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藤一顆網紋瓜,編織百姓致富路

2020-12-17 騰訊網

內蒙古晨報融媒(記者石少楠)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黃合少鎮有一個賽音不浪村,一走進村,全村瀰漫著瓜香。記者順著瓜香走進賽音不浪村,找到了一片網紋瓜種植基地的大棚。

黃合少鎮賽音不浪村村支書白林格向記者介紹:「我們這裡有250多個大棚,全部都用於種植網紋瓜。以前我們村祖祖輩輩都是種植玉米、西紅柿等,現在不一樣啦,家家戶戶都在種網紋瓜,一年下來收入比以前多不少呢!」

「說起全村人收入增多,這還要歸功於一個人,他叫紀冬風,是他把這個種植網紋瓜的技術帶到村裡。他是帶領我們全村走向致富道路的領路人。」白書記喜悅地說。

我就是一個銷售

邊說邊走,記者就走到了紀冬風的網紋瓜大棚,看到了正在勞作的紀冬風。

紀冬風憨厚地笑笑說:「我就是一個銷售員,說白了就是幫著大家賣瓜。我這點付出不算什麼的,大家都是靠著自己努力才越過越紅火。」

一藤一瓜的秘密

走進大棚,瓜香四溢。還沒成熟的網紋瓜已經開始散發香味。整整齊齊的瓜藤每一藤只有一顆瓜,據紀冬風介紹:「網紋瓜是哈蜜瓜的一種,是西歐的品種,在日本推廣最為成功。在中國的種植歷史只有十年左右。特點是厚皮甜瓜,軟肉型,汁水多,有香氣,回味清爽甘甜。一藤一瓜是網紋瓜甘甜的秘密,我們挑選了藤蔓上品相最好的瓜,然後把多餘的藤蔓折斷,埋入土裡作為唯一顆瓜的生長養料,結合農家肥,讓每株網紋瓜都能吸收充分的營養。這樣的種植方式雖然減少了產量,但是瓜的品質和甜度都大大得到了提升。」

內蒙地區更適宜種植網紋瓜

紀冬風今年38歲,父母都是賽音不浪村的農民。大專畢業後在一家企業的車間裡當工人。在一個前輩的帶領下,紀冬風開始接觸水果行業,不甘於現狀的紀冬風選擇走出車間做起了水果銷售。

2012年去山東出差的時候,紀冬風發現,山東農民賣十箱瓜就能收入1000塊,而我們這裡的農民種一畝的玉米才只能賣700塊,這件事對紀冬風的觸動非常大。

2015年秋天,紀冬風拿著這些年打工攢的全部積蓄,去山東學習,歸來把技術、種源回到村裡,創建了網紋瓜示範基地。

「我們村的地也很多,但只是種玉米、蔬菜、養牛,回報率太低,效率太慢。再加上內蒙古的氣候比山東更適合種植網紋瓜。尤其是在正季種出的瓜品質最好,所以我就要在最適合的季節,培育出最漂亮的瓜。」

「出了門,臉就裝在兜子裡了」

說起銷售,紀冬風在創業初期也是困難重重。

「我記得那是我剛做網紋瓜的時候,有一個北京的連鎖水果超市,需求量特別大,如果能談下這個合作,這可以給我們出不少銷路。可人家老總就是不願意,我就每個星期專門抽出兩三天「泡」在他辦公室裡,跟他聊天,套近乎。堅持了半年之久,最後連鎖超市的老總終於同意讓我們供貨了。我們開心的都沒辦法形容,真的非常有成就感。」

提起堅持,紀冬風又笑著說道:「做銷售嘛,出了門,臉就裝在兜子裡了。」

這些年在銷售行業裡摸爬滾打,紀冬風也有了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反季節的水果在我們這裡是沒有優勢的,因為隨著物流、交通的發展,位於南方城市的競爭力肯定要比我們強很多。在山東,網紋瓜一年兩茬收成,在內蒙我們只有一次收成,但是在應時的季節,我的瓜是品質最好的。因為我們有更適宜網紋瓜生長的氣候和地理的優勢。」

帶著全村一起走向致富路

紀冬風說:「現在網紋瓜也越做越好了,以前騎著自行車現在也開上了小汽車。我流轉了一百多畝地,去年投入了500多萬,投入和收益基本持平。以今年的氣候來看,預計成品率能達到98%以上,純收入120—150萬左右。我現在越過越好了還不行,也要讓同村村的村民越過越好,現在全村百分之六十的村民都在種植網紋瓜,我負責給大家往出銷售。我們的瓜不僅在北方各個城市售賣,南方最遠已經賣到了廣州。」

