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軍軍服圖冊,和同時期德軍比怎麼樣?

2020-12-23 騰訊網

A:防守布列斯特要塞,1941年

A1:中尉,內務人民委員會邊防部隊

這名內務人民委員會邊防部隊的中尉將行軍服和常服混合穿著:「法國式」的上衣制服(通常還要穿與之搭配的制服褲子和行軍鞋)卻搭配了深藍色加紅色條紋的沙洛瓦裡式(sharovari)常服褲子以及黑色高筒靴。他的野戰裝備包括武裝帶、納甘式手槍和槍套以及地圖包。內務人民委員會邊防部隊的基本標誌色是明快的正綠色,軍帽和領章也都是這種顏色,並附帶有紅色滾邊,而軍帽的帽?牆則是深綠色。這名軍官佩戴的徽章包括了領章上的兩個紅色方形琺瑯扣和兩條金邊紅色V字形臂章。

A2:蘇軍營屬高級政委

這身野戰制服包括了1936年版gymnastiorka式上衣和普通的沙洛瓦裡褲子。衣服上的領章是黑色鑲邊(代表騎兵)的正藍色,領角還有天藍色鑲邊。雖然前線師的軍官有資格配戴有金色裝飾(政治委員的兵種色)的領章,但他沒有那麼做。營級的高級政委領章上有三個垂直的矩形裝飾,其級別相當於中校。政治委員最與眾不同的徽章在他的袖口上方,那是紅色的精紡五角星,中間是金色的鐮刀斧頭,直徑大約55毫米,距離袖口大約80釐米。另外他的軍帽和普通的騎兵軍官軍帽沒什麼兩樣,都是帶藍色寬帽邊和黑色帽頂滾邊的設計,而其野戰裝備則是由棕色武裝帶、左臀部的急件包以及裝在手槍套裡的納甘式手槍所組成的。

A3:蘇軍步兵

這幅圖展示了1941年蘇軍步兵所規定的全套武器裝備,儘管這非常沉重。這名步兵穿普通的肘子加厚的上衣和沙洛瓦裡式土黃色褲子以及布綁腿和短靴。這些裝備的中心是1938年版背包,背包上面是軋好的橄欖綠色合成材料做的雨披/帳篷片斷,下面是裝帳篷附件的包,裡面裝著樁子和帳篷支架,再下面則是乾糧袋。右胯部是用卡其布包裝包裹著的挖壕鏟、往上則是通常情況裝在防蒸發的卡其布包裡的鋁製水壺。在他的左胯部是手榴彈包(裝兩隻手榴彈),手榴彈包前部應該是較細長的BN防毒面具包。士兵的裝備武器莫辛1891年版步兵步槍上上著刺刀,除了某些特殊的步槍,比如託卡列夫自動步槍之外,蘇聯步兵們通常不使用刺刀鞘。另外他戴的1940式鋼盔被塗成深橄欖褐色。

B:保衛列寧格勒

B1:中士,蘇軍步兵部隊

這名士官佩戴的1941年春天開始採用的領章已經發汙,1941年的4月,那些彩色的徽章被卡其布做的領章所取代。他還戴著老式的1936年版鋼盔,這種鋼盔經常是像圖中一樣在前部畫有大大的紅星,而他穿的普通野戰軍裝則包括了1936年版義務兵gymnastiorka式上衣、軍褲和黑色皮靴。此外,中士配備著帝俄時期的皮製彈藥包和一隻莫辛1981/1901式卡賓槍。

B2:中尉,蘇軍醫療部隊

這名穿著典型戰前常服的女軍醫戴深藍色貝雷帽,1936年版gymnastiorka式軍官上衣上的領章顯示了他的中尉軍銜。另外她還拿著帶紅十字標誌的標準版本醫療包。雖然醫生可以被武裝,但在這樣的戰爭舞臺上,女醫生們往往沒有裝備武器。

