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北京古建築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考察組,在全國文物勘察中發現了這一元代全真教道宮建築群和壁畫藝術寶庫。後因三門峽水電站的修建將提高上遊的黃河水位,永樂宮適居淹沒區,為保護這組稀世珍寶,政府決定將其遷建於芮城縣城北2.5千米的龍泉村附近的原古魏國都城遺址上。遷建自1959年開始,迄1964年竣工,歷經六年。遷建後,基本保存了原建形制。
永樂宮原址位於芮城縣永樂鎮,相傳此地為唐代道教神仙呂洞賓的故裡。唐人為紀念他,遂將其故裡改為「呂公祠」。永樂鎮漢屬蒲坂縣,唐稱永樂縣,至宋為鎮,金元時為河中府所轄。金袁從義於興定六年(1223)所撰《有唐純陽呂真人祠堂記》云:「永樂鎮東北隅行百步許,曰招賢裡,通道之北,即有唐得道呂公之故居也。縱慕其德,因其舊址而廟貌之,歲時享祀,甚謹嚴。」至金末,「近世土官以隘陋,增修門廡,以祠為觀,擇道流之高潔者主之」,祠擴充為道觀。元代全真派首領丘處機又將道觀升為宮,在原址上營建大純陽萬壽宮。因其地處永樂鎮,故俗稱永樂宮。
永樂宮自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動工興建,中統三年(1262)三清殿等主要建築落成,至正十八年(1358) ,純陽宮壁畫竣工,工期長達110年。幾乎與元代同始終。之後,永樂宮與大都長春宮、終南山重陽宮成為當時全真教著名的三大祖庭。
永樂宮的魂魄在壁畫。永樂宮的四座殿宇內,繪有精湛優美的元代壁畫,面積達960平方米,佔到山西省同期壁畫總面積的73%。這些壁繪畫技高超,題材豐富,是珍貴的藝術遺產。
純陽殿的壁畫以52幅連環畫的形式,將呂洞賓自降生到成仙的故事悉數展現,稱《純陽帝君仙遊顯化圖》。壁畫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繪製,面積達193平方米。繪畫採用連環畫形制,依次為:瑞應永樂、黃粱夢覺、慈濟陰德、歷試五魔、衡州肅妖神應帝王、神化石肆求茶、度老松精、再渡郭仙、神化度曹國舅、度何仙姑、度沈東老、誘侯用晦、神化金陵鶴會、度陳七子、武昌貨墨、神化賜藥馬氏、提邵康節先生、廬山放生、度孫賣魚、神化肥遁華山、神化儀真繪像、度馬庭鸞、救荀馮眼疾、神化婺州舉塔、救趙監院、成都施丹、題詩天慶、宮中巢崇、正君心非、度張和尚、丹度莫敵、神化度二喬郎、救劉氏病、遊戲羅浮、神化遊戲虹橋、神化臨晉瓜皮詩、神化趙相公、神化懷孕師尼、神化鼎州貨墨、神化賜藥狄青、神化赴千道會、神化賜雍寶棗、探徐仙翁、神化上清廟題、穢梳高價、神警陳公、度陳進士、長溪覓齋、救孝子世、神化度劉高尚。
畫面山水相間,雲霧為隔,樹石互限,畫面有亭臺樓閣、山野村舍、園林茶館、宮殿廟宇、酒肆旅店、醫館私塾等,人物有達官顯貴、學士商賈、農丁走卒、餓夫乞兒等,可以說是一幅公元13--14世紀中國社會生活的縮影。壁畫人物下筆奔放,墨色淋滴,以極洗鍊的線條,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神態、內心活動。景物中的山水樹林,雖為隔為限,為阻為截,卻將各故事情節上下前後貫穿聯結,毫無生硬拼湊之感,但有傲分場派之妙。
