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詳細地把經文解釋一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開篇「如是我聞」,在學術性研究觀念裡、認為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佛在每部經的題首冠以「如是我聞」,到底有沒有意義?佛祖在《遺教經》裡講過為什麼冠以「如是我聞」,從究竟意義上說有起觀、建立緣起的作用,一開始就順應佛的智慧正見!
我們念經一開始「如是我聞」,這已經在意識心裡有轉變的緣起建立!能不能體會這個意思?當我們念「如是我聞」的時候,直面意思「我是這樣聽到、感受到」、能夠起到什麼作用?身臨其境的作用,一下子把意識分別當中的差異相抹殺。意識分別差異相,按照正常文體記載、會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誰在哪兒有什麼事」,第一意識不會認為佛說的真理跟實際有相應的感覺、沒有,認為他在講他的道理,所以這句「如是我聞」至關重要!
「如是我聞」、每部經典都有這句,它有讓人起信的作用!什麼叫起信?我們念這一句、就是作如是思維!因為佛知道眾生的心是隨著境界在轉。我們的意識最容易被染,比如看電視的時候有這種效驗,尤其婦女同志看著看著就投入進去、跟著它就轉了,這句「如是我聞」就起到這個作用!
念別的、比如小說有種時空差異感覺,念佛經好象沒有這種感覺吧?咱們不說別的,僅翻譯時間離現在也有一千五六百年、隋唐以前,我們有沒有那種陳舊感?始終念起哪部佛經好像佛正在給自己說法!在佛祖圓滿智慧覺悟境界裡,時空本來就是不存在的,這句話不斷反燻、就能夠對生活空間概念有種認識,天天念「如是我聞」、感覺佛祖在天天教訓你!這是形象概念上的意義。
其真理意義是什麼?「如」是指真如本體、自性正覺如何認識;「是」是我們對自性本體的正覺認識、對自己根本實質狀態的認識;我們要不斷地「聞」;「我聞」我要不斷觀察一切現象本質,那是我們本來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我們說的清淨心!
想成就淨土功德、把生活世界改變成清淨狀態,心要清淨!心是什麼?用過去語言模式講、般若波羅蜜多心,這個心那個心、貪心嗔心痴心,究竟心是什麼意義?一般有個錯誤認識、心是念頭,這是概念性的理解錯誤。佛說的心不單單指念頭、念頭跟心是兩回事!
佛告訴你什麼叫清淨心?純淨無染的認識,認識非常堅固、非常純淨、非常專一,這就叫清淨心!順應清淨心所產生的種種法叫解脫道!比如我們籌劃一件事,什麼叫清淨心?籌劃這件事、非常清晰每個步驟,而且這種認識非常堅固、非常準確、沒有絲毫變動,這叫心清淨。只有心清淨、行為才發生清淨,什麼叫行為發生清淨?自然不會改變行為,認識準確、堅固還會改變嗎?不可能改變,這個道理就像口渴了肯定知道找水喝、不會吃把鹽,因為你堅固地認識、就知道渴了一定要找水喝,但是按照實際情況來說,很渴的時候應該稍微帶點鹹味的水解渴、這是科學的道理,
概念非常清淨,根本不考慮別的、根本沒有別的染雜進來叫清淨,所以行為就清淨,行為清淨境界自然就不會被幹擾!比如知道自己是男人、沒有懷疑,這叫信心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真真實實的受用出來了,一切生活境界法則不都是這個緣起性質所決定的嗎?因為信心清淨所以國土就清淨,什麼叫國土清淨?生活圈子必定都是男人應該做的,能不能做婦女所做的?人家肯定說你妖怪。理解了吧?這是修行淨土法門的入口處,「心淨則國土淨」!
又說回來,我們所居是娑婆國土、問題就在這兒,娑婆國土是五濁惡世嗎?我們知道五濁惡世就是煩惱世界,咱先不解釋五濁惡世詳細概念、專業術語查查詞典就知道,我們生活在煩惱世界,為什麼世界是煩惱的?因為心裡好象是煩惱的,比如心不高興的時候看誰也不順眼、是人家不順眼?是人家變了還是世界變了?是意識被境轉、心並沒轉!好和壞不都是你?高興的時候也是你、不高興不也是你嗎?你並沒有變。
我們這點糊塗了、然後開始煩惱,因為有兩種見解,一個「是」、一個「非」,別管判別什麼是不是就兩種觀念?所以發現、生活環境必定有兩種概念存在,也有兩種心情同時存在、尤其在關鍵時候最能夠發現兩種心情在打仗,所以我們生活在不清淨的國土當中!原因找到了嗎?
不清淨叫眾生、眾生不是無量光,跟人家不是一個性質、如何能見阿彌陀佛?淨土的核心是心清淨則國土淨、把這個道理認清楚,然後不斷反聞這個觀念,不斷用這個觀念指導生活行為、心歷路程,身心世界轉變的機遇就開始!這叫「如是我聞」。
既然會「如是我聞」、下邊就容易了,因為把核心找著了。佛經經題、包括開始的引序觀念非常重要,那是法的緣起力、這個法應現的時候就是這麼個緣!咱們晚上學《楞嚴經》,這個法為何起?阿難被摩登伽迷惑,因為這個緣那個法才出來;淨土法門是因為佛自己在那兒沒事了,看著這些孩子太沒意思、修來修去還不圓滿。把握經文的核心,然後我們就知道怎麼運行。佛在這部經典裡以他親身的悲心流露方便智慧,方便這些修行的上善之人跟他同一境界、同一受用,我一直希望我們能夠同步慈化(慈悲化度)!
這個觀點佛在淨土法門經典裡宣暢得淋漓盡致!因為淨土法門直接從認識(現有的意識狀態)改變、最適合我們,我們一旦定出來個樣子很難改變、所以修淨業特別容易成就。淨土法門比較適合惰性思維,逮住一個念頭不放鬆、容易成就在這兒,只是偏重於這個,其實是普度的、普被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