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10萬大軍的信物,為什麼只能「竊」,不能私自製造?

2021-01-09 柳三的歷史臺

虎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示信憑證,因其狀呈虎形,故稱「虎符」,又因主要用途是調兵,也稱「兵符」。「符」,《說文解字》解釋為「分而相合」。完整的符由兩半組成,一半在中央,另一半在地方將領或官員處。虎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軍事文書,是國君或者皇帝、主帥調遣軍馬的一種契約憑證。如果沒有虎符,連皇帝的聖旨都沒有用。可見,虎符在古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虎」的形象內涵

「虎」的生物學屬性老虎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動物,隸屬於大型貓科動物,其體格雄偉,體型較大,腹部和胸部較窄,腳上有一層厚厚的肉墊,用來攻擊的武器是鋒利的牙齒和爪子。它在行動時機警又隱蔽,兇猛又果斷,這也使得它在亞洲幾乎沒有天敵,因為其前額黑紋類似漢字的「王」和其強大的戰鬥力,人們因此也稱它為「獸中之王」。值得一提的是,在老虎捕食猛獸時,若沒有足夠的把握是絕對不幹的。

「虎」的文化屬性在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見識了老虎的兇猛,為了能使自己也具有像老虎一樣的神猛,於是人們以虎的形象作為原始的宗教崇拜或氏族圖騰。中國人民歷來把虎和虎有關的東西當做生命力旺盛、強壯的象徵,正如《風俗通義》中記載,「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他們認為老虎是「四神」白虎戰神的一種,具有避邪、攘炎、祈豐及懲惡揚善等多種神力。特別是面對戰亂的時候,人們更是對虎有一種別樣的祈求。他們希望老虎能成為他們的保護神,保護他們像虎一樣強大,取得戰爭的勝利。

二、虎符的歷史演變

虎符是戰爭的產物,它開始於戰爭不斷的戰國,目前我國最早發現的虎符實物是秦虎符。中國人發明和使用兵符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想知道虎符的歷史時,我們必須對虎符的歷史做一個全面的了解。

由於實物和資料的缺失,我們對虎符了解較少。很多人認為虎符不是一開始就形成了,而是經歷了漫長的變化。良渚文化的牙骨雕、《周禮》記載的牙璋,皇帝時期的「合符釜山」,或許都是早期的兵符的一種表現。目前我們所知的最早的是春秋時期虎符。

秦代已經普遍使用虎符調兵。《秦始皇本紀》中曾記載,權利極大的長信侯嫪毐製造了假的御璽,企圖謀反。但是因為其沒有發兵的信物虎符,結果無權調動軍隊。而秦王雖在外地,但是其手中有調兵的信物虎符和御璽,結果就可以調動軍隊。顯然,嫪毐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秦一直延續使用虎符的傳統,隋朝虎符被改為麟符。

漢代沿襲了秦代的傳統。但在對驗虎符、軍隊調動方式方面有變化。對驗虎符方面:漢代虎符分成兩半,在虎符的背上刻上錯銀書的銘文,同時用篆書刻上數字的字樣,字由中間剖開,只有兩個半符的字完全符合才可以發兵。軍隊調動方面:不僅需要詔書和虎符,還需要「節」「羽檄」,同時還要配合璽書或詔書一起使用。西漢相對穩定,皇帝對地方控制力較強大,調兵遣將的權利也在皇帝手中。東漢時期,隨著少數民族侵入,戰爭開始頻繁,地方全調兵權加大,羽檄、璽書或詔令有時也可以調兵,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虎符制度受到了破壞。

魏晉南北朝時期比東漢更為嚴峻,戰爭更是頻繁,兵戈四起,地方政權逐漸加大,州刺史、地方官員發兵更加盛行,虎符制度幾乎廢除。

唐代以後,虎符調兵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基本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唐代不僅改變了其名稱,形制也發生了改變。唐代一般使用的是魚符,以避其祖父李虎的名諱,武則天時期改為龜符。

宋代流行銅虎符。宋代以後以以銅、象牙、木質為主的佩牌逐漸流行起來,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以後的佩牌不再模擬動物形象的造型。

總之,在漫長的歷史中,作為調軍信物的「虎符」在不同時期被賦予的內涵也是不同的。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完善,到了後世慢慢演變成令牌等信物,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不管其怎麼變化和發展,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唐宋以前兵符的主要形式。所以,我們本文探討的虎符指的是唐宋以前的兵符。

