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寶寧寺明代壁畫,分別來自道教及佛教題材,二者都有表現古代婦女分娩過程的畫面,畫面中都有產房以及備產、浴兒的器具等,人物有產婦、新生兒、穩婆等。壁畫中產婦及產房設置以影像方式再現了古代婦女生產過程;寶寧寺壁畫與其他佛教水陸畫題為「墮胎產亡」者,說明古代難產的風險性和高發性;浴兒場景反映了新生兒調護的重要性及民間洗兒風俗;寶寧寺壁畫中男醫坐堂的畫面,反映了古代婦人病診病禁限。通過永樂宮、寶寧寺壁畫展現的古代接生及洗兒畫面,結合古代文獻,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古代分娩接生狀況、醫療衛生水平以及夾雜著民俗意味的新生兒調護等情況。
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寶寧寺明代壁畫,分別取材道教、佛教,二者異曲同工,都有表現古代婦女分娩的畫面,為研究古代婦女分娩過程及婦人診病禁限提供了珍貴的佐證。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屬於道教壁畫,其中重陽殿壁畫「誕生鹹陽」圖,描繪的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誕生過程,帶有道教顯化示教的涵義。寶寧寺明代壁畫「墮胎產亡」圖,與河北毗盧寺壁畫、永安寺「墮胎產亡」圖等為同類題材,是佛教舉行水陸法會、超度水陸亡靈時所供的水陸畫,本意原指冤死業報,但這裡表現的是產蓐過程。通過永樂宮、寶寧寺壁畫反映的古代接生及洗兒畫面,結合古代文獻,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古代分娩接生情況及婦人病診視禁限。
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誕生鹹陽」圖,畫面較中央的位置為產房,產房垂掛圍帳,產婦側臥床上,床前站有一人,房內另有二女子為初生兒洗浴,旁邊一婦人手捧裹布,準備包裹嬰兒。房外右側有一偏房,房內有一女子坐於桌案前,桌案上放置藥罐、碗盞,可能是準備粥食或藥物;偏房外一蹲一立二女子,蹲者手持剃頭刀,準備為初生兒剃胎髮,另一人持一湯瓶,往一盆中倒熱水。院中有一口水井。畫面左側有三女子步行而來,向房內指點觀望,門外又有數人走近,其中一人頭頂一盤包子,一人懷抱小兒,這些是來賀喜的親朋至友。畫面祥和喜慶,顯示的是重陽真人誕生過程。王重陽作為全真教祖師,其誕生必是神聖祥瑞的,但此圖畫面更接近寫實。
山西寶寧寺壁畫,畫面右側產婦閉目側臥於床上,旁有一人侍守,產婦房中垂掛圍帳。床前是洗兒場景,有一女子抱兒待洗,一女子持木桶往水盆中倒水,另有一身形略高大女子手持剃刀樣物,有一侍女手捧茶盞,一女子手持布帛。產房外火爐上坐一水壺,一女子正手提水壺;房外端坐著一位男性醫者。從畫面分析,產婦可能接生不順,故請醫生診治。古代接生是在家裡,一般只有穩婆助生,生產不順或難產時才請醫生。由於古代醫療水平、接生條件、衛生條件有限,並夾雜著祝禱符咒等巫術在內的複雜社會因素,導致婦人生產過程中常發生墮胎難產等死難事故,這些意外或人為的災難,古人常常歸咎於因果業報。與大多數水陸畫產亡圖中悲戚場景不同的是,寶寧寺壁畫表現的是婦女生產過程。
