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政:限薪,擴軍,改名,內援增加,最終目的是提高中國足球

2020-12-23 足壇泉少

2020年12月,隨著中超足協杯落幕,中國國內足球的各項賽事均已畫上句號,但中國足球並未就此「消停」。足協接連召開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許多議案與新政。其中,備受球迷討論的就是球員限薪、各級聯賽擴軍、球隊改名和內援轉會名額增加,下面就四項比較受關注的新政進行解讀。

1.球員限薪新政

這項政策一分為二,一方面是對於外籍球員(後文簡稱外援)年薪上限限制的規定,另一方面是對於本土球員年薪的限薪。對於兩類球員,外界的聲音也是不同的。

外援方面,球迷們大多不希望限薪新政的實行,因為限薪帶來的直接反應就是留不住人,間接反應就是影響各隊的「即戰力」,而且各家俱樂部的當家球星薪水肯定都是在限薪標準之上,這樣一來,每支球隊都不可避免地有高水平外援流失,聯賽的精彩程度也有隨之下降的可能。

本土球員方面,球迷們對於限薪新政的支持聲音更多,因為本土球員的能力與高額薪水確實不匹配,明顯的「高薪低能」,大家恨鐵不成鋼的同時,也希望本土球員可以知恥後勇,想賺高薪就憑藉自己的實力,走出國門去賺。

而俱樂部背後的企業對於限薪新政的態度還是比較支持的,在會議上也是幾乎全票通過。畢竟在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國外的各豪門俱樂部都不得不降薪以維持經營,而我們國內俱樂部一直「入不敷出」,限薪是為俱樂部減壓,對俱樂部的存續發展更加有利。

2.國內各級聯賽擴軍

這項政策的實行應該在限薪後開始,因為限薪新政出臺後,新賽季的聯賽將是未知數,各個想搞足球的企業可能都會觀望一下。一旦在限薪、縮支減小了運營成本後,各企業的負擔相對減少了,而聯賽還能夠保持活力與關注度,企業肯定是願意投入資金到足球上的。

從長遠來看,聯賽擴軍也是勢在必行。就拿中超聯賽舉例,相較於日本J1聯賽和韓國K1聯賽,中超16支隊,每年30輪比賽(比賽輪次數據皆為疫情前);日本J1聯賽18支隊,每年34輪比賽;韓國K1聯賽只有12支球隊,卻分為常規賽(33輪)和爭冠賽/保級賽(5輪),合計達到了38輪比賽,都是高於中超的30輪。

如果中超可以擴軍到18支球隊,聯賽的輪次也會隨之增多,可以達到34輪。聯賽的比賽場次增多,意味著球員得到的比賽機會增多,更有助於球員提高能力和增漲經驗。

此外,我國幅員遼闊,聯賽的擴軍對於那些沒有頂級聯賽俱樂部的省市也是一個機會,相信那些曾經在足球方面相對貧瘠的土壤也會發展成足球的溫床。

3.俱樂部改名

這是一項最具爭議的政策,球迷們幾乎清一色的質疑,因為在大家看來,俱樂部改不改名與中國足球能否進步完全不相干。而且很多俱樂部已經有了自己的歷史,也培養出了自己的「死忠」,俱樂部的名字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專屬」。

而足協嘴上說重視底蘊與傳承,卻還要「一刀切」,令球迷在感情上無法接受。但政策就是政策,它並沒有一棍子全「打死」,是有自己的規定與前提。從相關的細則中來看,足協對於此政策的頒布,應該是為了打消那些所謂投資足球、卻以足球為「廣告」、搞「短期足球」企業的念頭。真正想搞足球、搞好足球,就做青訓,「側面」鼓勵俱樂部以培養球員為運營資本,培養出好球員也是一筆「好買賣」。

由此可見,足協的初衷是好的,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是希望國內的足球環境更加純粹、更加純正,將「功利」撇出去,返璞歸真,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相關的條例是否能夠調整、或者人性化一些,想必反對聲音會減少很多。

4.內援轉會名額增加

這項政策就目前流傳出的消息來看,可能是將內援轉會名額增加至8人。搭配著前幾項政策一同來看,在限薪後,外援的作用不可避免地會削弱,國內球員將逐漸成為聯賽的主角。

而各球隊之前的建隊思路,無一例外都是以外援為核心制定技戰術,在一系列新政的頒布後,各隊將不得不面臨球隊「推倒重建」的困難。所以,為了保證新賽季聯賽的精彩程度最小限度的削弱,內援的流通性增加是十分必要的,各支球隊都會利用這個機會對陣容進行補充,人員進行調配。

此外,「轉會鎖」據說也曾被提及。這個「新概念」顧名思義,是針對轉會方面的限制措施。其大概意思是,如果某隊有球員合同到期,原俱樂部提出以頂薪續約,該隊員只能留在母隊。這項規定應該是旨在保護中小俱樂部的利益,避免被大面積「挖角」的情況產生。

總之,從這四項新政的頒布可以看出,足協清楚提高本土球員的重要性,一貫依賴外援的老路子走不通,發展金字塔形的各級聯賽才能夯實基礎。足協對於改變中國足球現狀是下了很大功夫,在個別政策上可能顯得「不近人情」,但希望球迷們了解,足協所做的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提高中國足球!

