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最難堪都督陳泰,與姜維交手數次,他的人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2020-12-11 魚羊秘史

姜維為蜀漢效力數十年。

數十年間他也遇到過不少對手。

姜維的對手之中,讀者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一生活躍在西北的曹魏宿將郭淮郭伯濟,以及最後滅蜀功成的鄧艾鄧士載了。

那麼讀者們是否知道姜維一生軍事生涯中還遇到過一位名叫陳泰的將軍呢?

今天就讓我對他的背景、生平做一個盤點。

01

陳群之子,平步青雲

曹魏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位高位重者的子弟往往有機會入宮做皇帝的近侍秘臣。仕途環境非常的良好。

比如鍾繇的長子鍾毓在十四歲的時候即擔任了黃門侍郎(不是太監。這是由士人擔任的近官)。放今天就是廳級幹部,出道即巔峰。有個好爹就是爽。

作為三公之子(陳群當時任司空)的陳泰,自然也有這種機會。於是,陳泰起家官即為散騎侍郎。

沒過幾年,到了正始時期,陳泰便升官做了遊擊將軍。遊擊將軍是曹魏的禁軍中最重要的武官之一,執掌遊擊營。

顯然陳泰的仕途非常順利,比絕大多數官員爬履歷要快得多。所任官職也全部是要任、重任。

之所以仕途這麼順,一方面是因為他家族的強盛,為他提供了非常多的政治資源;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陳泰在當時有一個大靠山——司馬懿。

說起來,陳氏與司馬氏之間的關係始終很友好。陳群、司馬懿二人他們一直是政治上的盟友,私底下的朋友。

陳泰在少時便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司馬師、司馬昭二兄弟。陳泰亦與二人有很深的友誼。

由此來看,他們兩家的聯繫是比較緊密的。

正始年間時,幼帝曹芳在位,國家的大權實際上是交給了兩位託孤大臣——曹爽、司馬懿去打理。

司馬懿便藉機扶植了一批自己的黨羽。小侄子陳泰便是其中之一。

陳泰之後在司馬懿的安排下,出為并州刺史,到了地方上混取資歷政績。并州地處邊鄙,在當時有大量的匈奴等外族人居住。

陳泰本傳中記載他在并州時,「甚有威惠」,深得外族愛戴與支持。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按照《孫禮傳》所記載的時間來看,并州刺史孫禮的前官即是陳泰。記載說孫禮的前官並不能有效的制約外族,導致匈奴王劉靖漸漸強盛壯大,鮮卑族又屢屢犯境。

并州處在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狀態,所以朝廷才打算安排孫禮取代陳泰。

陳泰在應對外族、治民理事上的才能顯然不足。不過情有可原,作為一個年輕人來說,當時的陳泰自然是比較缺乏政治經驗的。

但這次失敗的政治經歷並沒有影響到陳泰的前途。畢竟陳泰上面還有人。陳泰卸任并州刺史後回朝進入尚書臺任尚書。

自陳泰仕官始,一直都有強大的後臺罩著他,著實令人酸、酸、酸、酸。

司馬懿對陳泰的幫助極大,陳泰自然也投桃報李。在高平陵之變中,他毫不猶豫站在了司馬氏這邊。幫助司馬懿勸說曹爽投降放棄抵抗。

掌握政權後的司馬氏開始安排一批身在中央做官的親信出任地方刺史、太守一類的長官,慢慢滲透、控制地方上的權力。

陳泰則被安排到了雍州為官,任雍州刺史。軍事上是作為當時的雍涼都督郭淮的副手。曹魏的雍、涼二州即是今天陝西、甘肅一帶。從此以後,陳泰與姜維多次交手。

02

與姜維鬥法,卻成為了曹魏最難堪的地方都督

起初,姜維因為受到了朝內主政者——費禕的約束、壓制,所以每每北伐可調動的軍隊數量都不超過萬人。力量比較薄弱。郭淮、陳泰可以輕鬆應對姜維。

郭淮病逝後,由陳泰接任做了徵西將軍、雍涼都督。

蜀漢那邊,費禕遇刺身亡,姜維再也沒有了掣肘,終於可以甩開膀子打仗。

可想而知,陳泰不會再像以前那麼輕鬆了。

陳泰先是在襄武之戰中喪師折戟,導致了護軍徐質的陣亡、隴西郡的一半人口被姜維遷回蜀漢。

很快姜維又發動了一次北伐。在洮水以西殲滅了雍州刺史王經所率的數萬大軍。這是曹魏數十年間遭遇的最嚴重的戰敗之一,也是蜀漢戰果最豐厚的一次北伐。

很多史料將洮西大敗推鍋給王經,認為是王經不聽從陳泰指揮的緣故。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恐怕並非如此。

