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魔王變身大蟒挑戰佛陀,不料佛陀的幾句話讓他落荒而逃

2020-12-23 般若無央

佛經中記載了魔王波旬為多次向釋迦牟尼佛挑戰的故事。比如《別譯雜阿含經》中就記載了魔王波旬跟佛陀的一次交鋒,魔王波旬本來信心滿滿地來擾亂釋迦牟尼修行,沒想到聽了釋迦牟尼的一則偈言後,內心畏懼,落荒而逃。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那天晚上,佛陀洗完了腳進入禪房中開始打坐,這個時候,身處六欲天的魔王波旬看到了這一切,他心想:那個釋迦族的修行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舒舒服服的修行,可不能讓他這麼自在,我得去給他點顏色看看。

想到這裡,魔王波旬就從六欲天上,來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他搖身一變,化作一條大蟒蛇。這條大蟒可真是令人恐懼,身體像是一艘大船,兩個眼睛閃爍這詭異的光芒,眼睛的個頭跟我們平時做飯的鍋的大小差不多。再看那口中不斷的吞吐著的毒信子,不時地發出轟雷樣的聲音。這個場面 ,一般人看了怕是要給嚇死。

只見這條大蟒慢慢的來到釋迦牟尼的跟前,將蛇身纏在佛陀身上,巨大的蛇頭抬起,舉到佛陀頭頂之上。佛當然知道這是魔王波旬變成的大蟒來搗亂了,還沒等波旬做其他的動作,佛陀便開口念出偈言:

我處於閒寂,繫心正解脫。安禪修其身,如昔諸佛法。毒蛇極猛暴,狀貌甚可畏。蚊虻及蚤蝨,種種諸惱觸。不動我一毛,況能令我畏。假使虛空裂,天地皆振動。一切諸眾生,皆生大驚懼。欲令我怖畏,終無有是處。設復有毒箭,中於我心者。當於被箭時,終不求救護。然復此毒箭,亦不能中我。

佛陀大致的意思就是:我修行有成,已經覺悟成佛了,你那區區道行,休想傷害我一根毫毛,你變成大蟒蛇就認為我會感覺到恐懼嗎?真是小兒科,即便是虛空碎裂、天地震動,所有眾生的都感到驚恐,諸佛的心也不動一絲一毫,想嚇唬我那是沒門的。打個比方吧,如果你拿毒箭來攻擊我,就算我不躲不閃,你那些毒箭也定然是射不中我的。

魔王波旬聽到這裡,反而被佛陀的這幾句話嚇了一大跳。心想,這個修行人呢可真是了不得,我好歹也是堂堂天王,道行自然已經是深不可測,可是他卻對我的起心動念了如指掌,果真是令人怖畏存在,隨即顯出真身落荒而逃,回到了天宮。

佛教認為,佛陀是福智圓滿的人,既是圓滿,便不能以形相來形容,也不能以有無來判斷。從他本身說,他就是全體,以全體的法界為身。法界遍一切處,一切時,法身藏於法界的任何一個時空,已無自我中心的存在。佛陀是早已脫離六道輪迴的,而六欲天的天王,卻仍在六道之中。因此魔王波旬因佛陀的幾句話心生畏懼,落荒而逃。