#足協新政#

相關焦點

  • 解讀新政:限薪,擴軍,改名,內援轉會名額增加,最終目的是提高中國足球
    2020年12月,隨著中超足協杯落幕,中國國內足球的各項賽事均已畫上句號,但中國足球並未就此「消停」。足協接連召開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許多議案與新政。其中,備受球迷討論的就是球員限薪、各級聯賽擴軍、球隊改名和內援轉會名額增加,下面就四項比較受關注的新政進行解讀。
  • 限薪!擴軍!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中超新政又要來了
    目前,中國足協和中超聯賽還沒有官方公布新政措施,但是,限薪、擴軍和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等,在網上已經引起軒然大波。此外,中超計劃在2022賽季擴軍到18支球隊,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也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內完成。限薪!中超精彩程度或大幅降低根據會議傳出的消息,2021賽季,中超每家俱樂部單季支出總額不得超過6億元,用以支付本土球員和外籍球員的總薪酬,分別最高不得超過7500萬元人民幣和1000萬歐元。
  • 限薪!改名!最嚴新政能救中國足球嗎?
    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金元足球是消極落後的情況,各家俱樂部,足球從業者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此均非常不滿意。「這些年來的高投入,似乎增加了職業聯賽的觀賞度,但從實際上來看,高投入並沒有提高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不僅如此,這反而違背了價值規律,嚴重傷害了中國足球的現在和未來。」
  • 中國足球三級聯賽又將擴軍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臨近歲末,中國足協「大動作」不斷。繼幾天前的「最嚴限薪」、「中性改名」之後。12月19日,中國足協又對外正式公布《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大大小小有35條之多,其中,剛剛經歷了聯賽大規模球隊退出的中超、中甲、中乙的三級聯賽將再度擴軍。
  • 中超限薪令升級在即
    本報訊(海河傳媒體育中心記者王梓)涉及中超聯賽的限薪升級計劃頗為惹人關注。中國足協今天召集各俱樂部代表齊聚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工作會議,就此事展開討論,相關結論極有可能在會後官宣。這意味著中國足球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改革風暴。
  • 限薪+改名 新政必須執行
    天津日報上海12月14日電(記者 趙睿)中國足協今天召開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議,正式公布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新政,限投限薪和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的細則落地。這兩項新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沒有商討餘地。參加會議的俱樂部代表表態支持聯賽新政。
  • 解讀足協新政和目標:降薪之後是擴軍,3年計劃基礎不穩
    足協帶頭推動降薪、限薪,目的就是要留住現有的投資人。3年之後中超擴軍?降低了進入足球圈的「門檻」,中國足協期待著更多人參與到中國足球的未來建設之中。16隊退出潮不能再有:降薪、限薪只為擠幹中國足球的泡沫2019年的歲末,中國足協頒布新政,引入中超、中甲和中乙的準入制度。結果在隨後的半年時間裡,有5支球隊退出,11支球隊因為財政問題失去註冊資格。
  • 限薪令+改名+職業聯盟難產,中國足球到底想幹什麼?
    引言:中國足球最近因為「最強限薪令」以及改名鬧得滿城風雨,現在的中國足球已經不能說太多了,說多了都是淚。「超級限薪令」下的各俱樂部就可以節省很多的成本,各支球隊水平也能得到一定的平衡,但是最終能給中超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真的很難預料。
  • 中國足協新政「三板斧」,或令中國足球一夜回到解放前!
    以陳戌源為主席的中國足協領導班子,似乎為了在中國足球的發展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罔顧足球發展規律和中國足球的實際情況,接二連三推出一系列的新政,把中國足壇搞得一地雞毛,令人嗟嘆不已
  • 中性名引爆矛盾工資表似過年關 中國足球如何挺過寒冬