以上兩個不同時代、不同題材的壁畫,場景非常相近,畫面中都有產房、備產浴兒的器具等,人物有產婦、新生兒、穩婆等。所不同的是,寶寧寺壁畫中出現男性醫生,或就此推測,永樂宮壁畫中守在桌案旁的可能是女醫。
儘管古代衛生條件、醫療水平不高,但對於生產還是非常地謹慎將護。現就永樂寺、寶寧寺壁畫的畫面,略述古代產育調護情況。
產婦臨盆之前要做好預產準備,如產房的布置,接生及浴兒的器具、藥物,提前擇選穩妥的接生穩婆等。
1.1 常備器具、藥物、進補粥食
臨產之前,需提前準備好接生及浴兒的器具,包括產婦坐產的乾草,催生及產後調治的藥物,煎藥爐,防止產後血暈用的醋炭,斷臍線,洗兒用的肥皂、浴盆等。
《婦人大全良方·坐月門》詳列「入月預備藥物」,其中保生催生方有保氣散、佛手散、枳殼散、神寢丸、榆白皮散、保生丸、催生丹及催生符,治產後惡露不止及血暈方如黑神散、大聖散、花蕊石散,治產後胎衣不下、危急惡疾之黑龍丹,治產後氣血俱傷、益氣養臟之理中丸;藥物有生地黃、葵子、黃連、竹茹、烏梅、甘草、棗子、陳皮、姜錢、羌活、黑豆、無灰酒、白蜜、童子小便、好醋、白米,這些藥物多為催產及產後調治之用,亦有用於新生兒拭口除穢者如黃連,及小兒洗浴用者如棗子,醋則用於防止血暈及產房除穢。從藥物調護的角度言,一般安胎藥偏於涼血清熱,催產藥偏於順氣活血,產後藥偏於補虛祛瘀,如《仁齋直指方論》曰:「產前為之順氣安胎,產後為之扶虛消瘀,此其要也。」《陳素庵婦科補解》:「安胎宜清熱涼血,催生宜行氣滑胎。」
《婦人大全良方》「入月預備藥物」還有產婦分娩用力時手握之物,如海馬、馬銜鐵、雌雄石燕。備產器具有「煎藥爐、銚子、煮粥沙瓶、濾藥帛、醋炭盆、小石(一二十顆)、湯瓶、軟硬炭、乾柴茅、暖水釜、洗兒肥皂、頭髮、斷臍線,及剪刀(斷臍,本不用刀,只用帛裹臍下,齒齧斷),幹蓐草、臥交椅、軟厚毯、燈籠、火把、繳巾、油燭、發燭、燈心。」其中幹蓐草、臥交椅、軟厚毯用於產婦分娩,煎藥爐、銚子、濾藥帛用於煎煮藥物,煮粥沙瓶為煮粥用,醋炭盆、小石用於燒醋防止產後血暈及除穢,暖水釜、洗兒肥皂、湯瓶(熱水瓶類)用於浴兒,頭髮、斷臍線用於扎臍,軟硬炭、乾柴茅是燒火時用,燈籠、火把、油燭等為照明用。
宋《武林舊事》卷八「宮中誕育儀例略」羅列宮內妃嬪誕育所需物件,數量繁多,除賜金銀絹羅以外,尚有催生海馬皮、彩畫油栲栳簸箕、新羅漆馬銜鐵、鐵鉤、綠席氈、蒲合、褥子、瑪瑙纈絹、大氈、幹蓐草、大銀盆、雜用盆、暖水釜、眠羊臥鹿、金銀果子(金銀製成果狀)、生菜、生艾、生母姜、黑豆、無灰酒、米醋、紐地黃汁布、濾藥布、香墨、雞子(雞蛋)、小石子、竹柴、帶泥藕、生芋子、銀杏、嘉慶子(宋時稱李子為「嘉慶子」)、菱米、荔枝、胡桃、圓眼(龍眼肉)、蓮肉、棗、柿心、慄、粱子,另有吃食十盒,包括蒸羊一口、生羊翦花八節、羊六色子、棗大包子、棗浮圖兒、豌豆棗塔兒、炊餅、糕、糖餅、髓餅。所備之物較民間勝數十倍,用途基本相同。
宋《東京夢華錄》卷五記載宋時「育子」風俗。孕婦入月前一天,父母家送銀盆或彩畫盆,中盛粟稈一束,用錦繡或生色帕蓋住,上插花朵及通草,帖羅五男二女花樣,用盤盒裝,並送饅頭,謂為「分痛」。又作眠羊及臥鹿樣的果子,取孕婦眠睡之意。送小兒衣物裹布等,謂為「催生」。分娩後,親朋爭送粟米炭醋之類。
