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標誌|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

2021-02-19 古典音樂學堂

「《第五交響曲》的主題是講個性的形成問題。我認為,人及其自身所有的感受就是這部作品構思的中心。」

——蕭士塔高維奇



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創作於1937年4月18日至7月20日,同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演。這是蕭士塔高維奇受到官方不公正的粗暴批評並撤回《第四交響曲》的預定首演之後,經過認真思索,以飛快的速度完成的一部作品。

它以「一個蘇聯藝術家對外界公正批評的回答」面世,但是這個標註很可能不是蕭士塔高維奇自己提出的,而是由一個身份不明的評論員建議,得到了作曲家的認可後形成的。

《第五交響曲》放棄了《第二交響曲》與《第三交響曲》中的一些較為激進的做法,回到了較為傳統的四個樂章的交響曲的結構上,但無論形式的完美度還是內容的深刻性,《第五交響曲》都超過了《第一交響曲》。作品首演後獲得巨大成功,受到廣泛好評,恢復了蕭士塔高維奇作為年輕一代中最重要的作曲家的地位。


這部作品堪稱作曲家音樂創作的重要轉折點,它更是一部把深刻的寓意賦予節奏動機的作品。



這個由同音反覆組成的兩短一長或者一長兩短的節奏(《第三交響曲》中已經出現雛形),充滿了希望與奮進,出現在每一個樂章。這個「特性節奏」就像他晚期創作中的「籤名動機」一樣,成為他音樂創作的風格性標記。


《第五交響曲》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音樂創作原則更加合乎邏輯,其中最重要的是這種積極原則取得了勝利:

▼伯恩斯坦指揮《第五交響曲》

在《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呈示部裡,全部主題(一共四個主題)反映了人的內心世界的各個側面,體現出人的內在衝突、各種不同情感和欲望之間的鬥爭。

蕭士塔高維奇《第四交響曲》的展開部與他的《第七交響曲》中描寫敵人入侵場面的「侵犯插部」相同,與呈示部沒有任何關係,這裡並沒有出現新主題,作曲家運用同一個主題,是為了再現現實生活中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

再現部的開頭部分是蕭士塔高維奇典型的創作方法,弦樂、木管樂和圓號蔚為大觀的合奏,表達了交響曲「主人公」不怕困難,接近目標的堅定信心。然而,「主人公」並不是已經接近了自己的大目標,在第一樂章末尾,充滿了沉重的憂鬱情緒:「等待著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第二樂章是一段脫離交響曲發展主線的帶有善意和諷刺意味的諧謔曲或間奏曲,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派世俗生活的畫面。

和平環境中的歡樂人們載歌載舞、樸實的歡樂和祥和的幸福「家庭」等形象,暫時遮掩了悲劇主題。但是生活的最高意義並不在於此,整個第二樂章僅僅是個間隙和休止,最終目的還在前面。

本樂章的音樂結構使聽眾聯想到巴赫崇高而充滿睿智的藝術。在蕭士塔高維奇的筆下,眾讚歌是以器樂曲形式出現的,也就是用樂器演奏的一段接近於合唱的音樂。因此,《第五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向我們講述的不僅是作曲家的個人感受,而是許多人的感受。

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在這段Largo音樂中,作曲家表達了他的個人情感,因為他在30年代的個人生活很艱難,他經歷了許多痛苦的時刻,儘管如此,他的音樂卻擺脫了主觀意識的局限性,在他的音樂中,並沒有絲毫的狹隘,而表現的是寬廣而坦蕩的胸襟,表現了全人類的共同命運。

在終曲裡,作曲家充分運用了所有生靈的來源:人民主題。他們來自於第一樂章中意志堅定的形象,所以第一樂章與終樂章之間不僅有思想上的內在聯繫,而且還有主題和音調方面的聯繫。

第四樂章開頭部分充滿著強烈的,甚至是狂暴的激情,銅管樂器吹奏的號角聲和旋風般的經過句,使聽眾產生了心潮澎湃的感覺。接著的抒情樂段,悲傷色彩中帶有一線光明。最後的尾聲所展現的是在長期而艱難的鬥爭中,表現出來的人民最後的努力,最終預示勝利。

在《第五交響曲》裡,孕育著人類意志的無比威力及其由深深的疑慮帶來的苦楚、憤懣和傷悲。這裡有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有通過鎮壓,迫不及待地獲得政權的敵人的鐵蹄聲。正在這時,樂隊奏響了最後一個象徵著光明的和弦,一切頓時變得明朗起來:交響曲的「英雄」最終找到了歡樂和幸福之路。

