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良老人從濱城區民政局工作人員的手中接過捐贈證書
老兩口合影
周玉芳老人的父親在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被評為烈士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3月18日訊(記者 盧志強 通訊員 郝亞男)來勢洶湧的武漢疫情,時刻牽動著每個國人的心。當戰疫的號角吹響,那一個個逆流而上的身影、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瞬間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
在濱城區恆信安康家園裡,就傳頌著一位76歲退伍老人的故事。以「微薄之力」行大愛之舉,在疫情面前,這位老人的善舉,如冬日的一縷陽光,溫暖著所有的人。
感動——1000元的無償捐贈
看不出歲月侵蝕的痕跡,76歲的胡漢良神採奕奕,容光煥發。當濱城區慈善總會工作人員把捐贈證書和捐款收據交到他手上時,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忍不住打開了話匣。
「我是從新聞裡看到武漢疫情的,沒想到這麼嚴重。」胡漢良說,看到這種情況,他就和老伴商量,怎麼著也得給國家做點貢獻。
胡漢良的提議得到了老伴周玉芳的理解和支持,第二天一大早,老兩口就拿著1000塊錢,通過小區物業經理輾轉捐贈給濱城區慈善總會。
1000元算不得一筆巨款,卻是老兩口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微薄之力,不足掛齒」。胡漢良說,他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並不值得拿出來炫耀。
誠如周玉芳所言,「把錢捐給武漢,我們一點兒也不心疼,只要疫情早日過去,我們就很高興。」
樸實無華的老兩口以平凡人的擔當,譜寫了一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時代壯歌。其實,平凡人的偉大,更為動人。
傳承——三代人的參軍接力
老人家裡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客廳牆上懸掛的那些照片。有戰友相聚時的合影,有孫子參軍後的留念。在胡漢良看來,這才是他最引以為豪的東西。
周玉芳回憶說,她的父親是參加淮海戰役的時候英勇犧牲的。為了完成父親的遺志,和胡漢良結婚不到半年後,就支持胡漢良參軍入伍,保衛邊防。
在部隊的四年時間裡,胡漢良經受住了艱苦的考驗與磨練,年年都被評為五好戰士。
「如今孫子也參軍了,間接來講,也算是有三代人入伍了。」胡漢良更希望把軍人不計名利的品質、奉獻擔當的精神和報效國家的志向傳承下去。
因為那個年代的特殊原因,胡漢良並沒有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四年的軍旅生涯,早已鍛造了他積極進取、富有擔當的個性。「不是黨員,也要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胡漢良知道,良好的家風才是一個家庭興衰的根本。而他能做的,就是以身作側、率先垂範。
三代人的參軍接力,一家人的紅色傳承。胡漢良的家庭,無愧於「光榮之家」的殊榮。
溫暖——小區裡的免費顧問
退休後,老兩口的生活非常充實。特別是2012年搬遷到如今居住的小區,他們的日子更是踏實幸福。
「整個小區27棟樓,沒有不認識我的。」胡漢良一臉自豪的說道,孩子們見了他都非常親切。
原來,這一切都源於胡漢良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善舉。
從濱州市第三棉紡織廠退休後,胡漢良並沒有讓自己閒下來。「哪怕做點小事情也好,一是可以補貼家用,也儘可能地給他人提供方便。」胡漢良說,從那時候開始,他就修起了自行車、三輪車。
慢慢地,他的電話也頻繁起來,小區及周邊的人都知道他們還身邊有個收費合理、服務上門的「修車老人」。
胡漢良說,他做事的一個原則就是幫助別人、高興自己。即便修自行車,對老人小孩兒一直免費;其他人修車,也往往按成本價收取。
不光如此,胡漢良還主動負責起小區的婚喪嫁娶。一開始他只是熱心幫幫忙,時間長了,哪家有了紅白事,都找他商量。
「以前規矩多、禮數多,一個紅白事下來,沒個幾天辦不完。」胡漢良笑著說,現在政府推行移風易俗,流程簡化了,也省心多了。
這幢不足百餘平的小樓房裡,有太多令人望而生敬的東西。疫情無情,人間有愛。老兩口長達半個世紀的相守相望,卻成為「戰疫」中一抹別樣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