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大乘的區別在哪?如何對待佛經的差異,佛陀說的筏喻是什麼?

2020-12-23 善知識的家

一、小乘經和大乘經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學大乘的,所以小乘經不應該讀,也有很多人認為大乘不是佛說的,這些觀點都是極其錯誤的和不可取的

《大寶積經》第78卷記載了一個比丘的故事,可以完美地解釋為什麼大乘經典出現的晚,以及阿羅漢也可以是菩薩,還有菩薩應該為了饒益眾生的緣故學一切大小乘法。原來後來誦出大乘經典的人前世是阿羅漢,當他前世的追隨者和他此世的追隨者發生矛盾時,為了避嫌,此菩薩比丘不說自己前世就是那位教小乘法的阿羅漢。

其實,二乘(聲聞乘和獨覺乘)和大乘是不分乘的,它們同屬一乘即佛乘,它們能夠完美地兼容在同一個完整的體系裡,它們都是一棵菩提樹上的法寶。

二乘人也具菩提心,他們也可以是菩薩,這點在《妙法蓮花經》裡說得很清楚了。

佛陀的那些大阿羅漢弟子實際上是菩薩們為了莊嚴佛眷屬和協助傳佛法而示現阿羅漢的,這點在《華嚴經》裡也說得很清楚了。

《大般若經》也記載了有人先修習六度和無量無邊的佛法,修完以後再發心,一發心馬上就能證無上正等正覺,可見修大乘法的未必就有大乘心。

如果你讀巴利三藏或阿含經或所謂的「小乘佛經」,你會發現它們根本不是「小乘」,而是貨真價實的佛法。

二、真正的區別

小乘和大乘的區別之處根本不在於你讀的是哪部經,修哪個法,或你信的是哪個教派,區別不在於任何外在的東西,它們的區別只體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如果你沒有大乘之心,那麼不管你讀什麼佛經,你都是二乘人,如果你有大乘之心,即便你學的都是二乘的經典,你也是大乘者。

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出這樣的選擇:你是否願意幫助別人、你願意幫助別人到什麼程度以及你到底做了什麼來幫助別人。

而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得到百分之百的尊重,因為我們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別人的主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同時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而且誰能保證誰的選擇永遠不會變呢?聲聞人也有發心的,菩薩還有退轉的。

但是小編覺得我們還是需要盡力去幫助別人的,因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也需要在修行自己和幫助別人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度己、度人都有時候,時候到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三、關於譯經

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是,除了梵文版和巴利文版佛經以外,我們現在讀的佛經其實都是譯文,也就是說都是二手經。有人覺得佛經一定得是繁體字、豎版還不能帶句讀,這是由於對譯經這一事實沒有正確的理解而造成的錯誤理解。

那麼對於佛經的譯本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首先,我們覺得,如果能夠親自在佛陀面前聽聞受法,這是最好的方式了。可惜我們都不具備這樣的時空條件。

既然如此,我們對待佛經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梵文和巴利文是最原始和最接近佛說的法的版本,如果我們能讀梵文和巴利文版的佛經,這當然是最好的。可惜的是,我們大部分人又都不具備這樣的語言能力,所以只能依賴譯本了。

那麼誰又能保證譯本一定能完全準確無誤地表達出原本的每一個含義呢?而且絕大多數大乘經典的梵文本已經丟失了,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佛陀早就知道我們會面臨這個問題,所以他在涅槃之前說:依義不依語,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取其義而不執著於文字。

實際上,佛陀的邏輯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邏輯習慣於取兩極中一端,非黑即白,而佛的邏輯是非黑亦非白——中觀。

我們取捨的邏輯是這個事物不是好的就是壞的,而佛陀的邏輯是結果導向的,如果你用了這個東西後能得利益那你就該取用,如果你用了這個東西會受損害,那你就不該取用。到底是會的利益還是會受損害,佛會建議你要視個人的情況而定。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

1. 依義不依語

2.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我們更注重的是讀經的收穫,而不是經文本身

四、筏喻

對於法本身的態度,佛陀說了一個比喻——筏喻,這個比喻記載在《中阿含經》第54卷大品阿梨吒經,或中部第22篇《蛇喻經》,《金剛經》裡也有提及:

佛說:我為你們常說這個筏喻,是為了讓你們舍離,而不是為了讓你們執取。認真聽我說並好好思考。有個人到了水岸有事要度水去彼岸,但是水流很急,沒有船也沒有橋梁,他心想,我該如何安穩地到達彼岸呢?於是他就在岸邊收集草木,作成木筏,乘著木筏安隱度到了彼岸。到岸後他心想,這木筏於我多有饒益,乘著它令我從彼岸安穩度到此岸,我現在就要把它扛在右肩上,或戴在頭頂上離去。你們覺得如何,這個人這樣做會有益處嗎?答:沒有。世尊告曰:這人應該怎麼做才有益處呢?他應該這麼想:這木筏於我多有饒益,乘著它令我從彼岸安穩度到此岸,我現在應該把它靠著岸邊或置於水中,然後離去。如此,我為你們常說這個筏喻,是為了讓你們舍離,而不是為了讓你們執取。你們應該從筏喻中知曉法亦應舍離,更何況是非法呢?

從這個筏喻裡,我們可以看出佛希望我們能有這樣一個舍離的態度,和上面提到的兩點的理念是一致的,更何況我們說的還是佛經——法的物質載體。所以,與各位共勉之。

相關焦點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為什麼都說「咒語」不可思議?佛經和佛咒又有哪些區別?
    佛咒和佛經又有哪些區別?「咒」這個字很多人看到的第一反應會是不好的,詛咒的意思,咒語。但其實它本事也有中性詞和褒義的一面,像我們金典文學《西遊記》裡面唐僧經常對孫悟空念的咒語,那是一種約束。再去一些寺廟裡看到的很多咒語其實也是一種祝福,願望的意味。這樣一來 「咒」就有了三個含義。再進入到「佛咒」這個詞來說。
  • 佛咒與佛經的區別
    什麼是佛經?佛教經典書籍,簡稱佛經,是由佛陀證道後宣說的佛法,在佛陀涅槃後,由佛的弟子阿難回憶複述,已證阿羅漢果的弟子們集體印證,確認無誤以後集結成經。咒與經的區別佛經中常有咒在裡面,經文是解釋經義的,而「咒」則是本經的精髓,既可以靠咒來修行,也可以用咒來解決問題。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每篇經文的開頭都是這四個字?
  • 《金剛經》:佛經開頭用「如是我聞」,究竟有什麼更高的含義?
    佛陀一生傳法無數,真正能流傳下來的,相比之下就顯得極其的少。佛陀講法四十九年,期間沒有過間斷。以佛陀成道後,每天講話的頻率以及所講的內容來說,佛經中記載的,可以說是佛陀一生講法的九牛一毛。雖然佛經記載佛陀的話比較少,但是仍然成為人們修行的指導。人們通過佛經,不斷地進行實修以及慧悟,最終證果涅槃。
  • 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究竟是什麼意思?
    那麼,經文開頭的「我聞如是」究竟是何含義,為什麼佛經前都要安立「如是我聞」四個字呢?這就要從釋迦牟尼佛行將入滅時,阿難尊者所提出的四個問題說起。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兄弟,與釋迦牟尼佛同父異母,佛陀成道時,阿難尊者才剛出生。後來阿難尊者隨佛出家修行,隨侍在佛陀左右,又因為他博聞強記,所以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教最初的四《阿含經》、《譬喻經》等等,都是在佛子結集時,由阿難尊者口誦而出。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金剛經》「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經大都以這四個字開篇?其中的「我」又究竟指的是誰?為了解答以上的疑惑,非凡先來介紹一下佛經的一般體例。佛陀說法「聞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我聞」。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他是佛陀滅度後第一次結集經藏的誦出者。「我聞」就是說阿難所誦出的佛經都是其親耳聽聞佛陀宣說的,而不是道聽途說或輾轉聞得的。「時成就」,即「一時」,指佛陀宣講佛經的時間。這是佛經中一種表示時間的特殊方式。「主成就」,即「佛」,指說法者確實是佛陀。
  • 妙慧童女問了佛陀哪10個問題?佛陀是如何解答的?
    有一回佛陀在說法,妙慧童女從容地走到佛前,頂禮佛陀,且繞行三圈。而後長跪合掌,以菩薩的口吻對佛陀說道:「無比尊貴偉大的佛陀,您是世間獨一無二的明燈,指引眾生走出黑暗,歸於光明!弟子有10個問題,想請求您解答。」佛陀知道妙慧童女來歷非凡,她在無量劫之中,曾親近無量諸佛,種大善根。佛陀歡喜地對妙慧童女說道:「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我今天為你解答。」
  • 《金剛經》:佛陀的「拈花一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所謂金剛,指的是金剛石,質地最堅固,光澤最耀眼,邊緣最鋒利,以金剛的特性比做佛陀講的佛經,是天底下最鋒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斬斷眾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般若,是古代梵語,翻譯成中國的語言,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也是一種梵語,翻譯成中國的語言,就是達到彼岸。經,是指經書。