純陽殿壁畫中題有畫工張遵禮、李弘宜、田德新、曹德敏、王士彥、王椿、張秀實、衛德等八位畫工的姓名,他們同為禽昌(今山西襄汾)朱好古門人。張遵禮,題名曰「古新遠齋男,寓居絳陽」。李弘宜,古芮(今山西芮城)人。田德新,「古新田(今山西曲沃)德新"人。曹德敏,洪洞人。王士彥,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椿,孤峰(不知今為何地)人。張秀實、衛德,籍貫不詳。
重陽殿,又稱「襲明殿」。又因殿內供奉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故又稱「七真殿」。重陽殿規模較小,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式屋頂。殿基略低於純陽殿,殿內梁枋彩繪有花卉、龍鳳等圖案。築構中的鎦金鬥拱、誠柱風格,是研究宋元營造演變過程的實物例證。
描繪呂洞賓降生故事。畫面有兩重院落,中心部位表現呂洞賓降生後於盆中洗浴,周圍五彩繽紛,天空一對白鶴翱翔於祥雲間,門外行人仰天驚詫。據《道統錄》云:帝君姓呂名巖,字洞賓,唐河中府永樂縣人士。祖為禮部侍郎。生四子:溫、恭、儉、讓,帝君讓之子。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眾見有一白鶴自天飛入房中,母正夢,亦驚覺。即時帝君降生,異香滿室,經日不散。長大有道骨仙風,不婚娶,常慕清虛,不好花飾,幼有仙道志矣。
描繪呂洞賓青年時期赴長安應舉,途中為鍾離權點化悟道之情形。畫上榜題:唐憲宗元和五年,時帝君年二十一歲,赴長安應舉,寄旅館。有羽士,狀貌奇古,誘化入道。曰:「某受一宮,光顯門風,然後隨師未晚。」帝君欲睡,羽士與枕就睡。一使召狀元,呂某受宮,富貴四十年,忽然藉沒家產,恍然夢覺。羽士在旁笑曰:「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帝君再拜,問師姓。曰:「鍾離權,字雲房。」言畢飄然而往。帝君依然,即回本鄉。
描繪鍾離權度呂洞賓後,對其進行五種考驗。畫面繪家人皆死、夜遇劫匪、途中遇豔、渡河覆舟、旅舍鬼擾等情節穿插一處,間以山石、亂雲,又融為一體。
《神化賜藥狄青》據《五虎徵西》故事所繪。圖中呂洞賓身穿白袍端坐於上,狄青著紅袍坐於下側。
描繪呂洞賓在河中府臨晉縣千道會上顯示仙跡的故事。畫中詳盡描述了古代道壇的宏大場面,表現了道士設齋醮列牌位,陳供果,持香敬拜,把笏朗宣的情形,畫面有聲有色,十分生動。
描繪呂洞賓化身懷孕師尼到衡州嶽觀玄天醮求宿,以示仙跡的故事,是道教對佛教的揶揄。
前景五人奏樂,二人抬供桌,中景五人執扇和旌旗,遠景高懸瀑布自石洞出,石洞內二人,一盥洗,一捧果。
描繪道童十人準備齋供時的情形。畫中人物各司其職,或擦桌,或挑簾,或支桌,一派忙碌。
《誕生鹹陽》在重陽殿東壁。繪王重陽誕生故事,畫面上方五色光芒照耀,真實反映了嬰兒誕生的各種活動,充滿生活情趣。畫中除少許神化的描繪外,具體地描寫了產婦臨蓐前後,喜氣洋洋中洗嬰、備湯漿,賀客臨門等情景。畫面中除卻屋頂祥光外,又加了送子後駕雲歸去的女仙一組三人。
描繪王重陽於金大定元年於終南山竹徑中遇仙人,受學後,掘地為隧,起封土,在其中修行三年的故事。
《八仙過海圖》算是呂洞賓被度成仙后的一個光彩結尾,八仙行跡最是過海慶壽故事精彩。正是由民間戲劇、繪畫、雕塑等對八仙過海故事的傳播渲染,道教八仙的名字才盡為婦孺所知。純陽殿《八仙過海圖》中無何仙姑,而有徐仙翁,正留下了八仙傳說在流傳過程演變的痕跡。圖中八仙博帶廣袖,各持法器,飄然水上,十分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