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山東商河縣一位副縣長火了。為了推銷當地特色產品扒雞,這位副縣長走進電商直播間,網言網語金句不斷,還挑戰「大胃王」,一口氣吃掉了四隻扒雞。縣長帶貨的成效也很喜人,據說半天賣出半年量,一周賣了3萬隻。
縣長賣農貨不算新聞,尤其是近兩年直播電商流行,不少地方領導幹部都跨界嘗鮮,吆喝起了「農村雜貨鋪」。電商直播和領導幹部的身份碰撞,碰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就拿2019年的「雙十一購物節」來說,數位來自貧困縣的基層幹部「戰績」驚人。江西尋烏一位副縣長的直播總觀看量超過220萬人次,賣出2萬多斤百香果。在直播間擼起袖子賣貨,看似沒個「官樣」,可善於轉變觀念、緊跟發展潮流、勇於擔當作為,卻正是為人民服務的樣子。也正因為這一點,網友們對縣長直播帶貨才如此喜聞樂見。
「網紅縣長」火了,而他們在直播中帶的不只是貨,更是新的發展思路。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仍然不小。而相較於硬體,這種鴻溝更多體現在軟體上。眼下,許多農民利用手機進行娛樂、消費已經輕車熟路,但以此獲取知識、引領生產和推廣產品的技能尚淺。當此之時,一些基層幹部帶頭走進直播間,無疑能起到善用網際網路、擁抱網際網路的示範作用。話說回來,縣長直播帶貨畢竟是「非常態」,做好農產品電商這一課題,還需動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比如,有地方政府專門組織「網紅主播」培訓,不少農民變身「土味主播」,許多明星也走進直播間擔當「脫貧助力官」。可以說,種種新實踐、新探索,體現著調動全社會參與興農脫貧的誠心,更反映出廣大農民擁抱數字農業時代的決心。
「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直播賣農貨拉近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距離,一時很新鮮,但必須注意「保鮮」。直播電商改變了許多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但傳統的生產方式依然有些跟不上趟兒。如面對突然增長的訂單,一些農戶在物流、包裝經驗上有所欠缺;再如有些農產品存放時間短,深加工技術又不足,保鮮保質成了難題。由此來看,採用直播、短視頻等多元方式花式推銷,吸引網友下單只是第一步。後端的生產方式、包裝技術、冷鏈物流、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銜接順暢,才能為成功交易保駕護航。在網際網路技術帶動下,各方優化重構整個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培植壯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產業,才是長久之計。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基層幹部敢於創新、積極作為,一定能為廣大鄉村創造更多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