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走進棲霞唐家泊鎮大中疃村,參觀一座宋氏古祠堂

2020-12-17 膠東故事會

這組圖片帶大家參觀一座膠東古蹟,它是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宋氏古祠堂,位於煙臺棲霞市唐家泊鎮境內的大中疃村。大中疃位於唐家泊鎮駐地以南,村莊有宋、鄒、王、劉、李、袁、郭、曲等姓,其中以宋姓居多。

這座古祠堂就位於村莊的中間位置,沿著村裡的大街走,在遠處就能看到。院子裡還有一棵柏樹。

因為年代久遠,且已經不再使用,這組祠堂目前有些失修,不過大體輪廓還保留了下來。

這是大門口處的牌匾,上面寫著「奉先思孝」四個大字。

這是祠堂的正屋,古色古香的建築。

這是祠堂的後身。

從建築用料來看,這座祠堂在古代的鄉村也算是比較不錯的房屋了。

當初的工藝也比較精細,這是房屋兩側的磚雕。

這是屋頂上的小瓦。

這座祠堂具體是什麼時間建造的?村裡的老人說大概有兩三百年的歷史。至於村裡的宋氏有什麼淵源,暫時沒有看到詳細的記載,只聽老人說與萊陽宋氏有些聯繫。

相關焦點

  • 看圖:走進莒南縣許家黃莊村,參觀一座清代的古祠堂
    此前,筆者曾聽當地的朋友說過,在許家黃莊村有一處清代的古祠堂,是臨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對此很感興趣,前幾天有機會從這裡路過的時候,就去參觀了一下。祠堂的位置很好找,就在大 路的旁邊,是一座古樸的建築,門口有「臨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 組圖:棲霞回龍夼村的這座古建築,是省級文保單位
    這組圖片帶大家參觀一座膠東古建築,它位於煙臺棲霞市廟後鎮的回龍夼村。這座古建築的名字叫做「衣氏祠」,顧名思義,就是衣姓人的祠堂。衣姓是一個很有棲霞特色的姓氏。此前也多次介紹過,根據史料記載,棲霞衣姓遠祖居住在登州蓬萊之崮山夼(衣家欄),後遷徙位於棲霞艾山之陽、交毛之陰的棗林莊,而後又分徙他地,如槐樹底、陽窩、釜甑等。總體而言,棲霞西部的分布多於東部。而回龍夼村,就是一個位於棲霞東部的衣姓村莊。根據棲霞地名資料記載,回龍夼村之衣姓,是從槐樹底遷來。
  • 走進招遠市蠶莊鎮諸流隋家村,參觀一座老輩的隋氏祠堂
    根據族譜記載,隋姓先祖在宋代(約為兩宋之交)從河南汝寧府固始縣遷至登州棲霞縣定居,起初以棲霞之蛇窩泊為祖居地,其後逐漸開枝散葉,如今膠東半島各縣市區基本都有分布,明代和清代亦有遷徙山東內地及關外的分支。在金元之際,隋寶、隋世昌父子入仕,青史有名。尤其是隋世昌,封「定海郡侯」,在《元史》有傳。後世膠東隋氏修譜,多稱「定海郡隋氏」。
  • 廣東古祠堂:不僅佔地面積廣堪稱「最大」,遊客參觀還要全程抬頭
    在更講究的地方,甚至於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一個姓氏,每家每戶都帶著或多或少的血緣羈絆,往上多數幾代都是一個祖宗,便在村子裡選好風水寶地建設祠堂,以保佑家族綿延,能夠長盛不衰。當然這些也只是後人的美好祈願,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祭祀先祖寄託對親人的哀思。
  • 組圖:走進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參觀一座張氏古祠堂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村莊裡的一座張氏宗祠。根據張姓族人的考證,這座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光緒元年十三世孫重修至今。因為族中子孫不少人有功名在身,故宗祠的規制也相對較高,房脊上還有走獸的造型。現在看到的宗祠外觀,是重新修葺之後的樣子,牆壁雖然翻新,但布局基本還是遵照當年的模樣。
  • 廣東「最大的古祠堂」,佔地一萬五千多平,遊客全程抬著頭參觀
    廣東「最大的古祠堂」,佔地一萬五千多平,遊客全程抬著頭參觀,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祖先總是非常尊敬, 過去很多人發達的話,會回故鄉買田蓋房子,修理寺廟,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修理寺院的人很少,但對家譜的熱情並沒有減少,很多寺院類古建築也成為了受歡迎的觀光地, 廣東有這樣最大的古祠堂,佔地1萬5千平以上
  • 文昌旅遊線路二:宋氏祖居孔廟文化景點受捧[圖]
    宋氏祖居美景(泛旅雜誌供圖)孔廟、宋氏祖居、張雲逸紀念館等文化類景點備受遊客青睞,遊客們探訪古蹟,品讀文昌深厚歷史人文,成為文昌航天文化之旅一大特色。,至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這座孔廟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中國南方最具古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之一,被譽為海南第一廟,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儒家文化氣息。
  • 棲霞,不僅僅是一座城市……一起感受棲霞的律動!
    棲霞,因古詩「日曉則有丹霞流宕,霞光萬道,照耀城頭」而得名,但棲霞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詩意的名字這裡,不僅僅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座花園,一個果園,一所家園。棲霞四季分明,但每一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讓人難以割捨,難以離開。
  • 棲霞,不僅僅是一座城市……一起感受棲霞的律動
