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是否參與韓戰,蘇聯都是把持著很模糊的態度的,在第二次世界戰爭結束之後,蘇聯和美國分別以三八線為界,劃分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也是在朝鮮駐紮了軍隊的,其實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朝鮮和蘇聯還有中國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
因此在很多決定上都是在諮詢蘇聯老大哥的意見,但是在對南朝鮮宣戰這件事情上,卻沒有達成一致。
尤其是金日成在開展之前根本沒有事先告訴中國和蘇聯,因為在這之前金日成就曾有意無意提到過要開展,但是被蘇聯和中國方面否定了,認為戰爭剛剛結束,是休整的時候,不易挑起戰爭引發混亂。
其實在這之前,三方也有著一定的準備,但是認為時機不成熟,並不打算開戰,但是隨著金日成的不宣而戰也是引發了巨大的變動。
在最初中國和蘇聯都是不打算參戰的,這其中的利益糾紛非常多,尤其是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權力的變動。
使得蘇聯看待這裡如同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雖然說蘇聯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哥,而中國共產黨也是社會主義,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在新中國成立之前。
中國的國際代表政府乃是國民政府,因此蘇聯和國民政府籤訂的《同盟條約》,也是和國民政府的約定,保證了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權益。
但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原有的協議不再作數,與蘇聯籤訂了《互助條約》。其實這些條約根本問題就在於一個,那就是蘇聯在遠東以及中國東北的權益。
為了維護核心中國的權益,蘇聯不得不籤訂《互助條約》,但是為了自己的權益,蘇聯也是有著些許不願意。因此便要想辦法將蘇聯失去的權益奪回來。
同時中國的崛起對於蘇聯來說也是歡喜憂慮參半,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一員,蘇聯需要中國來壯大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但是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在亞洲這片大陸之上,其實蘇聯並不是很希望中國做大。因此對於韓戰爆發之後是否出兵,出武器去幫助朝鮮也是一直在猶豫著。
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已經表現出了想要幫忙的意願,因此蘇聯也是猶豫不決。因為中國無論是失敗還是勝利其實對蘇聯來說都是令其擔憂的。
中國輸了,意味著朝鮮半島的勢力將不復存在;中國贏了,意味著中國在遠東的影響也更為深刻了。因此在再三的猶豫之下,蘇聯選擇了出兵。
加上中國和蘇聯約定,一旦在遠東地區爆發戰爭,蘇聯是能夠獲得長春鐵路的使用權的,同時還能夠獲得在旅順等地的駐軍機會。這樣來看無疑是對蘇聯有利的,尤其是當時的新中國實力較弱,蘇聯有著更多的機會坐收漁翁之利。
蘇聯其實是在賭博,他在賭韓戰失敗,一旦韓戰失敗,那麼北朝鮮勢必要落在資本主義陣營手中,那麼東北地區將會是遠東地區的軍事重地。
而中國也就是需要蘇聯的幫忙了,而那個時候蘇聯就能夠堂而皇之地在東北駐軍,而遠東地區的權益也將再次回歸蘇聯手中,何樂而不為。
因此雖然說蘇聯最終介入了韓戰,但是我們卻發現韓戰之中蘇聯並沒有直接參戰而是選擇了秘密介入。僅僅只是派遣了飛行員前來做指導,同時援助了一定數量的武器而已。
從這裡就能夠看出來其實蘇聯並不像介入韓戰,僅僅是想要等待最終的結果,即便是同為社會主義陣營之國家,蘇聯也並不看好中國。
抗美援朝,可以說是一場表明我軍立場,壓制美軍的一場戰爭。和美軍在朝鮮戰場廝殺決戰,也讓美軍看到了我軍男兒的熱血戰魂。
記錄講述抗美援朝的作品有很多,但要說真實詳細,客觀易懂的,要屬李峰寫的這本《決戰朝鮮》。
這本書以真實歷史的角度, 詳細記錄了抗美援朝發生前後的各種事件,深受廣大軍迷的喜歡。全書氣勢恢宏、語言簡練易懂、從多個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
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翻閱此書,你會尋找到當年那段歷史的細節。
風趣史書總結:然而結局總是出人意料的,當時不僅僅蘇聯不看好中國,美國等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不看好中國。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對於中國也是非常輕視,認為很快就能夠滅亡朝鮮,擊敗中國。
但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國的情況之下,中國派遣兵力多達百萬,最終以傷亡半百的結局,贏得了勝利,逼迫美國籤訂了停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