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乘經和大乘經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學大乘的,所以小乘經不應該讀,也有很多人認為大乘不是佛說的,這些觀點都是極其錯誤的和不可取的。
《大寶積經》第78卷記載了一個比丘的故事,可以完美地解釋為什麼大乘經典出現的晚,以及阿羅漢也可以是菩薩,還有菩薩應該為了饒益眾生的緣故學一切大小乘法。原來後來誦出大乘經典的人前世是阿羅漢,當他前世的追隨者和他此世的追隨者發生矛盾時,為了避嫌,此菩薩比丘不說自己前世就是那位教小乘法的阿羅漢。
其實,二乘(聲聞乘和獨覺乘)和大乘是不分乘的,它們同屬一乘即佛乘,它們能夠完美地兼容在同一個完整的體系裡,它們都是一棵菩提樹上的法寶。
二乘人也具菩提心,他們也可以是菩薩,這點在《妙法蓮花經》裡說得很清楚了。
佛陀的那些大阿羅漢弟子實際上是菩薩們為了莊嚴佛眷屬和協助傳佛法而示現阿羅漢的,這點在《華嚴經》裡也說得很清楚了。
《大般若經》也記載了有人先修習六度和無量無邊的佛法,修完以後再發心,一發心馬上就能證無上正等正覺,可見修大乘法的未必就有大乘心。
如果你讀巴利三藏或阿含經或所謂的「小乘佛經」,你會發現它們根本不是「小乘」,而是貨真價實的佛法。
二、真正的區別
小乘和大乘的區別之處根本不在於你讀的是哪部經,修哪個法,或你信的是哪個教派,區別不在於任何外在的東西,它們的區別只體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如果你沒有大乘之心,那麼不管你讀什麼佛經,你都是二乘人,如果你有大乘之心,即便你學的都是二乘的經典,你也是大乘者。
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出這樣的選擇:你是否願意幫助別人、你願意幫助別人到什麼程度以及你到底做了什麼來幫助別人。
而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得到百分之百的尊重,因為我們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別人的主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同時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而且誰能保證誰的選擇永遠不會變呢?聲聞人也有發心的,菩薩還有退轉的。
但是小編覺得我們還是需要盡力去幫助別人的,因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也需要在修行自己和幫助別人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度己、度人都有時候,時候到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三、關於譯經
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是,除了梵文版和巴利文版佛經以外,我們現在讀的佛經其實都是譯文,也就是說都是二手經。有人覺得佛經一定得是繁體字、豎版還不能帶句讀,這是由於對譯經這一事實沒有正確的理解而造成的錯誤理解。
那麼對於佛經的譯本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首先,我們覺得,如果能夠親自在佛陀面前聽聞受法,這是最好的方式了。可惜我們都不具備這樣的時空條件。
既然如此,我們對待佛經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梵文和巴利文是最原始和最接近佛說的法的版本,如果我們能讀梵文和巴利文版的佛經,這當然是最好的。可惜的是,我們大部分人又都不具備這樣的語言能力,所以只能依賴譯本了。
那麼誰又能保證譯本一定能完全準確無誤地表達出原本的每一個含義呢?而且絕大多數大乘經典的梵文本已經丟失了,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佛陀早就知道我們會面臨這個問題,所以他在涅槃之前說:依義不依語,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取其義而不執著於文字。
實際上,佛陀的邏輯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邏輯習慣於取兩極中一端,非黑即白,而佛的邏輯是非黑亦非白——中觀。
我們取捨的邏輯是這個事物不是好的就是壞的,而佛陀的邏輯是結果導向的,如果你用了這個東西後能得利益那你就該取用,如果你用了這個東西會受損害,那你就不該取用。到底是會的利益還是會受損害,佛會建議你要視個人的情況而定。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
1. 依義不依語
2.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我們更注重的是讀經的收穫,而不是經文本身
四、筏喻
對於法本身的態度,佛陀說了一個比喻——筏喻,這個比喻記載在《中阿含經》第54卷大品阿梨吒經,或中部第22篇《蛇喻經》,《金剛經》裡也有提及:
佛說:我為你們常說這個筏喻,是為了讓你們舍離,而不是為了讓你們執取。認真聽我說並好好思考。有個人到了水岸有事要度水去彼岸,但是水流很急,沒有船也沒有橋梁,他心想,我該如何安穩地到達彼岸呢?於是他就在岸邊收集草木,作成木筏,乘著木筏安隱度到了彼岸。到岸後他心想,這木筏於我多有饒益,乘著它令我從彼岸安穩度到此岸,我現在就要把它扛在右肩上,或戴在頭頂上離去。你們覺得如何,這個人這樣做會有益處嗎?答:沒有。世尊告曰:這人應該怎麼做才有益處呢?他應該這麼想:這木筏於我多有饒益,乘著它令我從彼岸安穩度到此岸,我現在應該把它靠著岸邊或置於水中,然後離去。如此,我為你們常說這個筏喻,是為了讓你們舍離,而不是為了讓你們執取。你們應該從筏喻中知曉法亦應舍離,更何況是非法呢?
從這個筏喻裡,我們可以看出佛希望我們能有這樣一個舍離的態度,和上面提到的兩點的理念是一致的,更何況我們說的還是佛經——法的物質載體。所以,與各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