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2021-01-19 非凡之音

佛弟子或者常讀佛經者都知道佛經大都以「如是我聞」四個字開篇。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金剛經》

「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經大都以這四個字開篇?其中的「我」又究竟指的是誰?

為了解答以上的疑惑,非凡先來介紹一下佛經的一般體例。

一部佛經一般分為三大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稱作「三分」。「序分」是佛經的序言和引子,敘述佛經的由來及因緣;「正宗分」是佛經的主體部分,闡述佛經所要表達的主要宗旨和義理;「流通分」是整部佛經的歸納總結,講述受持佛經的功德利益,勸誡眾生信受奉行,使佛經廣宣流布。

悟道

「序分」分為「通序」和「別序」。「通序」也稱「證信序」,為一切佛經所通用,其格式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俱」。「別序」也稱「發起序」,敘述該經發起的特殊因緣,是由「通序」轉入「正宗分」的過渡。

「證信序」顧名思義就是證明佛經內容真實可信的序言,包括論證佛經真實不虛的六大要素,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合稱「六成就」。

「信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如是」,指經中所講的內容是佛陀親口所說,是真實可信、確鑿無疑的。

佛陀說法

「聞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我聞」。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他是佛陀滅度後第一次結集經藏的誦出者。「我聞」就是說阿難所誦出的佛經都是其親耳聽聞佛陀宣說的,而不是道聽途說或輾轉聞得的。

「時成就」,即「一時」,指佛陀宣講佛經的時間。這是佛經中一種表示時間的特殊方式。

「主成就」,即「佛」,指說法者確實是佛陀。

「處成就」,即「佛在某處」,比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指佛陀講經的地點。

「眾成就」,即「與某大眾俱」,比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指聽聞佛陀說法的大眾人等。

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傳,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之際,阿難來到佛前,向佛陀請教四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一切經首,當置何字?」佛陀答道:「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等六事。」

由此可知,佛經以「如是我聞」開篇,是遵照佛陀的囑託。

佛經「證信序」中的「如是我聞」等「六成就」具足,則證明了佛經內容的千真萬確,以令讀經人生起正信、受持讀誦。

佛像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佛經教法是從佛陀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來的。今世能夠得聞佛法之人,必定是往昔曾深植過善根的。以佛法作舟筏,則可渡到了生脫死的究竟涅槃彼岸。

作者:襲非凡(非凡之音)

