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二戰新劇《逃兵行動》:蘇軍偵察兵奇襲德軍集中營

2020-12-12 戰爭電影

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薩爾尼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альников)執導的4集二戰迷你劇《逃兵行動》(Операция Дезертир)已於今年6月24日在俄羅斯NTV頻道播出。影片講述衛國戰爭期間,納粹德軍在被佔領的白俄羅斯領土上組織了一個集中營,裡面不僅關押蘇軍戰俘,還包括德軍中的犯人。蘇軍偵察員設法獲得了集中營的具體位置,反情報指揮官亞歷山大·格羅莫夫決定消滅集中營裡臭名昭著的指揮官、黨衛軍上校奧斯卡。襲擊計劃分兩個階段進行,參與的部隊中只有很少的人知道它的具體細節,然而在取得初步進展後,隨後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障礙……

劇中格羅莫夫的扮演者梅列霍夫完美地扮演了一名熱愛家鄉的愛國者,儘管影片中沒有令人驚嘆的影視特效,也沒號稱消耗掉多少公斤炸藥的爆炸效果,但仍完美地反映了衛國戰爭時期東線敵後戰場的真實狀況。影片的伴奏音樂也非常棒,對可怕的戰爭氛圍做到了渲染和補充。

有趣的是,儘管俄羅斯語烏克蘭仍在東烏地區尚未實現停火,本劇卻由俄羅斯劇組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拍攝,基輔有佔地達9.2公頃的1943基輔戰役紀念博物館,各種戰爭設施一應俱全,為拍攝提供了諸多便利。

