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艾小九。
今年你感冒了嗎?
秋冬交替之際,感冒多發,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等抵抗力相對較弱的人,這個季節感冒很容易找上門。
感冒後如何艾灸調理?這也是近期很多灸友諮詢的問題。
看似簡單的感冒,在中醫上分有不同的類型,如果可以辯證施灸,效果自然灸到病除。
1
風寒感冒
症狀表現:
惡寒發熱,寒重熱輕,微熱或不熱,無汗,鼻癢頻嚏,鼻流清涕,鼻塞聲重,喉癢咳嗽,痰白清稀,頭痛,遍體關節酸楚。舌苔白,脈浮緊。
艾灸配穴:
肺俞、風門、大椎
隨症加穴:
①鼻塞者,加迎香; ②喉癢者,加天突; ③頭痛者,加風池、合谷; ④無汗者,加大杼穴;⑤咳嗽者,加列缺。
方義說明:
肺俞、風門疏調太陽經氣,散風寒解表邪;大椎為諸陽之會,為解表退熱要穴,風寒一去,則感冒諸症自除。
2
風熱感冒
症狀表現:
發熱較高,稍惡寒,鼻塞流濁涕,咽痛喉癢,咳嗽痰黃,多汗,口乾欲飲,頭痛而脹。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咽紅或乳蛾腫大。
艾灸配穴:
曲池、合谷、大椎、外關、尺澤
隨症加穴:
①鼻塞涕多者,加列缺;②頭痛甚者,加風池。
方義說明:
合谷、曲池分別為手陽明原穴和合穴,手陽明與手太陰相為表裡,二穴合用清熱疏散表邪;大椎屬督脈,亦能解表退熱;外關為手少陽之絡,通於陽維,能疏風清熱;尺澤為肺經合穴,能清肺熱。諸穴配用共奏疏風清熱之功。
3
體虛感冒
症狀表現:
經常鼻塞流涕,惡風寒或發熱,頭痛鼻塞,倦怠無力,氣短懶言,面色少華,飲食不香,舌質淡,脈濡;或形體消瘦,午後發熱形寒,咽癢咳嗽少痰,痰白,頭昏心悸,納呆,舌質紅,脈細數。
艾灸配穴:
肺俞、膏肓俞、氣海、足三裡、太溪。
隨症加穴:
參考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處方,根據病情選用。
方義說明:
肺俞為肺氣聚集轉輸之所,肺合皮毛;膏肓俞為治虛勞之要穴。灸肺俞、膏肓以培補肺氣,灸氣海、太溪以充脾腎之氣,加之足三裡健脾胃、養陰血,再結合疏解表邪之穴同用,感冒自會康復。
感冒還可以更細分為以下多種類型,幫助我們更好的辯症艾灸。
1、風寒感冒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池、風門、列缺、肺俞、合谷、大椎。
2、風寒感冒頭痛較重
症狀:頭痛較重,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門、列缺,肺俞、合谷、大椎、風府、太陽、印堂。
3、風寒感冒兼咳嗽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府、風池、列缺、外關、尺澤、天突。
4、風寒感冒身痛較重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內疲,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府、風門、列缺、肺俞、大椎、身柱。
5、風熱感冒
症狀:發熱,微惡風寒,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黃獨涕,咳嗽,咽紅幹痛,口乾渴,咯痰黃稠,舌尖紅。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外關、尺澤、風池、合谷。
6、風熱感冒咽痛較重者
症狀:發熱,微惡風寒,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黃濁涕,咳嗽,咽紅幹痛,口乾渴,略痰黃稠,舌尖紅。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外關、尺澤、風池、合谷、少商、商陽。
7、氣虛感冒
症狀: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肢體倦怠乏力,咳痰無力,平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反覆易感。
艾灸穴位:大椎、肺俞、風門、氣海、足三裡。
8、陽虛感冒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淡胖有齒痕。
艾灸穴位:大椎、足三裡。
9、流行性感冒
症狀:突然起病,畏寒高熱,體溫可達39-40攝氏度,多伴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常有咽喉痛、乾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後不適等症狀。
艾灸穴位:大椎、委中、肺俞、風府。
10、胃腸型感冒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腔腹脹滿,不思飲食,大便稀溏,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艾灸穴位:風池、大椎、太陽、列缺、合谷、關元、中脘、足三裡。
鄭重提示:
以上方法,僅限於未見高燒和嚴重感染的感冒,若出現高燒、抽搐等「大熱之症」,請立即就醫,採取緊急措施進行治療!
補充說明:
1、灸法預防和治療感冒有一定效果,如配合針刺治療,可提高療效。也可配合推拿療法,如推印堂,推坎宮,揉太陽,拿風池、肩井、曲池,按揉合谷等。
2、灸治過程中,如發現繼發性細菌感染,如肺炎或其他併發症時,應配其他方法及時治療。
艾灸調理感冒注意事項:
艾灸治療感冒越早越好,若出現高熱、咽痛、流黃涕,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同時應注意:
多喝水:平時應養成多喝水的習慣,若是遇到感冒的時候要多喝水,不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縮短發病的日數,並且對喉嚨痛,咳嗽等症狀可有效緩解;
加強體育鍛鍊:提高耐寒能力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注意保暖及調節室內空氣溼度,預防感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