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儘快對日作戰,史達林:為什麼?日本跟蘇聯又沒「衝突」

2020-12-14 騰訊網

羅斯福:儘快對日作戰,史達林:為什麼?日本跟蘇聯又沒「衝突」

1945年初,希特勒法西斯的第三帝國敗局已定。在邱吉爾的建議下,美蘇英三國首腦在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召開會議,謀劃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

會上,除了討論軍事形勢、對德國佔領、德國的賠償、波蘭問題等,美蘇之間還有一個秘密議題:詳細討論遠東問題,而且美國希望蘇聯能儘快參加對日作戰。因為日本軍隊的頑強作戰,羅斯福估計即便德國戰敗,日本還能繼續堅持18個月,美軍也許還要再死傷100萬人!

可史達林卻端起了架子,為什麼?蘇聯跟德國死磕,是因為德國威脅到了蘇聯的生存,而日本又沒有「惹」蘇聯,我為什麼要讓蘇聯人去賣命?要想讓蘇聯人賣命也可以,答應我們這些條件才行。

割佔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以租借和託管的形式控制大連港;需要控制中國東北鐵路。後來,羅斯福又加了一條:美蘇中三國託管朝鮮20-30年(當時由日本控制)。

雖然美蘇談判條件多處涉及中國,但他們並沒有將談判內容告知中國。2月10日下午,史達林讓莫洛託夫把參戰條件以書面形式交給了美國人,又加上一條:外蒙必須維持現狀,美英要保證蘇聯的條件「毫無問題的予以實現」。

其實,即使羅斯福不答應史達林提出的條件,蘇聯也一定會選擇參戰,因為擴張遠東勢力範圍,是蘇聯和史達林全球戰略中重要的一環。只是,他們希望日軍的實力在與美戰爭中越多消耗越好,那樣蘇聯人將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

當然,如今羅斯福希望蘇聯儘早參戰,蘇聯不但可以藉此為自己爭取利益,還能做個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雖然史達林決定了參戰,但還是希望越晚越好。起初蘇聯遠東軍作戰方案是6月28日下達的,所規定的完成備戰時間是7月25日,但具體作戰時間卻由最初的8月20-25日一變再變。

原因就是史達林通過安插在羅斯福身邊的間諜和一些親共的美國科學家,得知了原子彈的秘密。而原子彈試驗的成功,加快了蘇聯參戰的步伐。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廣島投下了原子彈,史達林立刻在第二天下午發出命令,確認於8月9日開始進攻,並且將最初計劃的由先遣部隊先進攻的方案改為直接投入全部主力。

蘇聯的參戰可以說是趁火打劫,但的確在讓日本人陷入被原子彈轟炸後的絕境上,出了一份力。2014年公開的《昭和天皇實錄》上就有明確記載,蘇聯的大舉參戰,造成日本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出路都被斷絕,戰爭已經沒有任何打下去的價值。

為了維護國體,日本人覺得讓美國單獨佔領日本,比讓共產主義蘇聯佔領好的多。於是在蘇聯參戰5天後,天皇決定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全民廣播了天皇的終戰詔書,宣布戰敗投降。

