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那些得到孔子批評的人

2020-12-22 騰訊網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來自專輯

從「心」讀歷史

在《論語·子路》中,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之間的一段對話,一問一答中,清晰地表達出了關於國家治理的三步曲。而且,特別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子適衛,冉有僕。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孔子到衛國去,弟子冉有駕車(僕:駕車)來接老師。孔子沿途看到衛國人丁興旺,感嘆道:「人真多呀(庶:人口眾多)。」冉有問:「人口增加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起來之後,該怎麼辦?」孔子回答:「教育民眾。」

這就是孔子關於國家治理的「庶、富、教」三步曲。當國家人口增加之後,要發展經濟;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教育必須及時跟上!有了物質財富之後,社會治理的重心應該放在全民教育方面。

孔子

1

開創平民教育

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史記裡稱他為「素王」——沒有實權但有實質影響力的千古帝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權並非普通平民所能享有,所謂「學在官府」,指的是學校為貴族子弟而設。後來,隨著孔子開設杏壇(因講臺旁邊有杏樹,故取名為杏壇),開始授徒講學,在歷史上開創了私學之風,讓「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成為現實!

孔子的開壇講學,得到了魯國國君魯昭公的支持和資助。在孔子20歲(公元前532年)生了兒子時,魯昭公還特意派人送魚表示祝賀,可見這位國君對於孔子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即得名於這次送禮。

孔子創設的私學面向社會大眾,不受貴賤、貧富、老幼、國籍等條件限制,凡帶上一點幹肉作為拜師禮的人,孔子都收為學生。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自己帶來10條幹肉作為拜師禮,表示尊重,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孔子的不拘一格、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聚集到他門下的弟子一天天多了起來,最多時據說有三千多人。賢者有七十二人,其中有一貧如洗的顏回,也有經濟狀況較好的子貢,連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都前來學禮(魯國大夫孟僖子臨死之前,一再叮囑兒子孟懿子要拜孔子為師),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

孔子一生用了四五十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培養了大批人才。他不是在教書,而是在教人。因此,看到弟子中行為有偏差的人,孔子會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出。弟子都說自己的老師「溫而厲」——溫和與嚴厲這兩種相反的品質都在孔子身上體現。其實,如果沒有孔子的「溫而厲」,恐怕七十二賢中的很多弟子都很難在歷史上留下一番美名。

孔子就像一個家長一樣,看到學生有不好的行為,就直言批評。執教幾十年,被老師批評過的學生還真不少。我們來看看被孔子批評的學生都有哪些,後來在歷史上有何成就?

2

子貢贖人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呂氏春秋》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經濟頭腦的學生,擅長做生意,對孔子的資助也不少。子貢曾經在國外花錢贖回了一個魯國人(魯國人經常被掠奪到他國做奴隸,國家鼓勵魯國人為他們贖身)。按照規定,國庫要把這筆贖金還給他,但子貢拒絕了,他覺得做好事不要回報。但孔子知道後,反倒把他批評了一頓,差點要把他趕出師門。

「子貢你不要國家的錢,為自己贏得了美名,但違背了君子真正的仁義。因為以後做好事的人如果接受了報酬,就會被國人嘲笑,責怪他們為什麼不像子貢那樣分文不收。如此一來,以後大家對落難的同胞就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也沒人做好事了。」

相反,弟子子路就做得很好。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被救者贈之以牛作為酬謝,孔子很高興:以後魯國人救人的人就會多起來。

聖人和其他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的格局與境界更高,站得高、看得遠,更有智慧。站在不同層面上看問題,得出的結論可能完全不同。對於子貢來說是美德的行為,在孔子看來卻有可能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道德經才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子貢在孔子弟子之中實屬傑出。他不僅善於辯論,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而且還善於經商,成為了商業巨子。

子貢尊師的故事很感人。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而老師的圍牆高几丈,屋內富麗堂皇,高深莫測,不是一般人能進入。「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的仁德之光輝,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六年。

3

子路慍見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 :「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

曾經孔子一行在陳國,帶的糧食全部吃光。弟子們又累又餓,好多人病倒了。

「君子亦有窮乎?」

子路憤憤不平地問孔子:「難道君子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說:"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處於窮途末路之時,仍然能夠堅定道心,展現仁義的美德;無道德學問的人,在窮途末路之時,就會胡作非為。」

子路勇敢、講信用,孔子特別喜歡他。但是在陳國絕糧的這段時光,是孔子最困難的時候,子路雖然不會離開老師,但心裡有怨言。孔子用君子、小人之說開導他,讓他明白求道之路非坦途,但是,真正的君子須臾不可以離開仁德。

4

冉求斂財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論語》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魯國季氏的宰臣。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公侯還富有,可是冉求還幫助他搜斂財富,再增加他的財庫。孔子大罵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大家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

冉求受到批評,但對於老師的尊敬絲毫未減,他在治理國家上頗有一番作為。後來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受到冉求很多的照顧。

