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的永樂宮座落在春秋時古魏城遺址內,北面是中條山脈,南面臨近的是黃河古道。它原建於城西二十公裡的永樂鎮,相傳那裡是唐代道士呂洞賓的故鄉。唐時把他的故居改為祠,宋、金改祠為觀,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被火焚毀,在原址上重建後,改稱「大純陽萬壽宮」,又稱「永樂宮」。
永樂宮的建築是國內其它道觀難以相比的,它的布局疏朗,結構嚴謹,規模宏大。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長五百米的中軸線上,各殿飛簷凌空,鬥拱重疊交錯,具有我國元代典型的建築風格,由於工程規模十分浩大,永樂宮從開始建造至公元1358年完成,歷時一個世紀。
永樂宮藝術價值最高的是分布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以及重陽殿的960平方米精美壁畫,這些壁畫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珍貴遺產,是研究繪畫藝術和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山西古稱「上黨」,在藝術上雖然從來不象東西二京(長安、洛陽)活躍,但一直是感受著黃河流域中國文化核心地區的每一次文化浪潮的。永樂宮的壁畫兼有唐、宋繪畫的優良傳統,又具有元代壁畫的個性特色,從畫家題名的遺墨中可知,這些畫完成於元代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壁畫顯示出其融匯了佛教和道教繪畫的特點,這是宗教合流的結果。13世紀以後流傳的「全真派」雖然同化了佛教和儒教的信仰,卻是完全尊崇天帝的。因此,它的神殿也就隨之擴展。
在談及壁畫之前,應該講講壁畫的製作過程,這對了解壁畫是不無益處的。永樂宮壁畫的壁基不起建築結構組成部分的作用。牆壁是在房屋柱梁與屋頂聯接之後填充進去的,所以不承擔重量。因而,一般很少注意其組織結構的承力度,材料粗糙,使用也不能非常精心。牆面一般都比較粗糙。作畫前先抹上灰泥,在灰泥中拌以軋斷的麥秸或稻草,或者燈心草及細竹片,用以除去凸凹不平之處。第二層敷抹為細膠泥,以求更為平整。此時即可在已乾燥的表面上作畫,有時還加一層薄薄的純石灰,形成白底,這樣,顏料就顯得更為亮些。圖樣以原來的毛筆草圖用淺色墨線移到牆上。輪廓則以較深色調畫出,這些黑色輪廓線確定了畫面主要線條的節奏,人物形象確定之後,就開始著色。全部顏料都是用自然形態的植物或礦物質製成,先研成細粉,再用水和膠拌攪。黑色用煙垢,白色用高嶺土,紅色用赭石,綠色用孔雀石,藍色用藍鐵礦,朱紅用硃砂,鉛丹和鉛白也用,一定色調的藍色用靛藍。
永樂宮現存的二座門廳和三座大殿,以南北軸向對稱布局。第一個是龍虎殿,它又名無極門,建在二米高的臺基上,外形極為古樸,門的正中懸有「無極之門」方匾一塊,為公元1294年制,殿內共有壁畫81平方米,壁畫的內容為神荼、鬱壘、城隍、土地等神,他們在那裡的地位是守護大門,用筆設色具古樸之意,但沒有畫家題記。
三清殿是永樂宮主殿,殿內原供有三清神像,據傳說,三清(太清、上清、玉清)是老子的化身,為道教供奉的主要神祗。現已不存。但殿內四壁和龕內外還保存著九幅巨型壁畫,聚於中軸,構成一個統一的題材。壁畫的分布為東西向兩個行列圖,其動態似乎要在中牆上合二為一,在4米多高,90多米長的巨幅壁畫上,現存有200多個天神形象。其位置布局顯示出對太上老君的崇敬姿勢。全畫以南牆內側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神龕背面的32天帝君為後衛,在東、西、北三壁及神龕左右的兩側壁畫上分別畫著8位主神。在東壁靠左的壁畫上有2個衛士模樣的人物,他們為天猶元帥和黑煞將軍。在往右的部位上則畫著玉皇大帝和后土皇祗,他們左右描繪的是五嶽之神及各大河流之神及福、祿、壽三星。其裝束是文官的模樣。