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花子,見過嗎?散寒清熱.治傷風頭昏、熱邪口燥及感冒身熱

2021-03-04 太極本草

泡花子

來源產地

為山礬科植物黃牛奶樹的樹皮。

全年均可採,剝取樹皮,曬乾。

生於村邊石山上、密林中。

分布於西南及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別名苦山礬、花香木。

【原形態】

黃牛奶樹,又名:水冬瓜、花香木。

常綠喬木或灌木,形態常多變化。芽及幼枝均被灰褐色短柔毛。

單葉互生,革質或紙質;披針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約20釐米,寬約6釐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平滑、綠色,下面淡綠色,中肋凸出,上疏生白毛;

葉柄長約1.5釐米。穗狀花序,腋生,無毛或有短細毛,長為葉柄的2~6倍;苞片和小苞片邊緣有腺點,小苞有粗毛;

花萼長約2毫米,無毛,5裂,裂片覆瓦狀排列;花冠白色,裂片長約4毫米;雄蕊多數;較花冠為長,花絲基部合生成不顯著的五體雄蕊;

子房下位,頂端無毛。核果球形,直徑4~6毫米,頂端縊縮,宿存萼裂片直立。花期4~5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澀,涼。

散寒清熱。主治傷風頭昏,熱邪口燥及感冒身熱等症。

《中藥大辭典》

性涼,味苦澀,無毒。

散寒清熱。治傷風頭昏、熱邪口燥及感冒身熱。

《中華本草》

苦;性涼。

清熱;解表。主感冒身熱;頭昏口燥

【歸經】

肺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頭昏

其引發的原因常有貧血、睡眠差、緊張、腦梗塞、腦供血不足、頸椎病、身體虛弱、心血管病、高脂血症、高度近視等,可涉及多個學科,並常伴有其它症狀。

比如高血壓病人發病時的感覺、睡眠不足及飲酒過量的頭昏沉沉的感覺;

久蹲、久坐突然站起感到雙眼發黑,眼冒金花,站立不穩或某種原因導致短暫意識喪失,突然摔倒等,也不是眩暈而是暈厥。無論是頭暈或是暈厥都是由各種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引起