三、虎符為什麼不能造假

歷代朝代為了維護自身階級的利益,防範外敵入侵,都很重視軍隊。在古代,不是一般人可以調動的,有的時候,連皇帝的聖旨都不沒有,軍隊的調動必須有虎符。虎符作為調兵遣將的重要信物,為什麼歷史上只能是「竊兵符」,沒有發生過私自製造兵符的事件呢?原因如下:

1. 製作工藝複雜

虎符作為可以調動10萬大軍的信物,其重要程度不必多言。為了防範虎符被人私自製作,至少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製作工藝要複雜且具有獨特性,任何人都複製不了。雕刻這些圖案必須要有獨特的工具、專業的人才。

第二,兵符均刻有獨特的標記,這種標誌或者是圖片,或者是文字,亦或者是兩者的結合,但不管哪一種標記,都應該象徵著軍權和軍事力量。

第三,是勘驗功能加強。由杜虎符至新都虎符、陽陵虎符,銘文書寫存在自背脊到腹部直書進而自頭部向尾部直書的變化。合符對文字勘驗功能,漸予重視。西漢虎符更多採用左右符各存半字的做法,以供合符。銘文在合符對勘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

因此,古代虎符除了驗證虎符上的圖案以外,還需要驗證虎符上的文字,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安全。但各個朝代虎符樣式也有不同,秦代虎符上刻銘文,銘文刻在兩側,各個銘文具有獨立性。漢代虎符銘文刻在虎脊之上,各個銘文不具有獨立性,需要合符才能讀通。這就造成了工藝複雜,從開始的選材,到雕刻虎的樣式,再到雕刻銘文,這些都要花費大量的物力、人力。更別說虎符在不同人的手裡,皇帝持一半,將領持一半,如果沒有見過虎符,根本雕刻不出來虎符,即使雕刻出來,其花紋和銘文也對不上,所以在古代,虎符的安全性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很高的。即使放到現在社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工的。

以東萊太守虎符左半符為例,虎作伏臥狀,雙目圓睜平視,翹尾。內側有兩個相距1.6釐米的長方形凹坑,長1、寬0.7,深0.1釐米。脊背有錯銀篆書半字:「與東萊太守為虎符」,左側有錯銀篆書全字:「東萊左一」。長7.3,寬1.1、高2.5釐米(圖一七:1-3)。此半符是北京歷史博物館於1949年6月收自方若舊藏。其拓本和線圖見於《歷代符牌圖錄》,記載此符曾為濰縣陳氏(陳介祺)收藏。

2.嚴格的律法

古代為了加強君主加強君主的權利,逐漸建立並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特別是在軍隊控制這一方面,有著極其嚴格的律法。秦朝規定,只有皇帝才有權利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除此之外,還必須手持虎符為信。漢代沿用秦朝的制度,中央需要調動軍隊時,必須持有虎符,且需要右半虎符與之左半符相合。如果沒有虎符,這就等於是背叛朝廷,是謀反的死罪。《漢書·王莽傳》曾記載:「未賜虎符而擅發兵,此弄兵也,厥罪乏興。」「乏興」,即乏軍興,是耽誤軍事行動或軍用物資的徵集調撥的罪名,通常處以死罪。可見,沒有虎符發兵是不可能的事,且會被判處死刑。

四、虎符制度的實質

1. 實現君臣、中央地方有效聯結的重要依憑

虎符最主要的用途是作為調兵遣將的信物。虎符製作時會一符分為兩半,皇帝持一半,皇帝信任的將帥持一半。軍隊只有見到完整的虎符才會聽任命令,不管你是誰,只要持一半的虎符,軍隊就不會聽其命令。可以說,虎符是當時政治、軍事制度的反映,更是封建制度在軍事領域的體現。

封建制度無處不在,對社會和國家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封建君主不斷加強君主的權利,逐漸建立並鞏固中央集權,最直接的就是君主掌握著調軍的大權,開始實行虎符的制度。