相關焦點

  • 【好文分享】殺戮中的吶喊——陳玫君談蕭士塔高維奇第五號交響曲
    記者(以下簡稱記):陳老師,您是目前國內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進入今天的主題- 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之前,您要不要先談談您認識的蕭士塔高維奇是位怎樣的作曲家?陳玫君(以下簡稱陳):我個人開始對蕭士塔高維奇產生興趣,其實跟他的背景或是政治遭遇沒有什麼關係。
  • 聽蕭士塔高維奇,讓人心顫!
    蕭士塔高維奇還特別崇尚巴赫,他的很多交響曲都是受到了巴赫的影響,比如他的第五、六、七、八號交響曲。他還繼承和發揚了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創作傳統,以及柴科夫斯基的抒情交響曲傳統。另外, 他也借鑑了馬勒的某些創作特點。在研究蕭士塔高維奇音樂創作的資料中,曾出現了幾十位世界各國、不同時代作曲家的名字。
  • 【今日大師】蕭士塔高維奇
    1927年,他參加了在華沙舉行的第一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獲得了獎狀。 二十年代的蘇聯正處在艱難的發展時期,西方資產階級音樂的現代派、形式主義同正在形成的蘇維埃音樂文化展開了激戰。蕭士塔高維奇的某些作品也受到了影響,表現了某些現代派的特徵,曾引起輿論界的爭議。對這位年輕的作曲家來說,他既有令 人喜悅的初步成就,也遭受到最初的挫折。但
  • 俱往矣,蕭士塔高維奇(下)
    捷克作曲家Vaclav Dobias也說,「很少有當代作品能像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交響曲》一樣,反省現代人的哀傷和希望。」很多音樂學者認為,此曲是蕭士塔高維奇的最佳代表作。1954年,蕭士塔高維奇的原配夫人去世,兩人的長子馬克辛後來投奔西方追尋指揮事業相當成功。1956年,蕭士塔高維奇續弦迎娶女教師Margarta Andreyvna Kainova。
  • 蕭士塔高維奇是個英雄,因為他是個懦夫
    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因為蕭士塔高維奇的音樂經常聽起來不像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純音樂,有很多表達強烈、誇張,甚至堪稱離奇——他明顯有所指。但他不僅拒絕解釋作品的真意,甚至還拒絕規範演奏,令人頭疼。(指揮家西爾維斯特裡曾問他:「剛才穆拉文斯基指揮您《第五交響曲》的速度對嗎?」肖答:「很對,都很好。」「但是和譜子上有好多處不一樣。」「我樂譜上是對的。」「……?」)
  • 蕭士塔高維奇:一個精神上的流亡者(上)
    在孤獨與惶恐中感受專制主義強大威脅的蕭士塔高維奇立刻成熟了。他很清楚,要想活下去就必須重新定位藝術與政治的關係。他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要與邪惡的西方前衛派以及表現主義劃清界限。經過深思熟慮,他理智地在演出前十分鐘撤回了《第四交響曲》的樂譜,而此曲的首演則要再等上25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蕭士塔高維奇開始了精神的流亡旅途,開始了他以癲僧的方式記錄罪惡的生涯。
  • 《列寧格勒交響曲》真相
    很多人知道,關於這一場偉大的戰爭,產生過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那就是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七交響樂》(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這部作品的偉大,或者由它引發的藝術方面爭議,只有專業人士們才有發言權,讓我感興趣的是,這部作品與當時城市保衛戰所發生的非同尋常的關係。
  • 我們要向寫歌功頌德作品的蕭士塔高維奇學習啥?
    然而,這部作品卻不能演出而被他自己放入抽屜,直到七年之後的1955年史達林死後,才有機會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大音樂廳首演(見《蕭士塔高維奇書信集》第98頁)。第二個證據是,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剛死,蕭士塔高維奇馬上就開始寫了《第十交響曲》,而且當年就演出了。這才是他對史達林獨裁極權真正的控訴,證明他的人格是完整的,他沒有做官方御用的奴才。
  • 從「解凍」期到衝破阻力再創新成就丨蕭士塔高維奇的創作脈絡(三)
    蕭士塔高維奇這一時期創作的主要體裁仍是交響樂。《第十交響曲》(e小調,作品93號,1953年)繼續了《第四交響曲》發端的哲理悲劇交響曲的路線。對它的評價曾在蘇聯音樂界引起尖銳分歧。作者說,「在這部作品中我想表達人的感受和激情。」
  • 蕭士塔高維奇的創作可以同巴赫相媲美丨論蕭士塔高維奇的創作的歷史地位
    在我國的文獻中已經指出過:蕭士塔高維奇在許多調式複雜的主題中早已經儘可能避免回到已經出現過的音,從而沿著自己的道路走問採用音列。例如,第五交響樂是以兩個音型相似、節奏相似的四音動機開始,兩個動機的八個音是不同的(我們當然把八度陳述和八度模仿撇開不算)。我們談到過的第13四重奏曲的「音列主題」也是以兩上相似的四音動機開始的(第12四重奏出的開頭也是以音列構成)。
  • BBC音樂雜誌評選的最偉大20部交響曲
