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是必然?如果是必然的話,即使沒有太平天國起義,也會有其他農民起義,清王朝同樣也會顧此失彼,在內憂外患之下丟失大片國土。
太平天國爆發時,清王朝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遍布南方的土客矛盾,回漢矛盾、苗漢矛盾、以及鴉片戰爭以來朝廷無有節度的搜刮,再加上以「反清復明」為號召一直蟄伏民間的會黨勢力,讓大清王朝的南方長期以來都是一個火藥桶。在太平天國爆發之前,廣西、雲南境內就已經爆發了多起起義。
太平天國起事之初,紫荊山周圍的清軍都被調去鎮壓天地會起義
,這才有了太平軍初期的發展。當太平軍成勢時,南方的會黨勢力,北方的捻軍勢力,再加上西北地區的回亂,清王朝全國各地都打成了一鍋粥。無奈之下,清王朝只好放開滿漢之防,允許漢人官僚建設團練武裝用來保境安民,鎮壓叛亂。
換言之,以當時清王朝入不敷出的小農經濟的財政收入,應付日趨腐朽敗壞的行政系統已經力有不逮,對全國的控制已經顯露出力不從心的疲態,原本蟄伏的各種社會矛盾隨之爆發出來。比如,南方的反清起義,在當時多以黑社會的形式出現。清朝官員屢禁不止,後來索性已經不管了,只要無人上報朝廷,當地官守就相安無事。如此,這才讓南方會黨勢力強大到可以組織起事的程度。
清王朝對自身國內的各種矛盾,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在白蓮教、天理會起義時,清王朝為了鎮壓起義,早已將國庫掏空。所以在面對氣勢如虹的太平天國時,清王朝急切之間無力應對,惶惶然間竟有亡國之相。所以,即便沒有太平天國,也會有其他的勢力戰出來,在清王朝虛弱的腹心之處捅上一刀,中國還是離不開內亂的歷史因果律,邊疆地區同樣會出現危機。
這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在應對西方世界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衝擊時做出的犧牲,代價是一個封建時代的世界帝國的隕落,還有一個偉大的民族近150多年的沉淪,換來的是中華民族的新生和再度崛起。
以清王朝斯時的人才儲備和經濟基礎,以及政治能力,中國社會無法在那場近代化過程中獨善其身。君不見有多少封建帝國在資本主義列強的衝擊下,國將不國,民族也被毀滅了?相反,正是由於太平天國的起事,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根基,讓中華民族有了改變的機緣,才避免了一場亡國滅種之禍。
如果不是太平天國的破壞之功,漢人勢力如何登上歷史舞臺?如果不是太平天國造成了人口損失,清王朝如何在江南地區清零重啟,給後來的洋務運動提供土地、勞動力,讓那些洋務在一片沒有負擔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並培養出中國新一代的睜眼看世界的人才?
不能只看到太平天國的禍國之舉,也要看到當時的中國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危局。太平天國作為先驅,完成了打破舊秩序的歷史任務,在廢墟上建立新秩序的任務就交給了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