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後期的起義和民變(部分)

2021-02-06 考研論壇歷史學版

中國歷代的農民起義對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如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起義)、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隋末農民戰爭(瓦崗軍)、唐末農民戰爭(王仙芝、黃巢起義)、元末農民戰爭(紅巾軍)、明末農民戰爭等,基本上不是推翻了原有的封建王朝,就是予以王朝以巨大打擊,使王朝很快走向瓦解。在秦暉先生的《何來如此深仇大恨》:秦暉:何來如此深仇大恨 一文當中,對這個歷史現象作了簡要分析。

從考試來說,農民戰爭這個考點涉及較少,大題很少出現,但個別學校也出現過關於元末農民戰爭問題,這也與學校地域和研究特色相關。

在清代200多年的通知時間裡,實際上農民起義不斷,但由於清代正處於歷史大變革的時代,舊式農民起義並未能予以清朝以致命一擊,但是對清朝的政局產生了極大影響,眾所周知的就是長達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而其中涉及的諸多名解,如金田起義,天京變亂等等,都是相關考點。但是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說一下清代其他的起義和民變,也是考試可能會涉及到的相關內容。

林爽文起義:清乾隆年間臺灣爆發的反清武裝鬥爭。臺灣自1683年被清政府平定後,經濟開發十分迅速,閩粵一帶貧民紛紛渡臺謀生,他們和當地土著高山族人民深受官府橫徵暴斂之害,臺民起義不斷。1786年11月,天地會頭目林爽文在彰化聚眾起義,一度圍攻臺灣府城,建號「順天」,幾乎控制全臺。次年,協辦大學士福康安率官兵萬餘人到達臺灣,1788年正月林爽文被俘,起義被鎮壓。其後清政府加強了對臺灣的巡查控制。

白蓮教大起義:朝嘉慶年間爆發於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清起義的事件。乾隆後期,由於土地高度集中,大批流民陸續聚集於川、楚、陝交界,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生活奢侈,貪官汙吏橫行,人們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流民便成了白蓮教傳播的對象。嘉慶元年(1796年),王聰兒、姚之富等以白蓮教為名發動起義,活動於川、楚、陝、豫、甘等省,歷時九載,人數達到幾十萬人。1804年起義最後被鎮壓。這次大規模起義,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川楚起義標誌著清朝走向衰落的開始,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所謂康乾盛世的說法。

天理教起義: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領導豫東、京畿天理教的武裝暴動。天理教即八卦教,為白蓮教的一個支派。他們的活動地區主要是冀、晉、豫、魯四省。教首李文成和林清預定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同時發動起義,但因李文成行動暴露被捕入獄,群眾遂提前起義,救出李文成,佔據滑縣。林清則按期行事,在入教太監的導引下,分由東、西華門攻進清宮,聚攻隆宗門。時嘉慶帝在熱河圍獵未歸,皇子旻寧、鎮國公奕灝則急調火器營兵千餘人入宮,鎮壓起義軍。起義軍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林清在黃村被捕犧牲。李文成在滑縣起初聲勢很大,後為清軍擊敗,退至輝縣山中,自焚而死。天理教起義極大地震動了清朝的統治。

太平天國運動下的主要歷史事件:

【拜上帝會】洪秀全創立的農民革命組織。1843年,洪秀全從農民革命的要求出發,利用宗教形式,與馮雲山創立拜上帝會,1845年到 1847年,馮雲山在廣西桂平紫荊山區貧苦農民中發展會員兩三千人。與此同時,洪秀全回花縣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革命文獻,號召人民信仰皇上帝,擊滅「閻羅妖」(指清朝封建統治),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奮鬥。1847年洪秀全到紫荊山,同馮雲山制訂拜上帝會的各種儀式及《十款天條》,作為會員守則。拜上帝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同封建勢力展開鬥爭。1850年 7月洪秀全動員會眾赴金田集合。次年 1月 11日舉行金田起義。太平軍在佔領區域內建立了禮拜堂,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

【金田起義】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與馮雲山等進行革命活動。1847年在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建立拜上帝會的基地,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韋昌輝、胡以晃、秦日綱等參加,領導漢族、壯族和瑤族人民對封建勢力作鬥爭。1850年 7月洪秀全動員各地會員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集合,號稱「團營」,與請軍進行戰鬥。1851年 1月 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舉行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永安建制】1851年3月,洪秀全在廣西武宣東鄉稱天王。9月太平天國攻克廣西永安州後,相繼建立下列軍政制度:(1)修改曆法,制訂」天曆」;(2)令人民蓄髮;(3)禁止私有全銀;(4)確定官制;(5)封楊秀清為東王,封蕭朝貴為西王、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受東王節制。