在戰爭結束後,刺史王經反而回洛陽做了司隸校尉、尚書,並沒有被降職免官。要知道,王經只是一個農民出身的官員,出身在當時算極為卑微低下的。

王經在朝內也沒什麼強有力的靠山,甚至都不算司馬氏的黨羽。連他的母親都認為王經做官做到太守這一級就好了,再往上爬就非常危險了。

可王經如果真的犯了這麼大的錯誤、為曹魏造成這麼嚴重的損失的話,又為什麼沒被免官降職呢?

那麼只有一種解釋——王經其實並不是這場戰爭失敗的主責。主責在誰呢?恐怕就在陳泰身上。

陳泰的本傳喜歡吹噓陳泰的才能與功績,誇耀他與姜維作戰時的表現。

可是有一點是它掩蓋不了的,即——這位雍涼都督僅僅履職一年不到,就被朝廷解任,調回朝做尚書僕射。

陳泰是曹魏歷任地方都督中在職時間最短的一位;並且也是歷任地方都督防禦敵國進攻時損失最為慘烈的一位。

雖然從地方都督轉遷尚書僕射不算降職,但這表現出一個信號——雍涼經歷慘重失利後,司馬昭並不再相信陳泰在軍事上的才能,所以才會快速地將陳泰解任。

但畢竟陳泰還算是司馬氏的親信,又是司馬昭的親密發小。司馬昭也便沒有難為陳泰,只是沒有讓他再做雍涼都督而已。

03

魏晉易代之事,令他信仰崩塌,憂憤而亡

甘露元年以後,司馬昭不斷地侵逼魏帝曹髦,終使曹髦忍無可忍,於甘露五年五月率宮中的宿衛們進攻司馬昭府。

然而連宮門都還沒出去,曹髦就被賈充率領的軍隊攻殺了。弒帝的惡行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司馬孚、陳泰他們抱著皇帝的屍體痛哭流涕,要求司馬昭處死賈充。

在漢魏時期,士人們心中建立了相當穩固的對皇帝的認同感與信仰。所以在當時來說,要經營禪讓、改朝換代,往往需要像曹操那樣穩步長期經營N年才可,很難一蹴而就。

而弒殺皇帝的行為更是挑戰了不少士人心中的認知與底線。

陳泰要求司馬昭處死賈充並不算過分。可這讓司馬昭犯了難。儘管賈充弒帝了,但對司馬氏來說有大功。沒有賈充這樣的人,司馬昭的腦袋恐怕真要被皇帝奪去。

如果司馬昭處死了賈充,無疑會寒了這批走狗的心,致使這批人喪失對自己的忠誠。

兩難之下,司馬昭還是選擇保住了賈充。親自出手弒殺皇帝的成濟做了替罪羊。

這讓陳泰極為不滿。陳泰對司馬氏失望至極。不久後便嘔血病逝。

在魏晉交替的這段歷史時期中,類似陳泰這種情況的人非常多。他們出於自身利益關係才幫助司馬懿戰勝曹爽,奪取了曹魏的政權。

他們起初根本沒有想過司馬氏會取代曹氏。司馬氏一步一步地侵逼曹氏,他們也只是不斷地通過自我欺騙來麻醉自己。

當司馬氏揭開最兇惡的面目以後,這批人的價值觀道德觀與自身的現世利益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如果反對司馬氏,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會是舉族被誅戮。如果不反對司馬氏,則是背離了自己對忠孝、對道德的精神追求。

陳泰憤於皇帝被弒,卻又不敢正面反對司馬氏,最後在家中悲痛而亡;

一直在幫助自己家族攫取權位的司馬孚,到了晉朝卻堅持以魏純臣自居;

