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要強,有錯嗎?

2020-12-26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人們尊重強者。

為此,我們不斷證明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比別人更成功,比別人更有能力。在證明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希望獲得快樂和滿足。

然而,得到了嗎?

西西弗斯,被眾神懲罰,日復一日地將巨石推上山頂,而每當快到達山頂時,巨石又滾落山底。於是西西弗斯就這樣循環往復、永無止境地勞作。不斷「證明自己」的努力,就像西西弗斯滾石一樣,悲壯而無望。

難道,不要強,去做個弱者,天下就太平了嗎?

1

張桂梅的前半生

幾乎是在抗爭中度過的

上小學的時候,張桂梅就常常聽爸爸不厭其煩地講述著父輩們的悲慘經歷:

張桂梅的爸爸在9歲時遇上了大饑荒,她的爺爺拖家帶口走西口,一路討飯從河北來到了呼市郊區,安了家落了戶。因家貧如洗,爸爸上不起學,沒文化,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好。

張桂梅的學習成績一向是爸爸的驕傲,然而爸爸的朋友卻說,別看現在學習好,女孩子一上初中腦筋就不如男孩子了。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張桂梅,她強忍著心中的不服氣,她拼命學好數學以證明這句話是錯誤的。

果然,不負眾望,張桂梅以數學100分的成績考上了師範。由於數學成績出色,老師讓張桂梅做了數學課代表。

班上的同學來自各個地區,有市裡的,有盟市的,還有郊區的。市裡的學生非常外向,總是喜歡高談闊論,而來自郊區的張桂梅則總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辭。不久,一位來自城市裡的同學得到了老師的器重。

最終,數學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在沒有提前知會張桂梅的前提下,撤掉了張桂梅的數學課代表職務,由另一位城市裡的學生接替她。

這對於爭強好勝愛面子的張桂梅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她完全接受不了這個出乎意料的被撤職。

在抑鬱中,張桂梅患上了風溼性心臟病。因為有這樣的病,張桂梅在找對象的時候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在醫院開具張桂梅的身體足以支撐生孩子的條件的證明下,張桂梅才勉強結了婚。

2

揮別小我,與自己和解

張桂梅常常自嘲說自己的前半生就是一部抗爭史、奮鬥史、血淚史。

一路抗爭下來的結果是一切都不好了,帶給自己的是病痛、是心酸、是困苦、是糾結,更是迷茫和焦慮。

參加工作幾年後,張桂梅不甘心就這樣平庸地幹一輩子,於是爭取做了大隊輔導員,幾年後升任教導主任,再幾年後還想當校長,總覺得職位越高越能體現自己的能力。

2017年春季,張桂梅開始學習中華文化,讀原文,悟原理,每天打卡交流。

慢慢地,她發現自己一直都是在為了「小我」而奔忙,一切的抗爭也都是為了證明、為了得到、為了索取,純粹把自己活小了。

在聖賢思想的滋養下,她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堅硬的殼逐漸鬆軟了,心中的瓶瓶罐罐一個接一個地被打破,當她把陳芝麻爛穀子等等不好的負面的東西從心中清除出去後,她豁然開朗,仿佛卸掉了千斤負累一般,心中一下子暢然無比。

現在,張桂梅真正明白,一切困苦的根源全在自己,做了那麼多年的精神內耗,不明和貪慾讓自己吃了那麼多冤枉苦,受了那麼多冤枉罪。實際上,自己原本可以輕鬆愉快地去奮鬥,原本可以活得更加精彩。

與自己達成了和解之後,一切的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張桂梅不僅修復了與婆婆、大姑姐、弟妹、愛人以及女兒等親人的關係,還修復了與單位領導、同事的工作關係,同時還改善了與學生及家長的關係。歸根結底,是與自己修復了關係,期間由抗爭到和解,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蛻變,生命得以煥然一新。

現在,張桂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她要用餘生繼續在事中磨在心上修,向「小我」不斷開炮,累釋→機忘→精藏→神守,爭分奪秒地成長自己,用自己的餘生幸福地去奮鬥,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3

要強,還是要小我

一個人,若是擁有報效祖國之心,他的要強就是大我的奮鬥。

若是只為小我,逞強好勝,其實,只是一種虛榮心。這種虛榮心背後其實是渴望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希望從別人的關注、認可和肯定中發現自我的價值。

虛榮心的背後是自卑感和缺乏安全感。所以,才努力表現好來給外界看,讓外界對自己有積極評價,以此來掩蓋自卑感和填補安全感的缺失。

正如張桂梅,當她努力抗爭、追逐小我的時候,正是為了虛無的目標,跑錯方向的時候,自己辛苦,滿身傷痛,卻得不償失。

當她放下小我,擁抱大我,放下那些緊繃的神經時,那些曾經追逐的幸福反而來到了自己身邊。

真正的成功,是以健全的心靈品質依道而行,達成目標,同時擁有幸福自在乃至圓滿崇高的人生。

以健全的心靈品質依道而行是路徑,達到目標是結果。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結果,卻跑偏了路徑。