B3:波羅的海艦隊海軍步兵

雖然在戰爭初期紅海軍就投入了他們的海軍步兵旅,但是這些部隊的人員大多數只是作為海員而沒有經過特別的步兵訓練就參加作戰了,像這名海軍一等兵就來自於岸炮部隊。蘇聯海軍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波羅的海艦隊的很多主要基地就位於戰場附近。海軍的岸上服裝一般包括標準黑色雙牌扣bushlat式粗呢毛料夾克、傳統的藍白條棉襯衫、黑色喇叭褲、陸軍皮靴(海員們往往在岸上穿著)以及寫著艦隊名字的海員帽。他的軍銜袖章1941年開始使用,1943年之後改為像陸軍一樣的肩章,而臂章則代表其所在艦隊或海軍的分兵種。使用布編的子彈鏈是海軍步兵們的傳統,因為這還兼具裝飾效果。

C:保衛莫斯科

C1:軍士長,蘇軍步兵部隊

這名軍士長所穿的1941年款冬季野戰大衣上,仍然配著戰前的草莓紅色(代表步兵)領章,領章上還有狙擊手標記。他攜帶舊版的防毒面具、背四十年代的meshok式背包,頭戴戰前的budionovka式毛料冬帽,腳穿普通版的黑皮靴,右手提的武器則是相對少見的西蒙諾夫AVS-36式自動步槍,這是蘇聯少數幾種配刺刀刀鞘的步槍之一。

C2:蘇軍步兵

這名士兵穿1941年開始採用的新版冬裝,這套冬裝中最突出的是被稱作「telogreika」的土黃色面料的加棉冬上衣。同樣的,他的褲子也是相配的加棉款式。代替原來黑皮靴的則是被稱作「valenki」的氈靴,裡面加了1/4英寸厚的毛氈,非常適合亞寒帶的天氣。而帽子則是新的灰色皮毛帽子(「被稱作shapka-ushanka」),這種方形的帽子只有三種尺寸,因此他戴的感覺很寬鬆。這位軍人還裝備了PPD-34/38式衝鋒鎗,腰帶上綁著用織物做的袋子是用來保護包裹在裡面的衝鋒鎗的彈鼓的。此外,他的腰帶左側是手榴彈袋,和戰前的袋子不同,這種戰時版本是開放式的可以輕鬆放置RGD-33式手榴彈。

站在這名步槍手身邊的是一隻蘇聯炸藥軍犬。這一蘇聯的古怪嘗試在1941年秋天的莫斯科郊外首次出現,以便達到反坦克爆破的目的。人為使這些狗飢餓,再訓練它們匍匐前進到坦克下面找預先放好的食物,然後再在他們身上按上合身的布馬甲,馬甲上的四個口袋裡面放10到12公斤的高爆炸藥,而馬甲上部則是爆炸觸發裝置。當軍犬匍匐到坦克下面,這個裝置被觸發,則炸藥和雷管瞬間爆炸。德軍很快通過戰俘得知這一計劃,並在作戰中一旦看到軍犬出現就射殺它們。來自德國的資料顯示這些軍犬的進攻不是非常有效,這顯然是因為這些軍犬是在燒柴油的蘇聯坦克下面訓練的,因而對汽油機的德國坦克不那麼感冒。然而,蘇軍一直使用這些軍犬直到庫爾茨克戰役。那一次,蘇聯的資料顯示16支軍犬摧毀了12輛德國坦克。

C3:坦克成員,第1莫斯科摩託化步兵師

這名坦克手穿1941年版shuba式羊皮大衣(軍官們經常穿polashubok式長夾克,但步兵和義務兵往往穿長大衣)。他的黑色布面頭盔在冬季往往加羊毛或合成毛內襯。坦克手們並不穿通常的valenki式氈靴,那對駕駛員和炮手們來說太沉重了。

D:史達林格勒的戰鬥,1942-43年

D1:蘇軍反坦克步槍手

這名步槍手裝備PTRD14.5毫米口徑反坦克步槍。1943年的時候,這種槍可以在很近的距離內貫穿大多數德國坦克的裝甲。後來德國在一些坦克,比如PzKpfw III坦克前部安裝空隙裝甲,以減小這種步槍的破壞,因為這種空隙裝甲在被摧毀的同時可以彈射掉這種步槍的子彈。PTRD步槍往往由兩人小組來使用,因為它的長槍筒使它很難被一個人來攜帶。批plashch-palatka式防雨鬥篷,戴普通pilotka式船形帽的這名軍人就是這種小組中的一員,而這種槍使用的20發裝彈藥袋由小組的任意一人攜帶。每個步槍營都會有一個反坦克步槍排,每個排裝備6枝PTRD或PTRS反坦克步槍。

