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感覺吃的不是酒席,
是那個幸福的氛圍和那股熱鬧勁兒。
作為廣漢人你感受過正宗的「吃九鬥碗」嗎?
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
搭棚子,砌爐灶,架案板
露天廚房
這個時候,自家的廚房顯然太小太小~必須搭建一個露天廚房才能伸展手腳。
油桶爐子
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這樣的油桶爐子,易搬放,擋風,導熱快。
磚泥巴灶
其實最早的時候還是泥巴灶,後來有了青磚、紅磚之後,人們才開始用磚頭砌一些臨時的灶。
燒木柴,那火叫一個旺呀,弱弱的問一下,有小夥伴趁那個機會烤紅薯或土豆的嗎?
簡易「案板」
由於菜太多,通常都會架塊木板或者拼幾張桌子,充當廚房操作臺。
而且菜必須分門別類的擺放好,開席的時候直接端上桌。
唉。這種壯觀的場面只怕今生再也難得一見
大鍋
那些年,在農村,家家戶戶的灶臺上都是這種超級大的鍋。
但是一家頂多也就2-3口,這個時候就必須去其他人家裡借來用。不得不說,那時候農村人把那種互幫互助,充分利用資源的美德真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大碗
那些年,很少人出去打工,基本都在家種田。所以,人人都幹體力活,成年人吃飯都是用大碗。
而且農村辦一次酒席,得要好幾百個碗,所以,這個也得是到村兒裡把各家各戶的碗盤集中到一起。
八仙桌
這種四方桌,一桌八個人。「坐席」的時候按照輩分來區分位置,有的地方稱一席(上席)、二席…有的地方稱主席、陪席…
長條凳
那時候,都是坐這種長條凳
窄窄的,長長的,可坐2-3個人
開席前主家都會去村裡各家各戶借來備用,為了不弄錯,通常會用粉筆做個標記方便辨認~
辦酒席是個大事,需要做平常難得吃到的大菜,而且主人家還必須考慮菜的味道,所以一定要請一個遠近聞名的土廚師掌勺。
雖說這大廚沒「廚師證」之類的身份證明,但是他做菜的味道和風格,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為做這一行靠的都是口碑。
所以說,
能被主家請來幫忙的肯定都有兩手絕活。
如今,這種鄉村土廚已經漸漸消失。相反,一些在城裡打工的新型廚師慢慢走進鄉村,做起了「農村酒席一條龍」的生意……主人家只需出錢和場地,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那時候酒席上的大事小事都是親力親為,光自己一家人肯定是忙不過來。遇上這種大事兒,自家的或隔壁左右的人都會自發過來幫忙,這已是約定俗成的事。
幫忙的人,他們也早已習慣於這種排場,駕輕就熟,按部就班,分工負責,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只等親友到時開宴。
有人摘菜
有人洗碗盤
有人切菜、配菜
有人燒火
有人盛菜、裝盤
有人端菜
辦這麼多酒席累不累?說不累那是假話。但是大家累並快樂著,臉上也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老家辦酒必備:自製土灶臺
如果人多,我們還要提前幾天準備食材
餐桌上的蔬菜都是我們自己種的
餐桌上的嘎嘎
蔬菜都是我們自己種的
壩壩宴標配:涼菜
鹽菜肉
甜扣肉
豬肘子
粉蒸肉
紅燒肉
龍眼肉
炒三鮮
香腸
老臘肉
甲魚湯
青椒肉絲
魔芋鴨子
滷豬耳朵
水煮肉片
麻辣水煮魚
酥肉
燉整雞
糖醋排骨
青菜豆腐湯
好懷念當時的「九鬥碗」,現在的壩壩宴早已沒有以前的感覺
這些菜品,衛生可能算不上很講究,
擺盤也沒得X記X品牛排洋氣
但是大家就是稀奇它,你稀奇嗎?
爆料有獎哦
優質文章投稿獎勵更豐厚
(素材來源於網絡,如侵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