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最高層史達林的死,改變了對韓戰的戰略?

2021-01-19 張振東講歷史

蘇聯最高領袖史達林於1953年3月逝世,這對整個東方陣營產生了巨大影響。接著,蘇聯又組建了新的領導機構。史達林死後,蘇聯最高領導人對韓戰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那為什麼蘇聯高層要做出這樣大的改變呢?現在我們來談談這件事。說真的,韓戰對蘇聯來說,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心病。

從古時候起,李氏朝鮮王朝曾是明清兩代的核心藩屬國,安南、琉球則是另兩個藩屬國。李氏朝鮮在各個方面,都向明清學習。如服裝、文字等許多方面,都與中原王朝十分接近。那時,《資治通鑑》《史記》等中國名著,都是李氏朝鮮貴族子弟必讀的著作。十九世紀末,經過三十多年的明治維新,日本與西方隔海相望,迅速崛起,開始對外擴張。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清朝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日本迫使清朝籤訂了一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後來,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立總督府,直到1945年為止。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蘇聯軍隊已挺進朝鮮半島北部,而美國軍隊仍遠赴衝繩列島。美國和蘇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了一系列談判,雙方都作出讓步,確定了雙方的勢力範圍,以北緯38度線為界,朝鮮和韓國的前身。蘇聯於1948年從朝鮮境內撤軍後。接著,美國從韓國境內撤出。南北雙方的矛盾因各方的矛盾而愈演愈烈。1950年6月,韓戰終於爆發了。

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一路勢如破竹,佔領了漢城、大田等大片地區,韓國軍隊兵敗如山倒,全軍覆沒,全軍覆沒。即使麥克阿瑟命令美國第8集團軍開戰,也並不成功,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刻,朝鮮人民軍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92%的領土,超過90%的人口。在釜山附近不到1萬平方公裡的範圍內,美國和韓國的十多萬人馬,看起來像是在上演「英國敦刻爾克戰役」。

此時,麥克阿瑟進行了一場險勝的仁川登陸戰,七萬多美國士兵登陸。後來,戰爭形勢開始迅速逆轉,逐漸惡化。從北向南,跨過三八線,對「言之不預也」的警告,充耳不聞。一九五○年十月,戰火已燒到我們國家的鴨綠江邊。由於種種原因和安全考慮,毛主席決定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入朝作戰。面對艱難的形勢,志願軍勇敢作戰,硬著頭皮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反推到三八線附近。

那時候,由於老一輩人長期貧窮落後,許多武器裝備都不能用於生產。曾有一次,毛主席憂心忡忡地說:「現在能做什麼?可以做桌椅,可以做碗茶壺,可以種糧食,可以磨成麵粉,可以造紙,可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做,」抗美援朝戰爭中,由於志願軍的英勇戰鬥,直接出乎蘇聯的意料。於是蘇聯改變了原來的戰略,開始對我國進行大規模援助。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共為我國提供了56個陸軍步兵師的裝備。

在空軍、海軍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援,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朝鮮半島戰爭仍未結束,成為蘇聯的心病。在中歐地區,蘇聯的主要戰略利益所在,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抗。在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後,蘇聯必須在遠東地區部署相當大的兵力。為了蘇聯的戰略利益,他們不希望長期作戰。實際上從第五次戰役以後,交戰雙方已經開始了接觸,談判,雖然一直處於打打停停的狀態。

對蘇聯而言,希望儘可能快地發動戰爭。經過第五次戰役後,毛主席經過對朝鮮形勢的認真分析,認為:一、志願軍出兵朝鮮開戰時,優勢已大大減少;第二,美國對談判的興趣。3、朝方也認為短期內不存在進攻韓國的可能,同意暫時停戰。國內的經濟壓力的確是很大的。一九五○年,中國的軍事開支佔整個預算的百分之四十四,一九五一年佔百分之五十二。1950-1951年7月間,進口原料和設備價格普遍上漲,漲幅約為兩倍,有的漲了四倍。與此同時,出口大幅下降,1950年中國的土產出口額約為4億美元,1951年為2.3億美元。

為了這個目的,1951年6月4日毛主席給史達林打電話,大概是說:現在的戰爭是無法迅速取得勝利的,必須準備一場持久的消耗戰。史達林給毛主席回電,他說:「我同意你的意見,韓戰不應該加速,因為持久戰爭首先是能讓中國軍隊學會實戰中的現代戰爭;其次是能動搖美國杜魯門政府,並打破美英軍隊的軍事神話。」史達林還說:「從史達林的電報看來,這是準備繼續援助中國,繼續進行長期的消耗戰。從史達林後來的一連串聲明中可以看出,他對美國的態度是很強硬的。