    棲霞,因古詩「日曉則有丹霞流宕,霞光萬道,照耀城頭」而得名,但棲霞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詩意的名字這裡,不僅僅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座花園,一個果園,一所家園。棲霞四季分明,但每一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讓人難以割捨,難以離開。
  • 寧都縣小源村:祠堂裡的古韻新風
    近些年,寧都縣對古祠堂非常重視,不僅加以修繕保護,還深入挖掘、創新發展祠堂文化,並加入了新的時代元素,讓一座座古祠堂美起來、活起來。在古與新的碰撞中,寧都的一大批古祠堂,正煥發出新的光彩。而從情感上講,一座座古祠堂,承載著一代代鄉親子嗣的濃厚「鄉愁」。寧都縣東山壩鎮小源村的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曾氏祠堂,安然坐落在時光深處。走近祠堂,但見門前清水環繞,一池蓮花絢麗綻放,周邊綠樹成蔭,柳條依依。來到祠堂拱形院門前,只見左上方掛著「鄉村大學」「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兩塊牌子。
  • 廣東潮州這千年古寨,保存一座古代「女性」祠堂,遊客:罕見啊!
    最近,珊珊三丫頭來到廣東潮州旅行,在距離潮州古城十多公裡的千年古寨龍湖寨中,又遇見到了一座為「女性」建造的祠堂:阿婆祠,這是我在廣東地區第一次見到。龍湖古寨始建於南宋年間,距今有過千年的歷史,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於是「建堡立甲,置柵設」,修築寨牆,就有了龍湖寨。
  • 煙臺棲霞十八盤公路到底有多壯觀?用航拍視角看一看
    煙臺棲霞18盤是膠東半島著名的盤道,到現在為止也介紹過幾次這條路,但是像古詩一樣「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它在山裡,」置身其中,感受不到十八盤的整體面貌,所以很多朋友都提出了這個建議,應該找更好的視角,前幾天,我們在航空照片的視角看到了十八盤景色,非常感動,用四個字來形容的話,那就是
  • 徐州尋訪古村落活動走進拾家大院
    (徐淮網張文一 鑾翠翠訊)7月12日,藝術百家文旅策劃專家團隊和徐州全媒體聯盟組織的尋訪徐州古村落活動舉行第十站,走進徐州鼓樓區拾東村,探訪徐州歷史上名聞遐邇的拾家大院。在拾東村委會舉行的尋訪徐州古村落座談會上,參加活動人員首先聽取了拾東村和拾西村負責人關於拾屯概況的簡介;其次聽取了拾氏宗親後人關於拾家先祖歷史和後代族人發展情況的介紹;文旅專家紀建華、曹學海、楊世明、張文一等和企業家代表王紅、馬山、王洪車先後發言,就拾家大院的歷史地位、文化傳承、保護措施、發展規劃等進行了熱烈的座談交流;
  • 宋氏祖居記
    文昌市昌灑鎮古路園村,坐落在一片果樹環抱的山丘上,100多米的林蔭道把我們帶到宋氏祖居。宋世祖居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由2間正屋、2間門樓和院牆組成,灰色。為紀念宋慶齡及其家族在歷史上的卓越貢獻,1985年由文昌縣政府按原貌復修。「宋氏祖居」牌匾四個大字十分醒目,遒勁,典雅,生動,1988年鄧小平由題寫。
  • 江蘇這座千年古鎮,竟擁有118處古祠堂,是無錫新晉世界文化遺產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座位於是江蘇的古鎮,這裡擁有118處古祠堂建築,去年被評為國家級5A級景區。惠山古鎮位於江蘇無錫,東邊鄰近惠山,南邊緊緊依靠著京杭大運河,也算是一個山清水秀的環境了。古鎮的歷史十分悠久,至今已經走過幾千年的歲月,古鎮中的小橋流水、白牆灰瓦造就了古鎮中的典雅風景。
  • 走進藝術殿堂,體驗具有祠堂特色的嶺南文化,欣賞生動的舞獅表演
    佛山祠堂位於禪城區祖廟路21號,他集古代陶瓷、木雕、建築藝術於一體,被稱為「東方藝術之宮」。包括祠堂古建築、葉問堂、孔廟、黃飛鴻紀念館等。穿過大門,左邊是葉問堂黃飛鴻紀念館位於三門北側,將有精彩的舞獅表演。
  • 京兆宋氏
    此支宋氏,漢侍中宋弘之族所在,以東漢大司空宋弘家族為京兆宋氏望族郡望的最初代表。漢成帝時居於原宋國故地的宋尚,任成帝少府之官,少府職責是管理皇室財務,於是宋尚率家人遷居職地都城長安。京兆宋氏成為顯要門第,是從宋弘開始的。史書記載,豫鄂兩省宛襄一帶毗連部位的宋姓村莊宋氏都是同宗同源的。
  • 湖南洞口:曾氏祠堂韻悠長
    受親友之邀,我與家人利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之假期,驅車走進了擁有"祠堂之鄉」美譽的洞口縣,參觀了著名的曾氏宗祠。古人云:「千秋功過,於祠堂可窺一斑。」祠堂,舊時又稱「祠廟」或「家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家族用自我存在的方式詮釋家族的繁衍和生長的自然延續,記錄歲月變遷的一種方式。
  • 廣東省太原堂溫氏古祠堂楹聯
    現收集了廣東省太原堂溫氏祠堂的部分楹聯選登如下:一、清化縣祠堂聯始祖創丕基雖然春露秋霜難報天高地厚;太原綿世澤但願夙興夜寐無忘木本水源。二、五華縣祠堂聯1.玉磨祠聯六龍世澤,溫潤如玉;三彥家聲,姓氏不磨。
  •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永嘉那些古祠堂...
    位於碧蓮鎮上村,原名劉氏宗祠,系明初開國功臣劉基的世祖祠堂。始建於元至正丁未年(1367),明中期重建。是一座四合院式木石結構的古老建築,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元末明初典型的建築物,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永嘉郡祠」,後又御賜建「中山聖旨亭」於祠道,堪稱東南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