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交響曲》的主題是講個性的形成問題。我認為,人及其自身所有的感受就是這部作品構思的中心。」
——蕭士塔高維奇
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創作於1937年4月18日至7月20日,同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演。這是蕭士塔高維奇受到官方不公正的粗暴批評並撤回《第四交響曲》的預定首演之後,經過認真思索,以飛快的速度完成的一部作品。
它以「一個蘇聯藝術家對外界公正批評的回答」面世,但是這個標註很可能不是蕭士塔高維奇自己提出的,而是由一個身份不明的評論員建議,得到了作曲家的認可後形成的。
《第五交響曲》放棄了《第二交響曲》與《第三交響曲》中的一些較為激進的做法,回到了較為傳統的四個樂章的交響曲的結構上,但無論形式的完美度還是內容的深刻性,《第五交響曲》都超過了《第一交響曲》。作品首演後獲得巨大成功,受到廣泛好評,恢復了蕭士塔高維奇作為年輕一代中最重要的作曲家的地位。
這部作品堪稱作曲家音樂創作的重要轉折點,它更是一部把深刻的寓意賦予節奏動機的作品。
這個由同音反覆組成的兩短一長或者一長兩短的節奏(《第三交響曲》中已經出現雛形),充滿了希望與奮進,出現在每一個樂章。這個「特性節奏」就像他晚期創作中的「籤名動機」一樣,成為他音樂創作的風格性標記。
《第五交響曲》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音樂創作原則更加合乎邏輯,其中最重要的是這種積極原則取得了勝利:
▼伯恩斯坦指揮《第五交響曲》
在《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呈示部裡,全部主題(一共四個主題)反映了人的內心世界的各個側面,體現出人的內在衝突、各種不同情感和欲望之間的鬥爭。
蕭士塔高維奇《第四交響曲》的展開部與他的《第七交響曲》中描寫敵人入侵場面的「侵犯插部」相同,與呈示部沒有任何關係,這裡並沒有出現新主題,作曲家運用同一個主題,是為了再現現實生活中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
再現部的開頭部分是蕭士塔高維奇典型的創作方法,弦樂、木管樂和圓號蔚為大觀的合奏,表達了交響曲「主人公」不怕困難,接近目標的堅定信心。然而,「主人公」並不是已經接近了自己的大目標,在第一樂章末尾,充滿了沉重的憂鬱情緒:「等待著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第二樂章是一段脫離交響曲發展主線的帶有善意和諷刺意味的諧謔曲或間奏曲,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派世俗生活的畫面。
和平環境中的歡樂人們載歌載舞、樸實的歡樂和祥和的幸福「家庭」等形象,暫時遮掩了悲劇主題。但是生活的最高意義並不在於此,整個第二樂章僅僅是個間隙和休止,最終目的還在前面。
本樂章的音樂結構使聽眾聯想到巴赫崇高而充滿睿智的藝術。在蕭士塔高維奇的筆下,眾讚歌是以器樂曲形式出現的,也就是用樂器演奏的一段接近於合唱的音樂。因此,《第五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向我們講述的不僅是作曲家的個人感受,而是許多人的感受。
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在這段Largo音樂中,作曲家表達了他的個人情感,因為他在30年代的個人生活很艱難,他經歷了許多痛苦的時刻,儘管如此,他的音樂卻擺脫了主觀意識的局限性,在他的音樂中,並沒有絲毫的狹隘,而表現的是寬廣而坦蕩的胸襟,表現了全人類的共同命運。
在終曲裡,作曲家充分運用了所有生靈的來源:人民主題。他們來自於第一樂章中意志堅定的形象,所以第一樂章與終樂章之間不僅有思想上的內在聯繫,而且還有主題和音調方面的聯繫。
第四樂章開頭部分充滿著強烈的,甚至是狂暴的激情,銅管樂器吹奏的號角聲和旋風般的經過句,使聽眾產生了心潮澎湃的感覺。接著的抒情樂段,悲傷色彩中帶有一線光明。最後的尾聲所展現的是在長期而艱難的鬥爭中,表現出來的人民最後的努力,最終預示勝利。
在《第五交響曲》裡,孕育著人類意志的無比威力及其由深深的疑慮帶來的苦楚、憤懣和傷悲。這裡有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有通過鎮壓,迫不及待地獲得政權的敵人的鐵蹄聲。正在這時,樂隊奏響了最後一個象徵著光明的和弦,一切頓時變得明朗起來:交響曲的「英雄」最終找到了歡樂和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