相關焦點

  • 【新片資訊】俄羅斯二戰新劇,蘇軍偵察兵奇襲德軍集中營
    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薩爾尼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альников)執導的4集二戰迷你劇《逃兵行動》(Операция Дезертир)已於今年6月24日在俄羅斯NTV頻道播出。
  • 俄羅斯二戰劇《偵察兵》,續作舞臺轉移至克裡米亞
    由俄羅斯導演德米特裡(Dmitry Iosifov)執導的二戰迷你劇《偵察兵·克裡米亞》(Диверсант. Крым)已於5月9日在俄羅斯國內播出,該劇是拍攝於2004的俄羅斯經典二戰劇的續作,當然由於原班人馬年紀已經偏大,劇中大多數人物改由影視院校剛畢業的學生扮演。
  • 二戰前期被德軍暴打,蘇軍依舊堅持拼命,除了督戰隊,還有啥動力
    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共有2660萬人喪生,其中士兵八百餘萬人,傷亡人數高居參戰國第一。在付出了慘重傷亡的代價下,蘇聯軍民打出了列寧格勒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等漂亮的戰役,重創了銳不可當的的德軍,一轉二戰戰局,為二戰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 德國投降時,90萬德軍突然逃亡,二戰歐洲最後一戰是蘇軍大追殺
    二戰歐洲最後一戰「布拉格戰役」,在德國投降前兩天5月6日開始,一直到德國投降都未結束。蘇軍發動200萬人圍攻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最後在5月11日大獲全勝,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全軍覆沒。 德國軍隊一直以令行禁止、軍紀嚴明而聞名,既然德軍總部都宣布投降了,為什麼布拉格的德軍不放下武器,反而要跟蘇軍開戰呢?在這場戰役之中,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結局又如何呢?
  • 二戰德軍骷髏師有多可怕?被稱為蘇軍的死神,成員都有抑鬱症
    說起二戰中令人聞風喪膽的部隊,估計大家都不會遺漏掉德軍的武裝黨衛軍,其中有三支黨衛軍堪稱王牌中的王牌。他們分別是骷髏師、帝國師和維京師。今天我們就來瞧瞧他們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來比比看誰才是真正的「地獄之師」。 骷髏師
  • 俄軍博館畫廊中將二戰中蘇軍叛徒用虛擬誇張的手法展示引人注目
    二戰爆發後德軍佔領波蘭納粹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蘇軍中的一些變節分子走向不歸之路記憶」展廳,展示了二戰中湧現出來的無數個蘇軍英雄人物圖片介紹,在這兒同時也能看到被納粹德國收買後叛變的蘇軍中少數敗類,這一展示做法讓人想不到。
  • 【新片資訊】烏克蘭二戰新劇,三個蘇軍逃兵的冒險之旅
    由烏克蘭導演維塔利·瓦申科(Vitaly Vaschenko)執導的四集二戰迷你劇《戰爭的最後一天》(ПОСЛЕДНИЙ ДЕНЬ ВОЙНЫ)已於今年5月9日在烏克蘭國內播出。該劇講述二戰結束前,蘇軍大兵尼古拉·洛科託夫(Nikolai Rokotov)在住院期間為了保護一名女護士免遭軍官性騷擾,而將那個軍官暴打了一頓,事後洛科託夫被送上軍事法庭並被判刑。在獄中洛科託夫遇上了三個好夥伴:勤勞的塔利波夫(Glyba)、職業小偷馬柳塔(Malyuta)和知識分子維斯曼(Vaisman)。
  • 獵殺T34:蘇聯美女德國公交站等坦克,尼古拉反擊德軍逃離集中營
    以往,我是對軍事題材的電影沒有多大興趣;但是,這部講述二戰時期,蘇聯紅軍的一位天才坦克指揮官,指揮蘇聯坦克T34兩次打敗德軍坦克連的電影。《獵殺T34》這部以真實二戰戰場故事改編的電影,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經搬上螢屏。那時候,電影帶著濃烈的感情色彩,全片弘揚蘇聯紅軍的不畏強敵,英勇無比的作戰精神;以及德國法西斯倒行逆施,不堪一擊的色彩。
  • 二戰期間蘇軍慘敗於德軍,史達林下了一命令,犧牲幾萬人扭轉戰局
    二戰期間蘇軍慘敗於德軍,史達林下了一命令,犧牲幾萬人扭轉戰局 導語:打仗總會伴隨著犧牲,特別是一戰二戰這樣的大規模戰爭,動輒就有數萬人陣亡在沙場上,但這些人的犧牲並不是白費的,他們付出的性命總會對戰局有一定的影響,一些英明的決策者,能夠通過合理的犧牲掌控整個大局,史達林就是其中一個。
  • 烏克蘭二戰新劇《戰爭的最後一天》:三個蘇軍逃兵的冒險之旅