根據一連串的記錄,史達林認為美國必須做出讓步,在談判中要強硬一點。一九三三年三月,史達林突然逝世,對整個東方陣營產生了巨大影響。蘇聯最高層在史達林死後迅速改變了原來的策略。莫洛託夫,蘇聯領導人之一,就朝鮮停戰問題提交了一份備忘錄。這可能意味著這場戰爭對蘇中朝三方都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應該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實際上,從蘇聯的戰略角度來看,遠東地區的長期戰爭,對蘇聯是不利的。

一九五三年四月,交戰雙方在板門店恢復談判。幾個關鍵問題在經過一系列談判後已經得到解決。一九五三年七月,雙方在板門店籤訂停戰協定。三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了,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對蘇聯而言,結束戰爭有利於其調整全球戰略。一九三三年五月,蘇聯在援華工程的基礎上,陸陸續續增加了九十多個工程,形成一百五十六個重要工程。它涉及到我們國家的各個方面,基本上奠定了新中國50年的產業基礎。

這當然與中國的一系列努力密不可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作戰,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附近。勤勞的中國人民在國內工業建設方面,艱苦奮鬥,勇於奉獻。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許多發達國家無法做到這一點,而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只有中國能夠做到。到2020年,要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國在抗擊這一疾病暴發方面取得的勝利,與其完善的工業體系密不可分。許多自稱富裕的發達國家,需要從我國進口呼吸機,口罩,消毒劑等。

