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託馬斯·潘恩宗教信仰的猜測

2021-01-08 久伴的前提是深愛5

在他被逮捕和監禁在法國之前,知道他可能會被逮捕和處決,按照十八世紀早期英國自然神論派的傳統,潘恩寫了《理性時代》的第一部分,對有組織的「揭露」宗教的攻擊,結合了他在《聖經》中發現的許多不一致之處。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史實證明潘恩是一個有神論者,因為託馬斯·潘恩在他很多的話語中都提到過,他相信上帝,並希望得到上帝的救贖。但是也有文字指出潘恩是一個無神論者,因為他不相信任何的教派。

關於他自己的宗教信仰,潘恩在《理性時代》中寫道:「我相信一個上帝,但現在不再相信;我希望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不相信猶太教會、羅馬教會、希臘教會、土耳其教會、新教教會或我所知的任何教會所宣稱的信條。我自己的思想就是我自己的教堂。所有國家教會機構,無論是猶太的、基督教的還是土耳其的,在我看來,都不過是人類的發明,是為了恐嚇和奴役人類,壟斷權力和利潤而建立的。

每當我們讀到淫穢的故事,淫蕩的放蕩,殘忍而曲折的處決,無情的報復,超過一半的聖經都充滿了這種報復,我們稱之為惡魔的話語比上帝的話語更加一致。這是一部邪惡的歷史,助長了人類的腐敗和殘暴;就我而言,我真誠地厭惡它,因為我厭惡一切殘酷的事情。」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潘恩本人是共濟會會員,但從法國回到美國後,他還寫了《共濟會起源隨筆》( 1803 - 1805 ),講述共濟會起源於古代德魯伊教。在這篇文章中,他說:「基督教是對太陽崇拜的戲仿,他們把一個叫基督的人放在太陽的位置,並支付他最初支付給太陽的崇拜」。帕恩死後,瑪格麗特·德·博納維爾於1810年發表了這篇文章,但她選擇省略其中某些批評基督教的段落,其中大部分是在1818年的一次印刷中恢復的。

雖然潘恩從未將自己描述為神論者,但確實寫了以下內容:「我提出的意見...最明確和最長久的信念是《聖經》,《聖經》是對世界的強加,人類的墮落,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他為了平息上帝的憤怒而死亡,以及通過這種奇怪的方式拯救,都是神話般的發明,是對全能者的智慧和力量的褻瀆;唯一真正的宗教是自然神論,我現在的意思是,相信一個上帝,模仿他的道德品質,或者實踐所謂的道德美德——只有在這一點上(就宗教而言),我才寄託了我對未來幸福的所有希望。所以說我現在——上帝保佑我。」