紀冬風的未來規劃就是希望帶著更多的村民和鄰村的村民都一起做網紋瓜種植,讓更多的村民能都實現「錢包鼓鼓,日子和美。」

白書記說,從18年開始,紀冬風不僅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還提高了全村的經濟收入。被紀冬風僱傭種植網紋瓜的村民每個人每年都多收入一萬元左右,跟隨紀冬風一起種植網紋瓜的村民每一個大棚每年能多收入3000-5000元。

相關焦點

  • 「瓜中貴族」網紋瓜實現重慶銅梁本地產
    汪洋 濮加紅 封面新聞記者 楊渝早生蜜網紋瓜,是目前國際市場上暢銷的最高級甜瓜,因為氣溫和日照等原因,重慶地區較少種植。近日,這個「瓜中貴族」在銅梁區土橋鎮新陸有機農場種植成功,市民可品嘗到本地產的蜜瓜。
  • 廣州增城試種日本高端網紋瓜成功
    曾在日本拍賣出 18 萬天價一顆、被譽為瓜中之王的日本阿魯斯網紋瓜在增城荔湖街太平村諾普信田園綜合體試種成功,正火熱接受預定銷售中。譽為瓜中 " 勞斯萊斯 " 的阿魯斯網紋瓜,價格為啥這麼貴?味道怎麼樣?為啥在增城試種?
  • 助力鄉村振興丨鎮長帶貨 帶紅網紋瓜
    在位於濟寧市曲阜吳村鎮高樓村的蔬果大棚基地,棚內棚外處處一派繁忙景象:大棚裡,一排排網紋瓜整齊安靜地吊在半空中,採摘人員小心翼翼的將符合標準的瓜摘下;大棚外,合作社工作人員掩飾不住喜悅之情忙著包裝,一箱箱網紋瓜搬上前來收購的貨車。
  • 海南蜜汁軟心網紋瓜,北緯18°舌尖上的美味,一口甜蜜潤心田
    >汁水順著刀邊蔓延開來雖然嘴角未動,但是心口已遠用挖球器挖取出一顆顆果肉汁水與果肉交相融匯來上一口,香甜水潤是這個季節補充水分的舌尖美物為什麼海南的網紋瓜好吃到欲罷不能?●背山面海,沙地土壤,晝夜溫差大海南網紋瓜種植標準●沙地種植,病蟲害少,呼吸作用強●大棚種植,控制溫度溼度●一藤一瓜,提供充足的營養●國內最早種植網紋瓜的地方
  • 廣州增城成功試種日本高端網紋瓜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 通訊員 朱卓東):記者從廣州市增城區獲悉,曾在日本拍賣出18萬天價一顆、被譽為瓜中之王的日本阿魯斯網紋瓜在增城荔湖街太平村諾普信田園綜合體試種獲得成功。
  • 傳承哈薩克族傳統工藝 編織芨芨草毯子增收致富
    芨芨草編織技藝是哈薩克族傳統手工藝,編織芨芨草毯子時,人們會將各色毛線根據圖案紋飾纏繞在芨芨草上,織品圖案豐富多彩、美觀大方,反映出哈薩克族人民生活態度和審美觀念。  在新源縣吐爾根鄉阿克克爾喀村有這麼一家人,他們傳承哈薩克族傳統手工藝,編織芨芨草毯子,帶動村裡的婦女一起致富。
  • 國網益陽供電公司:照亮山鄉百姓致富路
    電,點亮了安化4950平方公裡的土地,照亮了100多萬安化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從「找出路」到「有出路」;從「富口袋」到「富腦袋」;從「熬日子」到「奔日子」。從國家級貧困縣到脫貧摘帽到致富奔小康,安化縣踏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在小康路上行穩致遠。
  • 文化 | 會昌藤器技藝傳承人文平清用藤皮編織美好的生活
    用藤皮編織美好的生活——記會昌藤器製作技藝傳承人文平清2018-08-17 08:42 來源:贛南日報經過這幾道工序下來的藤才結實,不易折斷,製作出來的藤器才經久耐用。學藝幾十年來,文平清秉承工匠精神,不僅技藝精湛,也追求精益求精。編織藤椅的圓形底座,他從來不需要藉助工具來成型;他編織的藤椅、茶几、藤沙發等家具,全憑眼力與手藝,也不需任何模具。「文師傅擅長編織米字型、回字型等多種花紋,尤其擅長編織『雀眼』,編織的藤器美觀大方,紮實耐用。」徒弟郭長有說道。
  • 珍稀杜鵑花、八萬一只的金錢龜、「一瓜一藤」網紋瓜……快來華僑廣場,蓬江農博會這些展品亮瞎眼!
    呂阿姨和老伴兒對一盆粉白相間的杜鵑花情有獨鍾。「這個品種好少有的,只有東湖公園有一棵。」呂阿姨表示,因為父親喜歡杜鵑花,種了八十多盆,她也繼承了父親的愛好,在家裡種了很多品種。 這位阿姨看到花團錦簇的杜鵑花,拿著手機繞著花走了一圈,拍了一圈,猛一抬頭,看到偷拍的小編,還沒反應過來,口裡猶自喃喃道:「好靚啊!」和一幫朋友一起參觀的黃月儀‍是地地道道的蓬江人。
  • 一藤新綴網紋瓜,翠色成蔭競物華——希音堂詩友題圖集萃