    由烏克蘭導演維塔利·瓦申科(Vitaly Vaschenko)執導的四集二戰迷你劇《戰爭的最後一天》(ПОСЛЕДНИЙ ДЕНЬ ВОЙНЫ)已於今年5月9日在烏克蘭國內播出。該劇講述二戰結束前,蘇軍大兵尼古拉·洛科託夫(Nikolai Rokotov)在住院期間為了保護一名女護士免遭軍官性騷擾,而將那個軍官暴打了一頓,事後洛科託夫被送上軍事法庭並被判刑。在獄中洛科託夫遇上了三個好夥伴:勤勞的塔利波夫(Glyba)、職業小偷馬柳塔(Malyuta)和知識分子維斯曼(Vaisman)。他們在押運途中遭到德軍襲擊並成功逃脫。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閃擊戰和大縱深理論誰能技高一籌的爭論一直經久不斷。有人形容蘇軍的勝利是依靠大炮打得遠和拼兵力消耗來抵消德軍的閃擊戰,而德軍的上半場頻繁得手也是依靠閃擊戰的速度和快速機動佔了先機。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蘇軍的消耗戰到底是不是戰勝閃擊戰的根本原因呢?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二戰胡貝口袋戰也叫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是蘇德戰爭1944年3月到4月間的一次重要戰役,由於這場戰役涉及到幾個關鍵因素,蘇軍由朱可夫指揮,德軍由曼施坦因指揮,而蘇軍又有10倍於德軍的優勢兵力,最終卻讓20萬德軍從蘇軍包圍圈中撤退了出去。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向來能掐會算的朱可夫,怎麼在這場戰役中沒有鬥過曼施坦因呢?
  • 二戰阿登戰役,德軍為何成功突破盟軍防線?從不利因素中尋找戰機
    客觀上,德軍獲知這個信息後,判斷出盟軍不可能短期發動攻勢,使反擊行動有了可乘之機。第二,德軍利用了盟軍樂觀輕敵的漏洞。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以來,美英和蘇聯都認為德軍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當蘇軍發起巴格拉季昂行動基本將德軍中央集團主力攆出東線以後,盟軍的目光重點放在德軍B集團軍群身上,根本也沒想到德軍會從防線薄弱的阿登地區出擊,尤其是放鬆了對德軍第6裝甲集團軍的實力評估。第三,德軍利用了蘇軍與盟軍的間隙漏洞。
  • 二戰蘇軍軍服圖冊,和同時期德軍比怎麼樣?
    A3:蘇軍步兵 這幅圖展示了1941年蘇軍步兵所規定的全套武器裝備,儘管這非常沉重。這名步兵穿普通的肘子加厚的上衣和沙洛瓦裡式土黃色褲子以及布綁腿和短靴。這些裝備的中心是1938年版背包,背包上面是軋好的橄欖綠色合成材料做的雨披/帳篷片斷,下面是裝帳篷附件的包,裡面裝著樁子和帳篷支架,再下面則是乾糧袋。
  • 腦洞二戰史:論單兵素質,蘇軍、德軍、美軍和日軍誰最厲害?
    二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關於二戰的各種爭論卻沒有偃旗息鼓。最近筆者在歷史論壇上看了這麼一個帖子,討論的是二戰中交戰各國士兵的單兵素質誰最強的話題。坦白講,一旦討論此類話題,很多讀者朋友都會陷入「關公戰秦瓊」的歷史圈套。
  • 二戰新電影《東線無歸途》:德軍在回來的路上抓住了一群蘇軍女兵
    由加拿大導演RickRoberts)執導的小成本二戰《東線無歸途》(ThePointofNoReturn)於在英國中國上映。這部電影是由導演執導的,他講述了二戰結尾的東部前線戰場的故事,面對戰事越來越少的窘境,一隊來自各部隊的德軍名士兵組成一個鬆散的小戰鬥群,決定冒險回到自己的前線,結果,他們在路上抓獲了一批蘇軍女兵,雙方的關係也在撤退方式上發生了奇妙而複雜的變化。
  • 二戰歐洲戰場,盟軍與蘇軍開創聯合作戰模式,歷史功績載入史冊
    2020年5月9日,是俄羅斯紀念蘇德戰爭勝利75周年的紀念日,但讓俄羅斯沒想到的是,美國突然宣布當年打敗德軍的是盟軍登陸歐洲,與蘇軍沒有關係。消息傳出輿論譁然,美國這是玩的哪一曲呢?開闢第二戰場,作為在二戰歐洲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它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都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二戰蘇德戰場上,在哈爾科夫這一個地方雙方就打了四仗,有些類似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長沙會戰。第一次是德軍奪城之戰,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軍在此粉碎蘇軍攻勢,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發生在1943年8月,蘇軍終於勝了一次,收復哈爾科夫。
  • 二戰蘇軍的師級兵力為何遠少於德軍?步兵師番號太多造成補充困難
    二戰蘇軍師級建制的額定人員和充實程度,其實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而不是靜止於某點。戰爭初期蘇軍野戰師的編制雖然略遜於德軍和美軍,但是差距並不是特別明顯,造成軍事愛好者「視覺誤差」的主要原因是蘇軍在戰爭的中前期戰損太大,而補充又不及時。
  • 蘇軍最簡單粗暴的戰術,德軍心態崩潰嚇得趕緊投降,戰後心有餘悸
    雖然我們那時候跟蘇聯還算是盟友關係,並沒有在戰場上起過衝突,但是蘇聯人的威名還是傳到了國內,人們都知道,就算是最善戰的德國人,在與蘇軍交鋒時,也會膽怯。我們常說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這話一點不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崇尚武力,特別喜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簡單的來說就是,誰不服就揍誰,就算我會被打掉牙,我也要把你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