    原標題:中國足球如何挺過寒冬?一場寒潮揭開了2021年的序幕,也應和了時下中國足球的現狀。在歲末年初,推出了限薪、中性化、擴軍等一系列新政後,中國足協沒有收穫太多掌聲。球迷拉橫幅、包大巴,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不滿;被限薪的球員自然不可能打心眼裡支持新政;就連最該支持新政的俱樂部投資人們似乎也在通過「撂挑子、甩鍋」等手段表達不滿。
  • 從J聯賽的發展看中國足球到底該不該限薪
    近日有媒體報導中國足協將出臺更嚴厲的限薪令,本土球員頂薪將不得超過500萬人民幣。一時間,關於降薪的爭議再度甚囂塵上。一方面支持者認為限薪有利於消除泡沫,保證聯賽健康運營;而另一方面反對者認為限薪會降低聯賽的精彩程度,並且還會嚴重影響國內的足球熱情。
  • 陳戌源:中國足球要褪去所謂"大牌" 限薪新政有利國內球員成長
    這些年俱樂部高投入增加聯賽觀賞程度,但中國足球的水平並沒有取得實質進步,聯賽投資的不可持續性違背市場發展規律,如不加以治理,嚴重危害中國足球發展."在"加強版"限薪政策下,聯賽激烈程度觀賞性會有影響,勢必會造成一部分大牌外援的流失.如何保持聯賽精彩激烈程度,吸引球迷及贊助商的關注,也是足協需要考量的一點."
  • 陳戌源:中國足球要褪去所謂"大牌" 限薪新政有利國內球員成長
    這些年俱樂部高投入增加聯賽觀賞程度,但中國足球的水平並沒有取得實質進步,聯賽投資的不可持續性違背市場發展規律,如不加以治理,嚴重危害中國足球發展."中國俱樂部投入是日本聯賽的3倍多,一線球員薪酬是日本的5.8倍,這些數字是觸目驚心的,我們應該覺醒,不能繼續生活在這樣的足球環境中.潮水終將退去,我們終將迎來潔淨的海灘,在此前的俱樂部投資人會議上,各俱樂部態度鮮明表明他們立場,全力支持執行足協方案意見
  • 足協先頒布限薪後擴軍18隊,這是一拍板還是一刀切?
    在今天,中國足協官網發布《中國足球協會關於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這相比於此前的超嚴格限薪令又是一個重磅炸彈,並且不知道是啞彈還是造成重大影響的真彈。其中提及了到2023年,中超聯賽擴大到18支參賽隊,中甲聯賽擴大到20支參賽隊,中乙聯賽擴大到30支參賽隊左右。
  • 足協:中超擴軍至18支隊伍 入籍球員也將被限薪
    近期,中國足球協會第11屆新聞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國足協辦公室進行。中國足協新聞發言人透露,職業聯賽將有可能於2025年擴軍,其中包括從2020賽季起到2025賽季,中超、中甲、中乙聯賽的規模將分別向18支、20支、48支邁進。另外發言人還透露,未來足協內部機構部門將大幅裁減,削減到15個部門,並且每個部門都有著各自的職責,有利於統一管理。
  • 中超明年大限薪,國內球員頂薪稅前500萬!
    今天,中國足協在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本次會議討論了多項議題,並且最終確定了新的政策。其中俱樂部和球迷最關心的球員降薪、俱樂部改名、聯賽擴軍等都有了答案。當然,中國足協也留下了一個「後門」,即上述限薪政策不包括「獎金」,獎金由足協其它相關規定進行限制。可見,和之前「金元中超」時代相比,明年開始中超的球員薪酬將回歸一個比較合理的幅度,堪稱「腰斬」的力度。中國足協表示,這樣的政策出臺也是為了降下聯賽的泡沫虛火,為俱樂部減壓。
  • 解讀足協新政:「限薪令」如何影響青訓
    但無論後續如何調整,足協大刀闊斧地限薪已成定局。依據媒體人的說法,讓足協進一步推動限薪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今年年初某俱樂部被財政拖垮時的查帳,部分球員的籤字費和年薪都飈到了上千萬的級別,這也使得足協高層痛下決心,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幹預俱樂部的財政。
  • 中超新政:限薪、限支出後,增加轉會名額就會讓市場活躍起來?
    中超新政:限薪、限支出後,增加轉會名額就會讓市場活躍起來?以上就是促進一次轉會發生的主要原因,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中超增加轉會名額的做法,究竟能不能讓中國足球轉會市場活躍起來!1、俱樂部失去出售球員的動力如今世界足壇,最火爆的聯賽是哪個?毫無疑問是英超,這裡匯聚著世界各國的國腳們,這裡的球員工資普遍較高,大筆轉會費時常發生,為什麼?因為英超有錢。
  • 「中超新政」強勢出爐!限薪、中性名等細則,會產生哪些影響?
    12月14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中國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會上公布了中國足球各級別聯賽的一系列新政,對於諸如限薪、中性名等外界關心的話題,如今都有了明確的回答!而且,此次中國足協的態度,可謂十分強硬。
  • 中超限薪不影響球員舊合同 2022賽季或擴軍
    足球報認為關於再次減薪政策實行後,球員原有的合同是否繼續執行問題,據悉球員舊有合同不會推翻,而是會採取買斷或者分期付款的形式協商解決。此外,每個級別的聯賽都有降薪,而中乙的頂薪可能是30萬人民幣。根據媒體報導,足協推出的新方案中,很可能還將涉及各俱樂部總體投入、注資及薪酬投入的限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