捨棄小我,就是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不只是關注自己。

擁抱大我,進而可以擁抱他人、擁抱自然、擁抱世界,就擁有了真實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 都去哪兒了?
    根據官方信息,從2012年發起之初,「致良知四合院」便聚集了28名企業家,彼時每名企業家需繳納入會費300萬元。現規模已擴展至「千名上市企業和行業典型企業董事長」(統稱「致28家」),包括海康威視、TCL、康恩貝、金蝶、分眾傳媒、金夫人、陽光控股、遠東控股、長城物業、奧康等知名企業董事層,其中不乏有人身兼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員等國家級職位。
  • 致良知四合院學習之「「洗腦」與「洗心」」
    最近有些媒體在炒作致良知四合院是精神傳銷,又謂之是洗腦。作為一個走進四合院的一位老同學,見證了四合院的四年,我的感受是:何止是「洗腦」,簡直是「洗心」!城市化好不容易讓大家住進了社區有了一點隱私權,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居然說「要讓物業公司打造熟人社區」?!夫妻煎熬、破釜沉舟、離就離了,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居然說「最美家庭可學而至,家庭是要建設的,破鏡也是可以重圓的」?!
  • 「致良知四合院」財務收支涉嫌造假 直接掛斷記者電話
    根據「致良知四合院」在京東店鋪等媒介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28日,其定價66元的自編書《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出版不到一年即銷售1000萬冊,總計營收6.6億元。然而,其官網公開的年度財務結果卻顯示,該組織2017年累計營收僅2957.63萬元,2018年累計營收1.03億元。這兩者間有巨大的差距,那麼,「致良知四合院」是謊報銷售數據,還是偽造財務收支?
  • 致良知四合院被指涉「精神傳銷」,參訓高管稱遭索三百萬贊助
    毛旭稱,當時有多位同事登臺分享,「個個都哭了」,其中也包括公司的老闆。上述說法也得到了來自江西、上海、深圳等多地多位參加致良知四合院培訓學員的證實。毛旭告訴澎湃新聞,如果不參加封閉式培訓,將會被視作自動離職。
  • 二十年代整個社會應學會珍惜和累積共識――也談致良知四合院
    三家分別是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會、北京懷柔致良知四合院公益文化促進中心。「致良知四合院」是其註冊商標。北京人喜歡簡縮,叫著叫著就簡稱為「四合院」了。從「爭議」一文對其的批評烈度和語氣來看,一定是在該單位有過任職或共事的,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爭議」對「四合院」的指謫大多是有偏於事實的。有關這個,我們在下面的文字裡會有一句沒有一句地聊著。
  • 「致良知四合院」爭議背後:培訓模式受質疑 財務收支涉嫌造假
    但支出數據的可見部分僅為56.9萬元,還不足總支出費用的零頭,有千萬資金未被公開、下落不明。賣書得6.6億元?而「致良知四合院」的另一收入渠道是賣書。《華夏時報》記者向受培訓企業員工了解到,對於「雁棲湖論壇」、「春季烏鎮學習會」這樣的大型活動,「致良知四合院」有報名門檻,只有企業高層才有機會去現場學習。而「致良知四合院」會提供遠程直播埠,以讓企業更多員工能同步收到現場培訓。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被推倒風口浪尖,自媒體及官方媒體紛紛發聲。致良知四合院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反遭網絡浪潮聲討。作為陽明心學的「愛好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分享。致良知四合院中提倡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同時也反對「妄議聖賢」。以下個人觀點,讀者吸收有用的,讀者摒棄錯誤的。
  • 致良知四合院:「戰略與能量」3.0企業董事長學習會,要點呈現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4月15、16這兩天,對於許多人而言,或許只是很普通的日子。然而,對於致28的企業家們來說,卻記憶深刻、難以忘懷。錢總面對危機的堅定、魄力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對於民營企業走出當下疫情危機、應對經濟衰退都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四合院老師針對錢總的分享做了回應:在危機中,錢總的大我被激發出來,乃至到了讓人肅然起敬的最高境界。這就是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後,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那八個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要錯過任何一場危機」,因為危機是點燃人們內心能量的契機。
  • 「致良知」被指精神傳銷待調查,海康威視、分眾傳媒等企業高管是會員
    據了解,「致良知」四合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研修主要面向企業董事長及高管,同時針對企業骨幹、店長、員工,青少年,分別研發課程。   其所謂的「學習」,並不是真正的知識傳授和交流,而是「講什麼你就聽什麼」,不能對老師有任何質疑。不僅如此,該組織要求學員上交手機,室內有多臺攝像機全方位監控,還要求學員分享心得。