相關焦點

  • 野拔子,見過嗎?清熱解毒,消食.治傷風感冒,消化不良,腹脹
    用於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中華本草》味辛;苦;性涼解表退熱;化溼和中。主感冒發熱;頭痛;嘔吐洩瀉;痢疾;爛瘡;鼻衄咳血;外傷出血《中藥大辭典》辛,涼。"治爛瘡。清熱解毒,消食化積。治傷風感冒,消化不良,腹痛腹脹。"
  • 治頭暈目眩佳藥:太白花
    藁本祛風散寒,除溼止痛。天麻是治頭痛眩暈的名藥。法夏曲溫肺止咳,降逆止嘔。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用於脾虛食少,止汗,痰飲眩悸。四藥與平肝健胃,治頭暈目眩的太白花共治病症。(《陝西中草藥》)偏頭痛性眩暈即伴隨頭昏,頭昏和頭痛。以旋轉性眩暈為主,或自身及周圍物體的幻視,並伴有頭痛、怕光、怕聲及視覺先兆等。
  • 這草藥,可治各種眼疾,頭痛,以及高血壓等
    藁本祛風散寒,除溼止痛。天麻是治頭痛眩暈的名藥。法夏曲溫肺止咳,降逆止嘔。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用於脾虛食少,止汗,痰飲眩悸。四藥與平肝健胃,治頭暈目眩的太白花共治病症。2、治偏頭痛,白帶,頭暈目眩,虛勞:太白花60g,燉豬蹄或烏雞肉吃。
  • 從自己的醫案看,孩子感冒發燒的注意事項
    第二天燒就退了,症狀是舌苔紅底黃苔,有點踢被子,嫌熱,無大便。這是身體內部還有殘餘的熱邪,吃兩支清熱的中成藥就痊癒了。當晚上大便通開,再吃幾天小米粥和山藥粉鞏固療效,固護脾胃,整個過程兩天半即痊癒。通過這個醫案,我認為感冒辨別寒熱最為重要,有些時候是單純風寒,有時候是寒邪入裡化熱,但是及時的散寒解表對大部分情況都適用。
  • 秋季宜收不宜散,清熱潤肺湯您做好準備了嗎?
    初秋炎熱的餘溫尚存,早晚涼、中午熱,相信大家也感受到「秋老虎」啦!過了處暑後,其實不僅是氣候的變化,這個時候陽氣漸衰,陰氣漸長,萬物也由生長期開始轉入收藏期了。我們也正在長夏的尾巴上,也快進入真正的秋季了。到了秋天大家都能很明顯的感到燥,秋季的主氣就是燥,其性乾燥,其氣清肅。
  • 古代名醫治咳嗽的經驗!
    他進一步補充了朱丹溪的四時之咳的治法。春多上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川芎、芍藥、半夏各一錢,麥門冬、黃芩(炒)、知母。春若傷風,咳嗽鼻流清涕,宜辛涼解散,加防風、薄荷、黃芩(炒)、麥門冬。夏多火熱炎上,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黃芩(炒)、麥門冬、石膏。秋多溼熱傷肺,宜清熱瀉溼,加蒼朮、桑白皮、防風、黃芩、山梔(炒)。冬多風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半夏、乾薑、防風。
  • 黃芩,清熱燥溼的的藥,善於清肺熱,治少陽,要預防燥傷正常津液
    今天開始我們來連續講幾篇清熱燥溼的中藥。這類藥祛溼熱力度強,但苦寒之性及燥性偏強。所以用的時候,那種寒溼的需要配合溫藥。燥易傷陰,對於陰虛的要適當養陰。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黃芩,出自《神農本草經》。看這個歸經就多了,說明它治療的範圍廣,可治肺,可治脾胃,可治肝膽,可治腸道膀胱。具體的功效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怎麼來運用它呢?從它的功效來入手,我們分四種情況下用它。
  • 古代名醫治咳嗽的經驗!【值得收藏】
    他進一步補充了朱丹溪的四時之咳的治法。春多上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川芎、芍藥、半夏各一錢,麥門冬、黃芩(炒)、知母。春若傷風,咳嗽鼻流清涕,宜辛涼解散,加防風、薄荷、黃芩(炒)、麥門冬。夏多火熱炎上,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黃芩(炒)、麥門冬、石膏。秋多溼熱傷肺,宜清熱瀉溼,加蒼朮、桑白皮、防風、黃芩、山梔(炒)。冬多風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半夏、乾薑、防風。
  • 艾灸,專治各種感冒,附方法!
    今年你感冒了嗎?秋冬交替之際,感冒多發,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等抵抗力相對較弱的人,這個季節感冒很容易找上門。感冒後如何艾灸調理?這也是近期很多灸友諮詢的問題。看似簡單的感冒,在中醫上分有不同的類型,如果可以辯證施灸,效果自然灸到病除。
  • 燥實灼津真隂竭 治當急下大承氣
    則是上條少陰病乃入府證也,少陰邪熱已轉屬府胃,府實熱,消灼腎水,故口燥咽幹,用大承氣以瀉府,而實熱自除。且少陰之藏本腎屬水,胃府屬土,瀉土所以救水也。2、方有執曰:口燥咽幹者,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邪熱客於其經,而腎水為之枯竭也。然水幹則土燥,土燥則水愈幹,所以急於下也。3、張璐曰:按少陰急下三證,一屬傳經熱邪亢極,一屬熱邪轉入胃府,一屬溫熱發自少陰,皆刻不容緩之證。
  • 路志正:溼病證治十二法
    加減:溼熱蘊結症狀:胸膈不適,脘腹脹滿,肢體沉重,口乾苦而黏,大便黏滯不爽或便秘,小便黃濁或短赤,午後身熱,心中煩熱,舌淡紅或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則:清熱祛溼,調中行氣。寒溼中阻症狀:脘腹脹滿,隱隱作痛、遇寒則甚,得熱痛緩,瀉下清稀,納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體酸楚,舌淡苔白滑膩,脈沉遲。治則:溫中散寒,燥溼行氣。處方:厚樸9克,乾薑6克,草蔻仁(後入)6克,蒼朮12克,陳皮9克,茯苓12克,澤瀉6克,廣木香(後下)6克。
  • 施合一|感冒難受?廚房裡就有「好藥方」!
    而你只要學會這些……感冒也分正常和不正常風、寒、暑、溼、燥、火,中醫稱之為自然界的「六氣」,但是當其中任何一氣過剩時,都會導致疾病,這時「六氣」就被稱作「六淫」,也叫「六邪」。主要是因為風邪容易與其他五邪勾結,進而表現出各種複雜的症狀。我們常說的傷風感冒,就是身體遭受外來的風邪侵襲之後產生的各種症狀。我一般把感冒分為正常的感冒和「不正常」的感冒。
  • 小兒哮喘能完全治好嗎?
    哮喘小兒常有家族史,體質遺傳,若肺、脾、腎三髒失調,即釀成哮喘伏痰的基礎,若又感受外邪,風痰不化,讓病情更是膠著不去。 哮喘的發作,病情是內外夾攻,內有痰飲伏留,外有邪氣引動誘發。外邪以風寒為主,風熱間有;邪入肺經,肺失宣肅,引動伏痰交阻於氣道,氣機升降不利,喉間痰鳴哮吼。
  • 咳嗽有痰吃什麼好的快:每日一杯豆漿 巧治肺熱咳嗽
    治風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2.巧治傷風咳嗽——紅糖姜棗湯材料:芫荽(香菜)30克,飴糖30克,大米100克做法:將大米洗淨,加水煮湯。適用於發汗透表,治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4.巧治風寒咳嗽——白蘿蔔蜂蜜蒸
  • 秋褲or not上熱搜了,還關乎尊嚴?涼意明顯,你的選擇是……
    這幾天,關於要不要穿秋褲的話題又上了熱搜, #吳磊說真男人不會在西褲裡穿秋褲#,原因是吳磊在主持「新中國電影教育70周年暨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0周年紀念活動」時,作為班裡的養生boy,被網友問到,保溫杯帶了嗎?秋褲穿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