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場上,蘇聯並沒有公開直接參與,但在這場戰爭中,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除了秘密派空軍參戰,在停戰方面,蘇聯在中朝美三國之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韓戰打著打著,美國那邊一合計,也沒撈到什麼好處,如果繼續打下去,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
所以他們有了停戰的想法,但中美那時候還沒有外交關係,美國國國務卿艾奇遜認為,謀求停火應該「通過蘇聯來直接進行」。
事實上,這也並不是偶然,蘇聯那邊早在韓戰爆發後,就一直積極利用安理會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議案。
當時聯合國軍跟美軍信心滿滿,這一議案自然沒有通過。
不過蘇聯那邊沒有放棄,9月27日,史達林決定讓馬立克儘快尋找機會與美國國務院代表接觸。
10月1號,蘇聯在第五屆聯大會議中又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新建議。
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還是一如既往地傲慢無禮,態度堅決,拒絕了這提案。
但隨著中國志願軍加入朝鮮戰場,使戰局逐漸發生改變,對方對停戰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12月,由聯大主席和印度、加拿大代表組成的三人停火委員會,1951年1月11日,聯大政治委員會討論了三人委員會提出的停火議案。
然而這時,因為志願軍的參戰,蘇聯希望朝鮮停戰的態度也沒有像之前那麼急迫,所以雙方展開了拉鋸式的運動戰較量。
1951年5月底到6月初,凱南受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委託,與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進行了兩次會晤。
就美蘇兩國政府對待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立場交換了意見,並初步達成了一致。
6月10日,高崗和金日成飛抵莫斯科,與蘇聯商談關於韓戰的問題。
開始談判之後,在如何確定軍事分界線問題上,雙方出現了分歧。
8月中旬,美方單方面中斷談判,並發動了軍事進攻,不過,中方沒有因為對方這種行為而妥協。
毛認為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揭露對方無恥的嘴臉,如果他們還想繼續談下去,那他們就佔據有利地位,對於這一想法,史達林也是贊同的。
10月25日,雙方繼續在板門店談判,隨後就軍事分界線和非軍事區的劃分達成了協議。
接下來,雙方在各個問題上逐步談判,很多爭議很大的問題都一一談妥,但最後卻因為戰俘問題,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中方主張按照國際原則全部遣返,美國則堅持根據戰俘意願自願遣返,導致談判一直處於僵持狀態。
在那期間,朝鮮想要妥協,按照美方的做法來,但史達林卻支持中方。
在國際上由於蘇聯的反對,美國始終沒有實現通過聯合國根據自願原則遣返戰俘的意圖。
然而世事難料,史達林去世了,局面發生改變,蘇聯也妥協了,最後中方被迫做出讓步。
最後在戰俘問題上達成協議,隨後在1953年7月籤署了停戰協定,韓戰正式結束。
蘇聯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參與,但作用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