相關焦點

  • 佛陀法力廣大,魔王波旬為什麼不害怕,甚至到跟前耀武揚威?
    熟知佛教歷史的人們在知道佛陀的同時也會知道魔王波旬的,因為他和佛陀有著好幾段的故事,一個是佛陀開悟前夕,魔王波旬的幹擾,再者是佛陀涅槃前波旬的跑到佛前要求佛陀進入涅槃,甚至揚言在未來要讓自己的徒子徒孫進入寺院中破壞佛陀的法。
  • 如何對待佛經的差異,佛陀說的筏喻是什麼?
    《大寶積經》第78卷記載了一個比丘的故事,可以完美地解釋為什麼大乘經典出現的晚,以及阿羅漢也可以是菩薩,還有菩薩應該為了饒益眾生的緣故學一切大小乘法。原來後來誦出大乘經典的人前世是阿羅漢,當他前世的追隨者和他此世的追隨者發生矛盾時,為了避嫌,此菩薩比丘不說自己前世就是那位教小乘法的阿羅漢。
  • 佛陀故事丨佛陀也會變老
    他與屬下將軍統領的部隊,陣容非常強大,包括了大象、馬匹、戰車、軍備武器和士兵。因為事出突然,波斯匿王未及通知佛陀,便要出發前往伽屍。於是,他吩咐祗陀太子代他向佛陀解釋。佛陀知道,在波斯匿王獲悉阿闍世王弒父奪位時,他已向阿闍世王討回昔日送給頻婆娑羅王在波羅奈斯國附近的一個地域,以表示對他的不滿。多年來,這個地區為摩揭陀帶來了超過十萬兩黃金的稅收。
  • 佛陀故事:多聞第一的阿難陀
    阿難陀尊者故事(圖片來源:資料圖)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莊嚴的,記憶力最強的,要算阿難陀尊者了。關於阿難陀尊者,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對於當時的教團,以及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響。因此,當機緣成熟時,阿難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人一同加入僧團,追隨佛陀,一直侍奉在佛陀身邊。佛經中對阿難陀的讚揚很多。《增一阿含經》說他「知道時機,明白事物,所做的事都沒有疑問,記憶中的事不會遺忘,而且學識廣博又多聞,能忍而敬奉聖人。」在教團裡漸漸長大的阿難陀,有著溫和慈悲的天性,以及動人的俊容。
  • 佛陀故事丨「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
    「對啊,佛陀就是一位覺者,開悟了的大師。他容光四射,妙相莊嚴。你明天便有機會與他會面。」善達多也不知如何,但當他聽到佛陀的名字,心裡便充滿振奮歡樂。他請大舅坐下,要他說多些有關這位大師的一切。大舅告訴他,當初是觀看街上平和地乞食的比丘促使他前往竹林精舍聽佛陀說法的。
  • 佛陀故事:佛陀三滴眼淚為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1《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3《佛陀進村乞食,村霸竟用荊棘鋪滿路面,佛陀的做法》     此時,佛陀臉色無有光彩,像是特別憂愁的樣子。阿難問佛是何緣故。佛陀說:「就像是商人,持價值千萬珍寶外出經商,路上遇到盜賊被洗劫一空,赤裸身體呆在路上,你說愁不愁?」阿難回答:「很愁。」佛對阿難說:「我從無數劫來,千辛萬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眾生成佛。但現在我成佛了,卻沒有起到真實作用,難道我能快樂得起來嗎?」
  • 佛陀與魔王波旬的對話,成佛還是成魔,僅在一念之間
    佛教也是一樣,總和佛陀對立在一起的,是魔王波旬。佛魔雖然是對立的,但偶爾也會在一起聊天,佛和魔會聊什麼?或許有人奇怪,他們倆不應該打起來嗎。正所謂難難難,道言玄,不是知音不枉言,試了交談了幾句,可是佛魔相遇能有什麼好說的哪?魔羅上來就說:「我要摧毀你的一切。」
  • 釋迦牟尼(佛陀)出世本懷,生平經歷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莫中外奇聞漫談「,今天小編帶大家談一下釋迦牟尼(佛陀)的故事。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 佛教的開啟者。
  • 佛陀忍辱的生活故事
    下面是兩則釋迦摩尼佛在世間傳法時遇到的故事。在40多年的弘法生涯中,佛陀一直面臨著各方的攻擊、誹謗,甚至陷害。佛陀總是以無畏的忍辱精神來面對輿論的風波。佛陀和比丘們所到之處,常有人竊竊私語、指指點點,比丘們每天的託缽乞食,都變得十分困難!面對這樣的局面,佛陀不再沉默了。他派幾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去城中弘傳佛法的道理:殺人是極重的惡業,惡業必然會有果報,比丘們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同時,佛陀派人去拜見了波斯匿王,希望國王儘快偵破這個案件,以還僧團一個清白。
  • 佛陀與其父親淨飯王的故事
    這個故事記載了佛陀父親淨飯王往生前後,佛陀行孝的經過:一天,佛陀在定境中,忽然心生悲哀,預料自己的父王可能病情惡化,將不久於人世。果然沒多久,淨飯王就派遣使者前來求見,並帶來了淨飯王病危,希望能見佛陀最後一面的消息;佛陀聽了之後毫不躊躇,簡單的吩咐眾弟子後,就馬上帶領難陀、阿難、還有羅睺羅等幾個弟子連忙趕往皇宮。  佛陀進入宮殿後,看到父王的病情雖然很危險,但是他的意識還很清楚,佛陀心裡感覺非常的安慰。
