是可遇不可求的。經常伴隨他的,只有兩個字,一個是「貧」,一個是「病」。就在太白樓賦詩的那一年,他二十四歲,自作詞《壬辰生日自壽時年二十四》,其中寫道:

蒼蒼者天,生餘何為?令人慨慷!嘆其年難及,丁時已過;一寒至此,辛味都嘗。似水才名,如煙好夢,斷盡黃虀苦筍腸。臨風嘆,只六旬老母,苦節宜償。

男兒墮地堪傷,怪二十何來鏡裡霜。況笑人寂寂,鄧曾拜袞;所居赫赫,周已稱郎。壽豈人爭,才非爾福,天意兼之忌酒狂。當杯想,想五湖三畝,是我行藏。

▌ 黃仲則像

一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正是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充滿希望的時候,他竟憔悴得嘆息「鏡裡霜」了。到了他二十六歲時,也就是朱筠卸任進京那一年,他的身體更加衰弱得不像樣子了。且看他在「自敘」裡是怎麼說的:

時大興朱先生筠,督學安慶,招入幕,從遊三年,盡觀江上諸山水,得詩若干首。體羸疲役,年甫二十七(年譜二十六)耳,氣喘喘然有若不能舉其軀者。

可憐我們的詩人,只有二十六七歲,竟然氣喘籲籲,舉步維艱了,真是難以想像,可見他的身體糟糕到了什麼程度。但他又是個「性豪宕」之人,「平生抑塞磊落之真氣,常自軒軒於天地間」,體弱多病並不能阻止他浪遊的腳步,二十七歲那一年的冬天,他竟然決定要北上京師了。洪亮吉說他「平生於功名不甚置念,獨恨其詩無幽并豪士氣,嘗蓄意欲遊京師,至歲乙未乃行」。原來,他要北上京師,不是為了求取功名,而是為了他的詩啊!他有一首《將之京師離別》,也曾寫到他的理由:「翩與歸鴻共北徵,登山臨水暗愁生。江南草長鶯飛日,遊子離邦去裡情。五夜壯心悲伏櫪,百年左計負窮耕。自嫌詩少幽燕氣,故作冰天躍馬行。」

何其豪邁!這簡直就是詩痴!詩魔!他生命中最後的八年,都是在京師度過的。其間有兩年,他託洪亮吉賣掉家鄉僅有的「田半頃,屋三椽」,「得金三鎰」,以充盤費,千辛萬苦地將母親和妻兒接至京師。但不足兩年,貧病交困,他便有些支持不住了。那組被陝西巡撫畢沅激賞,謂值千金,並先寄五百金,邀其西遊的《都門秋思》,就是訴說窮愁潦倒的困境和悽苦之情的,詩共四首,今錄其一:

五劇車聲隱若雷,北邙惟見塚千堆。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遶郭來。寒甚更無修竹倚,愁多思買白楊栽。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

《詩經》中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北方的舊曆九月,已是準備冬裝的季節,然而,詩人家裡的「衣裳」卻仍「未剪裁」,其為貧苦,可想而知。這是詩人個人性格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社會的悲劇。古代社會,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在科舉,「學而優則仕」,登科入仕做了官,不僅光宗耀祖,而且衣食無憂,所謂「學,祿在其中矣」,就是這個意思。俗諺也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所以,那個時候的讀書人很少不在八股制藝上下功夫的,即使不喜歡,也難逃命運的安排。黃仲則不是沒有努力過,但他七次參加鄉試皆不中,除了運氣不佳,他的心思似乎從未全用在這裡,他的才華,乃至生命都交付給詩歌了。他曾憶及小的時候,跟著老師學作八股文,便覺得「心塊然不知其可好」,而家裡所藏古今詩集,他雖然讀得「不甚解」,卻覺得「可好者在是矣」,鄉裡很多人都嘲笑他,看他像個傻子,可他「好益甚也」。