相關焦點

  • 一個無神論者看美國的宗教信仰
    中國的通才教育中並不包括宗教知識,因此一般學生都缺乏宗教常識。又由於怕引起宗教爭端,錯誤地以「尊重宗教信仰」為由,報刊都不刊登系統批判宗教信仰的文章,造成了有傳教的自由卻沒有批判宗教的自由的奇怪局面,使得中國留學生都沒有宗教免疫力,並沒有深入思考過神的有無問題,雖然自認為是無神論者,而事實上不過是在接觸到宗教之前的一種空白狀態,很容易被改變。
  • 一本《常識》影響美國,作者託馬斯·潘恩十句智慧名言,句句深刻
    託馬斯·潘恩是歷史上著名的英裔美國思想家,同時也是著名的作家、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革命家和激進民主主義者。他出生於英國,曾做過裁縫,後來又做過教師、稅務官員,後來投身歐美革命運動。1802年,在傑斐遜總統邀請下,託馬斯·潘恩回到美國。1809年6月8日在紐約去世,享年72歲。今天是託馬斯·潘恩去世211年紀念日,讓我們欣賞潘恩的十句經典名言,來紀念他。
  • 柏克與潘恩:為自由而戰的叛徒
    首先,他認為國家應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傳統風習和法律之上。但法國大革命的理論不是建立在經驗和現實的基礎上,而是來自啟蒙思想家們的抽象理論。思想家們推演出人權理論,政客們拿這套理論作為標尺,不符合標尺的就推上斷頭臺。例如,按照基本人權,國王都是篡權者,應被處死,連同妻兒、隨臣。他們不是拿理性去指導現實,而是把現實整個打碎,把傳統徹底摧毀,然後在廢墟上將現實按照他們的理想藍圖重構。
  • 每日一句 | 託馬斯·潘恩
    ——託馬斯·潘恩壯遊無止,每日一句。追求簡短,心情隨筆。託馬斯·潘恩(1737-1809),英裔美國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革命家、激進民主主義者。英國囚犯、美國精神領袖、法國革命者,這三個詞,足以概括潘恩的一生。
  • 託馬斯·潘恩的4部書
    [摘要]《人權論》一書被認為是潘恩對法國大革命的最大貢獻。拿破崙曾告訴潘恩,在他的枕下總有一本《人權論》,每晚睡前必讀。他說:"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應為潘恩樹立起一座金質雕像"。《常識》的作者潘恩。他也因該書被視為美國開國元勳之一。除了《常識》,潘恩至少還有其他三部巨作,如《人權論》一書被認為是潘恩對法國大革命的最大貢獻,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1797年,拿破崙曾告訴潘恩,在他的枕下總有一本《人權論》,每晚睡前必讀。他說:"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應為潘恩樹立起一座金質雕像"。但在拿破崙執政後,他們的關係迅速冷卻下來。
  • 《常識》作者託馬斯•潘恩:沒當上「國父」的美國革命之父
    1793年潘恩在法國的獄中完成了無神論的著作《理性時代》(The Age of Reason),這在基督教世界尤其是美國掀起了軒然大波,幾乎抹殺了他對美國獨立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這也是他未能名正言順躋身美國國父的主要原因。潘恩聲稱,「我自己的頭腦就是我的教堂」。他反對一切宗教機構,也反對迷信思想和對聖經的僵化理解。
  • 美國信仰的是自然神論,而不是基督教
    寫有《常識》一本冊子的託馬斯·潘恩直接啟發了北美人民需要獨立建國的思想,潘恩就是一個堅定的自然神論者。潘恩宣稱:「基督教體系的信仰是對常識的一個侮辱。為什麼人們怕思考?」他尤其反對現世的宗教權威:「一切國家的教會機關,不論是猶太教的,基督教的或是土耳其教會的,在我看來,無非是人所創造出來的,建立的目的是在於恐嚇和奴役人類,並且藉此來壟斷權力和利益。」
  • 古埃及文化:宗教信仰中的神靈
    作為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古埃及,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宗教信仰的地區之一,甚至可以說宗教已經成為了古埃及文明中不可分離的重要組成。縱觀整個古埃及文明史,可以得知,古埃及的宗教中心一共有四個,分別是赫利奧波利斯、孟斐斯、赫爾摩波利斯和底比斯。
  • 生命與宗教信仰
    信仰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天賦的主觀反應,是人類對於宇宙天地命運歷史的整體超越性的意識,也是人類對人自身存在與客觀世界關係的某種反應,是一種形而上的意識形態。而宗教信仰則是所有信仰中的一種,既不是思維也不是行動,而是知覺和情感。它希望直觀宇宙,專心聆聽宇宙自身的顯示和活動,渴望被宇宙的直接影響所抓住所充實。
  • 愛因斯坦有宗教信仰嗎?
    本來愛因斯坦有無宗教信仰,與他的偉大成就和高尚品格並沒有直接關係。但經常有宗教徒、宗教網站甚至邪教人員大談愛因斯坦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等,以此來論證宗教的偉大和合理。當然,也有很多文章駁斥這種說法。同樣在1954年,一個工人給愛因斯坦寫了封信,提到他讀到一篇有關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愛因斯坦回信說:「你所讀到的關於我篤信宗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有系統地重複著的謊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
  • 沒有上帝的社會:缺乏宗教信仰的北歐何以成為最幸福的社會