秦代時期中央集權嚴重,秦始皇自稱始皇帝,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最高的政治軍事權威。政治上獨攬大權,凡是政治上的大事,皇帝都要做出決策。秦漢是中國早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確立和發展的重要階段,秦漢以後,封建中央集權不斷加強。虎符便作為君主的政治信物,實行君主軍事權利,這個時候虎符是君與臣、中央與地方有效連接的重要依據,這就大大提高了君主對國家的控制力。正如孟彥弘歸納指出,「戰國時期各國出現了權力集中的現象。這種集權現象集中表現在通過璽符制度將權力集中於君主手中。公文頒發需加蓋璽(官印),發兵需持『符』;前者使君主的權威和合法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後者使兵權這一控制國家最為重要的權力集中到了君主手中,這都直接導致了君主對國家控制力的大大加強」。

虎符最主要的用途是作為調兵遣將的信物,雖是皇帝持一半,皇帝信任的將帥持一半,但它實質上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是君臣、中央地方有效聯結的重要依憑。皇帝通過虎符將國家大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五、虎符制度的好處

1.增進民眾對朝廷政治軍事角色及其地位的認識

秦漢君主為實現最高政治、軍事權力,往往藉助兵符與璽印。作為政治信物,兵符、信璽是君主加強集權,構建君一臣關係、中央一地方關係的重要依憑。政治信物研究,可以增進對秦漢皇帝的政治軍事角色及其地位的認識。

秦由西夏小侯向帝制新邦的發展中,漢自秦末崛起並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裡,政治信物不斷維繫並鞏固君主的政治軍事權力。特別在疆域延伸擴展之時,相關作用及影響不可忽視。而信物政治功能的體現與延續,也反映國家興起初葉的有效政治理念與制度資源,可為隨後新秩序開創及帝國建設提供持續支持。

2.鞏固和加強統治階級的皇權地位

虎符是重要的調兵遣將的信物,古代的帝王為了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皇權地位,對通過虎符調兵有著嚴格的規定,並且虎符的使用還受嚴格的地域限制,一地一符,處處體現出君主專制的烙印。國君或皇帝對於將領用兵權限有嚴格的限制,用以維護和鞏固自身統治。從某種程度上說,虎符制度也鞏固了統計階級的皇權地位。

3.保證遠距離的軍事調動減少差錯

人類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就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由於當時社會發展落後,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性較少,很多人都較為穩定。於是,就需要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軍事制度。古代很多人都沒見過皇帝,都是一級服從一級,所以調動軍隊只認上級。這個時候作為皇帝調兵遣將的信物虎符便應運而生。這樣遠距離打仗皇帝只需要拿虎符就可以了。這樣就有效的保證了遠距離的軍事調到減少差錯的出現。

結語

虎符制度開創於戰亂紛爭不斷的戰國時期,秦漢時期發展壯大,唐宋時期興盛,唐宋以後開始衰敗。虎符在歷史上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實現君與臣、中央與地方有效聯結的重要依憑。可以說,兵符在人類軍事歷史上有重要的裡程碑作用。

