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晨報融媒(記者石少楠)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黃合少鎮有一個賽音不浪村,一走進村,全村瀰漫著瓜香。記者順著瓜香走進賽音不浪村,找到了一片網紋瓜種植基地的大棚。
黃合少鎮賽音不浪村村支書白林格向記者介紹:「我們這裡有250多個大棚,全部都用於種植網紋瓜。以前我們村祖祖輩輩都是種植玉米、西紅柿等,現在不一樣啦,家家戶戶都在種網紋瓜,一年下來收入比以前多不少呢!」
「說起全村人收入增多,這還要歸功於一個人,他叫紀冬風,是他把這個種植網紋瓜的技術帶到村裡。他是帶領我們全村走向致富道路的領路人。」白書記喜悅地說。
我就是一個銷售
邊說邊走,記者就走到了紀冬風的網紋瓜大棚,看到了正在勞作的紀冬風。
紀冬風憨厚地笑笑說:「我就是一個銷售員,說白了就是幫著大家賣瓜。我這點付出不算什麼的,大家都是靠著自己努力才越過越紅火。」
一藤一瓜的秘密
走進大棚,瓜香四溢。還沒成熟的網紋瓜已經開始散發香味。整整齊齊的瓜藤每一藤只有一顆瓜,據紀冬風介紹:「網紋瓜是哈蜜瓜的一種,是西歐的品種,在日本推廣最為成功。在中國的種植歷史只有十年左右。特點是厚皮甜瓜,軟肉型,汁水多,有香氣,回味清爽甘甜。一藤一瓜是網紋瓜甘甜的秘密,我們挑選了藤蔓上品相最好的瓜,然後把多餘的藤蔓折斷,埋入土裡作為唯一顆瓜的生長養料,結合農家肥,讓每株網紋瓜都能吸收充分的營養。這樣的種植方式雖然減少了產量,但是瓜的品質和甜度都大大得到了提升。」
內蒙地區更適宜種植網紋瓜
紀冬風今年38歲,父母都是賽音不浪村的農民。大專畢業後在一家企業的車間裡當工人。在一個前輩的帶領下,紀冬風開始接觸水果行業,不甘於現狀的紀冬風選擇走出車間做起了水果銷售。
2012年去山東出差的時候,紀冬風發現,山東農民賣十箱瓜就能收入1000塊,而我們這裡的農民種一畝的玉米才只能賣700塊,這件事對紀冬風的觸動非常大。
2015年秋天,紀冬風拿著這些年打工攢的全部積蓄,去山東學習,歸來把技術、種源回到村裡,創建了網紋瓜示範基地。
「我們村的地也很多,但只是種玉米、蔬菜、養牛,回報率太低,效率太慢。再加上內蒙古的氣候比山東更適合種植網紋瓜。尤其是在正季種出的瓜品質最好,所以我就要在最適合的季節,培育出最漂亮的瓜。」
「出了門,臉就裝在兜子裡了」
說起銷售,紀冬風在創業初期也是困難重重。
「我記得那是我剛做網紋瓜的時候,有一個北京的連鎖水果超市,需求量特別大,如果能談下這個合作,這可以給我們出不少銷路。可人家老總就是不願意,我就每個星期專門抽出兩三天「泡」在他辦公室裡,跟他聊天,套近乎。堅持了半年之久,最後連鎖超市的老總終於同意讓我們供貨了。我們開心的都沒辦法形容,真的非常有成就感。」
提起堅持,紀冬風又笑著說道:「做銷售嘛,出了門,臉就裝在兜子裡了。」
這些年在銷售行業裡摸爬滾打,紀冬風也有了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反季節的水果在我們這裡是沒有優勢的,因為隨著物流、交通的發展,位於南方城市的競爭力肯定要比我們強很多。在山東,網紋瓜一年兩茬收成,在內蒙我們只有一次收成,但是在應時的季節,我的瓜是品質最好的。因為我們有更適宜網紋瓜生長的氣候和地理的優勢。」
帶著全村一起走向致富路
紀冬風說:「現在網紋瓜也越做越好了,以前騎著自行車現在也開上了小汽車。我流轉了一百多畝地,去年投入了500多萬,投入和收益基本持平。以今年的氣候來看,預計成品率能達到98%以上,純收入120—150萬左右。我現在越過越好了還不行,也要讓同村村的村民越過越好,現在全村百分之六十的村民都在種植網紋瓜,我負責給大家往出銷售。我們的瓜不僅在北方各個城市售賣,南方最遠已經賣到了廣州。」
紀冬風的未來規劃就是希望帶著更多的村民和鄰村的村民都一起做網紋瓜種植,讓更多的村民能都實現「錢包鼓鼓,日子和美。」
白書記說,從18年開始,紀冬風不僅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還提高了全村的經濟收入。被紀冬風僱傭種植網紋瓜的村民每個人每年都多收入一萬元左右,跟隨紀冬風一起種植網紋瓜的村民每一個大棚每年能多收入3000-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