    莊稼人捨不得浪費一寸土地,房前屋後巴掌大一塊空地,也要種下一埯豆角,栽上一棵倭瓜秧、葫蘆秧,而後插一根木棍,讓它往高處爬。因此,夏天的村莊裡,即便是那光禿禿的牆頭和高粱秫秸寨子上,也因為爬滿了倭瓜秧、葫蘆秧蔓,變成了綠色的,變的充滿了生機。
  • 平涼市崆峒區修好「脫貧路」 走上「致富路」
    修好「脫貧路」 走上「致富路」  每日甘肅網5月22日訊 據平涼日報報導  「以前的路坑窪不平,有些地方連架子車都拉不動,甚至有半米深的溝。每年收莊稼的時候,動不動就人仰馬翻。
  • 鄧永春:「葡萄架」搭出群眾「致富路」
    巧家縣金塘鎮雙河村共產黨員鄧永春,用真情打動著四方鄰裡,靠智慧打開致富門路,成為當地群眾發家致富的領頭人。初見鄧永春時,她正頂著烈日在葡萄園裡「打尖」,汗水浸溼了衣衫,被太陽烤得通紅的臉上帶著微笑,就是這樣一個平凡、樸實、勤勞的農村婦女,在平凡中編織出美麗的人生之夢,不僅讓自己富起來,也讓周圍群眾都富起來,帶領大家一起向著富足幸福的生活而努力。
  • 增城荔湖街:鄉豐農園田園綜合體試種日本高端網紋瓜成功
    手感粗糙外表、內心卻是軟肉綠芯的「水果冰淇淋」,曾在日本拍賣出18萬一箱(2個)的天價、被譽為瓜中之王的日本阿魯斯網紋瓜在增城區荔湖街太平村鄉豐農園田園綜合體試種成功。這是荔湖街農業龍頭企業致力於科技興農、產業興農的又一成果。
  • 一把小油菜 種出致富路
    一把小油菜 種出致富路 2020-11-02 18: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祥雲桂花亭村:一條鄉村路,打開致富門!
    一條公路改變一個村莊,一條公路帶動一項產業,一條公路致富一方百姓。桂花亭村地處雲南驛鎮西南部,距離鎮人民政府駐地22.7公裡,距縣城43公裡,平均海撥2350米,因複雜的地理環境導致交通發展緩慢。桂花亭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優質的農產品,深受大家喜愛,過去因交通運輸問題難以外銷。
  • 【百姓宣講】特呈島致富能手黃雪珠:我也想做一名百姓宣講員
    百姓故事百姓講 理論「飛」入百姓家特呈島上家戶喻曉的「女中豪傑」,也是特呈島村委會婦女主任,先後被評為全國、省、市「雙學雙比」活動先進工作者、致富女能手和建設新農村巾幗帶頭人——黃雪珠。
  • 規模種植蒲公英 「野菜」鋪就致富路
    張文彬從規模種植,到購進設備加工蒲公英茶,再到銷往全國多個省份,經過一年的摸索,終於蹚出了一條致富路。今年40歲的張文彬是土生土長的南張村人。他早些年經商,2018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一顆心就撲在了村莊發展和幫村民致富增收上。南張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有耕地1046畝、村民720多人。找一個什麼樣的種植項目,帶動村民致富?張文彬思考許久。
  • 山口鎮:「三通」鋪出百姓幸福路
    山口鎮:「三通」鋪出百姓幸福路 2020-11-28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水土流失治理的福建答卷:山河披綠 百姓致富
    從2012年開始,霞溪村著力於水土保持規劃和綜合治理,通過「水土保持+」模式,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治理與美化、治理與致富雙贏。 對此,年逾七旬的霞溪村村民俞光希深有感觸:「自從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後,村裡跟我一樣的困難戶生活得到改善,人均月收入增加了3600元。
  • 我是一顆石榴籽丨奔跑中的他們,樣子真美!
    經過反覆商議,工作隊和村委會制定了詳細的一戶一策脫貧措施,積極動員、鼓勵艾孜麥提去阿克蘇工業園區打工,並且給一家人發放了1頭扶貧牛和100隻雞苗、300株菜苗。同時,工作隊還為艾孜麥提全家申請了低保,保障基本生活。艾孜麥提最近回家看望父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見到工作隊話也多了起來:「我每個月收入穩定,能拿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