相關焦點

  • 古時用虎符來調兵,為什麼沒有人仿製?了解後感嘆古人智慧
    導語:古時用虎符來調兵,為什麼沒有人仿製?了解後感嘆古人智慧古代的虎符是帝王給予大臣或大將調兵遣將的信物,可以說虎符就是軍權的憑證,擁有虎符就擁有調動大軍的權力,軍隊更是有隻認虎符不認人的說法。可讓人好奇的是,虎符既然能夠調兵百萬,何必需要去盜取,直接仿製一個不行嗎,又為什麼沒有人敢仿製虎符呢?首先,虎符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虎符種類不在少數,各地軍隊的虎符不一,只有位高權重能夠接觸虎符的人才能知道虎符的質地特點。但虎符都被軍隊執掌虎符的高層放在保險的位置,只在關鍵時刻才會拿出調動軍隊,想要仿製虎符談何容易。
  • 中國創造軍事奇蹟,調動十萬大軍僅需半天,但為何專家高興不起來
    我們知道,以前軍隊想要大規模調動部隊或者運輸軍事武器的話,只能依靠卡車或者輪船,但現在我們完全可以藉助高鐵來實現,而且還能做到朝發夕至,日行千裡。目前,我國的鐵路總裡程數已經達到了近14萬公裡,其中高鐵的線路長達2-3萬公裡,縱橫我國的東西南北,我國的高鐵裡程數佔到了全球高鐵總裡程數的80%。由此可見,中國是世界上高鐵最發達的國家。
  • 為什麼兵符沒了不能再偽造一個?
    兵符是古代皇帝和將領調動軍隊的信物,有了這個才能調動軍隊,如果沒有這個,即使有兵符也無法調動軍隊,那麼為什麼不偽造一個兵符調動軍隊呢?兵符是在一個模子中製造出來然後分成兩半,隨後模子就被銷毀了。要想再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難度非常大。兵符通常都是要麼不換,一換全換。所以從技術層面來講,兵符是很難偽造的。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權力的理解問題。並不是一個人拿著兵符就有用,也不是一個人沒有兵符就真的無法調動軍隊。這中間其實反應的一個問題是,不是兵符賦予了人權力,而是人賦予了兵符的權力。
  • 沒有虎符的皇帝,為什麼不能再造一個虎符號令千軍?原因很簡單
    在戰場上往往是只認虎符不認人,比如《漢武大帝》之中漢武帝想要打閩越命令衛青前去,可是就算是衛青拿著聖旨前去,東郡太守就是不肯奉旨行事,為什麼?因為衛青手上沒有虎符,因為當時掌權的人是竇漪房,虎符掌握在太皇太后手中,所以漢武帝沒有辦法調動軍隊。
  • 能調動千軍萬馬的小小兵符,無法仿製,古代帝皇真是深謀遠慮!
    但你們知不知道,他們能如此從容地指揮著各路大軍東徵西伐,除了他們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揣有著一件意義非凡的信物。而這信物雖然個頭不大,但作用卻十分重大。這件信物就是將帥調兵遣將必須持有的「兵符」(虎符),所以換句話說,沒有兵符你將無法調動任何兵馬。
  • 為什麼古代帝王打仗需要「兵符」才能調動軍隊?
    虎符傳說是西周姜子牙所發明,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合在一起就成為調兵的信物,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可是為什麼要用老虎的形象?兵符之所以制為虎形,一般認為是老虎的威武和軍隊的形象配合。
  • 虎符能調動千軍萬馬,為什麼沒人仿造?專家:能造但是沒法用
    當時魏國的國君接到求救信之後,立馬派十萬大軍前去解圍,無奈當時的秦國軍隊實在是太厲害了,魏國國軍也十分的害怕,於是命令這十萬大軍按兵不動。看到國君這個樣子,信陵君十分的著急,於是就想出一個計謀出來。可能這裡面有誇大的情節,但當時虎符的作用在古代是不能小看的。這個時候可能就有人有疑問了,既然在古代戰爭中,虎符能夠調動千軍萬馬,為什麼沒有人去仿造呢?雖然古代的工業技術不像現在這麼的發達,但想要製造出一個虎符出來,對於一些世家來說,想必也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吧。
  • 解放軍巧用2千弱兵,就嚇退10萬敵大軍!是誰出的計策?
    而傅作義調集的大軍,有第94軍,還有兩個騎兵師,此外,傅作義的王牌35軍以及第16軍、92軍在平漢線策應,總兵力達到近10萬人。 但是,蕭克卻說:「我認為只能快撤,不能讓我軍去死拼硬頂,來贏得時間。」 陶漢章熟讀兵書,站起來說:「現在是打也打不得,走也走不得,騎虎難下,怎麼辦呢?除非先來個空城計。」 眾人立即眼前一亮,說:「空城計倒是個辦法。」
  • 「竊.格瓦拉」個人品牌價值值多少萬?浪子回頭金不換!
    格瓦拉」還未出獄的時候就已經還有幾十家傳媒公司到他家去想跟他籤約,有些公司竟然開出不低於200萬的合同。只可惜,他文化水平太低,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大運作,只能靠別人來運作了。只能去扛水泥工精神領袖「竊—格瓦拉」他也許也有自知之明,知道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不好找工作。
  • 你的信物洗鍊對了嗎?練不對就要走彎路
    信物是放在八陣圖相應的卦位裡,激活八陣圖的陣法才能得到不同的技能。經常煉化信物的小夥伴們應該會發現,乾、坤、震三個陣位,煉化出來會被被標識為藍色,由此可見信物的普通陣位有:坎、艮、巽、離、兌;稀有陣位:震、乾、坤。首先,選一個自己適用的八陣圖陣法,確定陣法後洗鍊信物,選擇自己需要的卦位屬性,放置在相應的陣法卦位處。