也就是說,他自己選擇了這條人生之路,就像洪亮吉所言,這個人「平生於功名不甚置念」。在一個以功名求富貴,拒絕功名就是拒絕富貴的社會,對功名不甚置念,也就是對富貴不甚置念。富貴於我如浮雲,很多人不過說說而已,他卻一步一個腳印地踏上了這條路。在功名與詩歌之間,他既選擇了詩歌,也就準備著接受窮困,他是因詩而窮,因詩而病,非所謂「窮而後工」也。黃仲則死後,翁方綱應朋友之邀為他編輯詩集並作序,其中所言「予最不服歐陽子窮而益工之語」,亦是深知黃仲則之語。黃仲則的詩好,不是因為他窮困,而是因為他「天性高曠,而其讀書心眼,穿穴古人,一歸於正定不佻,故其為詩,能詣前人所未造之地,凌厲奇矯,不主故常」。

語語沉痛,字字辛酸

說到古代文人維持生活不使其陷入困境的方式,除了做官,還有就是遊幕。這在清代尤為普遍。特別是康乾時期,學人幕府興起,幕客入幕,不為參政議政或謀劃戎事,而以文事活動為主,如修書、著書、校書,以及詩酒唱和、佐理翰墨等。黃仲則就曾遊幕於多家幕府。而且,以其才調詩名,遊幕亦非難事,有人曾歷數他在文人群體中的交往:「總其一生,從學龍城書院主講邵齊燾於常州,謁觀察使王太嶽於湖南,依太平知府沈業富、學使朱筠於安徽,受業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昶於京師,客學使程世淳于山東,訪巡撫畢沅於陝西,莫不見重,愛禮始終。而當時名流才俊,如袁枚、蔣士銓、邵晉涵、翁方綱、程晉芳、馮敏昌、洪亮吉、趙懷玉、孫星衍、楊芳燦、陳宋賦、左輔、龔怡、汪中等,皆不僅與仲則有一日之雅,甚或深金蘭之契,然而卒無益於仲則之饑寒驅迫,不永其年;客死解州,真可悲也!」

應當承認,黃仲則不是沒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境遇。他來京師之後,「名公卿爭與納交,持金購詩文者踵相接」。在那個詩可以作為敲門磚,為他敲開財富之門的時代,他是太在意詩的尊嚴,詩人的尊嚴了。他自然看到了貧窮的前景,但「比貴人招之,拒不往也」。深知他個性的洪亮吉在《行狀》中就曾寫道:「君性不廣與人交,落落難合,以是始之慕與交者,後皆稍稍避君,君亦不置意。」類似的評價還見於《北江詩話》:「黃二尹景仁,久客都中,寥落不偶。時見之於詩。如所云:『千金無馬骨,十丈有車塵』;又云:『名心澹似幽州日,骨相寒經易水風。』可以感其高才不遇,孤客酸辛之況矣。」這種落落寡合或已成為黃仲則的「標配」,所以,洪亮吉形容他為「病鶴」,我們能夠想像鶴立雞群是什麼樣子,那種高傲是天生的;而張子樹的詩則更富想像力:「黃生抑塞多苦語,要是飢鳳非寒蟲。」他稱黃仲則為「飢鳳」,與洪亮吉稱為「病鶴」是一個意思,看他都是個天地清淑靈秀之氣的象徵。

▌ 黃仲則塑像

這樣的人固然不會為錢而詩,為名而詩,他只能為詩而詩。因而,他的詩是純粹的,他只用自己的方式,唱自己心中的歌。「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說的就是他呀!在清代復古詩風像霧霾一樣四處瀰漫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真人,率性而行,獨往獨來,不落古人之窠臼,只作本色獨造之語,實在是很難得了。這樣的詩人或是短命的,但他的詩的生命卻是永恆的;他的肉身雖為貧窮所困囿,他的精神,他的詩心,卻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鶴」與「鳳」,自由地排空而上。他是李白之後的「詩仙」再世,雖無那麼多的豪邁,而多了些沉鬱和憂傷。就像鬱達夫所說:「要想在乾嘉兩代的詩人之中,求一些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詩人氣質的詩,自然非黃仲則莫屬了。」(責編:孫小寧)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解璽璋