永樂宮、寶寧寺壁畫中的浴盆、火爐、湯瓶、剃刀等,是生產及浴兒所用器具,永樂宮壁畫桌案上藥罐及寶寧寺壁畫中女子手捧的茶盞,其中盛的可能是藥或粥食之類。婦女手中所持帛巾,是為包裹嬰兒用。
1.2 產房
產房的設置對於生產非常重要。《武林舊事》記載,宮中誕育,先要排辦產閣,民間亦要提前預設產房。古人禁忌,以生產為穢汙不潔之事,故產房一般不設在正屋。產房宜密設紗帳,厚鋪茵蓐,焚香潔淨。切宜保持環境安靜,不能大聲喧譁,驚擾產婦。《婦人大全良方》「坐月門·將護孕婦論」云:「仍依位設床帳,厚鋪茵蓐,周密使無孔竅。夏月亦鋪厚薦,用好油單薄席、紗帳以備之,常焚香令潔淨,備辦湯藥器物。既覺欲產,不得喧鬨;人力雜亂,大小愴惶,驚動產婦。宜預擇年高歷練生婆一人,並穩當曾經慣婦人一二人扶持,不得揮霍,恐產婦憂驚。又忌閒雜外人,並喪孝、穢觸之人看視。」分娩時先於草蓐上坐產,分娩後才能臥床,所以臨產稱作「坐草」或「產蓐」,故備產時需先將乾草準備好。寶寧寺壁畫中,產婦似躺臥在草蓐上,產婦旁的桌案上放置香爐,應是焚香潔淨之用。兩幅壁畫中的產房皆垂掛床帳圍幄。
冬夏之月,產房的冷暖亦有嚴格要求,冬天宜設火盆,夏天宜置涼水。夏天尤應注意產房不宜人多,以防產婦煩悶發暈。《壽世編·產房宜忌》:「夏月更不宜多人在房,熱氣擁盛,令產母煩躁發暈,其害非小……房中冬設火盆,夏月多貯井水,以收熱氣,仍頻換之。」
1.3 產前調護
產前飲食宜清淡,《婦人大全良方》引《產寶方》云:「如覺心中煩悶,可取白蜜一匙,用新汲水調下。或覺飢,即吃軟飯,或粥少許亦須預備,勿令饑渴,恐產婦無力睏乏也。若不饑渴,亦不須強食。」前述備產藥物中的白蜜為產前饑渴煩悶時飲用。
臨盆之前,為保證順產,要求產婦時時行步活動,以助氣血運行。不吃難以消化的食物,不可飲酒、亂服湯藥,不能妄行針灸,不負重及登高。若出現胎動不安者,可服安胎藥。《婦人大全良方》「將護孕婦論」云:「凡婦人妊娠之後以至臨月,臟腑壅塞,關節不利,切不可多睡,須時時行步。不宜食黏硬難化之物,不可多飲酒,不可亂服湯藥,亦不可妄行針灸。須寬神,減思慮,不得負重或登高涉險。若偶然胎不安、腰痛者,須服安胎藥一二服,得安即止。」
1.4 臨產
臨產是最重要的環節,正確的生產方式是保證母子平安的關鍵。《達生編》提出「睡,忍痛,慢臨盆」臨產六字訣,要求產婦臨產前充分休息,積蓄體力,不要坐草太早,始覺腹痛時務要忍痛,不能提前用力,更不能強用催生滑胎之藥,直待瓜熟蒂落,才能順產。《婦人大全良方》引《產寶方》云:「妊娠欲產,腹雖痛而腰不甚痛者,未產也,且令扶行熟忍。如行不得則憑物扶立,行得又行。或衣漿先下,然後作陣腰腹痛,眼中如火生,此是胎離腎經,兒逼產門也。即服催生藥一二服,即扶上蓐草,切不可坐草早。」穩婆接生之時,不能隨便動手強取,《婦人大全良方》「將護孕婦論」云:「切不得驚動傷早。若坐婆拙,不能體候,胎氣方轉動之際,便為欲生,多端下手,驚動傷早,則橫、倒之憂從此而致也。」《產寶方》云:「大凡生產自有時候,不可強服催生、滑胎等藥。或因坐草早,勢不獲已則服之。若無事強服,恐變生他疾,又須戒之。」
1.5 產時禁忌
產時切忌佔卜問神,恐嚇產婦,導致難產。《婦人規》卷三十九「穩婆三十四」曰:「妊娠將產,不可佔卜問神,如巫覡之徒,哄嚇謀利,妄言兇險,禱神祇保,產婦聞之,致生疑懼。夫憂慮則氣結滯而不順,多至難產,所宜戒也。」