相關焦點

  • 二戰後期開始,為什麼蘇聯在歐洲強硬,在遠東卻妥協了呢?
    但從雅爾達會議以後沒多久,風雲突變,歐洲幾乎沒有戰事了,不過遠東的日本還在負隅頑抗。雖然蘇聯還是出兵東北對日作戰了,但其實這個時候的美國早已不需要蘇聯了,蘇聯也只不過是來摘桃子的。
  • 史達林支持朝鮮開戰,為何下令蘇軍,必須穿中國志願軍衣服作戰?
    在二戰之後,日本投降蘇聯就接管了該條鐵路。直到1952年9月15日,蘇聯才將這條鐵路正式交還給中國。也就是說,韓戰的結果無論如何對蘇聯都是利大於弊,而戰爭爆發之後,果然如史達林所料,中國不得不開放中長鐵路,蘇軍也就順理成章的繼續留駐在了旅順基地。
  • 為什麼史達林不相信6月22日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
    蘇德戰爭爆發前,駐日本的蘇聯間諜佐爾格向史達林發出德國將攻打蘇聯的情報。戰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根據所掌握的情報電告史達林,6月22德國將進攻蘇聯,史達林並不相信。為什麼史達林不相信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
  • 為什麼蘇聯最高層史達林的死,改變了對韓戰的戰略?
    蘇聯最高領袖史達林於1953年3月逝世,這對整個東方陣營產生了巨大影響。接著,蘇聯又組建了新的領導機構。史達林死後,蘇聯最高領導人對韓戰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那為什麼蘇聯高層要做出這樣大的改變呢?現在我們來談談這件事。說真的,韓戰對蘇聯來說,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心病。
  • 美蘇遠東首次較量,史達林為何懊惱不已
    早在二戰後期,美英和蘇聯之間已然有了嫌隙,礙於當時還同屬反法西斯陣營,雙方仍保持面和心不和的同盟關係。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羅斯福極力說服史達林參加對日作戰,為此向蘇聯做出大量讓步,當然主要是犧牲中國的利益。
  • 波茨坦會議中轉變最大的兩國,前期美國求蘇聯,後期蘇聯求美國
    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德國首都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籤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正式結束。這時只剩下日本法西斯沒有投降,之後的問題就是儘快讓日本投降,重新確定站後局勢的關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讓日本儘快投降的問題。
  • 蘇聯為什麼堅決反對中國加入聯合國?羅斯福卻堅持支持?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07,閱讀約2分鐘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在紐約成立。中,美,蘇,英,法成為普通成員,承擔保護世界安全的責任,享有一票否決權。但中國想要走向世界並不容易,主要是有羅斯福的支持,否則很難加入進來。1943年,美蘇英三國舉行德黑蘭會議。羅斯福提出,應該建立一個聯合國,由中,美,蘇,英四國領導,負責維護世界和平,處理對和平構成威脅的突發事件。史達林則反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認為應由美蘇英三國主導。他認為,中國沒有加入德黑蘭會議,也不應該進入世貿組織。
  • 日本和德國結盟關鍵是蘇聯,可為什麼又不配合德軍夾擊蘇聯呢?
    1936年11月,德日籤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這明顯是針對蘇聯的,也讓德國和日本在反共的旗幟下,建立了公開的軍事同盟。後來有了義大利的加入,逐步形成了企圖重新瓜分世界的軸心國集團。不過雙方雖然有意勾結,但其實分歧還是很大的,日本是希望只針對蘇聯,不太願意得罪英法等國。而德國是不顧一切,把英法等國也列入了對手之列。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雖然兩國結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從日本方面來看,關鍵還是蘇聯。從戰略上看,日、德兩國一東一西,如果彼此合作,相互配合,就算蘇聯再強大,面對兩線作戰恐怕也會力不從心。
  • 韓戰爆發後,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兩次寫信勸中國出兵內幕
    朝鮮中央政權局會議作出決定,由金日成出面,給蘇聯領導人和中國最高領導人各寫一封信,向蘇聯和中國要求直接的軍事援助。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在10月1日凌晨收到了金日成的緊急求援信。當時,史達林正在高加索黑海邊阿德列爾休養所療養。
  • 二戰初期史達林為何看不起德國軍隊,原來是蘇聯真的太強大!
    很多關於二戰的文獻資料,都記載說,邱吉爾事前曾向史達林發出警告,說希特勒準備在1941年6月對蘇聯發動突然進攻。1941年5月12日,蘇聯間諜、納粹軍官理察·佐爾格也向莫斯科報告希特勒準備進攻蘇聯。如果蘇聯沒有雄厚的重工業基礎,蘇聯就不可能跟納粹德國打幾年持久戰。正是因為蘇聯工業建設戰果輝煌,蘇聯國力空前提高,史達林才有恃無恐,非常自信。他覺得希特勒對蘇聯的實力不會一無所知,不敢貿然入侵。
  •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珍貴老照片,邱吉爾表情很不屑,史達林面露殺機
    對於這場影響世界的格局的會議,一開始就在選擇開會地點產生分歧,英國首相邱吉爾原本希望在地中海談判,而美國總統羅斯福因行動不便,也不願意過分跋涉,但最後因史達林堅持不離開蘇聯控制的土地,英、美兩國不得不遷就蘇聯。1945年2月4日,「三巨頭」會議最終選在蘇聯黑海北部的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皇宮內舉行。當時,邱吉爾和羅斯福對選擇雅爾達這個偏遠的會議地點都感到十分不滿。
  • 史達林對蔣經國狡辯談為何要割走外蒙古
    1945年2月,美國因為要蘇聯參戰,提早結束對日戰爭,羅斯福總統與史達林訂了《雅爾達協定》。後來,史達林同意不用「租借」兩字,對於中東鐵路、旅順、大連這些問題,也肯讓步;但關於外蒙古的獨立問題──實際就是蘇聯吞併外蒙古的問題,他堅持決不退讓。這就是談判中的癥結所在。談判既沒有結果,而當時我們內外的環境又非常險惡。這時,父親打電報給我們,不要我們正式同史達林談判,要我以私人資格去看史達林,轉告他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外蒙古獨立的道理。
  • 二戰期間史達林為何喜穿軍裝?細說其軍銜變化和難以啟齒的小秘密
    作為最高統帥,史達林當然要行使作戰指揮權,每天要跟元帥和將軍們打交道,所以這一時期他經常穿軍便裝,因為他並不是現役身份也沒有軍銜可掛,多穿軍裝主要是工作需要和彰顯自己的軍人出身,這一點跟希特勒情況非常類似。
  • 韓戰爆發,中國險落入史達林圈套,毛澤東打服美國,鎮住蘇聯
    1950年6月25日,隨著北朝鮮軍隊和南韓軍隊在「三八線」上爆發大規模衝突,這意味著韓戰正式打響。而這場當時被看作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導火索」的戰爭,立即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蘇聯開國五大元帥,三位被史達林清洗,只有一位倖免,活到90歲
    在蘇聯歷史上有諸多元帥,但最讓人敬佩的還是第一批授銜的5位,甚至可以說這五位是蘇聯的開國元勳。這五位分別是伏羅希洛夫、布柳赫爾、圖哈切夫斯基、布瓊尼、葉戈羅夫。這五位都是蘇聯戰功赫赫的人物,蘇聯的英雄,但是幾年過後,三位被史達林清洗,這位卻沒人敢動,活了90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