D2:蘇軍步槍手

到了史達林格勒戰役時,telogreika式絮棉冬裝已經非常普遍,特別是像史達林格勒郊區這樣冬季不那麼嚴苛的地區尤其如此。這名士兵沒有穿與上衣匹配的褲子,而是穿普通的卡其布沙洛瓦裡式褲子。此外,他還戴標準1940年版鋼盔,並把捲起的plashch-palatka式鬥篷斜綁在他的胸前。

D3:上士,紅軍坦克手

冬季版的坦克兵制服由黑色皮夾克和褲子以及穿在裡面的普通冬季版毛料gymnastiorka上衣和褲子所組成。gymnastiorka上衣領子上的三個三角形徽章代表他是一名上士。雖然坦克兵裝備很少的武器,但他們離開坦克時還是會把這些武器拿出來。由於不屬於極度寒冷的地區,這位坦克兵也沒有像圖C3所表現的那樣穿shuba式羊皮大衣。

E:紅軍哥薩克騎兵

E1:上尉,庫班哥薩克

這名外高加索哥薩克騎兵穿著最華麗的軍裝,但與帝俄時期的閱兵盛裝比起來,這已經是相當簡單的了。深藍色的土耳其式長衫上裝飾著銀色的Gaziri式彈藥筒。和其他部隊不同,哥薩克的襯衣採用立領,庫班哥薩克在領字上有紅色和黑色的鑲邊。這名上尉的形象應該出現於1942年之後,他配帶的戰前款式的領章上面有藍色和金色的裝飾物,其中一條紅色琺瑯制矩形條上還有金色的裝飾。黃銅裝飾的馬刀是其兵種的象徵。這名裝備傳統nagaika式粗匕首和shashka護衛馬刀的哥薩克也用傳統方式戴著他的黑色papashka式帽子。

E2:軍官,庫班哥薩克

這位哥薩克軍官穿冬季長袍,披粗毛鬥篷,戴較短的kubanka式帽子,帽頂上有代表庫班的紅底白十字圖案。在脖子上圍的則是傳統的有黑慄色裝飾的bashlyk式圍巾。

E:中尉,捷列克哥薩克

這名軍官穿非常典型的基於普通紅軍服裝的哥薩克騎兵團制服:冬季版的軍官gymnastiorka式上衣,毛料沙洛瓦裡式褲子,高筒黑皮靴以及普通的軍官裝備。證明他是頓河哥薩克的僅有標誌是他的kubanka式帽子,帽頂是傳統的捷列克色彩和圖案——藍底白十字。另外他所使用的PPSh式衝鋒鎗則是騎兵們非常普遍使用的裝備。

F庫爾斯克的戰鬥

F1:蘇軍坦克手

蘇聯坦克兵的標準制服是這種鼠灰色或黑色的一件式外衣。這名內穿有新式立領的gymnastiorka式上衣和沙洛瓦裡式褲子的坦克手,外衣不尋常的沒有配1943式肩章。圖中這種坦克兵外衣有不同的版本,有的有兩個胸袋,其他的則在右胸部多一個裂口口袋,而大多數則在右腿處有一個單獨的口袋。

F2:蘇軍狙擊手

這名女狙擊手穿標準的蘇聯版迷彩外衣——一種混合了橄欖綠色和深淺不一的黑色斑點的兩件式服裝,另外當狙擊手在行動時,衣服上的套帽往往套住頭部。這名狙擊手裝備一枝配PE瞄準鏡的莫辛1891/30式步槍。

F3:中尉,蘇軍步兵,1943年版野戰制服

這名軍官穿新式的1943年版帶立領和肩章的gymnastiorka式上衣,而草莓色鑲邊的步兵肩章上正中間的紅槓和兩顆星是中尉的象徵。另外他還裝備了PPD-43式衝鋒鎗。