    《自足的世俗社會》,[美]菲爾·朱克曼著,楊靖譯,譯林出版社2021年1月版德沃金關於宗教與社會關係的探討,在朱克曼著作中得到更為具體的回應。與此同時,公然抨擊宗教世俗化傾向也成為一些公眾人物和保守派人士高調的政治姿態。比如美國基督教聯盟的創建者帕特·羅伯遜(Pat Robertson),對世俗主義持強烈批判態度。他憂心忡忡地指出,宗教世俗化會慢慢地侵蝕社會的基礎——如果學校董事會一意推行違背宗教信仰的世俗學科(secular science)課程,上帝的懲罰必將降臨。他堅信如果一個社會缺乏宗教信仰,「結局將是暴政」。
  • 信仰和宗教到底是什麼關係,信仰等於宗教?國人真的缺乏信仰嗎?
    今天小編看一個節目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宗教的力量真的有那麼的強大嗎?強大到讓人感到害怕,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種力量又是從何而來,不論答案是什麼歸根結底就是信仰,可是信仰就等於是宗教嗎?相信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會覺得小編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一個問題,信仰不就是宗教嗎?
  • 中國的宗教信仰!
    (二)中國的宗教信仰在西方主導的話語語境之下,中國完全就不是一個宗教的國家,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主流宗教,也沒有類似西方宗教的超乎於人的「一神教」宗教存在,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找到自己想像中的上帝,去有規律有系統地參拜,講不出一個具體的宗教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能夠具有精神救贖地位,或者精神引領的功能。
  •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
    來源:鳳凰佛教 2015/09/10 核心提示:多元共存且兼容並蓄是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的顯著特徵。雖然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在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中佔據一定的地位,但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源於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形成於華人移居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進程之中,並且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變遷。
  • 奧古斯丁的宗教信仰與世俗智慧
    他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上帝為人而造萬物,意志意味著信仰與情感,能熱情急切地斷定某種事物為真,而且都有其倫理價值,一個善良的人首先應該充滿愛和有同情心。奧古斯丁分析,人們行動依賴於自己的意志,當亞當自由地選擇了犯罪,人類人性就深受其害,所以,人都無法避免犯罪,自然應受天譴。
  • 蒂利希是傑出的宗教神學家,根據哲學的角度,提出了宗教的信仰
    曾經在歷史上出現過一位傑出的宗教神學家,他就是蒂利希。而我們今天就一起聊一聊這位人物。而這位神學家曾經一直在反思著宗教的問題。我們首先看一下他為什麼這樣做。蒂利希之所以要追究「信仰是什麼」,就是想反省傳統的宗教觀,重新回答「宗教到底在哪裡」,他的回答始於下列論斷:宗教是人類精神的一個方面。
  • 殷商的祭祀宗教與西周的天命信仰
    殷人求雨於先公高祖,而不直接祈求於上帝,是因為上帝雖然是令雨令風的主宰,是因為「絕地天通」之後①,人不能直接和天神交通,必須祭祀祈求高祖。祖先神靈既有親近人間、可接受人間祭祀祈求並向上帝轉達的一面,又有不能把握,可能作祟的一面。這充分體現了殷商宗教信仰的特點。總起來說,殷人的宗教信仰可認為有以下幾點。首先,殷人的信仰已不是單純的萬物有靈論,而是多神論或多神教的形態。
  • 世界信仰最隨意的國家:同時信仰多個宗教而相安無事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眾都有宗教信仰。如歐美國家的民眾多信仰基督教、猶太人信仰猶太教、中東地區很多國家和印尼等國信仰伊斯蘭教、印度等國信仰印度教。對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眾來說,宗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他們對一個宗教基本上從一而終,就是開始時信仰哪個宗教,到死一直是信仰這個宗教。
  • 論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問題
    世界上多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信仰,而且這種信仰比較具有唯一性。公認的世界性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其實中國的道教也可以稱為世界性宗教,但影響力遠不如前三大宗教。耶穌受刑圖。伊斯蘭教信仰真主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