    BBC音樂雜誌問詢全球151名著名指揮家,得出這份「史上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的榜單。20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Bruckner - Symphony No. 7 (1883)1883年,布魯克納的《第七交響曲》被譽為傑作。
  • 海丁克|蕭士塔高維奇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樂
    海丁克指揮倫敦愛樂團第七交響曲,又名C大調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OP.60),由蕭士塔高維奇作曲,1942年7月19
  • 寧波交響樂團 再次奏響貝多芬交響曲
    昨晚,寧波籍青年指揮家俞潞執棒寧波交響樂團,演繹貝多芬第二、第五交響曲。(周建平 攝) 本報訊(記者陳青 通訊員姚棟)昨晚,《長樂未央——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音樂會》再次在寧波大劇院上演,寧波籍青年指揮家俞潞執棒寧波交響樂團,演繹貝多芬第二、第五交響曲。生於1989年的俞潞,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優秀的青年指揮家、華人指揮中的希望之星。
  • 蕭士塔高維奇的死亡三重奏:史達林一邊批判他,一邊需要他
    「我最初的童稚作品都題獻給了革命,並且都來自於它的啟發」,晚年的蕭士塔高維奇毫不避諱革命給他帶來的影響,「我深信,是這場革命使我成為作曲家的」。在蕭士塔高維奇關於1917年革命的第十二交響曲中充滿了革命標配的雄壯和輝煌,宛如一曲英雄的合唱。但這些表面上的華麗背後卻隱隱暗藏著戲謔、暴戾以及不安。
  • 古典音樂 | 蕭士塔高維奇《第二號爵士組曲 第二圓舞曲》
    △ 蕭士塔高維奇作為一生都在等待被槍斃的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的音樂中鮮有生動活潑的旋律。不過,這套《第二號爵士組曲》卻是個例外,而其中的《第二圓舞曲》非常經典,被許多電影配樂採用。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蕭士塔高維奇打了個擦邊球,為前蘇聯的爵士樂團寫了幾首「具有蘇聯特色的社會主義爵士樂」,於是《爵士組曲》便誕生了。蕭士塔高維奇的爵士組曲分兩組,分別題記為《第一爵士組曲》和《第二爵士組曲》。
  •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真的應該叫「命運」麼? | 藝術微課堂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作品,那「短短短長」的「命運敲擊式」旋律只要聽到一次,便會久久烙印在聽者心中,也因此成為了不少聽眾口中的「貝多芬印象」。
  • 聽,命運在敲門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命運交響曲》不僅演奏次數是世界第一,它的聲望與受歡迎的程度也是首屈一指,堪稱永恆的交響曲。 關於這個親切而感人的開頭動機,據貝多芬的密友辛德拉所述:「貝多芬自己說: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的…...」
  • C小調第五交響曲為何不再出現「命運」標題?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C小調第五交響曲為何不再出現「命運」標題?】貝多芬著名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曾被廣泛地認為與「命運」的標題相連。但在學術研究領域以及主流唱片公司和樂團的文字中,「命運」的標題已經不再出現,這是「音樂考古」的貢獻之一。
  • 聽寧交版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您做這些功課了嗎?
    師從著名指揮家俞峰教授;    19歲,在小澤徵爾組織的選拔賽中勝出,跟隨大師學習併兼任助理指揮,同年在日本京都音樂廳指揮了小澤徵爾創辦的音樂塾交響樂團音樂會;    21歲完成首次歌劇指揮,在日本執棒演出了全本普契尼名作《蝴蝶夫人》;    22歲首秀歐洲,在小澤徵爾和卡拉揚學生畢契科夫的推薦下,被楊松斯選中,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和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
  •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賞析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17)
    勃拉姆斯在《c小調第一交響曲》Op.68中的精神表達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①;透過《命運交響曲》看貝多芬偉大的一生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②;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中音樂形象的塑造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③;貝多芬交響曲中的「英雄」情結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