深入經藏,演暢法音,匡扶世道淨人心。

(本文系原創首發,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漫談品禪》系列第20回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影響中國最為久遠同時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其中流傳了很多經典。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每篇經文的開頭都是這四個字?
  • 佛法小知識6:佛經中「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絕大部分佛經的開篇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與……」的句式,那麼,為何大部分佛經會以這一句作為開篇呢?這個問題得從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與佛弟子集結佛經的典故說起。釋迦牟尼佛29歲出家,經過苦行、禪修等修行,終在35歲時於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 《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相傳阿難出家追隨佛陀二十五年,聽聞受持了絕大部分佛法,佛陀稱讚他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不會記錯的),多聞廣遠……」阿難在佛陀十大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換句話說便是「阿難深得佛陀真傳」。
  • 《金剛經》中的「如是我聞」,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據佛教歷史記載,佛陀在世時,他的開示和講解,並未形成書本文字,弟子們學習都是靠佛陀講解,弟子們耳聞心記。在他涅槃後,弟子們聚集在一起準備整理佛陀的所有開示。因為阿難尊者曾是佛陀的侍者,長隨佛陀左右,在弟子中稱多聞第一,有記憶超群、過目不忘的本領,故由阿難尊者背誦、複述佛當年的講經情景,其他弟子記錄並表決通過,這樣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
  • 佛經的開頭,為什麼都是如是我聞?圓覺經中的婆伽婆是什麼意思?
    佛經的開頭,為什麼都是「如是我聞」?婆伽婆又是什麼意思?每部佛經的開頭,都是「如是我聞」,這是為什麼?如是我聞,三藏十二部佛經的開篇都是這四個字。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這樣聽到。所有的佛經,都是遵從佛陀的遺教。
  • 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細心的善信可能早已發現,「如是我聞」是大乘經典共有的序分。小乘阿含部的經典中,經文開頭的「聞如是」,其含義也是「如是我聞」,只不過最初的譯經家們,將其翻譯成「聞如是」。那麼,經文開頭的「我聞如是」究竟是何含義,為什麼佛經前都要安立「如是我聞」四個字呢?
  • 於曉非:如是我聞《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十八
    我個人的看法是,昭明太子加的這些名字,也許對學習《金剛經》有所幫助,有所提示,但經中畢竟原本沒有這些名字,所以只能作為參考。佛教徒誦持《金剛經》時,這些名字是不應誦持的,它們確實不屬於經的內容。所以這次共同學習《金剛經》,這些名字都是略過去的。如是我聞看《金剛經》第一句話:「如是我聞:」一部完整的佛經都是這句話開頭。
  • 《金剛經》:佛經開頭用「如是我聞」,究竟有什麼更高的含義?
    甚至不修行的人,也從佛經中受益良多。千百年來,對人們修心向善的積極影響非常大。眾所周知,佛經是佛陀進入涅槃後,眾弟子通過回憶的方式,進行結集起來的。人們為了區別佛陀講的法,與普通修行者的體會,就在佛經的開頭加上了四個字:「如是我聞。」關於這一點,其實佛陀在進入涅槃前,就有所交代。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金剛經》的開篇,可見這四個字的分量之重。通常我們把這四個簡單理解為「我聽說到的就是這樣」,但這四個字放在如此重要的《金剛經》開篇重要位置上,顯然有更多含義。相傳,《金剛經》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在佛陀涅槃後復講被記錄而成的。
  • 《金剛經》:佛陀的「拈花一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所謂金剛,指的是金剛石,質地最堅固,光澤最耀眼,邊緣最鋒利,以金剛的特性比做佛陀講的佛經,是天底下最鋒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斬斷眾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般若,是古代梵語,翻譯成中國的語言,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也是一種梵語,翻譯成中國的語言,就是達到彼岸。經,是指經書。
  • 「如是我聞」中的「我」,竟然是他!昌樂法師告訴你其中真諦!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36上一講講如是我聞之我,狹義上講是阿難,那還有廣義上。在講廣義概念之前,有很多人一提到如是我聞的時候,他就有個很大的疑惑。這個疑惑就是,佛法裡面不是講無我嗎?這裡怎麼又有個我?是不是很多人有這個疑惑?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聞」,標師承。(一)「如是」,標信順。佛當年講經的時候並沒有把它寫成經典。經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把它整理出版了。佛滅度了,經典怎麼來的?佛的這些弟子當中第一流優秀的弟子,他們在老師的座下不但是理解,而且有修有證,那當然見解是絕對正確的,沒有錯誤的。
  • 佛陀初始團隊的建成,古印度長老的意思,優婆塞和優婆夷的由來18
    也就是五比丘,說一下比丘這個詞兒啊,他的意思是乞食者,指的是隨佛陀出家之後靠乞討、靠乞食,維持自己生活的這種修行人,這些人的組織就叫僧伽,簡稱為僧,那麼從這一刻開始,佛教第一次三寶具足。有人問了,這三寶具足是什麼意思啊?三寶啊,就是佛法僧。佛陀本人是佛寶,四諦法門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三樣湊齊了,這就叫三寶具足。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是我聞
    本文系我看(聽)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金剛經》的開篇,充分理解這四個字,對研習整部《金剛經》非常之重要。【意在言外】法師在演講的時候,特別提到:「佛法之難,難在它所說的意思是在言語之外,意在言外,說的是這個話,意思在外面。因此你不能執著言說,你執著言說,你什麼也不會,什麼也得不到,你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你就喜歡了,你就得受用了。」
  • 佛陀十大弟子傳 - 智慧第一舍利弗(下)
    佛陀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說法的時候,舍利弗在耆闍崛山入金剛三昧。這時山中有一善一惡兩鬼王鎮守,一名優婆迦羅,一名伽羅,他們遠遠的見到舍利弗結跏趺坐,伽羅惡鬼對優婆迦羅善鬼說道:「優婆伽羅鬼王!我今能以拳擊殺此沙門的頭!」「你快不要這麼說,這一位沙門是佛陀的弟子,聰明智慧,最為第一。而且他有神德威力,你如果對他生起害意,將來永久沉淪,受苦無量。」
  • 佛陀十大弟子是誰?都是什麼第一?
    一次他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遇釋尊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眾弟子皈依了佛教。舍利弗未出家時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羅門教學者,他的出家使當時佛陀的聲望與威德大大增強。舍利弗皈依佛陀後,「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稱讚。
  • 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 佛陀故事:多聞第一的阿難陀
    阿難陀在他兒童的時代就加入教團,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釋種七王子出家時,阿難陀以最小的年齡,參予其中。阿難陀的父親是白飯王,提婆達多就是阿難陀的哥哥,他所以能夠在童年時加入僧團可以說就是佛陀的希望。一個偉大的人物,在一生事業中最要緊的就是物色繼承的人選,加以培植,加以提拔,在佛陀成道後不久,他就選上了阿難陀。
  • 佛論「我」「如我」「假我」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的定義,是指自己的身體當中,有個主宰者。這個主宰者,能夠主宰屬於自己的一切,譬如:身體、精神,以及屬於身體和精神的一切;同時,這個主宰者,它本身是常住的—也就是說,水遠是固定的、不會有所變易。具備如此的特性,才可以被稱為「我」;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