【天京變亂】又稱楊韋事件,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的一次嚴重政治鬥爭。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東王楊秀清獨攬大權,挾制天王,破壞了領導體制。1856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楊秀清居功自傲,更加專橫,逼天王封其萬歲,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天王洪秀全密詔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達開天京圖楊。9月韋昌輝帶兵三千人從江西入京,乘機擴大事態,先後殘殺楊秀清及其部眾、家屬二萬餘人。石達開回京後,對韋的屠殺,表示不滿,韋又欲殺石,石逃出天京。11月,洪秀全與合朝文武誅韋,石回京輔政。次年6月,石達開因洪秀全對他猜忌,從天京出走,帶領十萬大軍單獨行動。這個事件給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造成極大危害。

【樅陽會議】1858年8月太平天國備將領在安徽機陽鎮集會,由又正掌率陳玉成主持,討論解救天京的軍事計劃,決定統一指揮和聯合作戰的方針。各將領表示「各誓一心,訂約會戰」。9月陳玉成、李秀成等率軍攻破清軍」江北大營,打通天京糧道。11月在廬州三河鎮殲滅湘軍主力李續賓部。
【三河大捷】太平天國著名戰役之一。1858年8月陳玉成等在安徽機陽鎮集會,決定打破江北大營,保護天京糧道。9月陳玉成率軍向浦口進攻,擊敗清軍德興阿部,攻佔浦口和揚州,大破清軍江北大營。湘軍曾國藩乘太平軍東下,派李續賓率精銳六千人援廬州,連陷太湖、潛山、桐城、舒城,進攻廬州三河鎮。陳玉成在浦口大捷後迅速率兵在救,經過全椒、無為,繞至清軍背後,李秀成援軍繼進。11月14日向李續賓大營發起進攻,次日兩軍決戰於三河。陳玉成等部大破湘軍,李續賓自縊而死,所部主力六千人全部覆滅,給予湘軍以沉重打擊。

【資政新篇】書名。洪仁玕著。1859年刊印。太平天國幹王洪仁玕根據自己接受的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建議書。經洪秀全批示後頒布,稱《資政新篇》。作者提出「要自大到小,由下而上,權歸於一」,主張發展民辦的工業、礦業相交通運輸業;辦銀行,設新聞館及對外採取通商政策等,企圖在農民革命的基礎上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具有進步意義。因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而太平天國又處在戰爭環境和外國侵略看封鎖之下,上述各項建議沒有具體實施。
【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革命的綱領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頒布。宣布一切土地和財富都屬於皇上帝所有,根本否定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制度。確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制定「凡田分九等」,「分田照人口」,「好醜各一半」的分田辦法。並規定:縣以下設立各級鄉官,其體制、稱呼與軍隊相同;凡居民二十五家為一「兩」,設兩司馬負責管理生產、分配、教育、宗教、司法以及地方武裝等工作;每家衣副業收穫,扣除口糧外,其餘送繳「聖庫」;婚喪彌月等額外開支,都由「聖庫」按定製發給。此外,還宣布廢除封建買賣婚姻,規定「凡天下婚姻不論財」。對於鄉宮的保舉、升貶、獎懲等也都各有規定。這個綱領首先從政治上肯定了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衝擊了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具有平分土地和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精神,但有濃厚的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太平天國曾在佔領地區不斷地頒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地主勢力,但並來實施平分土地的規定。

【蘇福省】太平天國在蘇州、常州兩府建立的行政區。1860年,李秀成率太平軍攻克蘇常後,建立蘇福省,以蘇州為省會。天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撤銷。

捻軍: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軍。捻軍發源於捻子,經常在蘇、魯、豫、皖一帶護送「私鹽」,並與清政府發生武裝衝突。1852年捻黨首領張樂行聚眾萬餘攻克河南永城,次年太平天國北伐軍經過安徽,捻黨紛紛起義響應。1855年張樂行在雉河集召集各地捻黨首領會盟,被推為盟主,稱大漢永王(一作大漢明命王)。1857年張樂行制訂《行軍條例》十九條,組成捻軍,建立黃旗、紅旗、藍旗、白旗、黑旗五旗軍制。1857年張樂行與太平軍陳玉成會攻,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被封為成天義。此後捻軍轉戰豫、皖、蘇、魯各省,屢敗清軍,張樂行晉升為徵北主將,又封沃王。1862年太平軍陳玉成犧牲後,張樂行受到清軍的圍攻,次年初在蒙城西陽集被俘犧牲。1864年捻軍張宗禹等與太平軍賴文光部會師,推遵王賴文光為領袖,整編軍隊,屢敗清軍。1865年在曹州高樓寨擊殺僧格林沁。次年分為東西兩路活動:賴文光率東捻軍轉戰湖北、河南、安徽、山東之間,1868年初在揚州犧牲。張宗禹率西捻軍進入陝西,配合回民軍作戰。後為援救東捻軍,經山西、直隸(今河北)至山東北部,1868年 8月在在茌平南鎮失敗。

