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開頭,為什麼都是如是我聞?圓覺經中的婆伽婆是什麼意思?

2021-01-19 一路伴你看天下

佛經的開頭,為什麼都是「如是我聞」?婆伽婆又是什麼意思?

每部佛經的開頭,都是「如是我聞」,這是為什麼?

如是我聞,三藏十二部佛經的開篇都是這四個字。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這樣聽到。

所有的佛經,都是遵從佛陀的遺教。佛的弟子們,當年在把佛所講的經結集的時候,是由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記性最好的阿難尊者,把釋迦牟尼所講過的話,根據他的記憶,再重新原原本本地講述一遍。在場有五百位已經得到神通的阿羅漢們,因此,每一部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是 表明是阿難聽到佛這樣講的,而不是阿難隨便說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妄的,阿難所誦的經文之前所說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也是為了取得在場的其他阿羅漢們的信任,也得到了五百位大阿羅漢的讚賞和認同。

如是我聞,在每部佛教開頭的第一句,據法師講,還有以下幾個作用。

第一,斷除眾疑。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講了四十九年的經,開過幾百場法會。佛滅度之前,摩柯迦葉尊者授意阿難尊者向佛請法,佛說在每一部經書的開頭,用如是我聞。阿難博聞強記,將佛四十九年所講之經一句一句複述出來,參與法會的大眾共同通過,當阿難講出「如是我聞」之時,眾人也明白了,這是阿難在代佛傳法。

第二,息諍。參與佛講經的法會的五百大阿羅漢都是得道之人,阿難代佛傳法,弘法利生人人有責,他們雖然個個過目不忘,卻並沒有爭強好勝之心。

第三,區別於外道。當時的印度,教派非常多,而各個教派的經典,開頭都是統一的,如是我聞,正是佛家和其他外道經典開頭的區別。

第四,利於修行。如是我聞,使得各個層次的修行者,都能對應自己的層次關照自己的內心,從而指導自己的修持。

如是我聞,在弘揚佛法中,也是無上珍貴的。它是佛家經典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印廣法師講,如是我聞,如就是阿,是就是彌陀,我即是佛,聞則是道,如是我聞,就是得證一切佛法的大道,萬法皆成。

婆伽婆是什麼意思?

圓覺經中的第一句,有婆伽婆這個稱號。這是梵音的譯文,是佛的,也叫做婆伽梵。這個包含有六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自在。有一切自在之意,也即成佛證道之後,就可以得到身心的大自在。

第二,熾盛。是指功德和智慧都達到熾盛的狀態。大菩薩的修行並不局限於某一種法門,而是對於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亦或魔法和外道,都深入其中,而且愈深入這般若智慧愈顯廣大。

第三,端嚴。寶相莊嚴,端正,無量相好的姿態。無論是一舉手還是一投足,所有的動作都符合規矩,令人心生欽佩。

第四,名稱。佛是人天共同的老師,佛的名稱天上天下得以普遍稱聞,無所不知,無人不曉。

第五,吉祥。成佛得道是真正的大吉利和大吉祥,並非世間普通的吉祥可以相比的。

第六,尊貴。佛又稱世尊,他不止是人世間的尊者,更是所有眾生世界乃至佛菩薩世界中的尊者,正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種尊重是難以言喻的。

婆伽婆的稱號中,有此六種殊勝的含義,因此只作音譯,因為翻譯成大自在或者世尊,都不能完全表達其中的含義。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