G:巴格拉基昂行動

G1:蘇軍偵察兵

傳奇的偵察兵們在普通野戰服外穿標準的兩件式迷彩服。偵察兵部隊經常首選德國MP38或MP40式衝鋒鎗,特別是當他們深入德戰區的時候,能夠及時補充彈藥。這名偵察兵還穿著繳獲的德軍系帶戰鬥靴,頭戴pilolka式船形帽。

G2:中士,蘇軍交通管理部隊

女性在前線地區扮演的最通常的角色是交通指揮員。這名年輕的中士穿1942年版卡其布襯衫、1943年版義務兵gymnastiorka式上衣,戴有紅星的戰時卡其布貝雷帽。袖標上菱形底色上的斯拉夫字母「R」(類似於羅馬字母P,代表rukovodstvo即指揮的意思)則是她作為交通指揮員身份的象徵。

G3:蘇軍狙擊手

雖然狙擊手們常穿標準的兩件式黃褐色和黑色相間的迷彩服,但晚期出現的正綠色偽裝服即著名的mochalniy偽裝服也同樣是種選擇。與普通迷彩服同樣剪裁的這種服裝上縫著大量模擬植被的布條,並可在衣服上大量附著狙擊手所在地點的植物。另外,這名狙擊手還裝備了配PU瞄準鏡的莫辛1881/30式步槍。

H:柏林的戰鬥

H1:反坦克擲彈兵,紅軍步兵

蘇軍在西進的過程中繳獲大量庫存的Panzerfaust式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同時也開始生產其仿製型RPG-1。當時他們經常收集各團特別繳獲的武器然後分發到反坦克連或特種部隊。這名擲彈手穿當時戰場上常見的野戰服:加厚的telogreika式夾克,裡面是gymnastiorka式上衣和褲子,以及黑色高筒靴。紅軍通常規定在5月也穿很厚的夏裝,因此在柏林的大多數部隊的穿著一直和他們的冬季穿著沒什麼兩樣。拿著使用香蕉型彈夾的PPSh或PPS-43式衝鋒鎗的這名軍人,他的telogreika式上衣不屬於服裝條令中所規定的制服種類,但很多士官和軍官經常把肩章加在它們上面,圖中的這名軍士長就是如此。

H2:少尉,蘇軍炮兵

這名炮兵軍官穿新的1943年版雙排扣軍大衣,大衣上配新版肩章並保留了原來的領章。這些徽章的背景色是一種橄欖褐色,與大衣的灰色相映襯,而大衣上的黃褐色紐扣是塑料做的。他還戴著標準版本的1940式鋼盔,並裝備一把託卡列夫手槍。注意他的肩章上的一顆星和交叉的加農炮徽章顯示了他的軍銜和兵種。

H3:內務人民委員會內部安全軍官

內務人民委員會安全部隊通常穿普通的蘇軍制服,但佩戴自己兵種的徽章。在適當場合,內務人民委員會的軍官佩戴非常顯著的兵種徽章以提示人們他們所具有的權力。這位軍官的大蓋帽有天藍色頂蓋並配紅色帽帽牆和紅色滾邊,他的肩章也是藍色的,同時他的裝備是一隻託卡列夫手槍。

