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儘快對日作戰,史達林:為什麼?日本跟蘇聯又沒「衝突」
1945年初,希特勒法西斯的第三帝國敗局已定。在邱吉爾的建議下,美蘇英三國首腦在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召開會議,謀劃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
會上,除了討論軍事形勢、對德國佔領、德國的賠償、波蘭問題等,美蘇之間還有一個秘密議題:詳細討論遠東問題,而且美國希望蘇聯能儘快參加對日作戰。因為日本軍隊的頑強作戰,羅斯福估計即便德國戰敗,日本還能繼續堅持18個月,美軍也許還要再死傷100萬人!
可史達林卻端起了架子,為什麼?蘇聯跟德國死磕,是因為德國威脅到了蘇聯的生存,而日本又沒有「惹」蘇聯,我為什麼要讓蘇聯人去賣命?要想讓蘇聯人賣命也可以,答應我們這些條件才行。
割佔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以租借和託管的形式控制大連港;需要控制中國東北鐵路。後來,羅斯福又加了一條:美蘇中三國託管朝鮮20-30年(當時由日本控制)。
雖然美蘇談判條件多處涉及中國,但他們並沒有將談判內容告知中國。2月10日下午,史達林讓莫洛託夫把參戰條件以書面形式交給了美國人,又加上一條:外蒙必須維持現狀,美英要保證蘇聯的條件「毫無問題的予以實現」。
其實,即使羅斯福不答應史達林提出的條件,蘇聯也一定會選擇參戰,因為擴張遠東勢力範圍,是蘇聯和史達林全球戰略中重要的一環。只是,他們希望日軍的實力在與美戰爭中越多消耗越好,那樣蘇聯人將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
當然,如今羅斯福希望蘇聯儘早參戰,蘇聯不但可以藉此為自己爭取利益,還能做個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雖然史達林決定了參戰,但還是希望越晚越好。起初蘇聯遠東軍作戰方案是6月28日下達的,所規定的完成備戰時間是7月25日,但具體作戰時間卻由最初的8月20-25日一變再變。
原因就是史達林通過安插在羅斯福身邊的間諜和一些親共的美國科學家,得知了原子彈的秘密。而原子彈試驗的成功,加快了蘇聯參戰的步伐。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廣島投下了原子彈,史達林立刻在第二天下午發出命令,確認於8月9日開始進攻,並且將最初計劃的由先遣部隊先進攻的方案改為直接投入全部主力。
蘇聯的參戰可以說是趁火打劫,但的確在讓日本人陷入被原子彈轟炸後的絕境上,出了一份力。2014年公開的《昭和天皇實錄》上就有明確記載,蘇聯的大舉參戰,造成日本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出路都被斷絕,戰爭已經沒有任何打下去的價值。
為了維護國體,日本人覺得讓美國單獨佔領日本,比讓共產主義蘇聯佔領好的多。於是在蘇聯參戰5天後,天皇決定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全民廣播了天皇的終戰詔書,宣布戰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