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隨著中超足協杯落幕,中國國內足球的各項賽事均已畫上句號,但中國足球並未就此「消停」。足協接連召開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許多議案與新政。其中,備受球迷討論的就是球員限薪、各級聯賽擴軍、球隊改名和內援轉會名額增加,下面就四項比較受關注的新政進行解讀。
1.球員限薪新政
這項政策一分為二,一方面是對於外籍球員(後文簡稱外援)年薪上限限制的規定,另一方面是對於本土球員年薪的限薪。對於兩類球員,外界的聲音也是不同的。
外援方面,球迷們大多不希望限薪新政的實行,因為限薪帶來的直接反應就是留不住人,間接反應就是影響各隊的「即戰力」,而且各家俱樂部的當家球星薪水肯定都是在限薪標準之上,這樣一來,每支球隊都不可避免地有高水平外援流失,聯賽的精彩程度也有隨之下降的可能。
本土球員方面,球迷們對於限薪新政的支持聲音更多,因為本土球員的能力與高額薪水確實不匹配,明顯的「高薪低能」,大家恨鐵不成鋼的同時,也希望本土球員可以知恥後勇,想賺高薪就憑藉自己的實力,走出國門去賺。
而俱樂部背後的企業對於限薪新政的態度還是比較支持的,在會議上也是幾乎全票通過。畢竟在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國外的各豪門俱樂部都不得不降薪以維持經營,而我們國內俱樂部一直「入不敷出」,限薪是為俱樂部減壓,對俱樂部的存續發展更加有利。
2.國內各級聯賽擴軍
這項政策的實行應該在限薪後開始,因為限薪新政出臺後,新賽季的聯賽將是未知數,各個想搞足球的企業可能都會觀望一下。一旦在限薪、縮支減小了運營成本後,各企業的負擔相對減少了,而聯賽還能夠保持活力與關注度,企業肯定是願意投入資金到足球上的。
從長遠來看,聯賽擴軍也是勢在必行。就拿中超聯賽舉例,相較於日本J1聯賽和韓國K1聯賽,中超16支隊,每年30輪比賽(比賽輪次數據皆為疫情前);日本J1聯賽18支隊,每年34輪比賽;韓國K1聯賽只有12支球隊,卻分為常規賽(33輪)和爭冠賽/保級賽(5輪),合計達到了38輪比賽,都是高於中超的30輪。
如果中超可以擴軍到18支球隊,聯賽的輪次也會隨之增多,可以達到34輪。聯賽的比賽場次增多,意味著球員得到的比賽機會增多,更有助於球員提高能力和增漲經驗。
此外,我國幅員遼闊,聯賽的擴軍對於那些沒有頂級聯賽俱樂部的省市也是一個機會,相信那些曾經在足球方面相對貧瘠的土壤也會發展成足球的溫床。
3.俱樂部改名
這是一項最具爭議的政策,球迷們幾乎清一色的質疑,因為在大家看來,俱樂部改不改名與中國足球能否進步完全不相干。而且很多俱樂部已經有了自己的歷史,也培養出了自己的「死忠」,俱樂部的名字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專屬」。
而足協嘴上說重視底蘊與傳承,卻還要「一刀切」,令球迷在感情上無法接受。但政策就是政策,它並沒有一棍子全「打死」,是有自己的規定與前提。從相關的細則中來看,足協對於此政策的頒布,應該是為了打消那些所謂投資足球、卻以足球為「廣告」、搞「短期足球」企業的念頭。真正想搞足球、搞好足球,就做青訓,「側面」鼓勵俱樂部以培養球員為運營資本,培養出好球員也是一筆「好買賣」。
由此可見,足協的初衷是好的,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是希望國內的足球環境更加純粹、更加純正,將「功利」撇出去,返璞歸真,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相關的條例是否能夠調整、或者人性化一些,想必反對聲音會減少很多。
4.內援轉會名額增加
這項政策就目前流傳出的消息來看,可能是將內援轉會名額增加至8人。搭配著前幾項政策一同來看,在限薪後,外援的作用不可避免地會削弱,國內球員將逐漸成為聯賽的主角。
而各球隊之前的建隊思路,無一例外都是以外援為核心制定技戰術,在一系列新政的頒布後,各隊將不得不面臨球隊「推倒重建」的困難。所以,為了保證新賽季聯賽的精彩程度最小限度的削弱,內援的流通性增加是十分必要的,各支球隊都會利用這個機會對陣容進行補充,人員進行調配。
此外,「轉會鎖」據說也曾被提及。這個「新概念」顧名思義,是針對轉會方面的限制措施。其大概意思是,如果某隊有球員合同到期,原俱樂部提出以頂薪續約,該隊員只能留在母隊。這項規定應該是旨在保護中小俱樂部的利益,避免被大面積「挖角」的情況產生。
總之,從這四項新政的頒布可以看出,足協清楚提高本土球員的重要性,一貫依賴外援的老路子走不通,發展金字塔形的各級聯賽才能夯實基礎。足協對於改變中國足球現狀是下了很大功夫,在個別政策上可能顯得「不近人情」,但希望球迷們了解,足協所做的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提高中國足球!
#足協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