天地會:清代民間秘密團體之一。因「拜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弟,月為妹妹」,故名天地會。又稱「三合會」、「三點會」,對內稱「洪門」。其支派有小刀會、紅錢會、哥老會等名稱。相傳創立於 1674年,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從福建、臺灣沿海地區逐步擴大到長江流域各省。會員成分有農民、手工業工人、城鄉勞動者和遊民。清代中葉曾有林爽文等起義。鴉片戰爭後,在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多次發動武裝起義。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各地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黃德美、黃位、林俊、劉麗川、朱洪英、胡有祿、朱九濤等先後在各地起義。到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年,該會各派中有的曾參加過旱期工人鬥爭、反洋教鬥爭。辛亥革命時期,有些會眾受同盟會領導,參加過各次起義。此後這類秘密團體往往為反動勢力操縱和利用,日益沒落。

小刀會:清民間秘密團體,屬於天地會支派。參加者多為城市勞動者和航運船夫。1849年陳正成在廈門成立小刀會,1851年傳到上海。1853年 9月,上海小刀會首領劉麗川發動起義,佔領上海等地,抗擊清軍和法、英、美侵略者,堅持十八個月。1855年 2月在上海突圍,劉麗川犧牲,餘眾一部參加太平軍,另一部參加江西天地會起義。

陝西回民起義:1862年至1877年,陝甘地區回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統治的武裝起義。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清政府為籌集巨額軍費,加緊了對包括陝西、甘肅在內的所謂「完善之區」的搜括。貪官汙吏乘機敲榨勒索,草菅人命。百姓無以為生,反清情緒日烈。陝西地方當局為轉移人民的鬥爭目標,還不斷挑起民族糾紛,並實行「以漢制回」、「護漢抑回」的民族政策,迫使回民走上武裝反抗的道路。1862年5月,陝西華州回民首先起義,渭河沿岸回民紛紛響應。起義延續16年,遍及陝西、甘肅以及新疆等地。1862年,太平軍和捻軍進入陝西,關中各地回民紛紛響應,短時間形成了十八大營,轉戰陝甘,最後於1877年失敗。陝甘回民起義發展迅速,給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

大理杜文秀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隨著各種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雲南回民聯合當地各族人民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自1856至1874年,杜文秀領導的雲南西部回族起義軍在大理地區堅持鬥爭了18年。起義軍主動聯合漢、彝、白等族,注意協調民族關係。大理政權注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鼓勵手工業和商業發展,並開展對外貿易。

這是總結的幾個規模比較大的清代農民起義,可以作為補充考點看一下。

最後補一個唐才常,因為前幾天有人問: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維新派。字佛塵。湖南瀏陽人。貢生出身。1897年與譚嗣同辦時務學堂,編輯《湘學報》,次年又創辦《湘報》,宣傳變法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1899年,與興中會畢永年合作,準備聯絡長江沿岸會黨起事,是年冬與林圭回國。次年在上海組織正氣會,嗣易名自立會。7月,在上海張園開會,宣布「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造新自立國」,擁護光緒帝當政,在湖北漢口英租界組成自立軍機關。8月.. 22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他逮捕殺害。著有《覺顛冥齋內言》等。