《婦人規》載立齋《醫案》,言產婦因驚嚇致死,「一穩婆云:止有一女,於分娩時,適當巡街侍御行牌取我,視其內室分娩,女為此驚嚇,未產而死。後見侍御,更以威顏吩咐。迨視產母,胎雖順而頭偏在一邊,此時若以手入推正,可保順生,因畏其威,不敢施手,但回稟云:此是天生天化,非人力所能。因是子母俱不能救。由此觀之,可見產時當用靜鎮自然,而一毫驚恐疑畏有不可使混於其間者。」產婦因受驚致胎位不正,最終難產而死,故此警戒產蓐時不當驚擾產婦。此例穩婆若能鎮靜不亂,及時以手將胎位推正,則產婦可救。無奈穩婆亦驚懼心亂,畏侍御之威,不敢施救,只推說天命如此,非人力能救,貽誤生機,致母子俱殞。說明穩婆臨危時的情緒調控亦十分重要。
1.6 穩婆的選擇
分娩順利與否,除了產婦以外,接生穩婆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如同我們現在的產科醫生一樣。穩婆接生手法正確與否,直接決定順產與否。楊子建《十產論》曰:「收生之人,少有精良妙手,緣此而多有傾性命。」因此,古人反覆強調要擇選穩當有經驗的穩婆,所謂「穩」有穩當、安穩之意,即安定產婦情緒,不使恐慌,手法穩妥,不妄用摧逼危險之法,《婦人規》「穩婆三十四」云:「產婦臨盆,必須聽其自然,弗宜摧逼,安其神志,勿使驚慌,直待花熟蒂圓,自當落矣。所以凡用穩婆,必須擇老成忠厚者,預先囑之,及至臨盆,務令從容鎮靜,不得用法摧逼……又或有生息不順及雙胎未下之類,但宜穩密安慰,不可使產母聞知,恐驚則氣散,愈難生下。」
古有「三姑六婆」之鄙說,其中包括穩婆。穩婆社會地位低賤,素養不高,不習醫書,僅憑技術遊走於民間,其中不乏牟利討巧者,常被世人所不齒,但是穩婆又是民間接生不可或缺的。穩婆不當的催生法是導致難產的主要原因,有時穩婆成了產房的直接殺手,《婦人規》:「餘嘗見有穩婆忙冗性急者,恐顧此失彼,因而勉強試湯,分之掐之,逼之使下,多致頭身未順而手足先出,或橫或倒,為害不小。若未有緊陣,不可令其動手,切記,切記!」更有奸詭之人,在產婦生產困難之時,不是小心穩定其情緒,而是故意驚嚇產婦,致使難產,「又嘗見有奸詭之婦,故為哼訝之聲,或輕事重報,以顯己能,以圖酬謝,因致產婦驚疑,害尤非細,極當慎也。」亦有穩婆妄用粗暴方法割取胎兒,致兒夭母亡,《女科輯要》載:「近有兇惡穩婆,故為恫哧,妄施毒手,要取重價,臠而出之,索謝去後,產母隨以告殞者有之。奈貿貿者尚誇其手段之高,忍心害理,慘莫慘於此矣!設果胎不能下,自有因證調治諸法。即胎死腹中,亦有可下之方。自古方書,未聞有臠割之刑加諸投生之嬰兒者。」前備產器具中鐵鉤,其一種用途為難產取胎用,這裡的「臠割之刑」,是指胎兒出生不順時,強用割取手法,致胎兒受損,鐵鉤也常用於取死胎。
古代由於產育條件、接生水平及催生強取等穩婆人為的傷害,造成難產危急的情況較多。宋代楊子建《十產論》指出生產之狀有十,即正產、傷產、催生、凍產、熱產、橫產、倒產、偏產、礙產、坐產,除正產外,其餘皆為難產,《婦人大全良方》另有盤腸產。種種難產,造成母子俱傷,甚或母死兒夭。
2.1 難產病由