相關焦點

  • 腦洞二戰史:論單兵素質,蘇軍、德軍、美軍和日軍誰最厲害?
    二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關於二戰的各種爭論卻沒有偃旗息鼓。最近筆者在歷史論壇上看了這麼一個帖子,討論的是二戰中交戰各國士兵的單兵素質誰最強的話題。坦白講,一旦討論此類話題,很多讀者朋友都會陷入「關公戰秦瓊」的歷史圈套。
  • 二戰德國軍服威武帥氣,卻有一致命缺陷,讓無數德軍留下慘痛教訓
    而希特勒在當上納粹德國元首之前還當過流浪畫家,審美也是一流,二戰期間也親自參與到了納粹德軍軍服的設計中,並且納粹德軍的軍服都是量身定做,想不顯得帥氣提拔都難。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二戰胡貝口袋戰也叫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是蘇德戰爭1944年3月到4月間的一次重要戰役,由於這場戰役涉及到幾個關鍵因素,蘇軍由朱可夫指揮,德軍由曼施坦因指揮,而蘇軍又有10倍於德軍的優勢兵力,最終卻讓20萬德軍從蘇軍包圍圈中撤退了出去。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向來能掐會算的朱可夫,怎麼在這場戰役中沒有鬥過曼施坦因呢?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閃擊戰和大縱深理論誰能技高一籌的爭論一直經久不斷。有人形容蘇軍的勝利是依靠大炮打得遠和拼兵力消耗來抵消德軍的閃擊戰,而德軍的上半場頻繁得手也是依靠閃擊戰的速度和快速機動佔了先機。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蘇軍的消耗戰到底是不是戰勝閃擊戰的根本原因呢?
  • 二戰蘇軍的師級兵力為何遠少於德軍?步兵師番號太多造成補充困難
    二戰蘇軍師級建制的額定人員和充實程度,其實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而不是靜止於某點。戰爭初期蘇軍野戰師的編制雖然略遜於德軍和美軍,但是差距並不是特別明顯,造成軍事愛好者「視覺誤差」的主要原因是蘇軍在戰爭的中前期戰損太大,而補充又不及時。
  • 二戰故事:德軍閃擊戰下,蘇軍的「堵漏」式反擊,葬送了幾十萬人
    【話說軍世】在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對蘇軍發動的閃擊戰下,蘇軍多數通訊中斷,失去及時反擊中的有效指揮,而德軍的快速推進,讓蘇軍一時間難以有效地建立防線,大量傷亡和被俘也是在所難免,不過其實蘇軍還是組織了一定的反擊,不過更像是「堵漏」。
  • 二戰前期被德軍暴打,蘇軍依舊堅持拼命,除了督戰隊,還有啥動力
    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共有2660萬人喪生,其中士兵八百餘萬人,傷亡人數高居參戰國第一。在付出了慘重傷亡的代價下,蘇聯軍民打出了列寧格勒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等漂亮的戰役,重創了銳不可當的的德軍,一轉二戰戰局,為二戰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 二戰中相互制約的蘇軍T34和德軍虎式坦克,該如何評定其優劣
    在慘烈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坦克T-34可以說是大名鼎鼎,不論是T-34/76還是加強版的T-34/85,其性能和特點也都是耳熟能詳。T34坦克之所以能夠成為蘇聯在二戰中的主力坦克,它在數據上的性能,和在實戰中的優越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 二戰德軍骷髏師有多可怕?被稱為蘇軍的死神,成員都有抑鬱症
    說起二戰中令人聞風喪膽的部隊,估計大家都不會遺漏掉德軍的武裝黨衛軍,其中有三支黨衛軍堪稱王牌中的王牌。他們分別是骷髏師、帝國師和維京師。今天我們就來瞧瞧他們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來比比看誰才是真正的「地獄之師」。 骷髏師
  • 二戰期間蘇軍慘敗於德軍,史達林下了一命令,犧牲幾萬人扭轉戰局
    二戰期間蘇軍慘敗於德軍,史達林下了一命令,犧牲幾萬人扭轉戰局 導語:打仗總會伴隨著犧牲,特別是一戰二戰這樣的大規模戰爭,動輒就有數萬人陣亡在沙場上,但這些人的犧牲並不是白費的,他們付出的性命總會對戰局有一定的影響,一些英明的決策者,能夠通過合理的犧牲掌控整個大局,史達林就是其中一個。
  • 德國投降時,90萬德軍突然逃亡,二戰歐洲最後一戰是蘇軍大追殺