連結:從己亥立儲到庚子勤王

相關焦點

  • 清朝後期的團練制度為何不能長久發展
    實際上,從清王朝入關以來,就陸續有漢人農民團體起義。民間農民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八旗軍卻如同一盤散沙,早已經沒了入關時的銳氣,面對農民起義節節敗退。看到八旗軍不堪重用,清政府統治者在無奈之下,就想出了一個方法:用漢人鎮壓漢人起義,也就誕生了清朝最初的團練制度。
  • 失控的民變:義和團運動中的反智與醜聞
    ——義和團揭帖義和團運動一直被解讀為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但從結果來看,義和團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朝廷中的頑固派挾義和團抵制洋人,利用民粹鞏固自身權力,終造成了百年以來最大的外交災難。到了運動後期,義和團已經到了隨意扣帽子,濫殺無辜的程度,只要看上你的財產,就以扶清滅洋為名,隨意給你冠上漢奸的名號,一概殺之。當時記載義和團進入北京後,「被害之家,嬰兒未匝月亦斃之,慘無人理」,「京師盛時,居民殆三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所過一空,無免者。」
  • 太平天國起義運動中,只有他能和翼王石達開並稱,只可惜英年早逝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是中國封建時期最後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運動,它起源於廣西金田,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籠絡蠱惑了大批民眾,那時候,清朝政府的統治可謂是內憂外患
  • 韓敏老師和《清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史》
    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專著文集類,共收錄二十餘種,如《秦難見聞記》、《再生記》、《壬戌華州回變記》、《鹹京被難記》、《多忠勇公平陝事略》、《憂憤疾書》等。 第二部分是地方志類,共收錄陝西省六府、五州、五十二縣的五十七種地方志中有關回民起義的各種記載。
  • 清朝滅亡後,中國的又一次農民起義,只為反抗袁世凱專制
    一提到農民起義,大家都會想到的是每逢一個朝代出了幾個昏君後,都會出現一批的有識之士敢於站出來反抗暴政,而提到中國的最後一次民間起義活動,大家的第一印象也多是清朝時期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這樣的帶有封建迷信思想,且很不成熟的起義行動。
  • 孫中山領導十次起義和三次革命
    同月,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楊衢雲、陳少白等在香港開會,決定聯絡廣東各地會黨和防營,於當年重陽節在廣州起義;奪取廣州作為根據地,並從這裡北伐,以推翻清朝統治。起義的總指揮部就設在香港興中會總機關,對外稱「乾亨行」,以商業作為掩護。不久陸皓東等人又在廣州設立了起義的指揮機關,對外稱「農學會」。孫中山來往於廣州、香港及家鄉香山縣之間,聯絡會黨和防營,一切準備接近就緒。
  • 席捲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都敗了,為什麼幾個革命黨卻推翻了清朝?
    扯了這麼多,今天要講講革命黨了,來談談,聲勢浩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都推翻不了的清朝,為什麼幾個革命黨人卻做到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80期:洪秀全百萬起義軍都幹不翻的清朝,為何武昌幾萬革命軍就做到了?一、要講這個問題,還是繞不開人心這種東西,因為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是不能直視的,一個是太陽,一個就是人心!
  • 王朝不過300年,沒有列強入侵清朝真的可以打破這個魔咒?
    漢朝國祚雖然是407年,但是西漢和東漢加起來才過得300年。宋朝國祚雖然是319年,但這是北宋和南宋加起的時間。就單一王朝來說,國祚最長的也就是唐朝的289年而已。二、沒有西方列強入侵這種外部因素,清朝真的可以挺過300年?
  • 如果沒有太平天國起義,清朝會失那麼多國土嗎?
    否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是必然?如果是必然的話,即使沒有太平天國起義,也會有其他農民起義,清王朝同樣也會顧此失彼,在內憂外患之下丟失大片國土。太平天國爆發時,清王朝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在太平天國爆發之前,廣西、雲南境內就已經爆發了多起起義。太平天國起事之初,紫荊山周圍的清軍都被調去鎮壓天地會起義,這才有了太平軍初期的發展。當太平軍成勢時,南方的會黨勢力,北方的捻軍勢力,再加上西北地區的回亂,清王朝全國各地都打成了一鍋粥。
  • 都是農民起義,朱元璋和洪秀全一勝一敗,究竟是為何?
    王朝興替,歷史更迭,在每一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末期基本上都會輪番上演農民起義,但是結局卻各不相同。這其中,要數朱元璋和洪秀全的案例尤為典型。16歲當起鄉村教師,之後家道中落以及一直的科舉落榜,心灰意冷。30歲開始當「基督教宣傳員」,37歲發動金田起義,開始反清。39歲定都天京(今南京),51歲去世,都城被清軍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 「全勝堂」陳金釭起義
    鹹豐四年(1854年),廣東天地會由首領陳金釭等人率領下在三水範湖堡長湖布築壇率眾誓師豎旗起義。      起義地點正是現在的範湖公園,當時白虎廟旁邊有「合祥和」木店(現在的「陳金釭起義紀念館位置」),前面是一口水塘,木工出身的陳金釭手拿斧頭對眾說,我把斧頭扔進水塘,斧頭不沉,我們就起義!說時遲,那時快,只見陳金釭手甩斧頭飛向水塘,斧頭在水中果然不沉。眾人見狀,振臂歡呼,陳金釭率眾起義了。