編輯:袁新雨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革命家瞿秋白的情感告白
    茅盾講《奧德賽》《伊利亞特》,俞平伯講宋詞,田漢講西洋詩,陳望道講古文,邵力子講《易經》,瞿秋白講俄羅斯文學,這是她們最愛聽的課。瞿秋白特別推崇普希金,勸導她們學習俄文,以便更真切的理解詩人的語言之美。丁玲說:「他教我們讀俄文的普希金的詩。他的教法很特別,稍學字母拼音後,就直接讀原文的詩,在詩句中講文法,講變格,講俄文用語的特點,講普希金用詞的美麗。
  • 瞿秋白的祖籍在黃梅-也說瞿姓
    至今已達640餘年,後世已繁衍至二十二世,常州「三傑」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為瞿蘭第十六世孫。 瞿蘭遷常之後,居於西門外南河沿石灰橋畔,即今懷德橋南堍東側,今名日輝巷。數百年來,其後世大部分居於城內,聚居地有廟沿河(今瞿秋白紀念館周圍)、周線巷、鳴珂巷、茭蒲巷、青果巷等處。
  • 瞿秋白與俄羅斯文學
    瞿秋白對俄羅斯文學的選擇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是在時代與個人的作用下共同完成的。20世紀30年代,瞿秋白提出了「文腔革命」,在對「五四」精神繼承的同時,又對其文學方面的成果進行了系統性批判,而這同樣是在瞿秋白旅蘇期間所接受的革命文化建設經驗的觀照之下展開的。普希金曾說,「譯者是傳播文明的驛馬」。
  • 特稿回放 莫斯科中山大學困局中的瞿秋白
    瞿秋白竭力予以駁辯,但一人難敵百口,終於引火燒身,成為一大悲劇。經辦者的阿向行為,乃重要原因之一,後人應當引為教訓。  中大學生中有相當數量的工人黨員,如上海工人領袖李劍如、武漢工人領袖餘篤三,還有吳福海、郭妙根等。法國的一批華工也在此時進入中大。
  • 《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應屬瞿秋白
    瞿譯配本與蕭陳譯配本有何聯繫?黨史研究學者宋士鋒提出,《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應還給瞿秋白。 原文刊《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八輯)。 瞿秋白與《國際歌》在中國的傳播 《國際歌》作為歌曲傳入中國,是與瞿秋白聯繫在一起的。
  • 中共平反「瞿秋白冤案」始末:在自我糾錯中前行
    每一次的糾正與突破,都體現了中共在反思過去的道路、結合現實需要而作出的自我調整,這一思路在對瞿秋白的評價問題上,表現得尤其突出。《多餘的話》瞿秋白,1927年八七會議後接替陳獨秀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並主持中央工作,成為繼陳獨秀之後,中國共產黨第二任最高領導人。
  • 瞿秋白翻譯《海燕》:它確信,陰雲是遮不住太陽的
    瞿秋白同志是一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大翻譯家,他在短短36年的革命生涯中,完成了不下200萬字的翻譯作品,其中既有文學作品,也有馬列著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瞿秋白同志走上翻譯的道路,有其歷史背景和家庭的因緣。他在青年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的大變動。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瞿秋白在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為了將文藝大眾化,應當用「土話」進行寫作,並將「漢字拉丁化」。他的這一觀點,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文壇大拿的支持。
  • 史料|瞿秋白與中東路戰爭
    我們應該要組建兩個由兩個團建制的旅,主要由中國人組成,向他們提供一切必要的武器(火炮、機槍等),讓中國人當旅長,並把它們派到滿洲去,給它們的任務是:發動滿洲軍隊起義,把其中可靠的士兵吸收到自己隊伍中來(其餘士兵遣散回家,預先要解除指揮人員),擴編成師,佔領哈爾濱。積蓄力量後宣布廢黜張學良,建立革命政權(搞垮地主,吸引農民,建立城鄉蘇維埃,等等)。這樣做是必要的。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一切都可解讀,一切都有深意,這便是漢字。當年,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統共一個讀音。瞿秋白與趙元任瞿秋白生於1899年1月29日的江蘇常州,作為中國最早起的我黨領導人物之一,他對中國革命文化事業有著無比重要的貢獻。