    二戰歐洲最後一戰「布拉格戰役」,在德國投降前兩天5月6日開始,一直到德國投降都未結束。蘇軍發動200萬人圍攻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最後在5月11日大獲全勝,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全軍覆沒。 德國軍隊一直以令行禁止、軍紀嚴明而聞名,既然德軍總部都宣布投降了,為什麼布拉格的德軍不放下武器,反而要跟蘇軍開戰呢?在這場戰役之中,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結局又如何呢?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由於後勤部門對芬蘭冬季惡劣的環境和交通準備不足,後勤運輸調配的低效率,後續補充的白色偽裝服、護耳帽等急需的冬季軍服和裝具,又無法及時配給到前線蘇軍手中。 戰役初期,過分樂觀的蘇軍官兵以為憑藉坦克和大炮,就可以嚇退對方,然後步兵們就可以喝著伏特加,愉快地接受芬蘭軍隊投降。但芬蘭軍隊利用靈活的戰術,不動聲色地藉助環境優勢,切斷蘇軍補給線,大批消滅著困在冰雪中的蘇軍。
  • 二戰前期德軍戰無不勝無人能敵,為何後期卻被蘇軍虐慘?原來是這樣!
    二戰前期德軍戰無不勝無人能敵,為何後期卻被蘇軍虐慘?原來是這樣! 從1939年9月1日一直到1941年的冬天,德軍看起來是無法戰勝的,但是此後隨著蘇聯冬季的到來以及美國加入戰局,勝利的天平就轉向了盟軍。回顧下二戰,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那就是前期德軍吊打群雄,後期卻被盟軍吊打。
  • 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二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被稱為蘇德戰爭三大轉折點。莫斯科會戰使蘇軍打破了德軍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史達林格勒戰役使戰場形勢發生逆轉,而庫爾斯克戰役更是蘇軍全面轉向大反攻的序幕。那麼,在莫斯科會戰和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德軍都是先贏後輸,而且都離目標只差一步之遙,這是為什麼呢?
  • 二戰時期,德軍「骷髏」師一戰成名,4萬人能戰勝23萬精銳蘇軍
    不管是刀槍盾牌引發的戰爭,還是現代化武器參與的戰爭,任何一件武器在戰爭中都是無情的,槍林彈雨的戰場,帶來巨大的破壞和人員傷亡。而在自古以來的戰爭史中,二戰時蘇德兩國的交戰令人印象深刻,現場一片慘烈。當時,德國專門訓練了一支意志力驚人的精銳部隊,被稱為黨衛軍第三「骷髏」師。
  • 俄羅斯二戰新劇《逃兵行動》:蘇軍偵察兵奇襲德軍集中營
    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薩爾尼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альников)執導的4集二戰迷你劇《逃兵行動》(Операция Дезертир)已於今年6月24日在俄羅斯NTV頻道播出。影片講述衛國戰爭期間,納粹德軍在被佔領的白俄羅斯領土上組織了一個集中營,裡面不僅關押蘇軍戰俘,還包括德軍中的犯人。蘇軍偵察員設法獲得了集中營的具體位置,反情報指揮官亞歷山大·格羅莫夫決定消滅集中營裡臭名昭著的指揮官、黨衛軍上校奧斯卡。
  • 【新片資訊】俄羅斯二戰新劇,蘇軍偵察兵奇襲德軍集中營
    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薩爾尼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альников)執導的4集二戰迷你劇《逃兵行動》(Операция Дезертир)已於今年6月24日在俄羅斯NTV頻道播出。
  • 二戰中德軍的3大王牌,都長著一張娃娃臉
    就好像郭德綱和林志穎是同齡人,但平時大家總覺得他倆差了輩分。當然人如果有能力的話臉長得怎樣影響不大,要知道二戰德軍3個最強悍士兵,都長著一張孩子似的臉呢。 哈特曼和卡爾尤斯同一年出生,從1941年加入德軍「第五十二戰鬥機聯隊」後,他在二戰期間創造了合計擊落352架盟軍飛機的戰果,這個紀錄不光德軍無人能及,盟軍也無人能打破,哈特曼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世界空戰史上擊落敵機最多的飛行員。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1943年2月中至3月中,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以出人意料的機動戰術,在哈爾科夫地區對蘇軍絕地反擊,以傷亡2萬人的代價殲滅蘇軍10多萬人,重新奪回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 這場戰役是時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的曼施坦因元帥巔峰之作,也被希特勒寄予了扭轉戰局的重望。
  • 二戰新電影《東線無歸途》:德軍在回來的路上抓住了一群蘇軍女兵
    由加拿大導演RickRoberts)執導的小成本二戰《東線無歸途》(ThePointofNoReturn)於在英國中國上映。這部電影是由導演執導的,他講述了二戰結尾的東部前線戰場的故事,面對戰事越來越少的窘境,一隊來自各部隊的德軍名士兵組成一個鬆散的小戰鬥群,決定冒險回到自己的前線,結果,他們在路上抓獲了一批蘇軍女兵,雙方的關係也在撤退方式上發生了奇妙而複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