  • 佛陀十大弟子是誰?都是什麼第一?
    舍利弗皈依佛陀後,「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稱讚。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淵深廣大而著稱,佛經中稱他「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輔翼聖化,聰明聖眾」,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稱號。  舍利弗跟隨佛陀達40餘年,輔助佛陀弘法度生,對佛陀教法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他不忍看到恩師佛陀涅槃,請求先佛入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
  • 佛陀天降日的故事
    和所有節日一樣,殊勝降凡節背後也有著一段關於它的故事………… 點 擊 播 放 器 收 聽 節
  • 佛陀故事 | 雞蛋花樹的故事
    雞蛋花樹的故事 高興至極,頻婆娑羅王站起來向佛陀鞠躬禮謝。毗提醯王后手拖兒子阿闍世王,行到佛陀面前來。她教太子合掌禮敬佛陀,然後說道:」佛陀上人,阿闍世太子和四百個小孩今天都同時在場。不知道你可否教他們愛與覺察之道呢?」王后再向佛陀鞠躬。佛陀微笑。他伸手出來拖著小太子的手。王后示意叫其他的小孩上前。他們都是來自名門望族,身上穿著極華麗的衣服。男男女女手腕或腳跟都帶著金環。女孩更穿上閃閃生光的紗麗。阿闍世太子坐在佛陀腳下。
  • 常識|佛陀講經說法的重要精舍
    另說竹林精舍是頻婆娑羅王為佛陀捐施建造的。當年佛陀帶了三迦葉兄弟和徒眾千人,到摩竭陀國去,頻婆娑羅王恭敬迎接,虔誠皈依,並且在王舍城建築了竹林精舍,獻給佛陀。除了供養護持佛陀與僧團之外,頻婆娑羅王經常到精舍請示佛法。如在《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二中記載,佛陀對國王宣說五蘊虛妄、三界不實,與一切無常的道理;頻婆娑羅王當下證得法眼淨,欣然請佛傳授五戒。
  • 佛陀與魔的對話,震驚了世人!
    魔王對話,敲醒無數學佛人!佛陀和魔羅相遇。魔羅對佛陀說:「我要摧毀你的教法」。佛陀說:「你如何摧毀我的教法?我的廟宇已遍世界各地,披袈裟的弟子已像森林裡的樹木一樣林立。」世間才真大寺廟,寺廟魔孫無相獄,瞧,……佛陀的智慧!慈悲:不斷的是法,不滅的是佛,慈悲喜舍,恆樂我淨。世間佛法,便衣佛陀,有佛,平凡,普通,或許正在你鄰位;天眼開現,慧眼流轉,法眼內睜,佛眼靜觀,你看見過便衣佛陀嗎?末法時代,留意你身邊的便衣佛陀,聞聽通俗的世間佛法!
  • 佛陀在世的時候不立文字,佛法口口相傳,為何還會有經文的出現?
    佛經是佛教的典籍,內容是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的全部內容,蘊含著佛陀的無盡智慧,教導著弟子和後人尋求覺悟之路。佛法是佛陀傳授的覺悟之法,佛教是記錄佛陀講經的典籍,那麼現存的佛經都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一一記錄的嗎?
  • 【佛教經典】佛陀的一生
    我們一起學習了解《佛陀的一生》,用心感恩就能夠得到佛陀慈悲光芒的護佑!為防止太子應了相師的預言而生起出家學道的念頭,王位無人繼承,淨飯王便為他營造華麗的宮殿,又選來許許多多美麗的少女隨時為太子歌舞,還為他納耶輸陀羅為妃,並給予種種物質享受,希望牽絆住太子。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序分」是佛經的序言和引子,敘述佛經的由來及因緣;「正宗分」是佛經的主體部分,闡述佛經所要表達的主要宗旨和義理;「流通分」是整部佛經的歸納總結,講述受持佛經的功德利益,勸誡眾生信受奉行,使佛經廣宣流布。
  • 故事丨佛陀的兒子羅睺羅
    母親激動地為小羅睺羅裝扮,並安排他去拜見他的父親——偉大的佛陀!在小羅睺羅的記憶中,還沒有父親的面容。佛陀那些神通廣大的弟子們,為了測試一下小羅睺羅的能力,等他踏進房間時,都變成了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的外表。可是,小羅睺羅對他們連看也不看,憑著自己的直覺,徑直地走到釋迦牟尼佛的面前,行禮磕頭,並叫了聲:「父親!」這時,弟子們就都還回了原樣。
  • 揭秘佛陀十大弟子 個個都是曠世奇才
    舍利弗皈依佛陀後,「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稱讚。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淵深廣大而著稱,佛經中稱他「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輔翼聖化,聰明聖眾」,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稱號。 舍利弗跟隨佛陀達40餘年,輔助佛陀弘法度生,對佛陀教法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他不忍看到恩師佛陀涅槃,請求先佛入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