  • 瞿秋白犧牲,到底是誰出賣了他?二位女紅軍為此蒙冤整整四十四年
    你說,瞿秋白同志是怎麼死的? 你為什麼要出賣瞿秋白?」不等張亮開口,背著「叛徒家屬」的惡名,苦苦忍受了三年內心煎熬的項英拔出佩槍頂在了妻子的前額……許久,項英放下手槍含淚說道:「秋白啊,我項英對不住你啊!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在網上有很多有關於外國人學中文的糗事的視頻,很多網友都會在下面評論:「終於體會到當初我們學英語的苦了吧!」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
  • 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新派留學青年大量歸國,首當其衝指出國內的問題,要求對中國長達上千年的文字進行變動。他們認為中國在近代受挫的關鍵,仍舊在於低下的識字率。
  • 一位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清代詩人,卻因一首詩賺盡了讀者眼淚
    清代已經過了詩歌的紅利期,說起清詩,很多人都不知道幾首,所認識的清代詩人更是極少,今天我們說的這位詩人他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但他寫的那句「此夜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卻寫盡了愛情的悽苦,使無數人留下了眼淚。
  • 鬱達夫:故都的秋
    鬱達夫的創作風格獨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說和散文著稱。代表作為《沉淪》、《采石磯》、《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出奔》等。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裡,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 鬱達夫為何是黃仲則的異代知音?不過是命運同歸、詩文相應
    自知時日無多,黃仲則拿出紙筆,想留下些什麼。除了家人之外,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詩稿了。黃仲則向來落落難合,獨與洪亮吉相交十八年,所以,他將家人與詩稿都託付給了洪亮吉。留下遺書後不久,黃仲則閉上了雙眼,這一年,他三十五歲。他知道洪亮吉會將自己的詩作刊印發行下去,但是,他不會知道,一百多年後,有一位文人,通過這些詩作,成為了他的知音。
  • 瞿秋白首譯《國際歌》,臨刑要求不能屈膝跪著死
    儘管瞿秋白愛去北大蹭胡適的課,但因無錢考北大,最終讀了不要學費還包工作的俄文專修館。 彼時,報紙上天天都是軍閥橫行、國家破碎的新聞,瞿秋白苦悶地賦詩,「雪意悽其心惘然,江南舊夢已如煙。天寒沽酒長安市,猶折梅花伴醉眠。」 歷史並未給瞿秋白太多時間彷徨,五四運動爆發了。
  • 清代詩人一首別母詩,短短28字,讀來令人斷腸
    這場離別,註定是悽悽慘慘,尤其最後一句,字字都在「控訴」自己:此時離去,如此不孝,有子如此,不如沒有!《別老母》清·黃景仁搴(qiān)帷(wéi)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 他是殺害瞿秋白的兇手,官拜兵團司令,俘虜後卻被首批特赦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299字,閱讀約3分鐘瞿秋白是我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曾經有一部孫紅雷主演的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劇中瞿恩這個角色原型就是瞿秋白,而瞿恩最後是被他的學生範希亮殺害的
  • 他是陳賡同學,曾殺害我黨瞿秋白同志,1949年被俘虜,後過得如何
    而這裡有一個宋希濂重要的罪責必須要提起,那就是1935年的時候,2月份我們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之一的瞿秋白同志被國民黨抓獲,同年6月18號被槍殺。當時負責處決瞿秋白同志的人其實就是宋希濂,為此宋希濂在晚年的時候也感到無比的懊悔,說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