相關焦點

  • 韓戰與史達林:韓戰爆發時,史達林都在幹了些什麼?
    事實上,這場大規模戰爭的背後,蘇聯的影子無處不在,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史達林與韓戰的故事,在整個韓戰期間,身為蘇聯最高統帥的史達林,在幹什麼呢?朝鮮半島原本只有一個國家,美蘇兩國在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建立了一個新的國際體系。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儘管兩國已經被迫分開,可還是有一些人希望統一朝鮮半島。
  • 韓戰爆發後,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兩次寫信勸中國出兵內幕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境內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隊展開了浴血拼殺。那麼中國政府為什麼會出兵朝鮮呢?這裡面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隱情。韓戰是從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
  • 韓戰爆發前夕,金日成尋求蘇聯軍事援助,史達林是什麼態度?
    金日成向史達林提出請求締結超速友好互助條約,並且要求蘇聯給予北朝鮮大量的軍事援助,史達林很痛快的就答應了北朝鮮的要求,許諾給他必要的軍事援助。但是史達林出於對美國幹涉朝鮮的擔憂,並沒有很具體的答覆金日成,他會給北朝鮮什麼樣的軍事援助。
  • 韓戰爆發時,蘇聯為什麼缺席聯合國安理會?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做出了武裝幹涉朝鮮的決定,陸續有數十萬美軍進入朝鮮戰場。7月7日,美國輕易地促使聯合國同意了組織「聯合國軍」的提議,之所以美國可以迅速出戰並操控聯合國,是因為蘇聯缺席了聯合國安理會,也就沒有使用寶貴的一票否決權。
  • 史達林與韓戰:中國險些落入史達林圈套,毛主席找出破解之道
    只是後來事情發生了很大轉變,蘇聯在遠東的布置,因為我國局勢的改變,以及美國的不斷針對,才讓史達林不得不轉變態度,重新布局。二戰勝利後,我東北地區相當大一部分地域被蘇聯把持著,其中更是包括旅順、大連等無比重要的陸海港口,且還有國內一部分重要的鐵路線。
  • 韓戰爆發,中國險落入史達林圈套,毛澤東打服美國,鎮住蘇聯
    1950年6月25日,隨著北朝鮮軍隊和南韓軍隊在「三八線」上爆發大規模衝突,這意味著韓戰正式打響。而這場當時被看作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導火索」的戰爭,立即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韓戰爆發前,史達林原本堅決反對開戰,為何態度180度轉變
    意思跟清楚,就是不想給金日成留下挑起戰爭的可能性,蘇聯人也不想當這個挑起戰爭的「惡人」,所以退軍的時候做得非常「決絕」。二個是,蘇聯當時的戰略中心在歐洲,南斯拉夫那邊已經十分鬧心了,「柏林危機」事件中,蘇聯人也是選擇退讓,換句話說,此時蘇聯並不想再跟美國人公開對立。
  • 韓戰,史達林本不情願,為何最後又支持?
    1950年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全面武裝,對朝鮮展開迅猛的攻擊,曾一度攻打到鴨綠江邊,為了保家衛國,中國志願軍出動趕赴朝鮮與「聯合國軍」開展殊死搏鬥,韓戰,史達林本不情願,為何最後又強烈支持?
  • 韓戰第二次戰役,中國勝利,世界歷史進程因此而改變,為何
    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評價說:「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清川江、長津湖戰場,也就是中國所說的第二次戰役)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意思很清楚,第二次戰役,中國的勝利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從整個世界的角度看,韓戰不過是一個局部戰爭,第二次戰役也不過是中美之間的一次較量而已,說改變了歷史進程,這是為什麼呢?
  • 韓戰爆發,蘇聯不願意打,中國不得不打!
    如果沒有其他外力幹涉的情況下,朝鮮半島的統一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隨後,美國開始武力幹涉。仁川登陸後,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憑藉著火力上的絕對優勢,一路反推到了鴨綠江附近。朝鮮情況危急,第一時間向蘇聯求援。暮年的史達林接到朝鮮的求援之後,顯得非常焦慮。
  • 史達林為何在朝鮮問題上懼怕美國,而在東歐問題上卻不怕?
    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史達林為什麼會在歐洲和在亞洲表現得迥然兩樣?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蘇聯的戰略重心是放在歐洲的,他對於遙遠的遠東地區,它的方針過去是,這個時候也依然是保持守勢。
  • 韓戰,麥克阿瑟挑釁,史達林不願意出兵,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此役過後,日本全面控制朝鮮,並很快將朝鮮淪為自己的殖民地。二戰末期,軸心國敗局已定,美英蘇在雅爾達會議上簽訂秘密協議,規定戰爭勝利後,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南部由美英託管、北部由蘇聯託管。這樣,幾個大國彈指之間就決定了半島人民的命運,至於半島人民自己是怎麼想的,根本就不會有人去在意,因為弱者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 從史達林最後的日子看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贏得世界尊重
    韓戰打了三年,日本的戰爭紅利也足足吃了三年。所有人都相信只要韓戰不停,日本經濟的繁榮也不會停。然而,開市不久後日經指數突然止住了上漲勢頭,緊接著掉頭急轉直下,交易所大廳靜的只剩下呼吸聲,就在所有人茫然無措之際,一條消息不脛而走,史達林去世了。
  • 美國司法部長赫伯特:韓戰,我們明知蘇聯出兵,但誰也不敢說
    其實,在當年的朝鮮戰場上,中、蘇、美三國早就知道這一不是秘密的秘密了。令人沒想到的是,三方竟然能打破意識形態上的藩籬,將這件事守口如瓶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韓戰期間,美軍將腳步跨過三八線時,中國就已經做好了出兵的準備。為此史達林也做出表態:只要中國派出地面部隊,蘇聯就會派空軍支援。
  • 韓戰的起因,有四種說法,哪種更接近真相?
    爭議的焦點,在於史達林為什麼同意人民軍越過三八線。這是韓戰爆發的關鍵,也是研究者長期尋找的謎底。據解密的蘇聯檔案披露,從1949年3月起,史達林多次否決了朝方的南下提議,理由是時機不成熟,擔心引來美國的幹預。1950年春,史達林一改初衷,同意人民軍南下。
  • 韓戰中,蘇聯一直支持中國,最後為何讓中國妥協讓步
    在朝鮮戰場上,蘇聯並沒有公開直接參與,但在這場戰爭中,是不可忽視的存在。除了秘密派空軍參戰,在停戰方面,蘇聯在中朝美三國之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韓戰打著打著,美國那邊一合計,也沒撈到什麼好處,如果繼續打下去,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
  • 羅斯福:儘快對日作戰,史達林:為什麼?日本跟蘇聯又沒「衝突」
    羅斯福:儘快對日作戰,史達林:為什麼?日本跟蘇聯又沒「衝突」 1945年初,希特勒法西斯的第三帝國敗局已定。在邱吉爾的建議下,美蘇英三國首腦在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召開會議,謀劃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
  • 韓戰前美國有沒有侵略中國的計劃?
    韓戰爆發的真正原因到了1950年,美蘇冷戰已經全面開啟,美國和蘇聯開始了在世界範圍內的霸權爭奪,遠東地區成了他們鬥爭的前沿陣地,兩大陣營各有目的,激烈鬥爭。蘇聯的總體戰略是要在遠東地區採取攻勢、歐洲地區採取守勢。
  • 周恩來秘密訪問蘇聯與史達林主要商談了什麼?
    面對美國的侵略威脅,面對中國各方面嚴重困難,面對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的請求,要不要出兵參戰,要不要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戰爭較量?中共中央和中國領導人面臨著重大的戰略抉擇。1950年10月1日夜,毛澤東即召集中央有關領導人開會,研究出兵援朝問題,初步議定以志願軍的名義援助朝鮮。
  • 史達林支持朝鮮開戰,為何下令蘇軍,必須穿中國志願軍衣服作戰?
    到了1月28日,蘇聯退回了這份中方文本,基本上算是接受了中國的要求。1月30日,史達林就向朝鮮發出了這樣一份電報。中蘇同盟條約的籤訂,讓蘇聯失去了通向太平洋的唯一出海口和不凍港,在中國這兒吃的虧本 ,他想在朝鮮找回來。為了加強蘇聯在亞洲的戰略依託,他看中了朝鮮半島,並希望通過這一次的軍事行動,來保障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