5

宰予晝寢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論語》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於提問,是孔子門下最能說會道的學生。但此人有個毛病,喜歡大白天睡懶覺。孔子罵他「腐爛的木頭不可以雕刻,用髒土壘砌的牆面不堪塗抹!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

宰予言而無信。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

據說,宰予挨了批評以後,不斷反省,進步很快,後來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出使於齊國、楚國。

這些被孔子批評過的學生,後來都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人物。因為老師批評得有道理、有智慧,這些弟子中,也沒有一個因為被老師批評就分道揚鑣,反而始終對孔子恭敬有加,並且終身踐行孔子的教誨。

孔子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其批評出發點都是成就弟子的大我,是為了讓學生提升格局與境界,成為真正的仁者,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的棟梁人才,以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

孔子對學生的「溫而厲」,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其精髓。家長對孩子、老師對學生、上級對下級應當秉承如是原則:嚴厲是更高層面的愛;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相關焦點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被推倒風口浪尖,自媒體及官方媒體紛紛發聲。致良知四合院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反遭網絡浪潮聲討。作為陽明心學的「愛好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分享。致良知四合院中提倡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同時也反對「妄議聖賢」。以下個人觀點,讀者吸收有用的,讀者摒棄錯誤的。
  • 「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 都去哪兒了?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都去哪兒了?來源:新金融頭條「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精神傳銷」後,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對其培訓模式的質疑。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收支或存在造假嫌疑。
  • 二十年代整個社會應學會珍惜和累積共識――也談致良知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個依法成立的三家機構的合稱。三家分別是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會、北京懷柔致良知四合院公益文化促進中心。「致良知四合院」是其註冊商標。北京人喜歡簡縮,叫著叫著就簡稱為「四合院」了。從「爭議」一文對其的批評烈度和語氣來看,一定是在該單位有過任職或共事的,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爭議」對「四合院」的指謫大多是有偏於事實的。
  • 致良知四合院學習之「「洗腦」與「洗心」」
    最近有些媒體在炒作致良知四合院是精神傳銷,又謂之是洗腦。作為一個走進四合院的一位老同學,見證了四合院的四年,我的感受是:何止是「洗腦」,簡直是「洗心」!父母千方百計地給子女搞了點錢財,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居然說「傳不義之財是給子女埋下一個炸藥包」?!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子女不成材,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居然說「為人父母應該深刻反省自己、建設自己」?!
  • 「致良知四合院」財務收支涉嫌造假 直接掛斷記者電話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致良知四合院」爭議背後:培訓模式受質疑 財務收支涉嫌造假華夏時報記者 楊仕省 見習記者 隋娉娉 深圳報導在「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精神傳銷」後,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對其培訓模式的質疑。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收支或存在造假嫌疑。
  • 「致良知四合院」爭議背後:培訓模式受質疑 財務收支涉嫌造假
    本報記者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了解到,「致良知四合院」系列課程報名費在3000元/人至10000元/人(食宿交通自理)。記者隨機選取了該組織2019年的8場培訓活動,通過其公布的報名費及人數計算出,僅現場報名費就超過6000萬元,而事實上「致良知四合院」2019年總活動場數為41場。
  • 致良知四合院被指涉「精神傳銷」,參訓高管稱遭索三百萬贊助
    針對企業說法,12月29日,澎湃新聞以簡訊和電話方式詢問致良知四合院執行秘書長郭紅波,對方稱其在美國紐約,暫不方便回應。致良知學習群內推廣關注致良知四合院的消息截圖。本文圖片來源:致良知官網截圖、受訪者供圖捧讀小紅書含淚分享心得,宣稱28家名企董事長參加「關於致良知(四合院),我沒有任何學習感想。」
  • 致良知四合院:要強,有錯嗎?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人們尊重強者。為此,我們不斷證明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比別人更成功,比別人更有能力。在證明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希望獲得快樂和滿足。然而,得到了嗎?不久,一位來自城市裡的同學得到了老師的器重。最終,數學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在沒有提前知會張桂梅的前提下,撤掉了張桂梅的數學課代表職務,由另一位城市裡的學生接替她。這對於爭強好勝愛面子的張桂梅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她完全接受不了這個出乎意料的被撤職。
