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此是何義?

2021-02-18 悟心精舍


「如是我聞,一時」,此是何義?


                   

     這是誰?像在這裡,人在何處?

 

註:我每天發表認識自性、淨化心靈的文章,這是我和大家一起淨化心靈。希望藉助於淨化我們的心靈,祈禱中華民族,早日走上文明、幸福之路。


作者簡介:蘇樹華,現住山東-曲阜,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元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授受,方便接引。凡是發願證得自心真相的人,皆可與我們聯繫。

微信號wohenxihuanni____

微信號huangqiangrjgh 

經文的第一句就是「如是我聞」。大家記住咯,所有的佛的經典,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每一部經的開始都是「如是我聞」。

或許有些人會問,都是「如是我聞」,我會背的那個《心經》怎麼不是如是我聞呢?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它怎麼沒有「如是我聞」呢?那麼,我告訴你,《心經》它是從《大般若經》裡邊抽取出來的一段文字,《大般若經》的開始,依然是「如是我聞」。《心經》只是《大般若經》裡邊抽出來的一段文字,所以,它的「如是我聞」就在《大般若經》裡。

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又是什麼意思呢?真是不好講啊,真是不好說呀。不好說也得說。

什麼叫如是啊?一個人顛顛倒倒,追風捕影,他連他自己是誰他都不知道。你說他如是嗎?你是誰呀?自己問自己。

如果在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交流,你是誰呀?他另有其意,意思是,你啥都不是。你是誰?

但是自己問自己,用佛法的態度,用佛法的方式,來追究這個根源。我,這個能說話的這個我,這個能見到種種現相的我,他還會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的我,這個我是誰呀?

是我的心在起心動念,是我的心在見色聞聲。我的心就是我。哪個是我的心呢?一個人如果連他自己都不認識,這個人怎麼能夠稱為「如是」呢?如是,就是不顛倒。

釋迦佛悟道之後他說,奇哉,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妄想而不能證得。

顛倒啦,糊塗啦,糊塗那就不「如是」。簡單說,明心見性了就如是。不明心見性,顛顛倒倒就不如是。

這個「我聞」這兩個字啊,就更加秘密了。我聞,這個能聞的我,到底是誰呀?老師說話,你聽到聲音了。老師不說話,你也聽到安靜了。這個能聞的我,究竟是誰呀?認識我的人,發現我的人,證悟到這個我的人,那就如是。不證得這個我,不認識自我,那就不如是。

如是我聞,這第一句不簡單吶,我不能在這裡詳說,如果在這裡詳說啊,那這一節課也說不完。那什麼時候才說完呢?你明白了,我就說完了,我就不說了。這個明白,還不是你理解了就是明白了。親證了,你不顛倒了,你如是了,你找到這個真我了,徹見了這個聞聲的人,明心見性了,是名如是我聞。

再看下一句。佛的經典,開始前兩句,都是一樣的,「如是我聞,一時」。一時,佛在什麼什麼地方,都是這樣。

「一時」,什麼是「一時」啊?很多人見到這個「一時」,他就會想到,大概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某一天吧?你可以這樣想,但是,這樣想,是最表面的意思,不是佛法的真實義。

佛法是不二法。既然不二,是唯一,那麼,還有二時嗎?還有三時嗎?一時為真,三時為假呀。三時,過去啊,現在啊,未來啊,都是個現象,都是過來過去的。過去的不就過去了嗎?過去不可得。現在,正說現在,剛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過去也不可得。未來還未來。你說未來還未來,明天的事情我今天想想。你今天想想,你今天的這個想,就是你當下的事。你當下的事,一想又成過去了。

    所以這個一時呢,就是指這個時間維度上的那個根。時間這個維度上的那個根,過去的那些事都在這個根上,你昨天的事不在你心上嗎?你昨天的快樂,你今天想想,它不在你心上嗎?你昨天的煩惱,那些心靈的記憶,你想想,不在你心上嗎?現在我們正在上課,你在你的屏幕上看到老師的這個樣子,你從你的擴音器裡聽到老師說話的聲音。這個樣子這些聲音,不都是你心靈世界裡邊發生的事嘛,也是在心上。明天的事你想想,不是也是你心上的事嗎?所以,這個心,是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一時。