阮籍為司馬氏作《勸進表》,但卻始終與司馬氏保持距離,拒絕與司馬氏聯姻。並且平日裡行為、言談乖張放蕩,消極避世。

他們都在矛盾的時代痛苦地活著,又痛苦地死去。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光芒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姜維人生最漂亮的大勝——洮西會戰
    但是姜維也有過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局面,也有過哪種關鍵時刻,要是命運女神再多給他一個微笑,也許一切都改變了。今天我們說說姜維北伐過程中最成功的一場戰役,洮西會戰。一、雙方陣容分析蜀漢方面的主將自然是天水麒麟兒姜維,他以衛將軍的身份帶領車騎將軍夏侯霸、鎮南大將軍張翼發動對曹魏的第五次北伐。曹魏方面的代表有兩位,主角是雍涼都督陳泰,這是一個頭腦冷靜且行事果決的人物,他和前任雍涼都督郭淮的默契非常好,曾經阻擋過好幾次蜀漢的進攻。陳泰的下屬是雍州刺史王經。
  • 三國時期,能多次擊敗姜維的陳泰,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前言:作為司空陳群的兒子,陳泰歷來被視為一個有名無實的紈絝子弟,但是實則不然,在後三國時期,曹魏西線戰場上,陳泰與郭淮一樣,是為不可多得的名將。但是此人內心無朝政大局,一心只求安穩,導致了他的矛盾人生,於司馬家來說,他是無心成功臣,於曹氏一族來說,他是有心卻無力,最終悲憤而死,那麼,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 魏國後期名將陳泰:三次擊敗姜維,司馬昭弒君後他氣得嘔血而死
    魏國大將陳泰,就是魏國後期實力最強的軍事人才之一,綜合水平絲毫不次於鄧艾鍾會。在與蜀漢軍隊的交戰中,陳泰曾經三次擊敗姜維,堪稱姜維最為強勁的對手。陳泰,生於公元200年,卒於260年,河南潁川人。他父親陳群擔任過御史中丞,以直言敢諫著稱,深得曹操器重。但在曹操時代,陳泰並未引起太多人注意。
  • 讀《資治通鑑》1161——陳泰敗姜維
    泰慰勞將士,前後遣還,更差軍守,並治城壘,還屯上邽。泰每以一方有事,輒以虛聲擾動天下,故希簡上事,驛書不過六百裡。大將軍昭曰:「陳徵西沉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邪!」姜維退駐鍾提。
  • 洮西之戰是姜維的軍事巔峰,令曹魏折損萬人,但不是戰略上的勝利
    三國時期,蜀漢作為最弱勢的一方,在軍事上的實力也是最弱的,尤其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最執著於北伐的就是姜維了,可是姜維多年北伐無果,不過在他的軍事生涯中
  • 姜維的北伐之戰究竟是怎麼打的?又取得了多少戰果呢?
    費禕遇刺後,在蜀漢朝廷內部,直接受到影響的,有四個人,一個是姜維、一個是黃皓、一個是陳祗,另一個,便是劉禪。而論者歷來所說的姜維北伐,也應該從延熙十六年正式開始,因為,在此之前,姜維雖然已經升任衛將軍,可是屢次北伐卻是受制於大將軍費禕,所率領的軍隊「不過萬人」。
  • 姜維北伐,最遠打到何處?又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姜維,字伯約,繼承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精神,於238年—262年之間,他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演義中稱九伐中原)。姜維的這十一次軍事行動,取得了四勝,五平,兩敗的戰績。從勝敗數量上來說,勝多負少,實際上,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蜀漢的國力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消磨殆盡了。姜維的十一次北伐,取得的最大戰果為第七次,最遠打到了狄道,就是今天的甘肅省臨洮縣一帶。
  • 三國時期的「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到底有多大?
    不過,在魏蜀吳三國中,都督這一官職的地位、權力、職責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的「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到底有多大?比大將軍厲害嗎?東吳的都督首先,提到都督這一官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都督」周瑜。
  • 劉封,關索和諸葛尚,對戰文鴦,張虎,樂綝和陳泰,哪組贏?