《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七「產難門·產難論第一」指出產難之因有六。第一,富貴之家,少於運動,氣滯血瘀,胎不轉動,以致產難。第二,婦人妊娠六七個月,胎形已具,恣情交合,敗精瘀血聚於胞中,臨產必難。第三,臨覺太早,傷動產婦,或信卜筮,或說鬼祟,致令產母心驚神恐;又被閒雜婦人、喪孝穢濁之人衝觸,臨產必難。第四,臨產初腹痛時發時止,此為「弄痛」。此時並非分娩最好時間,而坐婆性急,未待時機成熟,便令產婦早早試水;而多次試水導致胞漿先破,使產道乾澀,生產困難;及至胎兒稍微轉動,便令坐草生產,而坐草太早致使胎兒轉動困難,生產更為艱難。第五,產婦生產時一般是坐立,若坐草稍久,用力太過,產母睏乏,抱腰之人又不穩當,致令坐立傾側,胎死腹中,其為產難。第六,時當盛暑,宜居深幽房室,日色遠處,開啟窗戶,多貯清水,以防血運、血悶、血溢妄行、血虛發熱之證;如冬末春初,天色凝寒,宜密閉產室,窒塞罅隙,內外生火,常令暖氣如春,仍下部衣服不可去綿,方免胎寒血結,毋致產難。
2.2 難產之狀
《婦人大全良方》又詳述十種難產之狀。一曰傷產。懷妊以十月為正,不足月出現腹痛欲產,實非正產,名試月,「今有未產一月以前,忽然臍腹疼痛,有如欲產,仍卻無事,是名試月,非正產也。」若未有正產之候而用力傷早,妄服催產之藥,使胎兒錯路,忽橫忽倒,不能正生,譬如揠苗助長,此名傷產。二曰催產,已至正產之候,漿破血下,但兒難生,可用藥催產。三曰凍產,冬季天氣寒冷,產母經血遇冷凝滯,致兒不能生。故冬天產婦下部常宜保暖,當滿房著火,常有暖氣,產母背身向火,令臍下、腿膝間常有暖氣;若春秋少有陰溼寒冷之氣,亦可就房中以微炭火暖之。四曰熱產,夏暑炎熱之盛,產母氣虛,人多熱氣逼襲,其血沸溢,血熱上蒸,令產母發熱頭痛,面赤昏昏如醉,乃至不知人事,導致血暈。故夏天要溫涼得所,又不可因熱恣意取涼,反損胎氣。五曰橫產,胎兒先露其手,或先露其臀,此因臍腹疼痛,兒身未順,產母用力逼下,遂致身橫而不能生下。六曰倒產,即胎兒先露其足。七曰偏產,胎兒頭偏拄左腿或右腿。八曰礙產,胎兒臍帶攀肩,故露正頂而不能生。九曰坐產,當從高處牢系一條手巾,令產母以手攀之,輕輕屈足坐身,令兒生下。十曰盤腸產,即產時子腸(子宮)先出,產後脫垂不收。胎產不正者,皆當用手法正之。
《盤珠集胎產症治·產後·難產》指出難產之由「皆產家張皇自致之耳」。難產之狀,有心懷恐懼而氣結不行者,有胞破漿水下而兒不下者,有胞中敗血壅滯致胎兒轉身不利者,有暑月熱氣蒸人致鬱冒衝暈者,有冬月寒氣逼人致經血凝聚難下者,有交骨不開、子趨谷道、橫生逆產、盤腸產、胎死腹中者,皆是危急之候,當各施方藥救治。
寶寧寺壁畫中,產房外有男性醫生,說明出現難產情況,故延請醫生救治。
產後病及產後調理、小兒洗浴、婦人病診視禁限等內容請見下期。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資助「古代涉醫畫像石及壁畫研究」(編號:14YJAZH094)
[作者簡介] 楊金萍(1966-),女,山東煙臺人,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漢畫像石與中醫文化,中醫醫史文獻。電話:13345111142;郵箱:yangpj4571@163.com。
編者按:該文刊載於《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完整原文見連結。
責任編輯:丁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