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海地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交付使用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12月19日上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在威海石島黃海造船廠交付使用。「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由青島海地所原「業治錚」號塢修升級改造而成,是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命名規則對「業治錚」號啟用的新船名。據了解,「海洋地質七號」(原「業治錚」號)調查船是以我國已故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業治錚院士命名的海洋地質科學調查船,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投資建造的專業海洋地質科學考察船。
-
歷時58天 「海洋地質九號」船南海設備海試圓滿完成_中國海洋外宣...
歷時58天,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船近日圓滿完成了2020年度南海設備海試及共享航次任務,並停靠在威海石島黃海造船廠進行塢修。通過此次南海設備海試及共享航次,檢驗了國產海洋調查設備的實際應用效果,為加快技術的國產化改進,早日投入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也展現了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船作為國家重要的科考平臺,具備強有力的管理、協調和組織實施能力
-
歷時58天 「海洋地質九號」船南海設備海試圓滿完成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歷時58天,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船近日圓滿完成了2020年度南海設備海試及共享航次任務,並停靠在威海石島黃海造船廠進行塢修。通過此次南海設備海試及共享航次,檢驗了國產海洋調查設備的實際應用效果,為加快技術的國產化改進,早日投入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也展現了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船作為國家重要的科考平臺,具備強有力的管理、協調和組織實施能力
-
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再次到中國南海進行地理勘察,海警船全程伴航
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是我國的明星艦船,近日,該船在萬噸級護航編隊的陪同下再次南下,前往中國南海進行海洋地質科考任務。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從海南三亞出發,一直南下,經過西沙群島,穿越南威島與西礁,一直到金盾暗沙附近(金盾暗沙是南薇灘的組成部分),稍作停留。
-
「海洋地質九號」完成多個首次創舉
歷時58天,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船近日圓滿完成了2020年度南海設備海試及共享航次任務。本航次由國內相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23家單位共同組成,累計參航科研技術人員56名,完成測試任務22項,包括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最新自主研發設備10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搭載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共享任務1項以及多項最新引進的調查設備測試。本次南海設備海試及共享航次,檢驗了國產海洋調查設備的實際應用效果,獲取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
-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金羊網 作者:陳亮 2020-08-28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
-
網紅船舶海洋地質八號,竟引起14艘海警船在南海對峙
隨著我們勘探船的前腳剛出發,越南就立即展開了行動,並從金蘭灣基地派出四大金剛海警船對海洋地質8號進行跟蹤。為了應對其它國家對我們科考的幹擾,隨同地質8號勘探船一起出徵的還有10艘海警船,這其中就包括一艘排水量過萬噸級別的巨艦,有這些的「大力士」保架護航,自然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從西方公布的AIS信號可以看到4艘越南籍船隻在海洋地質8號活動的軌跡,雙方共14艘海警船展開激烈的對峙。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在與「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聯合作業期間,「探索二號」搭載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滄海」號視頻直播著陸器,成功與「奮鬥者」號實現了萬米洋底對接。
-
「科學」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科考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華社青島12月18日電(記者張旭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科學考察,已獲得火山巖樣品和全水深海水樣品等
-
...馬裡亞納海溝|深海勇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探索二號|科考船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
-
隸屬美國海軍的科考船湯普森號停靠高雄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0月16日報導稱,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的公務船託馬斯·G·湯普森號(T-AGOR-23)於10月15日停靠高雄港,該船目前正由美國大學暨國家海洋實驗室使用,執行氣候研究任務。
-
覆核洋底科考作業功能,「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
據介紹,「奮鬥者」號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以下簡稱七〇二所)牽頭總體設計和集成建造,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作為業主單位牽頭開展海試。它長87.2米,型寬18.8米,是中國首艘專為萬米深海科考打造的母船,今年6月才出塢。它是一個多功能海洋科考平臺,可搭載60名科考隊員和船員開展海試任務,海上連續工作最遠距離大於15000海裡,連續工作最長時間超75天。「探索二號」不僅噸位大、性能好,而且搭載的許多科研設備和探測神器都由我國自主研發。
-
極簡科學課|海洋科考新添利器「實驗6」號 帶你了解
作為重要的海上開放共享平臺,「實驗6」號建成投入使用後,對提高我國海洋探測能力和數據樣品獲取能力,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油氣礦產和生物基因資源,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實驗6」號(摘自中國科學院官網)「實驗6」號是什麼?
-
美版「軍民融合」:美海軍這樣投資民間科考船
截至2017年,這個機構擁有19艘民用海洋科考船,大家一起來共享船隊資源,安排船期,搭載各種人員和設備進行各種海洋科考研究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這19艘科考船中,竟有6艘都是美國海軍掏的錢,且都是大中型船隻!
-
海洋科考重器 「實驗6」科考船廣州交船入列
【解說】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交船暨入列儀式在廣州舉行。 【解說】據介紹,「實驗6」科考船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為南海及其島礁國土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解說】「實驗6」科考船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以地球物理調查為主、兼顧多學科科學考察。
-
「嘉庚」號科考船南海尋泥火山 過程像放風箏
前日清晨5時許,「嘉庚」號抵達第七個站位,本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彥林博士開始了忙碌。一般情況下,一艘科考船只有一位首席科學家,此次也不例外。在探測隊隊員的協助下,王彥林將特地從廣州帶過來的小抓斗下沉到1654米深的海底,抓取沉積物。
-
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雪龍」號的「身世」揭秘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中國第三代極地考察破冰船。原為蘇聯解體前準備建造的供給北冰洋地區一個運輸公司使用的8條同型破冰船之一。前蘇聯解體後,中國以1750萬美元低價購得,船廠按照中國的需求於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該船耐寒,能以0.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技術性能先進,屬國際領先水平。
-
「動能轉換看落實·大競賽 大比武」青島西海岸新區:經略海洋 打造...
齊魯網青島6月4日訊依海而生、向海而興。青島西海岸新區立足自主創新、示範引領,著力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在黃海之濱逐漸打造出一座現代化國際新城,奮力擔當海洋強國戰略新支點。5月31號,東方紅3號科考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廠正式交付,開始了首次科考試航。
-
報廢軍艦那些事(下):出身成分複雜的日本科考船宗谷丸號
從性能上考慮,「宗谷丸」號強大的破冰能力及船上較為充裕的空間讓「宗谷丸」成為了該行動的首選,不過因為改裝預算等問題,最終日本決定派出升級潛力巨大的「宗谷」號作為南極觀測船,前往南極執行科考任務(註:日本船名的丸,相當於漢語裡的號,稱為宗谷號、宗谷丸號都是ok的)。
-
「中山大學」號科考船英文名為何是「Zhong Shan Da Xue」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8月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命名下水。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其命名為「中山大學「號。在下水儀式上,當幕布下垂,「中山大學」四個字映入眼帘,引來現場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