    一時為真,三時為生滅相、生滅法。一時就是當下呀,你還到哪裡去找這個一時啊?你如果到二千年之前的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某一天去找這個一時,你已經打了一個十萬八千裡的妄想了。你的妄念想到了二千年之前的某一天,你跨越了這一天又一天,你跨越了這一年又一年,你落實在了你妄想的某一天上。你如果想把這個一時當成二千多年之前的某一天,這不是一個大妄想嗎?所以,一時表當下啊,當下的這個歷歷孤明的,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萬相的,就是我們的心。「如是我聞,一時」,就等於告訴你,這個了了常明的心,就在當下,不在別處。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初讀《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佛陀謂:「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在佛陀涅槃後,阿難弘法時均按「佛陀的授意」,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佛所行贊.分舍利品》記載了阿難講經時的情景:「阿難大眾中,升於師 子座;如佛說如說,稱『如是我聞』。合座悉涕流,感此『我聞』聲,如法知其時,如處如其人,隨說而筆受,究竟成經藏。」
  • 何義思 Ruth Howe Hitchcock
    「中國」這兩個字讓何義思想起兒時的承諾,心中極其震撼,經過半日的掙扎,最後還是願意到中國走一趟。1913 年 11 月,她乘船離開美國西雅圖赴上海,在船上經過數天的掙扎,最後願意順服主的帶領,求主顯明祂的旨意。何義思這一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從而讓神在她身上寫下歷史上一個美麗的宣教故事。
  • 佛法小知識6:佛經中「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絕大部分佛經的開篇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與……」的句式,那麼,為何大部分佛經會以這一句作為開篇呢?這個問題得從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與佛弟子集結佛經的典故說起。釋迦牟尼佛29歲出家,經過苦行、禪修等修行,終在35歲時於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 《金剛經》中的「如是我聞」,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如是我聞」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阿難的頭腦,像錄音機一樣,佛所講的東西,他一字不漏記得。為表示負責,他特別說明是「我聞」,是當時聽到佛說的。「如是」兩個字是古文,照我們中國文字的寫法,應該是「我聞如是」,佛經翻成中文,產生了另外一種文學,用倒裝的文。「如是我聞」成為中國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優美而有文藝氣息。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每篇經文的開頭都是這四個字?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佛弟子或者常讀佛經者都知道佛經大都以「如是我聞」四個字開篇。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通序」也稱「證信序」,為一切佛經所通用,其格式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俱」。「別序」也稱「發起序」,敘述該經發起的特殊因緣,是由「通序」轉入「正宗分」的過渡。「證信序」顧名思義就是證明佛經內容真實可信的序言,包括論證佛經真實不虛的六大要素,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合稱「六成就」。
  • 如是我聞,萬法皆成! ( 音頻+文字)
    在此之前呢,大家可能要提出一個問題:「所有的經典前面第一句話都有如是我聞,《心經》怎麼沒有呢?」告訴大家,《心經》也有。《心經》的翻譯有多種版本,在《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裡,就有「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薄伽梵入深明法門三昧……」而流通最為廣泛的是玄奘大師的譯本。
  • 金剛經密碼—如是我聞
    沒錯就是,如是我聞,聞如是。這句開篇語,狹義的理解是說,佛在世講經時沒有留下文字記載。後世的佛經是在佛滅度後,由阿難口述佛經,大家記錄整理。因為是阿難聽佛所說,所以記錄為,如是我聞。意思是,我就是這樣聽到的。那麼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詞巧妙的地方在哪裡呢?就在於,其實這四個字就已經概括了所有佛經的義理。同時包含了理與修。先說如是。