    到了後三國時代,武將的戰鬥力明顯下降了一個很大的層次。連張郃、魏延這些以前只能充當綠葉的傢伙也牛哄哄起來了,還分別都陸續坐上了天下第一勇士的寶座。在曹魏陣營中,文鴦、張虎、樂綝、陳泰都是二代人物。如果蜀漢的這幾位年輕人與曹魏的青年後輩們較量一把,誰輸誰贏呢?咱們就通過他們各自的戰鬥履歷來分析一下。 一、劉封 劉封是劉備在荊州時候的義子,劉備看人的眼力那是相當準的。為什麼他能瞧上劉封呢?
  • 洮西之戰:姜維的巔峰之戰,蜀漢的迴光返照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兩橫一豎,幹就是了,於是姜維調兵遣將,再一次踏上了北伐的徵程,而這次他將迎來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次勝利。雖然北伐了很多次,已經玩不出什麼新意了,但還是要講點技術含量,為了迷惑曹魏,姜維對外宣稱將兵分三路,向岐山,石營,金城進兵。姜維這次帶了數萬人馬,至於數萬是幾萬,史書沒有明確記載,鑑於蜀漢的實際情況和後來的戰爭走向,推測應該是在3到5萬之間。
  • 漢末三國,季漢最後的悲壯名將——姜維
    自從蜀漢四英相繼離世之後,五十二歲的姜維接手了一個,連諸葛武侯都無法逆轉的爛攤子,蜀漢後主貪圖享樂,不理朝政,朝內派系鬥爭不斷,宦官專權,國力日益衰弱。為恢復漢室、報答武侯知遇之恩,姜維踏上了最為悲壯的國士之路。
  • 姜維為什麼會敗?兩個缺點道出真相!
    姜維是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傳說中諸葛亮的徒弟,繼承武侯遺志,堅持北伐。姜維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 解析三國戰爭:姜維11次北伐,蜀漢重生之後的終極噩夢
    姜維揚言分兵三路,對曹魏邊境發動進攻:東部:祁山堡、石營西部:金城此時鎮守關中軍事的為徵西將軍陳泰,總督雍涼兩州軍政,鎮守隴右的為與此同時,朝廷派遣鄧艾作為安西將軍,協同陳泰一起馳援狄道。魏軍分兵三路進至隴西,繞過高城嶺,突襲至狄道東南山頭上。正在進攻狄道城的姜維,聽到東南一帶燃火擊鼓,給狄道城中的士兵放信號,他心中大驚。
  • 三國時姜維在鐵籠山為什麼能輕易殺死郭淮和徐質?
    在蜀漢延熙十六年,姜維起兵二十萬,聽從夏侯霸的建議,先遣郤正為使,結交羌王,並讓羌王引兵南安;而後,姜維再率蜀軍出石營,從董亭直取南安。聽聞蜀軍來襲,左將軍郭淮連忙派人把告急信送到洛陽,然後組織魏軍抵禦。收到郭淮的告急信,司馬師連忙派遣徐質為先鋒,司馬昭為大都督,領軍向隴西一帶進發。在董亭一帶,魏蜀兩軍相遇。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一首先,針對為什麼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沒有進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在魏滅蜀之戰中,姜維沒有守住蜀漢,而鄧艾則成功消滅了蜀國。雖然評價古代歷史上的名將,不能僅僅採用「成王敗寇」的標準。不過,鄧艾和姜維之間的直接交手結果,顯然會對後人的評價產生重要的影響。
  • 姜維有沒有窮兵黷武 蜀漢滅亡責任在不在姜維
    魏國政局一系列的人事更迭又給了姜維進軍的機會,但此時蜀漢朝堂之上也開始有了不滿的聲音。大將張翼認為蜀漢國小民疲,不應濫用武力經常打仗,他在朝堂之上與姜維力爭,姜維晉升了張翼官職讓他同去,張翼不得已只好跟隨。這年夏天,姜維揚言兵分三路,實則仍主攻隴西狄道。此時郭淮已經去世,陳泰正式升任徵西將軍,雍州刺史一職由王經接任。
  • 三國常見的都督,是什麼官職?曹魏推行都督制的目的又是什麼?
    說起都督,不少讀者或許會想到東吳的大都督。誠然,東吳歷屆大都督,都是當世一流的統帥型人才。但他們行使的職能,卻只能局限在江東地區。而曹魏集團中的都督,其具備的職能與作用,才是三國時代最為全面與客觀的。況且,曹操也是最早改進西漢督軍制度的人。
  • 並非扶不起的阿鬥~後主劉禪傳(十九)——姜維北伐
    但由於此時,蜀國國力日益衰弱,姜維這種不過實際的頻繁北伐,進一步削弱蜀漢政權,為了日後的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    早在蔣琬、費禕執政的時期,姜維就多次再隴西地區與曹魏作戰。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政權,但卻是攻擊性最強的政權,三國所有的戰爭中,蜀漢主動發動的戰爭最多,從劉備時代就是這樣,從劉備在南郡之戰期間拿下荊州南四郡開始,到入蜀攻打劉璋之戰,再到漢中之戰、上庸之戰、關羽北伐襄樊之戰、夷陵之戰,蜀漢幾乎都在連年徵戰,不是在徵戰的路上,就是在徵戰的準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