五座山俯瞰四方和中央(北嶽恆山、南嶽衡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從遠古時代起,五嶽即受頂禮,並於11世紀初期被神化,賦予通過天地交合決定人世命運的力量。在后土神祗後面的是豐都鬼神,即傳說中的地獄閻君及判官。靠最右邊的是威武的天丁力士形象。西壁的主神是西王母和東王公,在道都中,東王公代表了陽道,西王母則代表了母道,在王母左右側的是雷部諸神、八卦諸神及太乙諸神。東王公右側為諸星官、天蓬元帥和真武將軍,這從天蓬元帥手持的「三界大印」和真武前的黽蛇即可證明,有意思值得特別提一提的是在天蓬元帥的左上方,儒教的創始人孔子亦在行列之中,手持羽扇,頭帶儒巾,據說他是被邀來參加瞻禮的,在這裡即可看出當時儒道二家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在北壁左右分別畫著二位主神,即勾陳星君和紫微星君,勾陳兩旁畫有28宿星君、北鬥七星及道教三個歷史上的傳道祖師。紫微兩旁畫著日、月星君,金、木、水、火、土五星君及十二地支星君。木星持一盤供果、火星持刀、頭戴馬頭巾,土星持進香者手杖及金印,頭戴牛頭巾,金星為一持弦樂樂器戴公雞頭飾的仕女,水星亦為女性,持筆戴猿巾,他們以文官面貌出現,與12地支共同形成60年為一周期的中國古代紀年。
純陽殿和重陽殿比三清殿的體積要小得多。純陽殿內的壁畫反映了呂洞賓的一生經歷,它的題目為《純陽帝君神遊顯化圖》。和古代許多壁畫一樣,由眾多的連環壁畫組成,面積為193平方米,公元1358年所繪。純陽殿的壁畫內容異常豐富,給人以強烈的主題感受。畫中極具當時的社會氣息。
重陽殿是供奉道教全真派教祖王重陽的建築,具有宋、元建築的演變特徵,壁畫描繪了王重陽出家成道的經過。
永樂宮壁畫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三清殿的《朝元圖》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繪畫精華所形成的巨製。聯繫唐宋道觀壁畫的發展,可以了解到其藝術上的淵源。近300身群像,男女老少,壯弱肥瘦,動靜相參,疏密有致,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在多樣中取得和諧。各路虛構神仙,經過藝術家的精心構思,實際上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間形象,帝王之崇聖,仙道之超然,儒賢的高識之風,隱逸的遁世之節,武士之英烈,玉女之端莊,神鬼之威懾,均各具生態。在人物造型上,甚至利用了禽獸的某些生理特徵,來增強人的性格特徵。比之於正面像,其側面人物形象更顯生動而富於變化。三清殿的壁畫在用筆、用色、繪製方面繼承了唐、宋道教人物畫的傳統,並有所創造。畫師用豬鬃特製的捻子繪衣紋,一變唐代的細密和宋代的頓挫而為圓渾勁挺和凝重奔放。壁畫以草黃、淡褐色為主調,明快的石綠、硃砂、桔黃和金銀色點綴其中,沉著而不灰暗,明快而不輕浮,既繼承了唐代重彩畫富麗的色調,又延續了宋人清雅、高逸的畫風,產生一種渾然、古豔、神秘、灑脫的美,在600多年後的今天,經歷了漫長時間的壁畫,由於變色、脫落和蒙上粉塵轉而變得豐富多彩、古樸沉厚。與三清殿壁畫不同的是,純陽殿和重陽殿的壁畫,從總體布局看,是一幅大的山水畫構圖。以山連山、樹連樹、房接房、路通路的方式,將一幅幅小構圖統一在一個有整體感的大構圖中,這與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壁畫有相同的特性。而同時它也是整體性很強的色彩構圖。青綠是主調,房屋的屋頂、臺基多是醒目的白色,整體色調和諧統一。不少畫幅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忠實寫照。這在道教壁畫史上具有創造性的構想。
在繪畫藝術十分豐富多彩的今天,我們仍需回過頭來關注過去。深入地研究永樂宮的壁畫,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嘔心創造的藝術結晶,對於繼承民族優良傳統,發展繪畫事業,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