  • 致良知四合院:宅心仁厚、厚德載物。「厚」字何以如此重要?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黃碧蓉,是一位來自深圳的校長。曾經是留守兒童的經歷,讓她的內心藏著一份對父母很深的怨恨,也從此把自卑烙在了心上。如果輕率行事,生命的能量都用在那些輕浮、名利之處,就會失去根,失去大地的承託。因而事業的大廈根基就不牢靠。「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無成。」 小利就是我們生命中那份輕浮的東西,讓我們隨波逐流,失去對自己人生和事業的主宰。
  • 「致良知」被指精神傳銷待調查,海康威視、分眾傳媒等企業高管是會員
    另據官方微信公眾號信息,高金集團董事長熊海濤曾與參與投資的企業,前海易購創始人黃海濤一同學習致良知,並交流心得。   與企業家的交口稱讚不同,不少被迫參加「致良知」培訓的企業員工卻顯得頗有微詞。   據界面新聞稱,一員工所在公司是發起成立「致良知四合院」的28家企業之一,因此高層去北京學,普通員工在公司學。
  • 致良知四合院:「戰略與能量」3.0企業董事長學習會,要點呈現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4月15、16這兩天,對於許多人而言,或許只是很普通的日子。然而,對於致28的企業家們來說,卻記憶深刻、難以忘懷。四合院老師回應到:幾十年前,電視的定義是遙望遠方,坐在家裡,就可以看巴黎的一場球賽,為你打開一扇窗,遙望遠方。幾十年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遙望遠方不再是電視的專利。然而,當大家有那麼多機會連結遠方的時候,卻忘記了身邊人。因而,新的機會出現了,創維重新定義電視,使其變成家庭建設的中心,讓家變得更溫暖幸福。
  • 致良知四合院:不再較勁,生命終於得以舒展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尹兆晶,一位32歲優秀女性,目前在一家很有品質的文化機構工作,她性格開朗明快,做事乾淨利落。然而,此前的她,卻是十分擰巴,經常跟人較勁。她為什麼較勁?在跟誰在較勁?她從哪天開始不再較勁了?
  • 致良知四合院:《面紗》背後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上個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曾經寫過一部優秀小說《面紗》,至今讀來發人深省。雖然是一部外國作品,但是卻讓我們從中領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深刻含義。這句話也讓人費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話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善良的人救了一隻狗,最後狗因為一己私慾咬傷了善人,所有人都譴責這隻狗瘋了,並認為善人會因為瘋狗而死,但最後善人痊癒了,而狗死了。沃爾特一直都認為自己是那個善人,而他的妻子出軌背叛了自己,因而妻子應當是那隻咬傷善人的瘋狗。
  • 致良知四合院:「人老了,還能幹啥?古稀之年,又有了新奔頭!」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來自專輯一百個真實故事「外公,爸爸媽媽又吵架啦!」「哥,咱家老弟的抑鬱你再想想辦法啊!」侯文長「人到七十古來稀」,老人的身體卻很硬朗。71年的風風雨雨,太多事的經歷,磋磨了他也涵養他,讓他變成一個真正的「長者」。多為別人付出,這是他的人生活法。但並不是有了德行,人生就沒有了煩惱。
  • 致良知四合院:「我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命這麼不好」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孩子不爭氣,家裡又有這麼多問題……我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命這麼不好?」每當想到這些,桂苓心中仿佛就有無數的怨噴湧而出。心好命不好,這是桂苓眼中從前的自己。但當深入探究自己內心,桂苓發現,不是人好命不好,而是另有原因。
  • 致良知四合院:格局與境界 - 把握八個機會,遠離兩個不明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學生請教陽明先生,戰場上憑什麼四戰四捷?陽明先生回答:「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商場如戰場。怎能不讓自己的事業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並得以長久發展?機會二 【作為董事長,為員工做墊腳石,損上益下,民悅無疆】董事長願意將自己的生命和財富奉獻給員工和社會。
  • 致良知四合院:假如給你一百天時間,你能做些什麼?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一百天,能做什麼?「百日成長計劃」經典導讀第一天 孝乃行仁之本王海平老師四合院核心志願者《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至戰國前期成書。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至此,我們發現,孔子、孟子以及陽明先生,三位古聖先賢在講的就是一個字——「心」,當從心上用功,去除了障蔽自己內心的不明和私慾,那就找回了自己的一顆真心。這顆真心裡有無盡的寶藏,無盡的仁愛、智慧、能量與胸懷。
  • 致良知四合院:「小而高」個體工商戶學習會,9.13在潤澤園開啟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收錄於話題#潤澤園學習會十六大亮點2個本文字數:2416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今年的餐飲行業非常艱難四部曲潤澤園(前身是致良知四合院)舉辦本次學習會,正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也是其自成立以來一直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又一次行動彰顯。作為一個科技教育公司,四部曲潤澤園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幫助更多人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提升格局與境界,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個體工商戶雖然是小店,但也可以踐行大道!
  • 致良知四合院:想起「祖國」,哪首歌曲會讓你潸然淚下?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想起「祖國」,哪首歌曲會讓你潸然淚下?每每聽到這些歌曲,我內心都非常激動,感謝那些英雄給我們帶來了和平。」「無論你出生在何時何地,家門口幾乎都會有一條河,即使是一條很小的河流,在幼小者的心目中也是一條大河,無論將來你到了哪裡,想起它來一切都如在眼前。」這條河,就代表著祖國。當歌曲詞作者喬羽在被問到為什麼不用「萬裡長江」波浪寬時,喬羽如是回答。
  • 致良知四合院:跟孩子一起,打敗情緒怪獸!家長課堂今日直播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本來是想跟孩子好好說話,但情緒一上來又控制不住自己了,連槍帶棒就扔給了孩子,結果又是兩敗俱傷。情緒,是每個生物體共有的心理能量;情緒本身無好壞,但情緒推動的行為結果有好壞。陽明先生講,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