  • 致良知四合院:《面紗》背後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上個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曾經寫過一部優秀小說《面紗》,至今讀來發人深省。雖然是一部外國作品,但是卻讓我們從中領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深刻含義。1沃爾特真的有那麼好嗎?下面,我們以沃爾特為主線,簡要回顧一下故事情節,並在小說的精彩細節中尋找答案。
  • 致良知四合院:回歸本質,大道至簡
    回歸本質,大道至簡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收錄於話題#【格局與境界】企業家百日課堂52個陽明先生在《寄楊邃庵閣老書》中說:「進一步講,心上有怎樣的錯知錯見,道上就有怎樣的起心動念,德上就有怎樣的思維方式、語言模式和行為模式,事上就有怎樣的事業和家庭。所以,當我們的事業或家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狀況,我們就要尋找自己是否有不好的思維模式、語言模式或行為模式。
  • 致良知四合院:不再較勁,生命終於得以舒展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尹兆晶,一位32歲優秀女性,目前在一家很有品質的文化機構工作,她性格開朗明快,做事乾淨利落。然而,此前的她,卻是十分擰巴,經常跟人較勁。她為什麼較勁?在跟誰在較勁?她從哪天開始不再較勁了?
  • 致良知四合院:跟孩子一起,打敗情緒怪獸!家長課堂今日直播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本來是想跟孩子好好說話,但情緒一上來又控制不住自己了,連槍帶棒就扔給了孩子,結果又是兩敗俱傷。情緒,是每個生物體共有的心理能量;情緒本身無好壞,但情緒推動的行為結果有好壞。陽明先生講,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
  • 致良知四合院:宅心仁厚、厚德載物。「厚」字何以如此重要?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黃碧蓉,是一位來自深圳的校長。曾經是留守兒童的經歷,讓她的內心藏著一份對父母很深的怨恨,也從此把自卑烙在了心上。一個企業家若能真正能夠紮根大地、紮根客戶,肩負使命,就會有一份厚重感,便能克制心中的輕浮,比如對於名利的一些貪求、一些小我。若有一份深沉厚重作為底蘊的話,企業的根基就比較穩,面對風雨的時候就能夠行穩致遠。「靜為躁君」即面對各種事情要心靜如水,心靜如水才不至於急功近利,才能腳踏實地,杜絕一些比較膨脹的想法。
  • 致良知四合院:「人老了,還能幹啥?古稀之年,又有了新奔頭!」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來自專輯一百個真實故事「外公,爸爸媽媽又吵架啦!」「哥,咱家老弟的抑鬱你再想想辦法啊!」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生於1949年,與共和國同齡的侯文長,就是這樣一位大家都離不開的「老年寶」 。古稀之年,心有隱憂老人是一個家族的根,像一口古井最深的源泉,能夠深刻影響到整個家族。
  • 看了這篇文章,讓你深刻理解致良知
    「意」是心所發出的動念,是有善有惡的。一個人的良知是天然就知道對錯的,是一個人無法自我欺騙的。所以想要消除自己的「心」所發出的惡的「意」的方法就是「致良知」。致良知不是憑空地致,要去實踐,從實踐中改正自己,所以要去「格物」。「格」是「正」,「物」是「事」。越是格物,良知才能越明亮,越能致達良知,越能減少惡的意念,越能端正自己的心。
  • 致良知四合院:「小而高」個體工商戶學習會,9.13在潤澤園開啟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收錄於話題#潤澤園學習會十六大亮點2個本文字數:2416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今年的餐飲行業非常艱難當前我國有8200多萬個體工商戶,帶動就業人口超過2億,是數量最多的市場主體,是群眾生活最直接的服務者。後疫情時代,個體工商戶面臨的實際困難也最多,所受的打擊也最大。今年7月21日,黨中央領導人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企業家座談會,邀請的7位企業家當中有一位就是個體工商戶代表,凸顯國家對於個體工商戶群體的重視。
  • 致良知四合院:「我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命這麼不好」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孩子不爭氣,家裡又有這麼多問題……我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命這麼不好?」每當想到這些,桂苓心中仿佛就有無數的怨噴湧而出。心好命不好,這是桂苓眼中從前的自己。但當深入探究自己內心,桂苓發現,不是人好命不好,而是另有原因。
  • 致良知四合院:透過「3個蘋果10元錢」看「等值交換」的商業本質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來自專輯《道德經》與企業經營商業的本質是什麼?等值交換!人人心中有桿秤,這桿秤,就是良知。消費者心中會升起感激與感恩。下次如果需要,他還會來到這裡購買;即便不需要,他也會回饋以善良和感恩的眼神。這就是等值交換,一個自然而然產生的過程。他人對我們的好,我們自然知道,會通過實際行動回饋他人。
  • 致良知四合院:那些得到孔子批評的人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來自專輯 從「心」讀歷史 在《論語·子路》中,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之間的一段對話,一問一答中,清晰地表達出了關於國家治理的三步曲。而且,特別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