  • 信陵君靠「竊符救趙」圈粉無數,把這個故事捋一捋,細思極恐
    讓人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門吏和屠夫在「竊符救趙」中幫了信陵君大忙。公元前260年,秦趙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慘敗,40萬趙國將士命喪長平,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在接下來連續攻打趙國,三年後,秦將王齕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趙勝向楚國和魏國求援。在楚國,發生了「毛遂自薦」的故事,在魏國,則發生了「竊符救趙」。
  • 古代最神奇的一戰,10萬大軍互相廝殺了10小時,雙方只陣亡68人?
    戰爭作為一種雙方爭奪利益的手段,可以說是十分殘酷的行為,尤其是在古代,雖然沒有現在飛機大炮所造成的殺傷,但是短兵相接,戰況也是更加的激烈,一場戰鬥下來,往往會死傷無數,然而古代最的一場戰爭,十萬大軍廝殺一天,雙方只陣亡68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 佛法:為什麼六祖之後不再以衣缽作為傳人得法的信物?原因很現實
    為什麼佛教會有這個規矩呢?因為在佛教的教義中,為了制止教徒心中的貪慾,只能擁有最基本的生活用具,一衣一缽,便足以維持人的基本生存,從而以此來表法,證明師徒之間能如佛祖與迦葉尊者一般以心印心,傳授本性的覺悟。
  • 為什麼中國古代動不動幾十萬大軍,而滿清出動10萬人都很困難?
    為什麼中國古代動不動就出動幾十萬大軍,而滿清人口大幅增加,一場戰役出動10萬人都很困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年代越久遠,很多歷史文獻缺失,加上民間演繹的誇張,導致動不動就幾十萬上百萬軍隊出現就像著名的赤壁之戰,三國演義中,曹操號稱80萬大軍,但據多方考證,實際最多不會超過20萬人,這個直接誇大了4倍,但是很多時候,為了表演效果,民間藝人才不管你是多少人呢,說的誇張了有人看才是關鍵
  • 「秦杜虎符」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古代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
    正文共1546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古代沒有電話傳真,手寫信件易被修改,如果敵方大軍壓境,戰事欲起,皇帝會指派一名親信拿著信物調兵遣將前去迎戰,交接兵權時需要什麼憑證呢?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秦杜虎符"就是二千多年前能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
  • 朱棣起兵時只有十萬人,建文帝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
    那為什麼建文帝從一開始就沒想著調動全國的軍隊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太善良了。據記載,平亂大軍出發前,建文帝還特地告訴主帥,不要傷害自己的親叔叔。此外他認為一個老將耿炳文足夠收拾朱棣,但卻不知耿炳文守城有餘但奪城能力不足。或許在他心裡教訓下自己的叔叔就行了,沒必要見血吧。
  • 竊蛋龍:我的名字可能是個誤會!
    因名字而被誤解的恐龍第一次聽到竊蛋龍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猜大家一定跟我一樣,這一定是一種偷蛋吃的恐龍。但是,竊蛋龍真的是像它名字一樣,會竊取恐龍蛋吃嗎?如果不是,那為什麼要用「竊蛋龍」這個名字呢?研究的結果是,這個胚胎是竊蛋龍的。他還發現這沒有胚胎的恐龍蛋化石與70年前發現的被竊蛋龍壓在身下的恐龍蛋化石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那些卵不是原角龍的,而是竊蛋龍自己的,如此一來,它偷吃原角龍蛋的假設也就不成立。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物種一旦命名就不能改正,所以,這個略帶貶義的名字只能繼續使用下去。
  • 為何只剩章邯20萬軍隊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能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橫掃六國,靠的就是蒙恬、王翦和章邯這幾位名將,和一支戰無不勝的百萬雄軍。那麼在秦朝滅亡之時,這支橫掃六國的百萬大軍呢?秦朝當時的百萬軍隊主要分成了3個部分,分別是長城軍團的30萬軍隊,嶺南軍團的50萬大軍,和章邯帶領的20萬軍隊。
  • 《貓和老鼠》「劍客莉莉」免費獲得,50信物換新角色!
    為什麼在動畫或者電影中沒見到過?「劍客莉莉」也出自於「貓和老鼠」動畫,只是她並沒有現身,動畫中只能看到一張相冊,劍客傑瑞喜歡的就是「劍客莉莉」。「劍客莉莉」是來自於法國的一名女劍客,至於為什麼初始裝扮卻手持大刀?這個角色只是遊戲根據相冊想像出來的,後面的新皮膚可能會換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