  • 於曉非:如是我聞《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十八
    如是我聞看《金剛經》第一句話:「如是我聞:」一部完整的佛經都是這句話開頭。當然這部經得完整,比如大家經常念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不是「如是我聞」開頭,一上來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什麼?因為現在經常念誦的《心經》譯本,是節本不是全本,全本依然還是「如是我聞」開始。為什麼?這是佛陀的教誨。
  • 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細心的善信可能早已發現,「如是我聞」是大乘經典共有的序分。小乘阿含部的經典中,經文開頭的「聞如是」,其含義也是「如是我聞」,只不過最初的譯經家們,將其翻譯成「聞如是」。那麼,經文開頭的「我聞如是」究竟是何含義,為什麼佛經前都要安立「如是我聞」四個字呢?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金剛經》的開篇,可見這四個字的分量之重。通常我們把這四個簡單理解為「我聽說到的就是這樣」,但這四個字放在如此重要的《金剛經》開篇重要位置上,顯然有更多含義。相傳,《金剛經》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在佛陀涅槃後復講被記錄而成的。
  • 「如是我聞」、為什麼每部經典都有這句,它有什麼作用!
    我們詳細地把經文解釋一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開篇「如是我聞」,在學術性研究觀念裡、認為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佛在每部經的題首冠以「如是我聞」,到底有沒有意義?
  • 看畫|不完整的光明:李雨花《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2》(局部) 34x26x17cm  陶瓷  2018我有太多要說,冰冷的陶瓷裡還保存著孕育他們面孔的熱火,我看著他們,熱火就嚼著我的眼球復生了,火焰使得我腦子裡的念頭一個個迸出,你我推搡地一路打到藍藍大海邊緣,最後在《如是我聞》三尊菩薩薩的跟前歇下。
  • 《金剛經》:佛經開頭用「如是我聞」,究竟有什麼更高的含義?
    人們為了區別佛陀講的法,與普通修行者的體會,就在佛經的開頭加上了四個字:「如是我聞。」關於這一點,其實佛陀在進入涅槃前,就有所交代。在佛陀進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其實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讓他問的)就問佛陀:「佛滅度後,將來結集經典時,一切經典,以何為首?」佛陀就告訴他:「一切經典,當安「如是我聞」。」就這樣,弟子們在結集佛經時,都以「如是我聞」作為佛經的篇首。
  • 佛經的開頭,為什麼都是如是我聞?圓覺經中的婆伽婆是什麼意思?
    佛經的開頭,為什麼都是「如是我聞」?婆伽婆又是什麼意思?每部佛經的開頭,都是「如是我聞」,這是為什麼?如是我聞,三藏十二部佛經的開篇都是這四個字。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這樣聽到。所有的佛經,都是遵從佛陀的遺教。
  • 此一時 彼一時(河洛拾珠)
    此寺在洛陽城內懷仁坊建春門內,因是皇家寺院,裝修自然豪華,尤其是廊壁上的壁畫,有大畫家吳道子的手筆。  唐代崇佛,僧人地位不是一般的高,常有僧人與權貴結交。  唐人小說裡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唐僖宗時,李使君辭官居洛,因非常感激一家權貴於他的舊恩,想請人家的幾個兒子吃飯。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金剛經》的開篇,充分理解這四個字,對研習整部《金剛經》非常之重要。【直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直譯成現在白話文,與我們平時的說話方式有點不太一樣,多少感覺有點彆扭,我們不妨把這四個字倒置成「我聞如是」,這樣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我聽到的就是這樣」。
  • 現代詩:如是我聞
    如 是 我 聞(短詩三首)----文/獨樹《如是我聞》佛說——我一直等著去赴一場宴一場奇特的盛會。
  • 字字妙蓮香 | 為何佛經開頭都有「如是我聞」
    本期內容  如是我聞  如是  所以如是我聞,既是信成就,又是聞成就。佛經要有六種成就,才能夠開啟說法的因緣。  如是我聞    釋:  如是我聞,如是如果從裡面意思來講的話,就是這樣的意思。它和我聞在一起呢,表示我阿難就是這樣如實聽佛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