相關焦點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每篇經文的開頭都是這四個字?
  • 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細心的善信可能早已發現,「如是我聞」是大乘經典共有的序分。小乘阿含部的經典中,經文開頭的「聞如是」,其含義也是「如是我聞」,只不過最初的譯經家們,將其翻譯成「聞如是」。那麼,經文開頭的「我聞如是」究竟是何含義,為什麼佛經前都要安立「如是我聞」四個字呢?
  • 《金剛經》:佛經開頭用「如是我聞」,究竟有什麼更高的含義?
    眾所周知,佛經是佛陀進入涅槃後,眾弟子通過回憶的方式,進行結集起來的。人們為了區別佛陀講的法,與普通修行者的體會,就在佛經的開頭加上了四個字:「如是我聞。」關於這一點,其實佛陀在進入涅槃前,就有所交代。
  • 佛法小知識6:佛經中「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絕大部分佛經的開篇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與……」的句式,那麼,為何大部分佛經會以這一句作為開篇呢?這個問題得從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與佛弟子集結佛經的典故說起。釋迦牟尼佛29歲出家,經過苦行、禪修等修行,終在35歲時於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 字字妙蓮香 | 為何佛經開頭都有「如是我聞」
    >  釋:  如是,如果從字面意思來講的話,就是這樣的意思。為什麼要講我呢?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裡面講凡夫有三種我:以我之見為我,包含了身、邊、戒禁取、見取、邪見,執著這個我;以自以為高明的我慢心為我;最後一種,只是一個名相,我只是一個代稱。智者大師說: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慧,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阿難自稱為我,實際上是為了度化眾生而方便稱我。其實我和無我是無二的,權、實也是無二的。
  • 讀懂佛經的第一關:「如是我聞」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我聞如是」嗎
    大部分的佛經在經文的開頭處都有「如是我聞」,有較少的佛經在經文的開頭處寫的是「聞如是」,有沒有例外呢?答案是肯定的。你會說了,那一定是《心經》吧。其實心經並不能完全地算是。為什麼呢?雖然玄奘法師譯的心經在經文的開頭處沒有「如是我聞」,但是鳩摩羅什等其他法師譯的心經在經文的開頭處也是有「如是我聞」的。我所讀過的佛經中,有三部佛經在經文的開頭處是沒有「如是我聞」的,這三部佛經是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大多的人會把「如是我聞」理解為「我聞如是」,本文給大家提出一個新的分析角度,或有不如法處,請大師們指正。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佛弟子或者常讀佛經者都知道佛經大都以「如是我聞」四個字開篇。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金剛經》「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經大都以這四個字開篇?其中的「我」又究竟指的是誰?為了解答以上的疑惑,非凡先來介紹一下佛經的一般體例。
  • 《金剛經》中的「如是我聞」,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01「如是我聞」原來是這樣的意思涅盤經上說,佛在涅盤的時候,阿難問他:你要走了,將來我要記錄你的言語,別人怎會相信呢?還以為我是假造的。因為幾乎每部經典都是阿難複述,故佛教經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格式,即開篇都是「如是我聞」。意思就是:我聽到的是這樣的。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圓覺經原文及譯文【如是我聞】"如是"指這部經。"我"是結集者——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從佛陀親聞,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阿難尊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佛的確是如此講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於佛說。中國在二千多年前就有史官,專門記載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所以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國號、建國多少年、發生重大事件的年代、時間都清清楚楚被記載在史書上;印度人不注重歷史,沒有記載歷來所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所以時間不能確定,只泛稱一時。"婆伽婆"是佛十名號之一,義譯為世尊,指說法主——釋迦牟尼佛。
  • 《僧伽吒經》講解01-①
    在這麼多珍貴的佛經手抄本當中,《僧伽吒經》的數量是最多的。《僧伽吒經》的數量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們所非常熟悉的《金剛經》、《妙法蓮華經》(也就是《法華經》),也遠遠超過了《般若經》。      所以,從那以後《僧伽吒經》一直是所有大乘經典中最廣為讀誦、廣為流通的經典。在全國各地的各大寺廟裡都能看到這部經的影子,《僧伽吒經》。
  • 【佛經智慧】•金剛秘密善門陀羅尼經
    金剛秘密善門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安住菩提樹下。與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諸大菩薩摩訶薩。
  • 宋江為什麼對閻婆惜不冷不熱?
    A.林衝的擁持 B.吳用等一行人的推動C.杜遷、宋萬、朱貴等梁山元老的意思解析:《水滸傳》第二十回,林衝在火併王倫之後,林衝把手向前,將晁蓋推在交椅上,叫道:「今日事已到頭,請勿推卻。若有不從者,將王倫為例。」再三再四,扶晁蓋坐了。林衝喝叫眾人就於亭前參拜了。
  • 《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但隨著涉獵的佛典多了,發現許多經書都同樣以這四個字作為開篇,慢慢才發現,「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分量之重。相傳阿難出家追隨佛陀二十五年,聽聞受持了絕大部分佛法,佛陀稱讚他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不會記錯的),多聞廣遠……」阿難在佛陀十大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
  • 金剛經密碼—如是我聞
    那麼佛究竟說了什麼呢?佛說,我不曾說得一字。正法眼藏,說也是他,不說也是他。他就在那裡。既是空又是色,既是色也是空。不因說法而來,也不因不說法而走。言語道斷,不可思議。最貼切的描述是什麼呢?其實每篇佛經的開篇就已經給出了。沒錯就是,如是我聞,聞如是。
  • 「如是我聞」、為什麼每部經典都有這句,它有什麼作用!
    我們詳細地把經文解釋一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開篇「如是我聞」,在學術性研究觀念裡、認為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佛在每部經的題首冠以「如是我聞」,到底有沒有意義?
  • 小小說:繡日子的醜婆
    蔡老師在看書、批改作業,醜婆在低頭納鞋底,兩個人各忙各的,半天裡說不上半句話,不怎麼說話的兩個人,一樣的孤單,常常聚在一起。醜婆識得的字,夠不夠墊筐底,誰知道呢?醜婆卻喜歡找蔡老師。蔡老師呢,喜歡聽醜婆講古。兩人一坐呀,便坐上老半天。「那時候還年輕……」醜婆講古,多半用這句開頭的。看不出醜婆有年輕的時候過,似乎,她一直就這麼老,也一直這麼醜。
  • 與眾經書不同,一部只對菩薩所講的經書,經中小眾圓覺經
    首先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關注,看到評論中好多人提到過很多經書,但提到圓覺經的一個也沒有,所以讓大家了解一下圓覺經,畢竟在末法時代多聞是沒有壞處的。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相傳由洛陽白馬寺佛陀多羅禪師譯出。圓覺經描述的心也稱為大圓滿覺或妙覺真心,因為三界唯心,所以一切不同的佛經只講心性。因為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我們眾生共所同擁有的。無論哪部經書都是對心性的描述,雖然叫的名稱不同,什麼法界門體;寂滅真心;圓覺妙心;如來藏識等等,但都是圍繞著你的心來說的。
  • 學習《圓覺經》之金剛藏菩薩問佛
    他問世尊,假如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佛,自性本來圓覺清淨,為什麼還會有無明呢?這個問題在「楞嚴經」上也提到過,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念無明如何生起來的呢?假如眾生有生命以來就有無明,那麼,為什麼說眾生本來成佛呢?這是邏輯上同一個問題的反問。【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 於曉非:如是我聞《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十八
    我個人的看法是,昭明太子加的這些名字,也許對學習《金剛經》有所幫助,有所提示,但經中畢竟原本沒有這些名字,所以只能作為參考。佛教徒誦持《金剛經》時,這些名字是不應誦持的,它們確實不屬於經的內容。所以這次共同學習《金剛經》,這些名字都是略過去的。如是我聞看《金剛經》第一句話:「如是我聞:」一部完整的佛經都是這句話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