  • 佛經中說的天龍八部到底是哪八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完全知道
    還有些人對天龍八部代表什麼,表示傻傻分不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天龍八部是哪八部?在佛經中所敘述的四天王所率領的八部眾,又和普通常說的天龍八部有何區別?先來說說天龍八部是哪八部?天龍八部,略稱為八部眾,是指天神、龍、蛇等護持佛法的八種守護神。
  • 佛經故事:魔王變身大蟒挑戰佛陀,不料佛陀的幾句話讓他落荒而逃
    佛經中記載了魔王波旬為多次向釋迦牟尼佛挑戰的故事。比如《別譯雜阿含經》中就記載了魔王波旬跟佛陀的一次交鋒,魔王波旬本來信心滿滿地來擾亂釋迦牟尼修行,沒想到聽了釋迦牟尼的一則偈言後,內心畏懼,落荒而逃。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那天晚上,佛陀洗完了腳進入禪房中開始打坐,這個時候,身處六欲天的魔王波旬看到了這一切,他心想:那個釋迦族的修行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舒舒服服的修行,可不能讓他這麼自在,我得去給他點顏色看看。想到這裡,魔王波旬就從六欲天上,來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他搖身一變,化作一條大蟒蛇。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紅塵說禪》系列第32篇大家都知道佛陀已經圓寂兩千五百多年了,如今學習佛法最好的途徑就是看佛經,因為絕大部分經文都來源於佛祖本人的言行(當然,也有少部分是後世其餘高僧所撰),只不過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是「述而不作」,就和孔子,老子,耶穌等聖人一樣,因為「文字傳法」本身就隔了一層,就如水中望月一樣,更加容易讓人著相。
  • 佛經故事:夜叉殘暴吃小孩 佛陀巧計降惡鬼
    鬼子母改邪歸正後,再也不去傷害兒童。後來,鬼子母聽人說:「佛是世上最聰明的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鬼子母就來到佛居住的地方,向佛打聽自己的小兒子到底去了什麼地方。這時,佛對鬼子母說:「你擁有一萬個兒子,現在只是丟了一個,你就這樣傷心難過、四處尋找;這世間的百姓,有些有兩三個兒子,有些只有一個兒子,卻被你抓過來吃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十倍百倍?」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那是對佛菩薩不敬,會減少福報
    去寺院上香時,不管信不信佛大部分人都會隨手拿幾本佛經,到家後信佛學佛的還會時時翻閱學習,不信佛學佛的隨手一丟就不再管了。你家裡是不是也有佛經,有的話要注意了,最好不要亂丟亂放,那樣就是對佛菩薩不敬,有損自己的福報。《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 佛法小知識6:佛經中「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絕大部分佛經的開篇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與……」的句式,那麼,為何大部分佛經會以這一句作為開篇呢?這個問題得從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與佛弟子集結佛經的典故說起。釋迦牟尼佛29歲出家,經過苦行、禪修等修行,終在35歲時於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 佛教:哪部經最「殊勝」?關於佛經的三個疑問,你都知道答案嗎?
    受世俗間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初學佛法時,妄想執著心不退,凡事都愛分出高下,對於佛陀所說三藏十二部經也不例外。譬如常有人說「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意思是說不讀楞嚴經,則不明開悟之關鍵;不讀法華經,就不解諸佛度世之悲心。那麼,是不是這兩部經最為殊勝呢?
  • 如何平等對待差異,讓這部輕鬆搞笑的校園動畫來告訴你
    自古以來都有一種現象:在人群之中,有著與別人明顯差異的人,多多少少會受到不一樣的對待,如果往更深的惡性方面發展後,就會形成歧視。比如像學生時代,部分年幼的學生會歧視周圍身材較胖的同學,雖然現在這種風氣漸漸消失,但這種歧視的歪風或多或少仍在存在著。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 佛經裡的比丘和苾芻有什麼區別,是什麼意思?-廣行法師開示
    佛經裡的比丘和苾芻有什麼區別,是什麼意思? FOJINGLIDEBIQIUHEBICHUYOUSHENMEQUBIESHISHENMEYISI回答一位居士的一個問題,這位居士問:請問法師,有的佛經裡說「比丘」,有的佛經裡說「苾芻」,請問法師,比丘和苾芻有什麼區別嗎?是什麼意思? 比丘跟苾芻是一個意思,只是翻譯的版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