  • 清朝,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真的是一無是處的存在嗎?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任何朝代的發展都是由弱到強,由強到衰,清朝也是如此。大明王朝由於後期君主的昏庸無能導致文臣武將眾叛親離。先是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沒過多久就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只能自殺身亡。城破當天甚至已經沒有大臣再去上朝,也沒有大軍再去勤王。清軍到達山海關以後,明朝大將吳三桂率兵投降,然後與清軍合力誅殺李自成。
  • 清朝訓練的數十萬新軍,為何最終集體起義,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慘敗,曾經的天朝上國竟然被自己的小弟暴揍,這讓清政府意識到,自己應該訓練一支新式軍隊,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就這麼的,清政府便下令張之洞,聶世成,袁世凱等人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完全使用西方的軍制、訓練及裝備,一切按照德國和日本的制度,聘請德國教官進行日常訓練。
  • 清朝訓練的幾十萬新軍,為什麼最終集體起義,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
    作為清朝最後也是最新的一支軍隊,清政府原本是要用來鞏固維持他的統治地位,結果倒好,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不得民心,這支清政府投入大量心血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竟成為推翻清朝的主力軍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建立的新軍為何失控,不是起義就是逼宮
    首先,此時的清朝統治階層人才凋零慈禧太后雖然是權力鬥爭的頂尖高手,但其治國理政的才能卻非常有限,加之過分關注個人權利、貪圖享樂,因此一向被各階層人民所詬病。20世紀最初的10年,清政府對外連續遭遇對外戰爭的失敗,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被一向看不起的日本所擊敗,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毀於一旦;對內既有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發動的變法維新活動,又有孫中山等革命者接二連三發動武裝起義,早已風雨飄搖。為了穩固其統治,儘快擺脫當前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面,清政府急於重新組建一支新的軍事力量,就像當年崛起的左宗棠湘軍那樣,挽狂瀾於既倒。
  • 為什麼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並沒有放進國庫中,來造福百姓,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當時民間所流傳的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歌謠出現,這也直接表達了當時的百姓們對於嘉慶皇帝的不滿。雖然在處理完和珅的事情之後,嘉慶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由於嘉慶皇帝能力的欠缺,不僅沒有有效的改善當時的問題,反而使得問題加深,使得嘉慶皇帝在位期間,白蓮教起義頻發,嘉慶皇帝在位期間光是平定多次白蓮教起義的軍費就已經花去了兩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朝四年的收入,清朝也因為多次的戰爭,因此元氣大傷,自此走向了衰落,這也是嘉慶皇帝最為悲劇的地方
  • 清朝後期的軍事奇蹟,這麼給力的清朝,你見過嗎?
    導語:清朝後期的軍事奇蹟,唯一的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清朝,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和所有的王朝一樣,初期有多猖狂,末期就有多悽慘,晚清腐敗無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讓中華大地承受了不可磨滅的傷痕。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清政府不作為和一些列的騷操作,真的是讓人大跌眼鏡。但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期間,晚清在大沽口創造了一場讓世界各國都為之側目的軍事奇蹟。大沽口這個地方,見證了晚清最後的榮光。
  • 歷朝歷代都是名將輩出,為什麼強盛一時的清朝,卻沒什麼名將!
    可以說,魏青和霍去病都是在與匈奴作戰的過程中訓練出來的。沒有這樣的實踐,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普遍性。唐代的形勢與漢代相似,邊疆形勢也十分嚴峻。隋朝時,隋煬帝甚至屢次攻擊高句麗,導致了國家的崩潰和隋朝的滅亡。由此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確實非常強大。因此,對唐代將領進行訓練是十分必要的。更不用說宋代,沒有晉蒙的入侵,就沒有嶽飛、孟公這樣的名將。
  • 腐化的發展:政治和社會風氣的腐敗和最早的農民起義
    如果我們必須承認,腐化是政治制度的一種固有弊病,那麼相反亦可以肯定,這種弊病也經歷過某些暫時平靜的階段,曾受到作為反腐化官員採取的監督和懲罰的有效打擊。在清朝最初幾位皇帝執政期間,直至乾隆執政的初期,所呈現的全面繁榮和風氣,都有助於縮小其影響。但在18世紀的後四分之一年代,腐化卻似乎在整個中國官府中得到了迅速發展。
  • 上海近百年革命史話——工農群眾等堅持鬥爭及起義的勝利
    可是這些起義卻鼓舞和動員了廣大人民參加革命鬥爭,大大振奮了企國人民的反清革命情。另外,全國人民還不斷地掀起轟轟烈烈的「搶米」風潮和抗捐抗稅的鬥爭。單是一九一年,群眾性的反抗運動就有入十次。最著名的是山東萊陽「民變」和長沙人民的「搶米」風潮,人民群眾毀了清朝政府的衙門、大地主的房屋,還有教堂和洋行,充分反映了群眾自發性的反帝反封建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